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补课从剪刀手到“顽疾”,三令五申当头,开班依旧,怎么办?

前言:管理部门三令五申,严禁在职教师补课。可是,作为家长,仍有人心照不宣的奔波在不同的老师课堂,或者是辅导机构深耕.....看到孩子们疲于奔命赶场,我有时候也不解。都是知识父母,认识不到揠苗助长的错误么?孩子那么小能消化得了吗?.....同事回怼:等你孩子大了,你就知道了。我竟无言以对,陷入深深的思索......

一、补课问题,高层三令五申,家长牢骚满腹,为何仍方兴未艾?

教育部门有关教师补课的禁令,每到寒暑假的时候,都会重申、特别强调。而且学校也各种形式通知家长,一定不要让孩子参加本校教师各种形式开办的小课堂、补课班。

教师【2015】5号文《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违反规定的中小学教师,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直至相应的行政处分。

可是,这种种的栅篱作用有限。更像是成了猫捉老鼠的游戏。一声ACTION,几乎“涛声依旧”。管理部门禁令、红线依旧,教师承诺不开课依旧,家长送孩子补课依旧。

原本通过教育管理部门处罚的剪刀手问题,衍生了在职教师开班、教育培训机构涌现,大有“千树万树梨花”之迹象,难道补课问题成了“顽疾”?


教师补课从剪刀手到“顽疾”,三令五申当头,开班依旧,怎么办?

生活中我们醉心于千树万树梨花的馨香,可是对待教师补课似乎无限蔓延之势,缺隐隐嗅到了别样的味道。

一边高举大棒,一边红线频闪,仍然屡禁不止,为什么呢?

1、唯分数论

现在补课的盛行,我们很多人都剑指教育制度,认为“唯分数论”是导致现在补课的根源。有一点点的牵强成分。众所众知,中招,高招都是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的。说明教育制度对补课现象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但是把补课现象与教育制度,理解为因果关系是不科学的。很容易理解,现行教育制度已经实施多年,父辈们没有补课,我们这一代几乎也没有,只是到了我们的下一代忽然盛行,基本教育制度变化不大,显然教育制度不是主推手。

据调查,有偿补课现象,追溯起来,大约形成于90年代,发展于00年代,鼎盛至今。时间节点上不符合。教育制度已经多年,而补课近些年刚刚兴起,后来的不规范现象如何否定原来的规范制度?显然是有悖常理。

补课盛行另有推手,教育制度难承其重。


教师补课从剪刀手到“顽疾”,三令五申当头,开班依旧,怎么办?

(一块巨石当头压下,年轻 男子难承其重。教育制度之于补课盛行亦是如此。)

2、需求

这种需求是补课教师和部分家长的双方需求。有了需求,才会推升补课市场。我觉得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A、补课教师的需求

经济收益。由于地区差别,经济发展不均衡,一些收入“局促”的教师开发自身资源,做起了“补课生意”。市场培训机构看到了商机,一窝蜂涌起。以知识换取财富无可非议。但是由此衍生了某些弊端,也是需要教师、培训机构、社会重视的。

美好生活的向往。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品味越来越高。更多人本职岗位的收入“捉襟见肘”。于是“第二职业”应运而生。教师亦如此。于是有人“近水楼台”变现了自身知识。

心理需求。很多职业或群体,都有一定程度的“职业特色”,也有人称之为“职业病”。比如领导爱指示,销售喜推销,宝妈总说娃,驴友谈见闻,护士有洁癖.....教师呢,当然是爱说教。这是职业特色,不自觉的就会流露。“漫长”的假期,有的教师就会“如坐针毡”----教育老公,老公翻白眼;教育孩子,孩子不听话;教育陌生人,容易打架......弦断无人听!干脆开个班,教育这些求知的孩子吧,还能双赢!

B、部分家长的需求

教育交换。有些家长只想赚钱,秉承等价交换,企图用钱换取对孩子的教育。并且孩子教育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于是妄图用钱交换,实际是一种惰性体现,或有推卸责任之嫌,花钱买心安的作风。

个人能力有限。确实存在着一些家长个人文化水平不高,不具备给孩子辅导知识的能力。没有办法的事情,那就找人补课吧。

盲从,亦步亦趋。生活中有些家长,实际上不真正了解孩子需求。看到周围人都在补,那怎么行,“我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实际是一种盲从。


教师补课从剪刀手到“顽疾”,三令五申当头,开班依旧,怎么办?

(亦步亦趋的鸭子我们感觉可爱,可是如果不分清目标,这种盲从也是很危险的,万一把鸭子带到汤锅怎么办?

