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歐大陸上的曇花一現——蒙古西征與四大汗國

十三世紀初,蒙古乞顏部首領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各部,被推舉為成吉思汗,自此蒙古帝國開啟了浩浩蕩蕩的擴張之路,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三次西征。

亞歐大陸上的曇花一現——蒙古西征與四大汗國

不作死就不會死

第一次西征還要從西遼政權說起,這個由大石林牙( 耶律大石)重建的中亞國家進入十三世紀後趨於鼎盛,也因此皇帝耶律直魯古開始逐漸膨脹,苛徵苟斂,連年用兵,同時原本處於其統治下的已經伊斯蘭化的花剌子模正在摩訶末蘇丹的帶領下走向統一併企圖獨立,奈何戰鬥力不夠屢戰屢敗,直到1210年才在當年大唐軍隊被擊敗的怛邏斯地區取得大勝,西遼情勢急轉直下其他附屬國趁機紛紛叛離,耶律直魯古也被曾依附於他的乃蠻部首領屈出律篡權,不久憂憤離世。

西遼的衰落對其東邊鄰居蒙古來說不啻重大利好,1218年成吉思汗派名將哲別西征,其實當初屈出律投靠西遼就是因為自家地盤被蒙古搶了從而留下了心理陰影,這時節見到心理陰影捲土重來,哪裡還有半分鬥志,當即開溜,可惜屈出律畢竟不是運動員出身,因為跑得不夠快而被逮住處死,西遼就此徹底涼涼。

但這僅僅是蒙古西征的序曲,更確切地說哲別隻是為了成吉思汗自己親征清掃道路,後者真正的目的是花剌子模,就在三年前成吉思汗答應摩訶末的友好通商請求,還派出一支約500人的商隊作為使團,熟料這商隊剛抵達花剌子模的邊境城市訛答剌(今哈薩克斯坦齊姆肯特市西北),地方總督竟然因為貪圖財物將商隊誣陷為間諜,沒收財貨,並殺了上百名商人,彼時成吉思汗正在專注於對金作戰,所以只派了三名使臣去交涉,結果對力量一無所知的摩訶末不但不承認此事,反而殺了正使並剃了兩位副使的鬍子將之押送出境。

鐵木真這輩子大概最不喜歡被人蹬鼻子上臉,所以等哲別掃平了西遼,他遣木華黎總領伐金事務,自己親率大軍西征。

花剌子模迅速崛起的另一面是尚未妥善處理內部的兩大矛盾——一是國內民族成分複雜,各族衝突時有發生;二是王權與教權不融洽,伊斯蘭化勢力與世俗政權發展存在分歧。結果蒙古鐵騎甫至花剌子模就開始內訌,成吉思汗讓哲別引軍赴阿姆河上游,佯裝從南方切斷其後勤,等摩訶末上當,派主力追擊成吉思汗就粉餅思路大舉進攻,長子朮赤、次子察合臺、三子窩闊臺、四子託雷如狼入羊群一般長驅直入。1220年3月攻克花剌子模都城撒馬爾罕,摩訶末倉皇西逃並於年末病死途中,其子扎蘭丁收拾殘兵打算反擊,但終究敵不過蒙古大軍,一敗再敗逃入印度。

此後兩年蒙古平定了花剌子模各地的反抗,第一次西征結束。

亞歐大陸上的曇花一現——蒙古西征與四大汗國

劍指歐洲

第二次西征發生於金國滅亡後,前次西征蒙古就曾遭遇俄羅斯諸公國的進攻,如今金國已滅,繼任大汗窩闊臺決定是時候安排一下這群小老弟了。

1235年朮赤的長子斡爾達、次子拔都、察合臺長子拜答兒、窩闊臺的長子貴由、託雷的長子蒙哥各統本王室軍出征,萬戶及以下各級軍官也都派自家長子隨軍,史稱"長子西征"。

1237年春天,遠征軍佔領了伏爾加河與烏拉爾河之間的地區,可笑俄羅斯諸公國之間素來不和,面對強敵仍然"各掃門前雪",以至於當蒙古騎兵高速挺進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太像樣的抵抗。至次年二月弗拉基米爾、羅斯托夫、特維爾等十幾座城市相繼被攻陷,蒙哥和貴由的部隊更是打通了高加索南北交通線,讓蒙軍向西殺去,十二月攻至克里米亞半島,繼而殺入今天烏克蘭境內。

