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冬習俗“現代版”:傳統食補演變出新的方式

作為進入冬季的第一個節氣,自古以來,民間便流傳不少“迎冬”的傳統方式,比如在結束農忙之後,人們借立冬之日,祭拜神明、走親訪友、烹食餃子,又或是在冷冬來襲時,為驅散寒氣而設暖爐、煮花草、製藥膳。

立冬來,寒風起。步入初冬時節,民間也流傳諸多與食有關的驅寒方式。以食“補冬”,既會用到肥美的肉材,也會選用一些應季上市的海鮮、蔬食以及穀物,烹調時再搭配上一些具有益身功效的藥材,依循“對症”而食的原則,可為身體補足元氣,也為過冬儲備能量。□泉州晚報記者 陳士奇/文 CFP/圖(除署名外)

交子之時 特色習俗迎冬來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為“四立”。與其他時節一樣,立冬時節亦有三個物候,一候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於堅也。二候地始凍,土氣凝寒,未至於拆。三候則為雉入大水為蜃。正因此時草木凋零、萬物閉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將立冬歸結為“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作為“區分”秋冬兩季的一個重要節氣,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泉州師院教授陳桂炳介紹,在民間,立冬有另一個別稱為“交冬”,意指立冬之日,是為交子之時,又為秋冬之交。此時,趁著冷冬未至,趕緊將秋糧採收,晾曬之後整收入庫。得有空暇,為感恩自然的饋贈,遵循傳統,在南方民間不少地區就會借立冬之日,備上種類繁多的貢品,去燒香祭祖、拜謝神明。而在北方一些地區,民間則還保留有在立冬之日“拜冬”的習俗,猶如過年節一樣,在立冬這天,各家各戶都清掃廳堂,無論長輩或是孩童,都換上新衣,並藉由走親訪友之際,互相拜賀,互道祝福。

每到農曆十月,南方稻田裡成熟多時的晚稻,已逐漸進入收割尾聲。稻穀入庫,迎來立冬,結束了農忙迎來農閒時節,在不少生活於鄉村地區的人們記憶中,此時農事雖不似早前那般忙碌,但仍有一些與農事有關的瑣事。曾在德化鄉村度過童年時光的蕭杏杏回憶說,在她印象中,趕在寒冬到來前,家裡長輩們在立冬過後,既會著手對常用的農具進行修繕,也會為來年入春後的農耕添置一些新具,並及時存備一些天然肥料。那麼,這些天然肥料從何而來?蕭杏杏說,以她家為例,因老家靠山而居,趁著天氣尚暖,雨水較少,一家人便會進山尋材,通常是將堆在山中的枯枝敗葉收集起來,之後把這些汲取了山林草木養分的材料匯聚在一起,將之搗碎後加工成肥料,便可為來年耕種的田地提供所需養分。

補冬習俗“現代版”:傳統食補演變出新的方式

趁著冷冬未至,務農之人忙著將糧食收割入庫進行保存。(姚德純 供圖)

除了農事之外,與立冬有關的習俗,不少與吃食有關。如舊時人們常會以燒暖爐來驅寒,在圍爐取暖之時,看著爐火燒旺,不少人便會溫一壺好酒,再煮些肉菜來配佐享用。久而久之,圍爐食肉,就成了立冬時的一個傳統。另因立冬有“交子之時”之意,在北方地區,民間不僅有“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流傳至今,且取餃子的發音似“交子”,在立冬吃餃子,還暗含有迎接冬季到來的寓意。有別於北方地區過立冬吃餃子的傳統,在一些南方地區,人們則會通過打餈粑、吃餈粑的方式來迎接立冬。對此,家住漳州的何筱花介紹,如今自家就還保留著過立冬吃餈粑的傳統,聽家中長輩說,立冬所食的餈粑,也叫“交冬餈”,不僅是應節所食的傳統小食,還是立冬這天用來祀神、祭祖的必備貢品。此外,在何筱花看來,一碗香甜軟糯的餈粑,不單能營造出傳統的過節氛圍,還被大家賦予了另一層深意,藉由寓意於食,人們也將對來年生活的美好祝福藏於其中。

補冬習俗“現代版”:傳統食補演變出新的方式

在南方地區,過立冬有打餈粑、吃餈粑的習俗。

寒風漸起 花草沐浴備“寒菜”

