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后期为什么政权会落入宦官手中(包括皇帝被杀害)?

吾乃邢道荣是也


权利的游戏中,皇权并非仅仅依靠那顶皇冠就能维持的。

有些怀才不遇的年轻人经常抱怨老板只信任亲人或身边的老人,致使自己要在庸才之下做事。可若是换位思考,正如庄周试妻一样,人性是根本经不起测试的。与其是信任一个陌生的奇才,不如去信任一个身边最熟悉的庸才。再说了王莽、曹操、司马懿是事迹、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历史,可是每个深深影响着中土每一个皇朝。

虽然汉朝时期的宦官作乱,使得唐朝在高宗李渊时期就颁布了宦官不许干政的政策,并且在唐太宗时期,宦官的官职最高也不过三品,且人数只有几个才能达到这个职位。但宦官作为皇子从小开始就接触到的人,只要不是被安插在身边的,完全可以说皇子身边的宦官所得到的信任,比皇子信任皇帝和皇后还要多得多。

唐朝宦官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步

因此当神龙政变后,唐中宗李显是以庐陵王身份登基。由于李显一直以来都不在神都洛阳,因此躲过了武则天弑杀宗亲,是李氏皇族中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宗室。

李显虽然很自负,在登基之后给予扶持他上位的文官、武将很多权利及官职,但同时他也不断用各种理由加强了宦官的权利,提拔三千多宦官,品阶在四五品的就有千余人。

当时的政局,使得李显必须依靠扶持他上位的文武官员,才能制约李氏宗亲和武后的势力,而宦官就是他用来防备文武百官的最后依仗。

当然这时候的宦官依旧只是皇帝的家奴而已,权利依旧没有出宫。

第二阶段,唐玄宗时期和安史之乱

李显被被韦皇后和李裹儿合谋下毒暴毙身亡,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及禁军发动了唐隆政变,在而后的时间里,又发动先天政变,赐死太平公主。作为李隆基的伴当,高力士也参与其中,而后高力士被任命破格授官银青光禄大夫,任内侍省同正员。开元初年,兼任右监门卫将军,执掌内侍省事务。

这开启了唐朝宦官掌军及参与政治的局面。

安史之乱马嵬驿兵变后(公元755年),李亨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公元756年李亨宣布登基即位,并派遣使者告知在四川的唐玄宗(在宋朝时,李亨这种做法一直被骂是不孝)。《唐史》这里描述有点夸张,说“太子一日百战”,但不得不说的是,李亨即位,宦官出了很大的力气。

李辅国,劝说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唐肃宗即位后,拜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始掌握兵权,赐名为辅国,而后受命于唐肃宗李亨之命,监视太上皇唐玄宗李隆基。后来因为支持太子李豫,在李亨病逝时发动政变,逮捕皇后,粉碎了皇后想废太子另立越王的阴谋。得到李豫赏识,因此拜为宰相,成为中土历史上第一个太监宰相。但后来因为过于跋扈专权,被唐代宗李豫暗中夺取兵权后,李辅国被杀。

鱼朝恩,开启了唐朝内侍成为监军的局面,若说之前的高力士,虽然成为右监门卫将军,但那是兼任,无非只是为皇帝掌控戍卫皇宫的传声筒而已。而鱼朝恩,则让宦官独自掌军破了局。

李亨即位后,就派遣他成为李光用的监军。

后来李亨死后,唐代宗时期,吐蕃进犯泾州,逼近京师,唐代宗逃往陕州,当禁军四散皇帝惊慌之时,又是鱼朝恩率驻陕州军及神策军奉迎,因此唐代宗对鱼朝恩倍加宠信,任他为天下观军容处置宣慰使,专典神策军。

但从李辅国、鱼朝恩后来被代宗杀死来看,宦官虽然独自掌军,并开始有恃无恐的干政,可皇权还没有完全旁落,对于文臣和武将来说,宦官依旧只是皇帝的一个家奴而已,在皇帝的命令之下,迅速做出反应,全面与皇帝一起诛杀掉宦官。

