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朱可夫脫穎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僅有指揮能力,關鍵有人

為何說朱可夫脫穎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僅有指揮能力,關鍵有人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蘇軍統帥部儘管有所準備,但面對德軍的“閃擊戰”,依然被打的一敗塗地。斯大林一面以空間換時間,一面命令朱可夫前往前線指揮作戰。朱可夫也不負眾望,哪裡有困難他就衝到哪裡,儼然就是一個“救火隊長”。

大多數人都知道朱可夫有著高超的指揮才能和組織能力,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就已擔任了蘇軍總參謀長一職;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從集團軍司令到總參謀長只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那他憑什麼晉升得這麼快呢?

為何說朱可夫脫穎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僅有指揮能力,關鍵有人

這還要從諾門罕第一次戰役後說起。

1939年5月20日至30日,日本關東軍第23師團與“滿洲國”軍共計2000多人向哈拉哈河東岸的蘇蒙聯軍發動進攻。儘管戰鬥力不高的蘇軍損失慘重,但憑藉有利地形和重火力等先進武器,依然將進犯日軍趕出了諾門罕地區。

沒有輸在士氣和戰術上,卻輸在武器上,這讓關東軍上下十分不服氣。尤其是剛上任不久的關東軍司令植田謙吉,這樣的“窩囊氣”是如何也咽不下的。面對不斷增兵的蘇軍,他決定將諾門罕地區的部隊全部撤回海拉爾。

為何說朱可夫脫穎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僅有指揮能力,關鍵有人

首先,撤出不等於相讓,把“不利”留給蘇軍。從邊境線的位置上看,蘇軍最近的補給站到諾門罕有750公里,按照大兵團作戰的常識來說,補給站一般在200公里至250公里設置一個。這麼遠的補給線,蘇軍將無法組織大兵團作戰。

反觀關東軍駐地海拉爾距諾門罕不到200公里,而且一旦戰事緊張還可以利用白阿鐵路進行補給輸送,距離會更短。相對於不斷集結的蘇軍來說,關東軍擁有“以逸待勞”、“守株待兔”的優勢。

為何說朱可夫脫穎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僅有指揮能力,關鍵有人

其次,縮回拳頭,打出有力一擊。受諾門罕地形所限,蘇軍最多隻能組織中、小兵團作戰,與包含8個師團在內的關東軍相比較,他們無疑是“以卵擊石”。而不甘就此罷休的植田下達了集結令,各路“精銳”聚集海拉爾。

小松原的第23師團依然擔任主力,同時將第7師團的第26聯隊、一個坦克師團和一個飛行師團歸他指揮。這讓小松原興奮不已,上次戰敗是沒有重武器,現在既增加了“精銳”部隊,還有飛機、坦克和火炮等重武器,他有信心戰勝蘇軍。

為何說朱可夫脫穎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僅有指揮能力,關鍵有人

更有甚者,臭名昭著的“731”部隊要出場了。這是一支專門從事細菌戰的部隊,是《日內瓦公約》明確禁止的武器。但對鬼迷心竅的關東軍來說,他們不管什麼後果,只需要通過細菌戰給蘇軍一個“下馬威”。

為了實施這個卑鄙的計劃,他們將部隊暫時撤退,然後悄悄地來到哈拉哈河上游,將鼠疫等病菌撒入河中,整個哈拉哈河完全被細菌汙染。他們的目的就是給這裡的蘇軍留下一個疫區,讓蘇軍不戰自垮。

為何說朱可夫脫穎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僅有指揮能力,關鍵有人

然而,蘇軍很快讓他們的美夢破滅。

蘇軍最高統帥部對哈拉哈河蘇軍的慘勝十分不滿。他們十分清楚,蘇軍現在急需一個有指揮大兵團作戰經驗的軍事主官前往統一指揮。而當時擔任白俄羅斯軍區副司令的朱可夫上將是最佳人選,他到前線後,開始著手收拾殘局。