“立冬前一夕,聆地起寒風”。為了度過這一寒氣漸重的立冬時節,養身禦寒便開始成了不少人在休養生息時會做的要事之一。

“‘立冬’,顧名思義,就是冬季的開始,氣候逐漸轉冷,為了日後禦寒與更好地工作,需要預先增強體能。”正是立足於此,在對民俗傳統頗為了解的以璇看來,中國民間流傳至今的一些立冬習俗,基本與驅寒有關。如過去在入冬之際,生活在江蘇、河南、浙江等地區的人們常會用帶有香味的草葉、花朵來煮湯,並以煮好的湯水來沐浴洗身,以此來祛除風寒、滋養身體,同時也祈願能夠祛病消災。這一在立冬時以花草沐浴的做法,也在《熙朝樂事》中可尋得記述,為“立冬日以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銀花煎湯沐浴,謂之掃疥。”因地理位置而較早迎來寒意的東北地區,不少當地人們則會選在立冬這天進行冬泳,在強健體魄之餘,也通過這種特別的方式慶祝冬日的到來。

補冬習俗“現代版”:傳統食補演變出新的方式

在北方地區,人們會在立冬這天進行冬泳,迎接冬天到來。

立冬時節,正逢進入農曆十月,面對愈加寒涼的天氣,無論是在中國的南方地區還是北方地區,民間都保留有在此時置備一些“寒菜”來過冬的傳統。生活在哈爾濱的張悅介紹,在立冬前,家裡長輩們會提前採購大白菜進行晾曬、風乾、醃製等處理,趁著立冬相聚時,將這些制好的蔬菜贈予親友,以作之後過冬的食材。在泉州市正骨醫院營養科主任周曉蘭看來,冬食白菜益處多。從中醫角度分析,入冬後天氣日益乾燥,平日多吃些白菜,可滋陰潤燥、護膚養顏。白菜中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可增強胃腸蠕動,減少糞便在體內的存留時間,幫助消化,並且白菜中含鈉少,不會使機體保存多餘水分,可以減輕心臟負擔。若是在冬季患上凍瘡,可將大白菜洗淨切碎煎濃湯,每晚睡前洗凍瘡患處,連洗數日可見效。

同北方人家一樣,在閩南地區,人們也有在立冬後製作“寒菜”的習慣。對此,擅長閩南菜烹調的大廚黃阿實師傅介紹,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本地人們用來製作過冬菜的主料大多是“抗凍”的蔬菜,如高麗菜、芥菜及白蘿蔔。除了用醃製的方式處理之外,對於不便保存的蔬菜,如筍、白蘿蔔、高麗菜、花椰菜等,生活在閩南地區的人們還會用脫水曬乾的方式來處理,待到過冬需要烹菜,再用泡發的方式來將這些蔬菜“還原”。另與製作“寒菜”的初衷一樣,在閩南沿海地區,人們為過冬而備的“寒菜”中,還有一些是帶有海洋味道的。立冬時節,人們為了延長過冬前捕撈上岸的海鮮的保存期限,往往會通過風乾、晾曬的方式來將牡蠣、魷魚、乾貝、蝦米、鰻魚等各種海產進行處理。這些乾製的海味食材,也會在人們冬日烹菜、燉湯時派上用場。

藥材入膳 烹“紅肉”燉“仙人粥”

“與其他歲時相比,流傳較廣的立冬習俗大多還是與飲食有關。”陳桂炳教授介紹,一直以來,聊起立冬的習俗,人們大多會先將其與“補冬”二字聯繫在一起。以閩南地區為例,每到立冬,本地人們便有“進補”的傳統做法,正是相信在立冬這一天吃滋補的物品是最“補”的,如閩南諺語所說,“冬來有食補,春來勇如虎”“立冬補冬,補嘴空”。陳桂炳教授說,在舊時,閩南民間有更誇張的說法是,立冬之時就是喝口白開水也能滋補身體,這恰好反映出民俗對立冬日“進補”的高度重視。