第三个阶段,泾源兵变

李辅国和鱼朝恩死后,虽然宦官独自在外领军的现象消失了。可泾源兵变,攻陷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并被叛军围了一个多月。事后,愤怒的唐德宗再次重用宦官。

根本就是皇权与相权之争,和相权(文官)与藩镇(武官)之争,皇权旁落所造成的。若说盛唐的灭亡其实也是一个逐步灭亡的阶段的,并非如同他人所述的那样直接腰斩。

开始是安史之乱,唐朝的羁縻政策有个致命点,在唐玄宗时期逐渐暴露出来,就是唐朝的勋贵子弟再也吃不了苦,很少有人愿意去偏远的地区为官为将,反而是依附在唐朝的异族在不断拉近文明。安史之乱不仅仅是让藩镇出现,武人获得自主权利过盛,致使中央集权逐渐衰弱,还让唐朝的社会混乱,为平叛而赋税严重,主要是民间对李氏皇权的信仰崩塌。

而后是相权与皇权之争、皇权与宦官之间的平衡,宦官与相权之争,都在不断削弱李氏皇权的神话。就好比《长安十二时辰》里李隆基那句话——朕不仅仅是圣人,还是神!可当神跌落神坛那刻,它只不过就是一尊泥塑。

但是唐朝的宦官比不上汉时的宦官。可能也正因为是汉朝的经验在前,除了鱼朝恩在外领军过之外,唐朝宦官的权利被限制在都城里,哪怕是统领、组建军队,也一样摆脱不了“宦官主禁军,外臣管外军”的局面。

说白了唐朝的宦官不像是汉朝的宦官权利那么大,汉朝的政治格局使得宦官可以是豪族的一部分,唐朝的宦官只能是依托皇权,到最后也只能依托整个宦官集团,而不能像汉朝宦官那样成为领袖之一。

故而,唐朝的宦官虽然能左右朝局、统领都城禁军,甚至是经常参与政变,或者杀死皇帝。但宦官只能成为集团的一份子,而非是“派系”领袖,所以唐朝宦官经常被皇帝“联合”其他宦官杀掉(替换),而汉朝的宦官在被清除时,皇权需要寻找外戚或者是豪族集团,一起清除掉宦官那一部分的豪族才行。

只是唐朝宦官集团比汉朝宦官强的一部分就是控制了整个都城的禁军,可汉朝的宦官是皇权用来平衡外戚与外臣之间的工具之一。


斐駺


大唐帝国宦官专权,这不能归结于某一个朝代或君王的罪孽,而是是家天下封建专制制度皇帝独裁的产物,只不过在唐朝更加严重罢了。具体说来:

△剧照:宦官

唐朝宦官专权产生的原因

  • 政治上的腐败逐渐严重

这是唐代宦官专权产生的土壤。在唐朝初年,职责权力界面清晰,君主贤明、大臣尽责,宦官难以兴风作浪。《新唐书·宦官传》上提到:

“ 至永淳末 。自七十年 , 权末假于内容 。 ”

然而随着开元盛世的开启,社会经济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物欲横流。唐玄宗奢靡腐化,宦官数量也开始增加。《新唐书》中也记载在开元、天宝年间,宫廷中的宦官穿黄衣和穿紫衣的总数量能达到四千人左右,足见数量之多。在天宝年间,唐玄宗忙于和杨贵妃后宫嬉戏,无暇朝政,将政事委任给李林甫、杨国忠和高力士(宦官)等人,这开启了宦官参与政治的先河。因此,宦官专权是政治腐败的产物。

△剧照:高力士
  •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皇帝对下属的猜忌,不得不设防。同时,唐朝中后期的皇帝大多为宦官所立,不得不依靠宦官。安史之乱后,内有朋党之争,外有藩镇割据。武将很难获得皇帝的完全信任,皇帝依靠的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身边人。肃宗、代宗、文宗等均为宦官所拥立,他们登上皇位后对拥立的宦官加官进爵,虽然后又打算除掉拥立的宦官,但又不得不采取“以阉制阉”的做法,易人易而易权难。