3、谣传扩大化,惑众助推

有几个比较有“生命力”的谣传。比如“老师上课不好好讲,补习班才会认真讲”;“老师补课实际是变相收礼”;“班主任的课不参加,没有好果子”等等。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我们分析看。有时候习以为常的“信任”,实际是在“助纣为孽”。

A、上课泛讲,补习班精讲

这样的害群之马有没有?肯定的说,有。但不是主流,也不是补课盛行的主推者。

教师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的。通常情况下,非师范专业的不符合公立学校标准。而且师范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也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这个证是有含金量的。师德较低者根本就进不了这个门。

比如,各个层次的教师除了需要共性的教育教学实践外,还需要---幼儿园教师需要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小学教师需要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师需要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的不是我们想象的很轻松的就能“为人师表”的。

同时,在职教师是有考核硬性要求的。这个标准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奖金,领导任用,工资定级等都是挂钩的。补课班赚的钱与这个“主业收入”还是有差距的。

而且,在职教师如果碰触红线,很有可能受到处罚。这个前途与补课班的收入相比有时是得不偿失的。短暂的快慰与恒久的稳定,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稳定。赔钱的生意,老师们会大张旗鼓的干么?

总之,绝大多数老师还是师德为先,而且补课收入的“危险性”性、不稳定性,难以撼动“主业所得”。


教师补课从剪刀手到“顽疾”,三令五申当头,开班依旧,怎么办?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个账谁都能算过来。)

B、老师补课实际是变相收礼

我们是礼仪之邦,崇尚礼尚往来。于是“礼多人不怪”,“当官不打送礼的”,“礼轻情意重”,一众俗语,俚语纷至沓来。老师当然也不例外。

实际上,这是歪嘴和尚念歪经。礼仪之邦,礼尚往来,这个“礼”,绝不是实物的礼物、礼金,而是一种社交方式,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方法手段,更侧重于互敬,仰慕。只是后来人自以为是的扩大概念外延了。

浮躁的社会,经济相对发展,人们手头富足了,想当然的认为一切能用“礼物”摆平,更直白的是用钱摆事。

仔细想一想?您能送多大礼?您的礼物与老师一生的主业收入相比有多的差距,自己心里有数吧!可能有人会说,那么多学生呢,雁过拔毛数量也不少呀。您再想一想,老师手里所谓的“优势资源”是有限的,收礼没办事,妄图“交换”的家长能同意么?

收礼是需要办事的,没有那么多优势资源,老师敢收么?收了部分人的礼,享受了“优势资源”,其他没送礼的家长能心甘情愿答应?天下 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个现实,老师比谁都能看得清!这个账,老师也能算得清。


教师补课从剪刀手到“顽疾”,三令五申当头,开班依旧,怎么办?

(用算盘都能计算的年代,计算机盛行的今天,老师不会算这个账么?)

C、班主任的班,不参加没有好果子

我觉得这个现象很少。因为现在的家长也不都是“沉默羔羊”,被异化的孩子,家长是不会悄无声息的。一旦有所指摘,那么对老师的影响是很大的。

况且,前文有叙,老师的师德在先,请相信老师。有些时候真的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这种无根据的不信任,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猜度,也助推了某些恶性循环。

教师补课从剪刀手到“顽疾”,三令五申当头,开班依旧,怎么办?

(笑靥如花,背后有凶器。老师们见多了....)


二、如何看待教师补课“顽疾”?

我觉得,从剪刀手发展到“顽疾”,似乎我们该有些警醒了。这种现象是不是有其合理的成分?之所以春风吹又生,是不是有存在必要?

我觉得,解决这个顽疾,理论上讲有两个途径。一是“一刀切”,取缔所有补课。二是因势利导,取长补短,让更多人受益。我更倾向于第二种办法。

当然,这只是个人的管中窥豹,是一种探讨。不存在误导,以及政治导向。仅仅是探讨!!

1、补课现象盛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好事

先弱化不良影响,实际上,补课现象盛行,一定程度上是大家重视教育的体现。

以前,经济困难,认识局限,有力气就有饭 吃,甚至结婚对象都选“能干活”的。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农业经济时代,大众更需要的是力气,劳力是吃饱饭的理念。

今天,我们一跃成为第二大经济实体,人们富足的不仅是经济,还有认知!仅靠力气吃饭已不符当下。靠头脑、靠智慧吃饭逐渐成为主流。头脑、智慧哪里来?教育就是最根本的途径。

民众认知的提升,“自我”打造高素质人才,融入国家建设中,实质是好事。前些年费心费力的国家层面扫盲,希望打造高素质人才。现如今“自我培养成才”,为国家所用,何乐而不为?

