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 學學詩仙可好?週末最低氣溫或創新低 僅9℃左右

今日立冬 學學詩仙可好?週末最低氣溫或創新低 僅9℃左右

11月6日,海曙區望春街道五江口社區組織“祖孫同樂鬧立冬”活動,8對祖孫跟著一位祖籍北方的老師學習製作冰糖葫蘆。記者劉波通訊員沈晨舒攝

詩仙李白如此寫立冬:“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坦蕩蕩的慵懶,太符合立冬的“氣質”。

立冬“凍筆”有點早

立冬“凍筆”?詩仙可能真的有點懶。

民間習慣把立冬這一天當做冬季的開始,但這個冬季是天文學意義上的,不是氣象學意義上的。從常年統計看,我市真正進入氣象學意義上的冬季,要等到11月28日左右。屆時,我市的日平均氣溫將穩定在10℃以下。

別說冬季,眼下,就連秋季都是個“半吊子”。入秋大半個月,最高氣溫一度跌至16.5℃,但大部分時間氣溫還是“餘熱”未了。今日立冬,受弱冷空氣影響,最高氣溫“應景”地小幅下滑,預計在18℃左右;明日,最低氣溫將跌至9℃左右,或創今年入秋以來氣溫新低。

依舊是“曇花一現”。從市氣象臺目前的預報看,一直到11月14日前,我市最高氣溫絲毫不給立冬“情面”,維持在20℃及以上,最高可達23℃左右。

寒冬發生的概率偏低

雖然還沒到氣象學意義上的冬季,但也是在提醒我們:冬天,不遠了。

今年的冬季會怎樣?11月5日,中國氣象局11月新聞發佈會上,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的葉殿秀表示,今年冬天全國大部分地方氣溫接近常年到偏高的狀態。總體來說,寒冬發生的概率偏低,但也不排除冷暖的起伏變化。

這樣的預測,可能對很多人來說,影響不大,但對一些行業來說,卻意義重大。身邊就有做服裝生意的朋友,最近一直在糾結要進羽絨服還是進棉服。“如果今年寧波的冬天也像秋天這樣溫吞水,棉服就足以過冬。”她說。

在這次新聞發佈會上,葉殿秀還表示,根據冬季氣候預測結果,東亞季風較常年同期偏弱,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偏弱,不利於汙染物擴散。相比之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擴散條件要好於京津冀以及汾渭平原。

其實,現在說是寒冬,還是暖冬,為時過早。在氣象學上,暖冬是近幾年氣候變暖而產生的氣象名詞。判斷是否暖冬,不是以某一個時段的氣溫偏高或偏低為參考的,而是要看整個冬季的全國平均氣溫是否高於常年值。

正是甘蔗“成熟時”

詩仙的“懶”不是沒來由,“美酒時溫”,因為真的閒。

立冬節氣,一直以來被解讀為“冬季的開始”。實際上,古人對“冬”的理解要深刻得多:“終也,萬物收藏也。”不像現在,除了法定節假日,每天都要工作,保不齊還要來個“996”。在農耕社會,看天吃飯,立冬來時,結束一年的農活,“糧入倉,菜入窖”,接下來就是在家“宅”著。

有句民諺很生動,“立冬補冬,補嘴空”,簡直就是為“宅”而生的。北方有倭瓜、餃子、涮羊肉,南方有桂圓、紅棗、羊肉爐、薑母鴨……一天胖三斤,不是問題。

有樣時鮮不能錯過,那就是甘蔗。前段日子,聽身邊不止一個朋友說起:“怎麼感覺甘蔗都不太甜呢?”不是不甜,時候未到。甘蔗“成熟時”就要等到立冬。把甘蔗排在立冬“不得不吃”的第一位,不僅因為它是時鮮,還因為它水分足,能滋補秋冬的乾燥。

民間甚至還有“立冬食甘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可以起到保護牙齒的作用。現在賣甘蔗的,十分“貼心”,多是幫你切成一小塊一小塊,有的甚至直接榨成汁。方便倒是方便,卻少了兒時斬一截握在手裡,啃得齜牙咧嘴、滿嘴流汁的狼狽與野趣。作家周作人在《再談甘蔗》中就說:“所以要吃甘蔗,還只有自己嚼的那一箇舊法子。”

甘蔗的吃法還有很多。平時買甘蔗,會把頂端的葉子和梢頭削掉。不過,聽甘蔗種植戶說,梢頭裡剝出來的芯,色澤嫩白,用來炒肉或做湯還挺好吃的,有點像蘆筍。周作人在《關於荸薺》一文中提到,“(荸薺)鄉下有時也煮了吃,與竹葉和甘蔗的節同煮,給小孩吃了說可以清火,那湯甜美好吃……”

寧波晚報記者石承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