高力士被肃宗担心助玄宗东山再起而流放,李辅国上位;李辅国被淘汰后,程元振上位;程元振之后,又有鱼朝恩、仇士良等等,始终权力在不同的宦官手中交接。

△剧照:鱼朝恩
  • 唐朝宦官专权专有特点:掌控了神策军(军权)和枢密使(政权)

宦官专典禁军形成于唐德宗时期。唐德宗时,朱泚突然发动径源兵变 , 来不及召集禁军,随德宗逃出长安的只有窦文场等宦官。等到德宗返回京城时,担心武将难以控制,于是命令窦文场等宦官掌管中央神策禁军。在此之后,宦官掌管禁军成为制度固定了下来。新皇帝登基对神策军的奖赏也是通过宦官完成的,而且神策军多出藩镇将领,这便利了宦官对边境军的控制。

枢密使本在唐代宗年间设置,宦官董秀是首任,一开始只是上传下达作用,在宪宗时期,枢密使权力开始加大。到了唐昭宗时期,枢密使可以对宰相的观点进行辩驳,这是枢密使公开参与朝政的典型表现。

△剧照:宦官

唐朝宦官专权集中体现在宦官可以处理国事、决定宰相、废立皇帝等方面,足以看出宦官在当时已经胆大包天,唐代宦官干政自从高力士到唐朝灭亡,历经一百五十多年,兴于宫廷皇权与群臣之间权力的斗争,沉寂于新崛起势力的逐鹿,伴随唐朝的灭亡而结束。

文\\燕山史话


燕山史话


大唐帝国后期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是宦官掌握了禁卫军的兵权。

宦官作为皇帝的家奴,其职责是服侍皇帝及其后宫的生活起居,身份本来是十分低贱的。但是由于宦官平时和皇帝朝夕相处,关系十分亲密,自然就很容易培养感情,获得皇帝的信任。再加上宦官没有子嗣,即使专权,也不可能登基称帝,所以,唐朝的皇帝从唐肃宗开始,就让宦官统领了禁卫军。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向京城长安进军。唐玄宗仓皇逃往蜀地。唐肃宗在灵武继位称帝,由于身边的禁卫军不满百人,于是挑选贵族官宦子弟成立左、右神武军,连同先前成立的羽林军和龙武军共有六军,历史上称为“北衙六军”。“北衙六军”分为左右厢,分别由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统领。自此,唐肃宗开了宦官掌握禁军的先例。

公元762年,唐肃宗李亨病情加重,太子李豫在病榻前亲自侍候。肃宗命令李豫监国处理政事,引起了张皇后的不满。张皇后暗中将另一个皇子越王接入宫中,准备废掉太子李豫。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早就知道了张皇后的阴谋,于是率领禁军在凌霄门前警戒。等太子李豫经过的时候,他们就护卫太子到飞龙厩静观其变。当晚,李辅国和程元振带领禁军冲进大明宫含元殿,逮捕了越王,并将张皇后幽禁到冷宫里。几天后,唐肃宗驾崩,李辅国等人拥立太子李豫登上皇位,是为唐代宗。

由于拥立有功,再加上统领了禁卫军,李辅国和程元振权势熏天,嚣张跋扈,把唐代宗都不放在眼里。李辅国甚至对唐代宗说:“皇上您只管待在宫里,外面的军国大事任凭老奴处理。”

不久,吐蕃进攻都城长安,代宗逃往陕州避难。宦官鱼朝恩率神策军从陕州来迎接,代宗驾幸神策军营。后来回到京城,鱼朝恩带领神策军进入皇宫,就成了皇帝的禁军。鱼朝恩自任神策军指挥使,神策军的声势超过了“北衙六军”。

