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扶溥儀上位還有更深層次原因:袁世凱可能會擁立載振上位

清末大亂局背景下,74歲的慈禧扶持三歲的溥儀上位,大家瞭解比較多的是慈禧權力慾極強,自覺身體還算硬朗,小皇帝便於控制。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即袁世凱可能會擁立遠支宗室奕劻的兒子載振篡位,從而威脅到慈禧掌控大清國運的合法地位。

慈禧對光緒皇帝早就動了殺機

慈禧扶溥儀上位還有更深層次原因:袁世凱可能會擁立載振上位

慈禧與太監在頤和園合影。右一為李蓮英。

要弄清楚慈禧為什麼選溥儀為皇帝首先就要搞清楚慈禧與光緒皇帝之間的關係。

熟悉清末歷史的人都知道,從19世紀末的戊戌政變以來,除掉光緒帝是慈禧心懷已久的陰謀。戊戌政變前,被光緒皇帝寄予厚望的袁世凱,出賣了光緒皇帝。

原本,光緒皇帝希望袁世凱動用軍隊,切斷慈禧太后和反對派的直接聯繫,從而使其無法從紫禁城內部阻止維新變法。但袁世凱出於對自己政治需要的考慮,立即轉身出賣了光緒皇帝,向榮祿告發了皇帝的意圖。

榮祿何許人也?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保、軍機大臣,權傾朝野的晚清重臣,慈禧最信任的人,還是載灃(光緒帝載湉異母弟,溥儀生父)的岳父。於是,榮祿趕緊向慈禧彙報。再加上袁世凱向慈禧太后篡改了所傳達的內容,慈禧太后相信,自己的生命和自由都受到了威脅。

慈禧太后通過臆想和猜測得知了光緒皇帝和維新派即將對自己做的事情,她覺得自己會受到囚禁、貶黜、侮辱,甚至被餓死。

於是,慈禧太后及支持她的保守派立即採取了行動,發動了政變,扼殺了百日維新。發動政變那天,慈禧太后從頤和園來到紫禁城,站在光緒皇帝面前,指責他的背叛,並派衛兵將其囚禁在瀛臺。

自此,慈禧太后重返攝政的位置。接著,以朝廷的名義發出“罪己詔”,詳細地描述光緒皇帝覺得自己執政不力,希望太后重返攝政之位的種種理由,並代替皇帝感謝太后重新攝政。

與此同時,一個簡潔而更加陰險的詔令也出現了,殺機畢現,只有九個字:“帝遏疾,皇太后複訓政。”

長期在光緒帝身邊擔任起居注官的惲毓鼎撰寫了《崇陵傳信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某日慈禧病了,那幾天光緒帝的心情格外開朗,慈禧得知消息大怒,說了一句狠話:“我不能先爾死!”可見,慈禧早已動了殺機。

溥儀繼承皇位容易掩人耳目

慈禧扶溥儀上位還有更深層次原因:袁世凱可能會擁立載振上位

光緒皇帝。

如果除掉光緒,那就要從近支宗室中過繼一個孩子來做光緒的繼承人。遵循古代宗法,“立嗣之事,其法擇胞兄弟之子以為嗣,次則擇從兄弟之子”。按照舍遠求近的擇嗣原則,作為光緒帝同胞手足的載灃未來的兒子將最有優勢。而且,載灃的兒子還是光緒帝的親侄子,由他繼承皇帝很容易掩人耳目。

慈禧選擇溥儀做皇帝,可謂蓄謀已久,在溥儀還沒有出生的時候,慈禧就已經預定了他的未來命運。為什麼這麼講呢?

晚清,令皇室痛心疾首的一件事兒是幾十年間“宮中不聞兒啼”,說的就是皇帝不育。咸豐帝在位11年,只有一兒一女;此後的同治、光緒兩位皇帝都是無兒無女。19世紀末20世紀初,活在世上的皇帝血統最近的就是道光皇帝的後人了。

在道光皇帝的後世子孫中,溥儀的爺爺是醇親王奕譞(xuan),共有七個兒子,夭折了三個,在剩餘長大成人四個兒子中,又過繼給慈禧太后一個。原因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皇帝駕崩,慈禧太后把醇親王的兒子過繼過來,捧上了皇帝寶座,即光緒皇帝。