1240年蒙古大軍包圍基輔公國大公米哈伊爾棄城逃往波蘭,不久加利奇公國也城破人逃。翌年蒙古軍隊兵分兩路開始進攻波蘭和匈牙利,三月北路軍進攻波蘭,攻陷其首都克拉科夫,殺向西裡西亞,大公亨利二世誓死抵抗然後戰死沙場,四月南路軍大敗匈牙利攻佔其首都佩斯,六月兩路軍隊會師並進軍捷克、斯洛伐克等地,直到1242年初,窩闊臺去世的消息傳到前線,大殺四方的蒙古人才轉身東返,留給歐洲人一片心有餘悸。

亞歐大陸上的曇花一現——蒙古西征與四大汗國

殺至盡興

第三次西征的原因說起來與傳說中的"山中老人"還有些關係。

伊斯蘭教什葉派有一個神奇的分支名叫尼扎裡耶派,這個名字很陌生但其俗稱就比較有名了——阿薩辛派,初代伊瑪目哈桑·薩巴赫在裡海南岸的山峰之上修著阿拉穆特堡(鷹巢)並以之為中心建立政權,靠傳教、暗殺、掠奪來鞏固和發展,正因為這種極端的生存模式,至十三世紀它們毫無顧忌地襲擊了蒙古商旅。

很明顯,上一個這麼幹的國家墳頭草已經幾米高了,1253年託雷之子蒙哥繼任大汗,他派弟弟旭烈兀率十萬大軍出征。1255年大軍抵達撒馬爾罕,翌年春兵渡阿姆河,攻入這個在中文文獻裡被稱為木剌夷的國家,從鐵蹄入境的那一刻起,阿薩辛派的結局就已經註定。冬天其國投降。

既然來都來了,只打下這麼一個小國怎麼盡興,旭烈兀把目光瞄向了不遠的阿巴斯王朝。1257年9月旭烈兀分兵三路向巴格達方向挺進,次年一月將之包圍,哈里發穆斯親率群臣投降,阿巴斯王朝滅亡。可能對打仗這事有癮,旭烈兀繼續率軍西進,1260年1月他佔領阿勒頗城,4月又攻佔大馬士革,直到蒙哥去世的消息傳來,他才名大將怯的不花率兩萬軍隊繼續攻打敘利亞各地,自己揮師東歸,直到主力盡撤,伊斯蘭勢力才重新燃起,9月埃及馬穆魯克王朝五萬大軍與蒙古人在大馬士革之南展開激戰,怯的不花戰死蒙古軍終於嚐到失敗的滋味,馬穆魯克王朝趁機佔據大馬士革將敘利亞納入囊中,蒙古三次西征就此結束。

亞歐大陸上的曇花一現——蒙古西征與四大汗國

四大汗國的前世今生

蒙古帝國從1217年到1258年前後近半個世紀的三次西征,使其版圖東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亞、南至波斯灣,但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後蒙古帝國在實際上開始分解,除了統轄中原的元朝外,另有四個蒙古政權,分別是金帳汗國(又稱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兒汗國。

1225年成吉思汗將已經征服的土地分成三個"兀魯斯"(專指蒙古各汗、王的封地)分給三個兒子,令他們分帳建國,長子朮赤領有已經被征服的花剌子模和康裡國故地,他死後封地由其子拔都繼承,1242年拔都為統帥的長子西征結束後拔都回師東歸,途中他聽聞窩闊臺之妃想要扶立長子貴由為大汗,雖同為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的才幹、名望、成績都勝過貴由,加上二人素來不和於是拔都稱病不參加忽裡臺大會,他率部移駐薩萊(今哈薩克斯坦阿克託別市一帶)並將西征中所佔土地劃歸己有建立了欽察汗國。

因拔都的帳頂為金色有意,又稱為金帳汗國,與之相比受成吉思汗所封佔據西遼和畏兀兒(高昌回鶻)故地的察合臺汗國,以及地處原乃蠻部故地的窩闊臺汗國都要相形見絀。

這種格局不久發生了變化,1260年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察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選擇支持後者,剛結束第三次西征甫返抵波斯的旭烈兀支持前者,忽必烈為回應這唯一的支持,便冊封旭烈兀為伊兒汗,將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邊境的波斯國土劃歸其統治,是為伊兒汗國。

此後的四年中蒙古帝國雖然明面上只有兩人爭位,但私底下兩大派系摩擦不斷,比如上文中旭烈兀留在敘利亞的軍隊,被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攻擊導致大將怯的不花戰死,旭烈兀很想報復奈何欽察汗國同馬穆魯克王朝結盟限制伊兒汗國,甚至在1262年欽察汗國為多的阿塞拜疆地區突然進攻伊兒汗國,是役歷時兩年雖以欽察汗國戰敗告終,但也為這倆蒙古汗國日後的衝突埋下禍根。