唐德宗时期,宦官白志贞接掌了神策军,并将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军,由自己的亲信统领,分别称为左、右神策军中尉。

宦官掌握神策军以后,权力急剧膨胀。不仅可以控制皇宫大内,甚至可以随意废立皇帝。

公元826年,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刘克明、田务澄等人杀害。左、右神策军中尉王守澄、梁守谦拥立江王李涵继位,是为唐文宗。

公元840年,唐文宗暴崩。神策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矫诏拥立颖王李炎为帝,是为唐武宗。

公元874年,唐懿宗驾崩。神策军中尉刘行深、韩文约拥立12岁的普王李懁为帝,是为唐僖宗。

公元889年,神策军统领、观军容使杨复恭拥立寿王李晔即皇帝位,是为唐昭宗。900年,左、右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王仲先废掉唐昭宗,迎立太子李裕监国,随后被卫士孙昭德所杀,唐昭宗复位。

公元907年,朱全忠毒死唐哀帝李柷,并将唐朝宫廷里的宦官全部杀尽,唐朝灭亡。权倾人主、掌握皇帝生杀废立的宦官集团也随之烟消云散。








棒槌袄袄


大唐帝国后期为什么政权会落入宦官手中(包括皇帝被杀害)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要从头说起:

对唐朝中后期最大误解之一,便是以为宦官当真可以杀戮皇帝、废立天子,为所欲为。

对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历史教科书一略而过,各种历史科普读物,则着重于从李家皇帝的立场,去描述他们如何苦心孤诣,小心筹谋,去对付一个接一个的大宦官,因此也令太多人有类似的误会。

事实上,唐朝中后期,宦官集团之所以位高权重,首先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神策军这一朝廷中枢武力。

“安史之乱”后,在藩镇割据、骄兵横行的现实下,如果没有一支兵力充足的禁军作支撑,来拱卫京畿,威慑四方,那么朝廷中枢的权威是荡然无存的。大唐天子想要保证自己不至于沦为东周天子,这支禁军就是最大的底牌。

而唐朝皇帝之所以会将掌管十几万中枢禁军的军事大权交给宦官,则是因为“安史之乱”后,武将的忠心已再难被皇帝信任,而文官大臣的能力和威信,被多次证明不足以统军,一样也会尸位素餐,中饱私囊,甚至闹出“泾原兵变”这样的重大叛乱时,禁军竟无兵可用的缘故。

因此,当乱事平定后,唐德宗李适才痛定思痛,不再反覆,最终确定了以宦官掌管禁军的制度。

同时,为了让宦官们不能一家独大,反过来威胁皇权,唐德宗先是于贞元二年,将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厢,分别设置左右神策军大将军二人,左右神策军统军二人,贞元十二年,又增设了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因为是直接掌握军权的要职,反过来架空了大将军和统军。

唐宪宗元和年间,为着平定叛乱藩镇的用兵需要,又将此前亲信宦官代表皇帝去执掌军机枢密的差遣,加以制度化,确立了宦官担任枢密使的制度,让宦官得以“承受表奏、出纳帝命”,逐渐参与到中枢政务。主政的左右枢密使,和主军的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便被成为宦官集团的“四贵”,更经历数十年演化后,成为了能稳定传承的既得利益集团。

在这种权力架构下,皇帝要除掉具体某个当权宦官,是并不困难的,有一群觊觎他位置的其他宦官,会主动甘为皇帝的手中之刀。但若是皇帝想废弃整个宦官执掌禁军、参与枢机要务的制度,便意味着要和整个宦官集团、也包括已经被宦官集团极度渗透、遍布党羽的神策军将士们,去作一番生死之战。

而且,即使能够成功铲除了宦官集团,大唐朝廷还是不可以没有禁军,否则便定是各方如狼似虎藩镇的口中之餐。看看泾原兵变,不过区区5000乱军,一个久被闲置的客将朱泚,一旦起事,竟能将大唐天子逼到仓皇出逃,皇族宗亲惨遭荼毒,朝廷威信扫地的地步。

