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延闓的書法訓練方法,對當代書壇的啟發意義

譚延闓 (1880~1930年),1904年(光緒三十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1909年任湖南諮議局議長。辛亥革命時,被推舉為湖南都督。1912年加入國民黨,歷任大元帥府內政部部長、秘書長,湖南省長兼湘軍總司令等。1926年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代理武漢國民政府主席。1928年後支持蔣介石,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

譚延闓的書法訓練方法,對當代書壇的啟發意義

譚延闓有顯赫的地位,他絕對不會遭遇書法資料匱乏的困難,但是他在臨池時卻痴心不二,篤守一碑,獨鍾顏真卿《麻姑仙壇記》。從1914年開始,數年之中,他共計臨摹《麻姑仙壇記》達220通之多。

像他這樣對單一經典如此沉浸,付出超常的專心與恆心,即使在如今的書壇專業人士中也絕非易事,百不一見。

譚延闓的書法訓練方法,對當代書壇的啟發意義
譚延闓的書法訓練方法,對當代書壇的啟發意義
譚延闓的書法訓練方法,對當代書壇的啟發意義
譚延闓的書法訓練方法,對當代書壇的啟發意義

書法技法中有程式化的一面,需要投入一個絕對時間量方能獲取。譚延闓篤守“麻姑”,逐步在技術上達到了精熟的地步。“麻姑”在楷書家族中具有極高地位,譚延闓的投入因而獲得巨大意義。于右任稱讚:“譚組安是有真本領的。”正是對其書法功力的首肯。

作為書法名家的譚延闓對書法的投入卻彷彿專業人士,極具專業精神。也就是說,在譚延闓身上,職業行為與業餘愛好呈現出錯位的現象。

譚延闓的書法訓練方法,對當代書壇的啟發意義

譚延闓的書法訓練方法對當代書壇是具有啟發意義的。如今,許多人對書法欠缺恭敬之心,朝學執筆而暮言創造,以自己的淺薄與簡單來臆測古代傳統。

2003年,筆者在某都市偶遇一書法碩士某某,當時筆者尚在央美讀書,某某熱情教誨:“你們央美的訓練過於保守,我們這邊要開放多了,敢於創新。”並且揮毫示範以明其理。然而隨後目睹其人大作,筆者痛心不已,痛感其一筆也沒有寫進宣紙,方知其所謂“創新”不過是尚未入門的胡作非為。

譚延闓的書法訓練方法,對當代書壇的啟發意義

不過,譚延闓的書法是存在嚴重不足的。他帶著有色眼鏡進入“麻姑”。這個有色眼鏡來自清代中期學顏有成的名家錢灃。他完全挪用錢灃的策略來理解和處理“麻姑”。

當然,錢灃的做法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因為“麻姑”拓本漫漶不清,具體臨摹時,需要臨機處置,發揮主觀想象給予還原;“麻姑”字幅有限,拓展成榜書巨字時,需要精心控制與適當調整,個別細節甚至要不惜誇張。

譚延闓的書法訓練方法,對當代書壇的啟發意義

但是調整後的效果是得失俱存的,不管是錢灃,還是譚延闓,他們都放大了顏真卿楷書中端正挺拔、闊大猛利的一面,壓縮或捨棄了其中內蘊的醇厚、婉轉、樸拙的另一面,在豐富性上打了折扣。

另外,藝術史必然強調時間維度,相比於早出一個世紀並寫出個人風格的錢灃,譚延闓滿足於優孟衣冠,這顯然是激情不足、思維懶惰的表現,或者是想象力匱乏的結果,是不足為訓的。書法畢竟不完全取決於技術,歸根結底,書法是心性的花朵,它的深層機制恰恰植根於那至今仍然神秘得無法洞悉的內部世界。

譚延闓的書法訓練方法,對當代書壇的啟發意義

像譚延闓這樣的文化修養與書法功底,如果在書法的觀念或理想方面做一點調整,是非常有可能更上層樓的。

譚延闓晚年開始參考米芾行書,嘗試在行書中調整自己慣常的節奏與結構。可惜,這段時間未能持續很久。譚延闓愛好馬騎,貪於美食,這些愛好給他種下了禍根。1930年,譚延闓騎馬墜落引發中風,病逝於南京。

譚延闓的書法訓練方法,對當代書壇的啟發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