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迴流是一個“大陷阱”,吃人不吐骨頭


文物迴流是一個“大陷阱”,吃人不吐骨頭

“文物”的概念是:經政府專業機構認證的、具有明確的歷史文化意義的標準器物。

不能因“境外”古玩而貼上“文物”和“傳承有序“的標籤誤導市場。境外拍賣公司鼓吹“唯一”“傳有序”的“文物”是反科學的陰謀!

這也倒逼政府必須加快建立“多點指向式”科檢、人文解讀鑑評和量化價值評估三方獨立的鑑證規範流程。

現實是留藏於國內民間的一些文化藝術品比出境再回流的舊貨更精美、新顯的精品肯定也比在市場流轉的舊貨更稀珍。所以更需要建設獨立第三方鑑證機構,完善“多點指向式”科檢比對鑑定、人文解讀鑑評、量化價值評估三方獨立鑑證體系。此事關係國家誠信。

文物迴流是一個“大陷阱”,吃人不吐骨頭

例如:

一、境外的一隻雞紋小酒杯(民間質疑是康熙仿品)假設博物院有相類“文物”而流失國內資金2.8億元、1000萬件要流失資金……萬億?!

三、蘇富比不是服務性機構,而是境外金融大鱷,鼓吹國外才有“唯一”“傳承有序”的“文物”是反科學的騙局!二三流的舊貨天價回購,這是境內外利益集團惡意操弄,以迎合西方勢力企圖改變中華文化基因的圖謀。造成了數百億資本流岀、同時流失文物遺存、流失市場、流失稅收。

文物迴流是一個“大陷阱”,吃人不吐骨頭

四、文化產業關健還是金融監管問題,把文化產業變為回購境外古玩是一個能讓巨量資金失控外流的通道。迴流不是產業,而是一個明顯的大陷阱,必須慎重。

從九十年代以來,為什麼文博機構幾乎沒有在民間再徵集和收購過一件“文物”,每年數百億的國家專項資金在文物“迴流”中流失境外。民藏珍寶海量存在,為什麼文物部門不在民間徵集而偏偏要到海外花巨資搞迴流。

五、鑑定必須基於傳統和科檢解讀為依據。建設獨立第三方鑑證機構,落實“多點指向式”傳統科檢比對鑑定、人文解讀鑑評、量化評估與價值保險,規範鑑證科學體系是文化金融的當務之急。

文物迴流是一個“大陷阱”,吃人不吐骨頭

建議繼續發掦光大解放初期的鼓勵社會考古學政策,收納“民間文化藝術品”,實行優勝劣汰自然退出機制、一般等級不高的民間舊貨還宜留在當地繼續中華文明宣傳,因為文化振興、藝術金融還需要更多國內藝術品有序走向國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延伸閱讀:

一件古代優秀藝術品,對文物部門來說就是文物,因為它有文化保護價值;對投資者來說就是古董,因為它有增值價值;對收藏家來說就是古玩藝術品,因為它有藝術鑑賞價值。國家出於保護文物的考慮,對於非國寶級的文物,鼓勵“藏寶於民”,並且允許民間依法流通,這為民間收藏事業的發展和古玩藝術品市場的興起鋪平了道路。

古玩,作為一種商品,它的特質集中地表現在兩點:一點是古,具有歷史重負的滄桑感,往往這些東西,是一個社會發展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最好見證;一點是有文化,有品味,具有藝術性。正是因為古玩作為商品的這兩個最鮮明的特點,決定了在古玩某一領域淘金的專門人才,有可能在龐雜的良莠不齊的古玩市場中,贏它個罐滿缽盈。

文物迴流是一個“大陷阱”,吃人不吐骨頭

大致來說,比較值錢的古董往往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古董的藝術價值。好的古董往往有很高的藝術水平,有些甚至是今天的人望塵莫及的。它的藝術感染力帶給人的愉悅,甚至金錢都難以換得。

二、古董的歷史文化價值。古董是古代的東西,今天的人可以從中比較直觀地瞭解古人的文化、信仰、風俗習慣等非常豐富的歷史信息,可以與史書互相印證,讓人們更真切地“看”到歷史。

文物迴流是一個“大陷阱”,吃人不吐骨頭

三、古董的稀缺性。“物以稀為貴”是最通俗的經濟規律,金子和鑽石的貴重並不僅僅因為它們的優異品質,同時還因為它們的稀缺性。中國有幾百個縣出產瑪瑙和水晶,所以雖然它們是那麼美麗,都有自己獨特的優異品質,可是價格並不是特別貴。古董也是一樣,價格特別高的古董,一定是難得一見的。

文物迴流是一個“大陷阱”,吃人不吐骨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