奕譞死在光緒十六年十一月(1891年1月),爵位傳給了兒子載灃;此時的載灃是個年僅九歲的王爺,等他娶妻生子之後,他也像爸爸那樣有一個當皇帝的兒子——溥儀。

袁世凱可能會擁立載振上位

慈禧扶溥儀上位還有更深層次原因:袁世凱可能會擁立載振上位

袁世凱畫像。

慈禧太后地位的合法性主要依賴於她是道光皇帝的兒媳婦、咸豐皇帝的妻子、同治皇帝的媽媽這三個身份。然而,慈禧接到了一個堪稱晴天霹靂的消息——

袁世凱可能會擁立奕劻的兒子載振篡奪皇位。

奕劻是誰?他是晚清重臣,長期主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他是在榮祿去世後擔任的首席軍機大臣。雖然奕劻的爵位是親王,但他屬於乾隆皇帝一系,是乾隆皇帝十七子永磷的後人。自然,皇家血脈比道光皇帝的後人疏遠很多,算不上是近支宗室。奕劻是遠支宗室,他的兒子一旦做了皇帝,必將導致清朝嘉慶以來皇帝世系的紊亂,威脅到慈禧太后主宰大清國運的合法地位。

事實上,慈禧還發現,當時的直隸總督袁世凱,掌握著清朝最現代化的一支軍事力量——北洋軍,不可小覷。作為晚清督撫中少有的人才,袁世凱為人大刀闊斧、敢想敢幹,他在奕劻身上不惜血本,向其行賄。慶王府裡面大大小小的開支全拿到直隸總督府報銷,奕劻被袁世凱收買了,成了袁世凱的工具。袁世凱擁戴他的兒子載振篡奪皇位,實際上就是想主宰大清命運的幌子而已。

對此,慈禧驚出一身冷汗,怎麼辦?為了愛新覺羅皇朝的利益,更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慈禧決定改朝換代,造成既成事實,讓袁世凱和奕劻的陰謀破產。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四日(1908年),慈禧太后召來奕劻,命他到東陵檢查一下自己陵寢的工程情況。奕劻剛離開,慈禧立即召陸軍部尚書鐵良進宮,命其將駐紮在北京南苑的陸軍第六鎮跟駐紮在直隸淶水的第一鎮對調,立即開拔。

為什麼這麼做呢?目的是切斷第六鎮對北京的軍事威脅,因為第六鎮的最高長官是段祺瑞,而段祺瑞是袁世凱的絕對心腹親信。如果袁世凱確有擁立奕劻兒子篡奪皇位的企圖,第六鎮肯定是政變的軍事基礎。相反,第一鎮是鐵良控制的部隊,完全可以放心。

隨後,慈禧太后召來張之洞等心腹老臣,宣佈自己的計劃——立溥儀為帝。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發佈懿旨,宣佈光緒皇帝病危,“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在宮內教養,並在上書房讀書”,同日任命載灃為攝政王。當晚,奶媽抱著溥儀,前往紫禁城,將其送到慈禧太后帳前。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刻(1908年11月14日傍晚),光緒皇帝駕崩。然而,光緒帝的起居注官惲毓鼎在《崇陵傳信錄》中回憶,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九日,太監成群結隊地出宮剃頭,並毫不避諱地說皇上駕崩,因為國喪期間不能剪髮,所以搶在發佈之前剃頭。據此,清政府公佈的光緒死亡時間不準,在溥儀入宮之前光緒帝就已經死了,慈禧從容佈置之後,確信可以掌控全局的時候才公佈了光緒的死訊。

回到文章最開始提出的問題,慈禧太后對光緒帝早就動了殺機,那光緒皇帝到底是怎麼死的呢?2008年,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的專家聯合其他幾家單位,宣佈了光緒帝的死因——攝人大劑量劇毒三氧化二砷(砒霜)死亡。這是根據光緒帝的頭髮、下葬的衣服,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反覆檢驗得出的結論。兇手是誰固然不能通過儀器化驗證明,但按常理推斷,只能是慈禧太后。她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勢、地位和名譽,不惜對光緒皇帝痛下殺手。

根據《清德宗實錄》,在宣佈光緒皇帝死亡的同時,慈禧宣佈溥儀為大清新一代君主。隨即,慈禧發佈懿旨:“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

然而,光緒皇帝的死亡也讓慈禧太后心力交瘁,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午後,慈禧太后去世,終年74歲。臨終的時候,慈禧太后掙扎著宣佈:“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

十一月初九日,溥儀的登基大典在太和殿舉行,年號宣統,成為清朝入主中原之後的第十位君主。

慈禧扶溥儀上位還有更深層次原因:袁世凱可能會擁立載振上位

溥儀登基。

參考資料:(英)莊士敦著《溥儀》,喻大華著《末代皇帝溥儀》,愛新覺羅·溥儀著《我的前半生》,《清史稿》,惲毓鼎著《崇陵傳信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