至1264年阿里不哥戰敗投降,經歷了互相攻擊之後的黃金家族分裂的大局已定,四大汗國開始各自為政,若大家能相安無事倒也不負恩澤,可惜動亂總是像晴空萬里又暴風雨驟至,因為當年成吉思汗曾說"只要窩闊臺有一個吃奶的後代,都比其他人優先繼承",是以自汗位轉入托雷一脈後,窩闊臺後裔始終不服不忿,深諳內情的忽必烈遂派察合臺的後裔八剌返回汗國爭位,以期使之內亂,自己好集中精力攻滅南宋。

可誰曾想八剌這一回家竟然很快與窩闊臺之孫海都和好,他倆和欽察汗國在塔拉斯河會盟,公開指責忽必烈已被漢化,宣稱自己要對其用兵以恢復遊牧本性,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所以忽必烈現實集合兵力在別失八里(位於今新疆吉木薩爾境內)擊敗海都。

至元十二年(公元1274年)又遣大軍西征,途中一位名叫脫脫木兒的將軍因給養分配不公而叛逃,主帥派蒙哥之子失烈吉前去征討,可誰又曾想失烈吉被脫脫木兒策反竟也叛逃,甚至抓了主帥交予海都,雙方合作出兵漠北"寇抄諸部,掠祖宗所御大帳以去。"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6年)海都又趁著元軍主力外出,發兵進攻哈拉和林,但等忽必烈率軍返回他又溜之大吉,可見他所謂的"恢復遊牧本性"變成了純粹形式上的口號,但沒有通過這種戰術獲得任何實質上的成果,更沒有藉此機會積攢與元軍正面硬剛的實力,等忽必烈駕崩數年後,海都一位自己終於可以制霸天下了,他集結全部兵力再次發兵攻元,可結果他被元成宗的侄子海山打得屁滾尿流,自己身負重傷在回師途中去世。

他這一死,窩闊臺汗國內部就也開始了爭奪汗位相互廝殺,最終四分五裂。1309年海都之子察八兒攜屬下部落歸順元朝,窩闊臺汗國滅亡。

亞歐大陸上的曇花一現——蒙古西征與四大汗國

結語:蒙古鐵蹄下的煙塵

回顧上述西征,13世紀蒙古帝國的對外擴張堪稱為人類軍事史上的奇蹟,但當我們回到戰場,往往能發現這種"酣暢淋漓"的背後是蒙古先屠城威懾,然後收編敵國敵軍或組織其青壯上陣用以做前鋒或者攻城,若遇上難以速克的對手則常用運動戰調動其主力,然後以高機動性擊穿其戰線,這使得蒙古軍隊不會陷入眼中的戰損減員或後勤短缺等情況。再具體地分析還有馬種、裝備、制度、氣候等很多因素。

後世人常常欽慕蒙古戰績或是像"在現場"一樣暢言刀兵,對此我們提請大家注意一個很簡單卻也很沉重的常識,今人能夠在這裡談笑風生分析戰爭,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們的祖先僥倖地沒有慘死蒙古人的兵鋒。

而若說上述紛亂是蒙古內部的問題,其他汗國的末路就更復雜了些,被蒙古用軍事征服的地區本就民族繁多,宗教問題突出,加上蒙古人一直不擅長解決繼承權問題,所以這些矛盾集合在一起就導致內亂迭起。

1321年,察合臺汗國分為東西兩部分,1262年西察合臺汗國的地方實力派埃米爾·帖木兒起兵反對蒙古上層貴族,並逐步掌握了汗國大權,甚至扶植傀儡大汗,三年後他平定了國內紛亂遂殺死傀儡,自己稱帝建國史稱帖木兒帝國。

與察合臺汗國類似,伊兒汗國也於1335年分裂成四個獨立政權,至14世紀末它們又相繼被帖木兒帝國吞併。

亞歐大陸上的曇花一現——蒙古西征與四大汗國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14世紀末金帳汗國也逐漸走向衰敗,原來通過軍事征服的花剌子模、克里木、保加爾等逐漸分裂出去,加上帖木兒帝國擴張期間頻頻襲擊,至15世紀終於走向了分崩離析的老路,它先後分裂成西伯利亞汗國、喀山汗國、克里米亞汗國等政權,1502年連最後殘存的土地也被克里米亞汗國吞併。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一個半世紀之後,這些汗國又被納入沙皇俄國版圖,蒙古通過強勢征服獲取了空前龐大的疆域,在馬背上打天下卻不能在馬背上守天下,四大汗國統治期間,沒能在制度、民族、經濟、文化上形塑長期有效的共同體,這種動盪的物質基礎最終使得上層建築逐漸走向其難逃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