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子,10年后“一本万利”还是“人财两空”?国家智囊犀利预测

今天看到中国房地产报的一则报道,“限跌令”重出江湖。

安徽某地市规定: 商品房售价,不得高于备案价格,同时不得低于备案价格10%。

在以往,我们只听过房价不能高于备案价的10%,也就是大家都熟知的限价政策,现在出来一个不低于备案价格的10%,托市意图明显。

从中我们也能够瞧出调控的意图:大涨不可以,大跌也不行,平稳才是主基调。

这是有背景的,10月合计房地产调控高达67次,年内高达482次,相比2018年同期上涨超过20%,平均每个工作日有2次以上的房地产调控,刷新了历史记录。

这些调控手段,既有加强限购、限售、限贷的措施,也有定向宽松的政策。

比如呼和浩特,直接停贷三套房,比如南通、南京、天津等地,对人才购房敞开大门,对待投机者和人才刚需,调控的界限截然不同。

表面上看起来信号很繁杂,实际上却是目前楼市的“纠结”。

买房子,10年后“一本万利”还是“人财两空”?国家智囊犀利预测

因为房地产关联的行业太多,从上游的建筑业、水泥、钢铁、有色金属、挖掘机,到下游的家电、家具、家纺、装潢,再到金融、媒体服务、互联网、物业管理等第三产业,靠房地产生活的群体太多,不能出现大幅波动。

房地产与人们生活捆绑的程度,远超我们想象,数据显示,49家上市银行2019年上半年的贷款规模合计是101.64万亿元,其中房地产行业信贷占比超过1/3(房地产行业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规模分别为6.62万亿元和26.24万亿元),远超过其它行业。

在这种“不能涨也不能跌”的环境下,现在买房,10年后会“一本万利”还是“人财两空”?国家智囊犀利预测。

9月份,国务院参事仇保兴在《中国经济大讲堂》中提到:“诺塞姆曲线只适应于新大陆国家,因为国家全部是外来移民,他没有这种乡愁。我们是农耕文明最悠久的国家,我们有一个乡村情结,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讲,我们是一个典型的旧大陆国家,城镇化率绝对不会按照诺塞姆画出来的理想曲线来走。”

仇保兴认为,我国的城镇化率可能到65%—70%的时候就封顶了,不会超过70%,城里房子建多了,那就只能空在那里了。

仇保兴主要从事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经济结构等方面的规划编制与政策制定工作,称之为“智囊”并不为过,按他的看法,时间过的越久,城镇化的力度越小,现在买房,10年后空置的可能性会更高,“人财两空”的可能性也更大。

买房子,10年后“一本万利”还是“人财两空”?国家智囊犀利预测

笔者认为,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第一,货币层面。

从最近20年的数据看,房价与货币信贷之间,是高度正相关关系。

截至2017年底,我国的“影子银行”总规模已经超过130万亿元(剔除重复计算的部分,总规模应该在100万亿左右),这是非常惊人的规模。

什么叫影子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本身并不是银行,却干着银行的事,给房地产行业贷款,这些机构募集资金,这些货币又流入到楼市里,推涨房价。

在2007年的时候,这个体系只有6万亿元的规模,如今达到了100万亿,相当于用10年时间,在银行体系之外,又再造了一个银行体系。

但是,未来货币与楼市的关系,会得到彻底改变。

一方面,影子银行的扩张得到了遏制,今年信托、ABS、资管等各种融资渠道被掐住了。

另一方面,10月份开始,房贷利率挂钩LPR,1年期LPR持续下降,为实体经济注入动力,5年期LPR纹丝不动,中长期的房贷持续高位运行,使货币不再像以往那样涌入房地产市场。

买房子,10年后“一本万利”还是“人财两空”?国家智囊犀利预测

长此以往,想靠买房“一本万利”,已经不可能了。

第二,人口层面。

房地产业内流行一个金句:短期看金融,中期看供需,长期看人口。

房地产金融和供需政策的变化,可以被左右,但人口这个因素却难以轻易改变。

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12个城市群依靠不到五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聚集了中国人口总量的六成,贡献了中国经济总量的八成。

显然,人口聚集的越多,经济越发达,房价也越高,这样的趋势,在未来会得到延续。

但是,我们有几千个县城,几百个地市,这些地方不可能像京沪深和省会一样拥有长久的人口流入,以长达十年的眼光来看,在其他城市买房,“人财两空”的可能性非常大。

第三,租赁房的建设。

长期以来,我们的住房市场一直“重销售,轻租赁”,这是楼市无法满足刚需购房者的重要原因。

买房子,10年后“一本万利”还是“人财两空”?国家智囊犀利预测

以新加坡为例,组屋占存量比重为73%。每年新建的组屋3万套左右,占存量的比重大约为3%。103万套组屋为320万居民(占总人口的81%)提供了居住空间,户均住房套数达到1套,2015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6平方米。

同时,由于补贴的存在,组屋房价对于大部分居民而言是可负担的。组屋销售的价格大概在25万新元左右,补贴后大概在20万左右,是家庭收入中位数的2-3倍。2009年至2014年间,四居室组屋没有补贴的预购价格增长了12%,含补贴的预购价格增长了5%,而同期家庭收入中位数大幅增长了38%。

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租赁房和保障房建设,将是未来的必经之路。

也就是说,以后的楼市,“商保共存”才是主流。

有钱人随便买,只要能扛过房产税和不断增长的持有成本就行,没钱的租房住,找个人房源也好,找集体房源也罢,房租相对稳定,长期租赁也不必担心转卖、搬家的问题,小孩一样可以去优质学区上学,去医院看病依然享有本市医保。

居者不必有产权,居者必有其屋,这就是未来房地产要走的路。

综上所述,现在买房,10年后要面临货币、人口、租赁房等多重压力,想像过去几年那样“一本万利”已不可能。

相反,假如购房者依然执着于囤房、投机、多套房炒作,最终难免会陷入“人财两空”的困境。

关于买房这件事,知名企业家宗庆后曾两次提醒。

买房子,10年后“一本万利”还是“人财两空”?国家智囊犀利预测

9月份,宗庆后接受了新京报的专访,他说:要解决房地产问题,依靠卖地模式是行不通的,要重点“关注刚需人群”的住房问题。一方面,对于刚需的人群,银行是不是可以降低贷款的利息或者说免掉一部分利息?另一方面,廉租房的建设中,是不是可以允许部分企业利用闲置土地也参与其中?

这两个问句,就是对购房者的两次提醒。

刚需群体未来的房贷利率肯定会下降,假如你买房是用于自住,并且家庭财力也可以支撑,不必纠结什么时间出手,买就是了。

而租赁房市场的建设过程中,房企包括其他企业,它们名下的闲置土地,也极有可能会入市流通,未来租房的体量会越来越大,现在买房,10年后必然会面临“接盘者”越来越少的局面,到时房产贬值还是小事,当一个家庭的全部积蓄都在房产上捆绑着,就不仅仅是亏钱这么简单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