一是,調整第57特別軍司令部。讓朱可夫感到震驚和憤怒的是,該軍長將司令部設在距前線120公里以外,這麼做如何提振士氣?同時,作為軍事主官至今沒有去過一次前線,一問三不知。

為何說朱可夫脫穎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僅有指揮能力,關鍵有人

怒不可遏的朱可夫隨即上報國防部長伏羅希洛夫,由自己兼任第57特別軍軍長,並將指揮部遷至哈拉哈河西岸。受到鼓舞的蘇軍迅速佔領東岸的所有要地和制高點,開始構築永久性工事和火炮陣地。

二是,加快物資儲備。朱可夫清醒地意識到諾門罕地區是一個不毛之地,武器、淡水、汽油等物資都要從750公里外的博爾吉亞進行轉運。按照日本人的想法,這是蘇軍的最大短板,但這根本難不住朱可夫。

為何說朱可夫脫穎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僅有指揮能力,關鍵有人

在他的要求下,蘇軍開始通過西伯利亞鐵路向博爾吉亞運送大量的作戰物資。軍列輸送越來越密集,最多時一天多達30列。而後,在朱可夫的調配下,所有的載重汽車、火炮牽引車,採用人歇車不歇的方法,僅10天就儲備了半個多月的儲備。

更讓日本失望的是,通過蘇聯特工和抗聯傳回的消息,朱可夫已完全掌握了關東軍實施細菌戰的絕密情報。蘇軍每名士兵都配備了防毒面具,並經常開展防化演習,同時鋪設輸水管道,保證前線部隊的淡水飲用。

為何說朱可夫脫穎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僅有指揮能力,關鍵有人

儘管日軍各部都收到命令不準飲用河水,但出於保密的需要,並沒有把不準飲用的理由說清楚,致使不少士兵依然用河水解渴。於是,關東軍總部不斷接到非戰鬥減員的報告,甚至個別中隊成建制的失去戰鬥力。日軍正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朱可夫到前線,局面大為改觀,但為什麼是他呢?

1939年6月1日,朱可夫接到命令前往莫斯科向伏羅希洛夫報到,這讓他出了一身的冷汗。原來那個時期的蘇軍處於混亂的狀態,常常一些將領接到“報到”的命令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那個時期的蘇軍將領人人自危。

為何說朱可夫脫穎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僅有指揮能力,關鍵有人

但命令就是命令,當朱可夫膽戰心驚地見到伏羅希洛夫時,竟然是斯大林讓他去諾門罕指揮戰鬥,一顆懸著的心就此放下。並且有些受寵若驚,他在爽快答應的同時,也不禁在想,為什麼是他呢?

首先,重用朱可夫不是偶然,是必然。在當時,比他資格老、經驗多的名將大有人在,怎麼輪也輪不到他,但好在跟對了人——布瓊尼元帥。他是蘇聯五大元帥留下來的兩個之一,深受斯大林信任,而朱可夫是布瓊尼的得力助手和下屬。

為何說朱可夫脫穎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僅有指揮能力,關鍵有人

其次,他有著大兵團作戰經驗。朱可夫是從騎兵排長一步步晉升到騎兵軍長的,可以說是憑著真抓實幹和指揮能力上去的,他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同時,他還有策劃軍區演習的經歷,讓他具備了大兵團機動作戰的調動和組織能力。

更難能可貴的是,抗戰爆發後,朱可夫作為援華軍事顧問來到中國。在中國戰場上,他對侵華日軍的作戰風格和部隊建制十分了解。雖說不上是一個“日本通”,但相對於國內的將領們,對諾門罕的關東軍作戰,他是最佳人選。

為何說朱可夫脫穎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僅有指揮能力,關鍵有人

看來,在什麼時候,都需要有本事、有能力的人。當然,更需要有人賞識,這才是成功的關鍵。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當關東軍遇上蘇聯紅軍》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