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唯一的清代縣衙,全國四處古縣衙之一,江西景德鎮浮樑古縣衙

浮樑古縣衙,位於瓷都江西景德鎮的北部,浮樑,孕育了蜚聲中外的瓷都景德鎮;浮樑,一個讓您在人文與自然組合中流連忘返的地方;千年積澱,浮樑古縣衙一路耀眼生輝!

江南唯一的清代縣衙,全國四處古縣衙之一,江西景德鎮浮樑古縣衙


唐朝元和 11年(公元816年),因水災,遷浮樑縣城於現浮樑舊城處,歷經唐、宋、元、明、清諸代至民國四年,長達1100餘年。在一千多年的歷史,浮樑以瓷茶互利、農工商並舉的經濟格局在各個時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多次被欽點為五品縣衙,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新昌改名為浮樑,為上邑(即五品官銜);縣衙內存有一塊乾隆33年的"奉旨碑"--- "特調浮樑正堂加五級";明間背檀坊下書有"欽加同知銜,賞戴花翎權知浮樑事張,毛公建" ,欽賜五品,為中國品位最高的縣衙。

江南唯一的清代縣衙,全國四處古縣衙之一,江西景德鎮浮樑古縣衙


現存浮樑古縣衙,建於清朝道光年間,距今 170年,佔地64495平方米(95畝),規模宏偉,是我國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封建時代縣級衙署,有"中國第一縣衙"、"江南第一衙"之美稱。現保留中軸線上的照壁、頭門、儀門、衙院、大堂、二堂及三堂,基本保持了縣衙原有風貌。整座建築坐北朝南,錯落有致,廊道相接,渾然一體,莊嚴和輕鬆並存,厚重與俏雅生輝。遊歷古縣衙,在欣賞"奇妙"建築藝術的同時,也感受到封建衙門官府威嚴氣派。衙署內陳列了古代官服、刑具、十八般兵器、訊杖、官轎、夾棍,"帝制早廢,縣衙猶存","珍貴史蹟,進門有益",遊客至此,既可以領略古代衙府的風貌,瞭解封建社會衙門的歷史、政治、文化知識;也可以寓教於樂,過把古代五品知縣癮,置身其中,穿越歲月時空走廊,寓教於遊玩之間。

江南唯一的清代縣衙,全國四處古縣衙之一,江西景德鎮浮樑古縣衙


景區看點;千年紅塔:佛名"大聖寶塔",始建於公元961年,塔高40.47米,六面九層,距今有1045年的歷史,是融合中國古塔特殊風格和江南建築特色的佛塔,素有浮樑"古代城徽"之譽,是古老浮樑的象徵、歷史的見證。

巍峨聳立的宋代紅塔有"江西第一塔"之稱, 1959年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塔共七層,從地坪至覆盆頂塔高37.8米。塔身皆用大型青磚實砌,每層均用青磚疊砌出外挑平臺,不設鉤欄。

紅塔反映了北宋初期塔的建築外貌和藝術造型的時代特徵,是座具有融合中國古塔特殊風格和江南建築特色的佛塔。

素有浮樑"古代城徽"之譽,也是古老浮樑的象徵、歷史的見證。

"西塔夕照"為古代昌江著名風景之一,若春和景明或秋高氣爽,則有"文照勝朝暉,紫煙連霄漢"的壯觀。

登臨塔頂,眺望四野,俯瞰昌江,瓷都風光,盡收眼底,當別有一番情境。

城門樓:為仿古建築,城門樓高15.6米,由城牆、主樓和角樓組成。主樓座落在8米高的城牆之上,登上城門樓可一覽古城美景,更顯其巍峨高大,雄偉壯觀!

城門樓高 15.6米,由城牆、主樓和角樓組成。主樓座落在8米高的城牆之上,更顯其巍峨高大,雄偉壯觀。城牆巍巍聳立,外塗硃紅,下築券 門洞 ,洞頂甚高,底闊 3米多。城牆內外兩側,各有磚砌臺階,曲折通上牆頂。牆頂四周磚砌圍廊,中部為主樓。門樓面闊5間,進深3米,重簷三滴水,歇山頂。三層簷下,四周有紅色廊柱。上兩層廊柱間置木欄板。樓內無柱,樑架結構簡潔,聯結嚴實。城牆兩側各有一角樓互為對稱。主樓與角樓是城內唯一的高層木結構建築。登上城門樓可一覽古縣衙美景,令人心曠神怡。