補冬習俗“現代版”:傳統食補演變出新的方式

民間有立冬製作暖鍋涮肉的傳統

關於補冬所用的食材,黃阿實師傅認為,在閩南地區過立冬時,人們會選用的補冬葷類食材中,除了豬、牛、羊之外,還有狗、兔、鴨、鵝等肉材,以及一些海產如膏蟹、海參、鰻魚、甲魚、海蚌等海味。不同於如今食材在市場上都可採購獲得,黃阿實師傅說,在舊時,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立冬,不少人家會提前一段時間來“備料”,如會在家裡養些雞、鴨、鵝、兔等,待要進行補冬時,再將其宰殺烹煮,之後與親朋一起圍桌品嚐,在進食補身之餘,也藉此時來相聚團圓。不似夏秋時節所食的肉菜大多清淡一些,黃阿實師傅說,立冬,預示著入冬的開始,此時被選來烹煮的肉材,以“紅肉”為主,例如羊肉、牛肉、驢肉等。不同於雞肉這類“白肉”,“紅肉”更適合拿來進行重口味的烹調,所具有的補身效果愈佳,食用後更有助於人們積攢體能抵抗嚴寒。

補冬習俗“現代版”:傳統食補演變出新的方式

立冬進補,可食用一些藥膳。

除了利用食材自帶的營養來烹煮補冬菜品之外,為了提增食物的養身效果,在烹菜時加入藥材,也成了民間立冬進補的一種傳統做法。在立冬時,若是想依照傳統方法烹煮滋補藥膳,泉州市中醫院腦病科副主任、中醫內科主任醫師莊增輝建議,此時可使用的常見藥材有黃芪、黨參、當歸、川芎、熟地、酒白芍、何首烏、枸杞、阿膠、龍眼肉、紅棗、生薑等,此外,也可適量用一些較為貴重的藥材,如冬蟲夏草、鹿茸、藏紅花等。在烹燉藥膳時,莊增輝醫師建議用蒸、燉、煲、煮為主,如用當歸、黃芪、黨參、生薑搭配羊肉一起燉煮,製成的湯品,有補氣養血及強壯身體的功效。而談及適宜立冬時節食用的藥膳時,周曉蘭則推薦,可用何首烏為主料,將之放入水中燉煮成湯,去掉雜質後加入粳米、大棗及紅糖一起熬燉,所製成的粥湯名為“仙人粥”,在入冬後服用,有補益肝腎、益精補血之效。

補冬習俗“現代版”:傳統食補演變出新的方式

煲粥選好食材

“冬補”有方 “溫潤”清補為上策

“生活在閩南地區,立冬過後,氣溫較西北地區仍會顯得溫和許多。此時最好以清補為主,宜多食甘溫之味的食物。”周曉蘭認為,正因立冬時節仍稍顯燥熱,多吃一些具有“溫”“潤”之效的食物,是較為適宜的選擇,平日裡可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如雞、鴨、魚類,日常多飲豆漿、牛奶。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多吃蘿蔔、青菜、豆腐、木耳、銀杏果等,儘量少食生冷之物,且不宜食用過於燥熱的食物。

此外,安溪縣人口健康講師團團長、主治中醫師張錦彬也建議,立冬後進補,要給腸胃一個循序漸進的適應過程,可在進補前先飲用一些熱粥,不僅養胃,而且同樣具有養身功效,如養心除煩的小麥粥、益精養陰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蘿蔔粥以及健脾養胃的茯苓粥等。

正如服藥需對症,食補同樣需依循“對症”的原則。張錦彬介紹,立冬後,天氣會逐漸轉冷,一些有手足冰涼、怕冷、腰痠、畏寒等症狀的陽虛人群,則建議在進補時適量吃些具有溫陽補益之效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鱔魚、韭菜、核桃等。同時,多吃一些糯米、高粱、栗子、大棗、核桃仁、桂圓、南瓜等溫熱性質的食物,在冷冬來臨前,也能幫助身體增加蛋白質、脂肪以及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入,對抵禦低溫也有好處。另外,莊增輝還建議,對於一些陰虛體質的人,中醫認為酸甘化陰,苦能清熱,因此在立冬進補時,不妨吃些酸苦食物,如山楂、酸梨,也可飲用苦丁茶、菊花茶等,但切記一定要適量,有時過於苦寒,反而會傷胃、損傷陽氣。對於脾胃不好且容易胃著涼、大便稀、肚子痛的人,在立冬時節,則建議適量喝點薑湯,如無血糖過高或患糖尿病,可在日常適量喝些生薑紅糖水,也能夠起到一定的補身功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