而若要禁军战斗力强大,武将信不过,文官靠不住,最终还是只能用宦官来领军……

正因既投鼠忌器,又得不偿失,所以即使是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这些论个人能力和雄心抱负都堪称英明雄主的皇帝,固然一方面会限制宦官、分化宦官,但同时也不得不信用宦官。对他们而言,政事堂一众宰相和朝堂众多文臣,这些南衙的“外臣”,也未必就比自己朝夕相处的亲信宦官们这种“内臣”,更值得信任了。

同样,正因为宦官集团已经成为足以和外朝的文臣士大夫相抗衡的强大政治集团,身在内廷又对皇权“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自然也会成为那些觊觎皇位的皇子亲王、后宫嫔妃们所竭力拉拢的盟友。这才是中晚唐时期,宦官集团屡屡参与到宫廷政变,并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

当权的大宦官其实往往都是在任皇帝的亲信,在不损及他们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本身的忠诚相对可靠,而热衷于投身这种和皇族勾结的宫廷政变的,甚至胆敢铤而走险,弑帝屠王的,同样也是一群希望登上权力巅峰的中下级宦官。这才是所谓「晚唐宦官废杀天子」的事实真相。

事实上,根据正史记载,确实死于宦官之手的唐朝皇帝,有唐宪宗、唐敬宗两人,而暗杀他们的并非是他们所宠信的、大权在握的高级宦官,相反,则是立场与之对立、意图通过弑君,达到飞黄腾达目的无权低级宦官。

按唐宣宗即位后的官方结论,是时为皇太子的唐穆宗和其母郭贵妃,策划了弑杀唐宪宗的宫廷政变,直接动手的宦官仅仅是受其指使。

至于唐顺宗之死,就算其死因当真是被史书掩藏,实为被逼退位后遇害,那么同样也请他好儿子唐宪宗负责。这就如明英宗夺门之变后,令太监蒋安动手,勒死明代宗一样。

谁都知道,高力士在马嵬坡奉命勒死杨玉环,绝不等于是说,唐朝宦官集团在唐玄宗时就已权势滔天,竟可以杀害贵妃,而只是秉承了李隆基的旨意。

因此,唐顺宗和唐宪宗之死,本质上也是亲子弑父,报应不爽,动手的宦官只是新皇帝的杀人之刀罢了。

唐敬宗这个顽童,倒算是真正意义上被宦官弑杀的。而刺杀他的是整天被他凌辱、不堪受虐的低级宦官,当时真正执掌军政大权的王守澄大将军,表示自己背不起这个锅。这就如一群宫女因为不堪虐待,铤而走险刺杀嘉靖帝一案,如果她们侥幸成功,难道就能因此说,是“明朝宫女权力何等之大,竟能杀戮天子”不成?

所以,很多人往往人云亦云的「唐朝宦官如何权势滔天,竟可以废杀天子,皇帝为其傀儡」,同样仅仅是对历史的误读。宦官集团首脑所谓的“扶立天子”,以李唐天子为门生,自己为定策国老的风光,同样是在那些一心想当天子的亲王或皇子为主导,充当其皇权交接时的政治盟友罢了,

如唐宪宗逼唐顺宗退位、唐穆宗母子谋杀唐宪宗夺位、唐敬宗被杀后唐文宗即位、唐文宗死后唐武宗即位、唐武宗死后唐宣宗即位……皆是新帝和宦官集团勾结的结果。

李唐皇帝和宦官集团的最大一场冲突“甘露之变”,实为唐文宗只会死读《贞观政要》,完全不懂朝堂平衡之道,竟意图将宦官集团和士大夫朋党一网打尽,恢复唐朝前期皇帝的威福自传之权,却全然不计后果。