歷史文化長廊:以貼地瓷磚建設的歷史文化長廊,長312米,由216塊青花瓷板鋪就而成,綜述了浮樑的概況以及悠遠流長的官文化、瓷文化和茶文化,記載了浮樑一千三百多年要事珍聞和浮樑作為瓷都之源的發展歷程。

歷史文化長廊以貼地文化瓷磚展示千餘年來浮樑的典故、歷史和相關事蹟,充分展示浮樑文化的發展歷程,突出不同時代的文化內涵,以多個板塊表現浮樑瓷、茶文化的源遠流長和由古代文化走向現代文化的演變過程和發展趨勢。在這裡既可以享受茶文化的薰陶,也感受瓷藝術的豐富。兩邊鋪築雨花石健康道,以精湛的陶瓷藝術、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美麗的園林景觀構成了世界獨特的風景線。

千年奇桂;四棵桂花樹鑲嵌而成。最老的一棵桂花樹已生長一千二百年。在千年桂花樹的哺育下,三棵小桂花相依生長,美輪美奐。其中有棵小桂花樹竟由千年桂花樹的腹中生長,此種生長方式非常獨特,世上少有,可謂"母子連心、姐妹攜手、四代同根、千年奇桂"……

魁星閣;精益齋陶瓷博物館陳列展出的藏品,既有藝術陶瓷名作,還有木雕、名硯、象牙雕塑、雞血石、古代銅器等雜件,具有濃厚的民族藝術特色。博物館的藏品,是中外來賓考察、研究中國陶瓷的重要基地,凝集了陶瓷藝術家的聰明才智。

千年瓷壇:這是一部經典的陶瓷史詩,展示"瓷都之源"的縮影,是古代浮樑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和偉大成就的象徵。

千年瓷壇從 2003年1月8日策劃和籌建到竣工開壇,歷時1年零9個月。它的主體結構由水車、水碓、古驛道、古碼頭、古窯、瓷鼎、瓷龍柱、擎天瓷柱八大部分組成,佔地面積5476平方米,整個造型為外圓內方,體現了"天地合一"的儒教文化色彩。

瓷壇的底座是水車的造型,水車的半徑長 2004公分,寓意2004年為瓷都景德鎮千年華誕,水車底部到擎天瓷柱頂端高1678公分,寓意公元326年置新平鎮到現已有1678歷史。古驛道長1383公分,寓意浮樑從公元621年置縣到現走過了1383年的歷程。

瓷壇平臺上聳立著8根直徑80公分、高500 公分的影清陶瓷龍柱,代表宋代陶瓷文明。四條用不同石材建成的具有浮樑代表性的四種風格的古驛道和古碼頭把整個瓷壇底部分成東西南北四個單元,四個單元時分別刻有"繞南"、"南市街"、"湖田"字樣,代表浮樑歷史上四個最具代表性的陶瓷文化發祥地。

最為壯觀的是瓷壇中心的擎天瓷柱,無論是直徑還是高度,都是目前世界上直徑最大、疊瓷最高、無法以萬件來計數的一件陶瓷鉅作,堪稱世界之最。擎天瓷柱的製作成功是世界陶瓷燒製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整個瓷壇構建,完整地體現了清代詩人龔斌《陶歌》的全部精髓。這陶歌是:"武德年稱假玉瓷,即今真玉未為奇;尋常工作經千指,物力難艱那得知。在山石骨出山泥,水碓舂成自上溪。要是高莊稱好不,不成運載任分攜。白釉表花一火成,花從釉裡吐分明;可參造物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千年瓷壇,它是一部經典的陶瓷史詩,濃縮和涵蓋了浮樑古代各個時期陶瓷燒製的歷史和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精品;它是一件解讀"瓷都之源"的陶瓷文化藝術品;它體現了古代浮樑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和偉大成就的結晶;它又一次再現了景德鎮世界瓷都獨一無二的歷史地位。

哥德堡號雕塑;18世紀中葉,一艘名叫"哥德堡"號的瑞典木帆船經過18個月的航行,來到中國廣州,開闢了瑞典和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景德鎮瓷器和浮樑茶葉通過"哥德堡"號開闢的"海上絲綢之路"遠銷瑞典等西方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