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6分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不幸,還有救嗎?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避無可避的話題,大多數人一生的行為模式,都受其影響。有一部叫《人生七年》的紀錄片,選了十四位來自不同階級不同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從1964年開始拍攝,每七年採訪一次,記錄他們的變化。

這部電影位列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之一。它讓我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別人的人生,甚至從中窺見自己的命運。

豆瓣9.6分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不幸,還有救嗎?

家庭條件比較優渥的孩子們,從小視野就比其他人豐富。他們有機會就讀於最好的學校,學習不同的語言,對自己的未來有清晰的目標。

而家中比較貧困的孩子,由於物質匱乏,只顧眼前利益而忽略長遠的發展。這種短視不是他們自願的,而是被迫的。貧窮使得他們不得不更早地外出謀生,為了貼補家庭而犧牲自己求學和創業的機會。

幾十年後,他們從職業上,性格上,人生態度上都天差地別。這還僅僅是原生家庭的物質條件對後代的影響。要知道,生而為人,很多人追求的,還並不是物質,僅僅是心靈的平靜和快樂。但家庭氛圍糟糕的孩子們,連一份簡單的快樂都很難擁有。

中國有句歇後語:“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很多抱著這種教育理念的父母,都不拿子女當人看,動輒打罵侮辱,並且以孝道進行道德鎮壓。在這種家庭成長的孩子,內心千瘡百孔,徒有人形。成年之後常常噩夢纏身,難以釋懷。

豆瓣9.6分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不幸,還有救嗎?

凡是生育功能健全的男女都可以當父母,不需要持證上崗,按月考核,所以人間才會有如此多的悲劇。像“湖南一母親因兒子貪玩不吃飯將其踢死”“四歲女童因晚上哭鬧被母親虐待致死”“女童因撕毀父母離婚協議被父親吊起來毆打”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

近年來,討論原生家庭這一話題的人越來越多,因家庭造成的心理陰影和性格缺陷逐漸被大眾重視起來。

我自己的原生家庭教育氛圍也不怎麼樣。母親重男輕女,脾氣暴躁,動輒打罵,給我造成了深重的童年陰影。如今身上有很多難以抹平的印記。比如自卑,沒有安全感,不信任別人。我很早就明白“客舍似家家似寄”是什麼意思了。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經寫道:“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許多父母認為,自己給了孩子生命,就應該被感恩戴德。可人世間的常態是,父母一生都在等子女感恩戴德,子女一生都在等父母說對不起。最終我們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那句話。

因為在家庭中,每個孩子不僅需要養育,更需要愛。不是活下來就可以,還要幸福,還要父母童年時給的安全感,還要一個健全的心靈。

豆瓣9.6分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不幸,還有救嗎?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一個因為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公平的對待,最後戀愛屢屢失敗,一生都在追求愛的女人。

松子的妹妹常年臥病在床,父親把所有的關愛都給了妹妹。她從小就努力做到最好,努力學習,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努力扮演一個乖女兒的角色,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父親的喜歡。她為了逗父親笑,總是用她那張漂亮的臉蛋扮鬼臉,時間長了,她每次覺得尷尬或者緊張,就會不自覺地扮鬼臉。

最終矛盾還是激發了。缺愛的松子離家出走,拼命地騎著自行車,想要離開這個沒有愛的地方,卻不知道,悲劇的一生已經開啟了。

她和一個落魄的作家談戀愛,自己出去賺錢養家,做家務,還要忍受作家的家暴。作家其實很愛她,但是受不了她如此單純而熱烈的愛,覺得自己配不上她的付出,終於在愧疚中,作家臥軌自殺。

後來她和作家的朋友在一起了,她以為自己得到了愛護,沒想到對方只是想讓她安心當小三。她談了一次又一次失敗的戀愛,每次都是傾盡所有,把能給的都給對方,結局卻總是被拋棄。

豆瓣9.6分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不幸,還有救嗎?