因此,他依靠李训、郑注两个并不得人心的幸进官员去夺权,先将当时朝中的牛、李二党尽皆贬斥,然后意图以一场大规模的杀戮,来肉体清洗宦官集团,在失败后又颓废丧气,称自己不如周赧王、汉献帝云云。

当唐文宗的政治冒险失败后,宦官集团虽然迅猛反扑,软禁天子,杀尽朝中李训、郑注党徒,进而得寸进尺,欲杀戮异己,从此独占朝堂大权。

然而昭义镇节度使刘从谏为首的外镇各大强藩纷纷上表,声讨其罪,因此宦官集团亦畏惧其势,被迫收敛,牛、李两党的高级官僚回朝执政,于是达成“南衙北司”新的平衡。

因此,即使是对这个已经彻底撕破脸的唐文宗,宦官集团亦不敢杀之、不能废之,还得让他如常上朝听政,只能待其病重时,才成功矫诏,更立储君唐武宗,抢回新一轮的“拥立”之功。

事实上,在中晚唐的百余年时间里,

正因为众多藩镇的存在,宦官们在中枢虽可大权在握,但即使出外到各藩镇为监军时,权力却受到节度使们的监管与限制,因此对国家与百姓的实质危害性,亦远较明朝那种高度集权体制,掌权太监们在中枢一呼则地方百应、生祠遍起为轻。

也正因为藩镇的强大军事压力,唐朝宦官集团虽然肯定并不忠于哪一个皇帝,对其真有身为“家奴”、甘愿被生杀予夺的自觉,但也不得不忠诚并竭力维护大唐王朝的社稷。只因为彼此间的利益已经高度一体化了。

毕竟此时,就连饱读诗书的官僚士大夫们,同样是更多忠诚于帝国本身,甚至公然宣布「但李家天子而北面事之」,根本就无所谓宦官集团推举出来的新任皇帝是谁。

很大程度上,士大夫集团的“南衙”与宦官集团的“北司”,和众多的外镇藩镇,在彼此制衡、约束和限制皇权的同时,也确实堪为互相依存,让帝国得以正常运转、延续百年的三大支柱。

一直到黄巢起兵之后的残唐,中枢权威彻底沦丧,帝国秩序已经总崩溃了,四方藩镇群起交兵,互相征战兼并,方有宦官劫持皇帝逃跑之事,那时帝国的丧钟早已敲响,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罢了。

等到军阀朱温成功兼并其他河南藩镇,同一时刻南衙北司一齐被摧毁,帝国三根支柱尽去,则大唐亡矣。众多和李氏皇族一并殉国的宦官们,其实也和“白马之祸”中,被当做“清流”沉到“浊流”的那些士大夫官员一样,同样为这个帝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史小帝


太监当权,自古很多,秦朝、 汉、 唐、明。这主要是制度和皇帝个人有关。大唐后期国力减落,皇帝也有危机感,信任的人少,最信任的可能就是陪伴自己长大或者长时间陪伴自己的宦官。太监没有生育能力到对权利和金钱有极高的欲望。所以会极尽所能的讨好皇帝,加上皇帝不英明的话权利就会越来越大。更是掌握了军权,最后皇帝都不受控制。权利有多大,野心就有多大,胆子就有多大。


梦想努力乐观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是导致唐朝衰落的重要原因,由于藩镇自雄,中央政权变得虚弱无力,几次企图削弱藩镇的努力,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使国家再没有能力与藩镇较量。与中央力量下降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藩镇的力量却越来越强,藩镇割据更加无法控制。唐朝中央也只能听之任之,通过仅有的几个直接控制区域,艰难维持“大唐帝国”的统治 。


和圣嘉钰


从唐玄宗开始,皇帝宠信太监,让太监掌管军队,唐玄宗任用高力士,唐肃宗任用李辅国、鱼朝恩,为唐朝中晚期的宦官专权局面埋下了伏笔。


跪射俑


没有神策军军权,皇帝废立如儿戏。再则过度放纵神策军实力膨胀一家独大无其它禁军制衡,北衙禁军全面碾压南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