从这个层面上说,补课现象应该提倡。只是需要规范,引流入海,符合历史发展。

教师补课从剪刀手到“顽疾”,三令五申当头,开班依旧,怎么办?

(高速路上很少有直角弯,都是采用大弧度的延展得以实现。教育高速列车,同样如此)


2、如何引导正确补课行为?

说到补课,就必然绕不开当前呼声很高的“学生减负”问题。表面上看,提倡补课是与“减负”矛盾的。实际并不如此。我们分析看。

(1)为什么要减负?如何减负?

减负的意义一句话可以概括,即让孩子自然,符合科学规律的健康成长。少年强则中国强。

具体如何减负?

A、教育内减负

减少课后作业。同事的孩子有时候写到晚上11.00,才能完成老师的作业。如此幼小的孩子,睡眠严重不足,何谈身体健康,何谈心理健康?也许在他们幼小的心理---只有作业。这是很可怕的。

减少不必要的科目。最基础的科目语文数学重中之重。其他科目应该论证适时开展,或是选择性开展。人才是有梯队的,学习也理当如此。

减少超纲题目、内容。以前比较盛行的奥数,有很多孩子从中脱颖而出,但也有更多孩子懊恼无比。能够成长为科学家,数学家的毕竟是少数,比较大众的学生我觉得实际是一种煎熬。

B、家庭减负

减少攀比。有很多孩子是因为家长攀比而学习的。有一些家长觉得别人家孩子学习钢琴了,学习古筝了,非要自己孩子也学习。殊不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道理。一味的攀比,既浪费了金钱,也碾压了孩子的童年。

减少主观添加。有的父母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吃过没文化的苦。在孩子教育上,很容易主观的添加自认为“有用”的给孩子。强加学习,孩子的苦可想而知。

减少不切实际的期望。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悉心培养,仔细呵护,希望孩子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吹拉弹唱个个精通。可是有的孩子真不是“龙”料,就不要过多给予孩子压力。有人说不试试怎么知道呢?对,但是试试也是有时间限制的吧,不愿意学硬让学,这就是“负担”。

只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做到上述几点,补课是与减负不矛盾的。

教师补课从剪刀手到“顽疾”,三令五申当头,开班依旧,怎么办?

(补课是按需分配,让有补课需求大孩子参与。这是快乐的事情,否则就是没意义的事情。)


(2)探讨----如何正确引导补课行为?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很社会化的问题,需要群策群力,综合各方面人群诉求,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A、放开市场,优胜劣汰

不论是在职教师自行办班,还是培训机构,把市场放开。存在竞争的时候,“物美价廉”的教育精品就自然显现了,那些伪劣产品必然会被淘汰。

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中,加强政府监管,人为干预加速过程并确保补课学生的权益。

B、强强联合,最好是校企联合

有闲优秀教师加入培训机构,为有需要补课的同学提供需求。这个是多方获益的形式。

C、加强对学校的管理,改变唯成绩论的考核方式

当前,很大程度上,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考核是以成绩为主。实际上也要加上其他考核因素,如教师师德考核,学生校外补课率等。

师德老生常谈,是一个恒久的教育。

学生校外补课率,宏观讲如果高,说明学校、老师输出低,反之说明学校、老师输出高,不需要另外补。实际这个补课率还需要细化的,比如补什么课,补多长时间等。

D、引导家长正确教育观

不要盲目攀比,推升补课现象。要因人施教,看自己孩子需求,实事求是的参与补课行为。

E、做好人才的梯队建设

这个实行起来肯定是有难度,但是方向不会错。有的孩子天生丽质,智商高,就创造条件,分班呀,重点教育呀,等形式让他继续求深发展。有的孩子真的就是“阿斗”,不善于学习,而在其他方面有所特长,那倒不如引导其发展兴趣学习。

当前,我们大力推行的职业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学校与这个方向有效衔接,肯定是会有所突破的。

诚然,这个探讨方向,非教育一己之力难于完善,需要各个层面共同努力,但是方向应该是对的。只要有方向,研究好执行,那么就会收到效果。“顽疾”也许会自然消化了。展现在教育行业的就是功垂青史的成绩,展现在广大家长眼前的就是一片艳阳。

教师补课从剪刀手到“顽疾”,三令五申当头,开班依旧,怎么办?


总结:教师补课从剪刀手衍生到“顽疾”,实际是由多重因素导致的。弄清原委,明确方向,整合各方力量、资源,这个“顽疾”是能够得到妥善解决的。

孩子补课问题,

牵动千家万户。

各方博弈,暂无定论。

谨以此文,抛砖引玉,期待解决。

您有更好的办法,请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