康保縣王子墳墓主考

康保縣王子墳墓主考

康保縣王子墳墓主考

康保縣閆油坊鄉,有個村莊稱王子墳。據人們世代口耳相傳,村莊北有蒙古族王子的墳墓,故取名王子墳。這位王子是誰?卻無實考,眾說不一。該村建於1940年,曾用名小營子。村落東北約0.5公里的山坡處,原有一廟宇稱舊廟(現有廟宇遺址),由廟宇地處丘陵地帶山灣較多,此村曾稱舊稱廟灣。村莊北約2公里處有一座蒙古王爺的墓。王爺墓北約0.5公里處,原居住幾戶農戶,稱王子墳。1949年左右,王子墳的住戶遷到舊廟灣居住,舊廟灣遂又稱王子墳。這個蒙古族王爺究竟是誰?

清朝後期,現康保縣境內的哈咇嘎鄉、丹清河鄉、閆油坊鄉境,土城子鎮、張紀鎮、康保鎮的一部分地域,屯墾鎮蒙古營、姚家營村地域,約有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屬於漠北(今外蒙古)喀爾喀策凌家族的王公牧場,居住著賽音諾顏部眾在此遊牧,稱哈拉罕。從清朝康熙年間到1940年左右,歷經策凌、成袞扎布、拉旺多爾濟、巴彥濟爾噶勒、車登巴扎爾、達爾瑪、那彥圖共七代蒙古王爺經營此地。在現丹清河鄉後大興德村南約1公里處,建有王府府第,經常居住著管理人員,負責管理哈拉罕的事務。這7個蒙古王爺的墓地分別是,策凌及公主墓地在現北京安定門外六公主墳;拉旺多爾濟及公主墓在現北京東直門外大成各莊(今酒仙橋);巴顏濟爾噶勒於嘉慶二十一年襲札薩克親王,次年死去,其墓地也現北京東直門外大成各莊(今酒仙橋);車登巴扎爾墓地也現北京東直門外大成各莊,達爾瑪墓地在現北京東直門外大成各莊,那彥圖墓地在現北京安定門外墳地。據《清朝滿蒙聯姻研究》一書記述:“自拉旺多爾濟以後,該家族各代親王死後都葬於北京東直門外大成各莊(今酒仙橋)的和靜公主墓地”。據孟克布音(又名孟允升,策凌之後裔,外蒙古那彥圖親王之孫)記述,成袞扎佈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卒,葬於察哈爾喀爾喀旗(俗稱哈拉罕)”。又據學者金啟孮考證,“成袞紮在則葬在張家口外康寶(保)縣哈拉哈渠”。此處,康寶縣即康保縣,哈拉哈渠即哈拉罕。“第二代成袞扎布墳地在察境喀爾喀族”(孟允升:《北京的蒙古王府》載《滿族研究》1989年第3期)。可見,成袞扎布是唯一葬在其家族牧場的蒙古王爺。

據當地老人們介紹,張珍(綽號大背鍋),祖籍懷安縣人,曾走西口,後又遷到張北縣西大淖村居住,經常跑草地做生意。民國七年(1918年),從蒙古族那王府買了近1000頃的草場開荒,(據說東西約20公里、南北約15公里的範圍,包括現閆油坊鄉的東夥坊、西夥坊、西營盤村,屯墾鎮的蒙古營、姚家營,康保鎮的淖卜子等6個村莊的土地),設東、西兩個夥坊,僱人開荒種地或貧民租種其地。據說張珍這個人比較開明,受那王府人的委託,還是自發的,現很難說清楚,1937年左右,張珍還組織佃戶給蒙古王爺墓拉石頭,修築圍牆。據現康保鎮淖卜子村村民李明(男,85歲)介紹,其父親(李存進,屬張珍的佃戶)當年就按照張珍的安排,給蒙古族王爺墓用牛車拉了一天石頭。據說,新中國成立後,還有人修繕了王爺墓。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王爺墓周圍還有約1.5米左右高的石頭圍牆,保存比較完整,近些年牆垣已毀。

由上述記載考證,王子墳村北的蒙古族王爺墓主,即為喀爾喀親王成袞扎布。

成袞扎布,博爾濟吉特氏,喀爾喀王公 ,策凌(博爾濟吉特氏 ,喀爾喀王公,賽音諾顏部始祖。其先世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後裔。康熙年間授固倫額駙,封和碩超勇親王。乾隆年間授定邊左副將軍)長子。乾隆四年封王世子。乾隆十五年,策凌去世後,成袞扎布世襲繼任札薩克親王,繼任盟長及定邊左副將軍,駐烏里雅蘇臺,成為清朝政府駐守漠北的重臣。定邊左副將軍作為常設八旗駐防將軍,直接管理喀爾喀蒙古(漠北蒙古,也稱外蒙古)的最高軍政事務。乾隆二十一年,成袞扎布受命平叛青袞雜布之亂。這一年乾隆皇帝與成袞扎布結為兒女親家。乾隆皇帝將第七女嫁成袞扎布之子拉旺多爾濟。據史料記載,成袞扎布身邊經常帶有元臣木華黎所著《兵法》,閒暇細心研讀,故精通兵法。執掌軍印約40年,未曾殺一偏卒。成袞扎布曾兩次出任定邊左副將軍,可見清王朝對其信任,也證實他是忠於清朝政府的喀爾喀蒙古貴族。

文章選自《康保地名溯源》李殿光 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