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歷盡世間坎坷,看遍人情冷暖,萬里歸來依然天真如少年

蘇軾:歷盡世間坎坷,看遍人情冷暖,萬里歸來依然天真如少年

有人在某問答平臺上提問,說什麼蘇軾“東坡”之名源於耕種東邊菜地,問為何蘇軾會淪落到種地。

關於蘇軾取“東坡”之號的緣由,南宋洪邁曾深入研究過。洪邁認為,這主要是他一生仰慕白居易。白居易詩中多次出現過“東坡”的字眼,蘇軾很喜歡,乃欣然借用。

天才如蘇軾,他也有自己崇拜的先賢。他的崇拜對象有莊子,陶淵明,也包括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蘇軾在詩文中屢屢自稱:“我甚似樂天,但無素與蠻。”“我似樂天君記取,華顛賞遍洛陽春。”“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緣終淺道根深。”“出處依稀似樂天,敢將衰朽較前賢。”他還說:“平生自覺出處老少粗似樂天,才名相遠,而安分寡求亦庶幾焉。”

苏轼:历尽世间坎坷,看遍人情冷暖,万里归来依然天真如少年

據洪邁考證,白居易的詩文中屢屢提及“東坡”這個詞。如他在被貶四川忠州的時候有詩《東坡種花》:“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而且他在東坡高地上栽種花樹之後,還經常去那裡徜徉,欣賞:“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東坡何所愛?愛此新成樹。”離開此處後,還寫詩懷念:“何處殷勤重回首?東坡桃李種新成”。

一句話:“則東坡之名,非偶爾暗合也。”

蘇軾一生真的很慘嗎?與他的才華相比,他一生的境遇確實不佳。

“平生自覺出處老少粗似樂天”。在他生前,自從發現自己與白居易一生的經歷有極大的相似之處後,不由得大為慨嘆:“庶幾復享晚節閒適之樂。”感到自己冥冥之中自己終究也能和白居易一樣苦盡甘來。

我們知道,白居易晚年生活穩定,稱得上是安享晚年。“人生七十古來稀”,白居易活了75歲,在古代詩人當中算是長壽了。蘇軾很羨慕他,遺憾的是,喜歡談養生的蘇軾活了不到65歲。

苏轼:历尽世间坎坷,看遍人情冷暖,万里归来依然天真如少年

蘇軾未能得享高壽,確實也與他生活窘迫有關。

比如他在密州做知州的時候,寫過一個短篇《後杞菊賦》,在小序中,他說自己做官十九年,家庭日益貧困,衣食穿著,還不如以前。這次來到密州,和朋友沿著城牆溜達,居然在荒廢的菜園裡找到杞菊來吃,還相對摸著肚子大笑。

再比如他在被貶黃州期間,就曾經要開墾荒地以貼補生計。他在住宅東邊買了五十畝地,種植花木莊稼,還建了一所小房子。興之所至,他就拄著柺杖在這東坡地上獨自散步:“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此情此景,必能讓他“思接千載,神遊萬里”,他肯定能想到自己崇拜的前輩陶淵明,想到白居易。關於“東坡”的詩句肯定也自然而然地湧上心頭了。

種地就是“淪落”嗎?很苦嗎?很慘嗎?

也不見得。

苏轼:历尽世间坎坷,看遍人情冷暖,万里归来依然天真如少年

蘇軾崇拜陶淵明,也是很真實的。比如,他喜愛陶淵明的詩,自言每當身體不舒服時,就找陶淵明的詩來讀,但每次只讀一篇,因為陶淵明的詩很少,他怕讀完了,以後就沒有用來排憂遣悶的詩句了。

他曾點評陶淵明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說:“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語;非餘之世農,亦不能識此語之妙也。”可見蘇軾雖生在詩書之家,但他並沒有脫離農業勞動,所以才能有有會心的共鳴,才能親切體會到陶詩之妙,同時也隱隱透露出自己因從事稼穡耕種而生的自豪之情。另外,他在讀陶淵明“種豆南山下”一首詩後說:“覽淵明此詩,相與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多矣!”也表明了自己喜歡陶淵明這樣的生活方式。

蘇軾還曾給弟弟蘇轍寫信說:

“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然吾於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淵明臨終,疏告儼等:‘吾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黽勉辭世,使汝等幼而飢寒。’淵明此語,蓋實錄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淵明,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也。”

大意是說,自己並不是只好陶詩,更是仰慕陶的為人。

蘇軾說他的一生遭遇,全在於自己的“一肚皮不合時宜”。這屬於自嘲,但他未必後悔。他有一首贈人的詞很有名,其中有這樣的句子:“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其實,這正是他的夫子自道。

蘇軾是一位永葆赤子之心的人;他歷盡世間坎坷,看遍人情冷暖,萬里歸來依然天真如少年。

RECOMMEND

苏轼:历尽世间坎坷,看遍人情冷暖,万里归来依然天真如少年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END

審核:周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