她從一個優秀的中學教師,變成了一個妓女,又進了監獄。這一生的悲劇,都是因為童年時得不到愛,成年後太想要彌補。最後她把自己封閉起來,再也不見人。在一間封閉的出租屋裡,每天看著電視上的明星度日。房間裡擺滿了黑色的垃圾袋,她自己也成了一個身材臃腫,蓬頭垢面的瘋女人。

這部電影給人一種悲哀的宿命感,也讓每個看過的人思考一個問題:原生家庭不幸,還有救嗎?

女明星徐婷,年紀輕輕,就要掙錢養活一大家子。她父母有七個孩子。她大學讀到一半就去北漂,拍戲賺錢。營養不良,過度勞累,給自己一點錢都捨不得留,全部寄回給家裡。得了癌症後,反而讓她覺得解脫了。

為了生兒子,生了一堆女兒。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女孩兒,特別容易形成付出型人格。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可,盡力做到最好,給父母的錢也最多,她們以為這樣就能夠讓父母對自己好一點。她們身上甚至有一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勁兒,彷彿要至死方休。

豆瓣9.6分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不幸,還有救嗎?

想要從原生家庭中解救自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情感依附》這本書的作者,用30年的時間,跟蹤研究了76個孩子的成長。這些樣本里,有些父母離異、家暴、酗酒,性格暴躁,有些父母溫和睿智,對孩子充滿關愛。

最後研究表明,幼兒時期家庭幸福的孩子,成年之後也非常成功。幼年時期不幸福的孩子,長大之後,要麼叛逆多動,要麼把不幸內化,轉為焦慮和抑鬱。

有一部分童年非常幸福的孩子,最後沒有發展成預期的樣子,只是因為父母突然離異,或者遭受了其他陰影,比如目睹慘烈的死亡現場。導致他們偏離了原本的成長軌跡。

只有極少數的孩子,童年不幸,長大後的發展卻超出預期。這些發展超過預期的孩子們身上有個共同點:他們的父母對他們雖然態度冷漠,疏於教育,但從未虐待過他們,也沒有拋棄過他們。成年之後,他們也好運地遇到了真正愛自己的另一半,在新的親密關係中緩解了自己的焦慮。

豆瓣9.6分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不幸,還有救嗎?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寫過兩個案例。

第一位叫嶽東。童年時,父親去世,母親一直換男朋友。他談戀愛之後,把對他媽媽的怨恨轉移到了阿靜身上。儘管阿靜非常溫柔體貼,可他依然百般挑剔,最後阿靜忍無可忍離開了他。

第二位叫張莉。她的爸爸曾經和另一個女人離家出走。這讓她對自己的丈夫總是疑神疑鬼,害怕丈夫像爸爸一樣背叛自己。她甚至還因為懷疑,偷偷摸摸地跟蹤自己的丈夫。有次他們為此而吵架時,丈夫恍然大悟地說:“你是不是怕我和你爸爸一樣?”這句話瞬間擊中了張莉,她突然醒悟了,爸爸和丈夫是兩個人,不能混為一談。在丈夫的幫助和理解下,張莉放下了陰影,夫妻關係越來越和諧。

武志紅說,我們每個人都是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尋找戀人,每一次分手都是心靈的修復。戀愛期間,我們願意互相願意給予對方無條件的愛,這些會讓我們記起童年時的自己,也會決定我們是修復童年時的錯誤,還是重複童年時的錯誤。

豆瓣9.6分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不幸,還有救嗎?

每個被原生家庭欺負過的孩子,依然擁有通往幸福的可能性,雖然這很難。在成年之後,我們只能努力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主動接觸美好的事物,結交不同性格的朋友,來完善自身的缺陷。

我們不僅要保護自己,讓自己不再受到類似的傷害,也要銘記這些傷害,努力不讓它延續到我們的孩子身上。

《情感依附》中有句話,可拿來與君共勉:

“不約而至的糟糕體驗與不可預期的積極影響仍然有力量在任何年齡改變人的發展軌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