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尋|同樣是以詞抒懷,婉約派詞人晏殊為何總能波瀾不驚?

現在的高考讓很多家長和學子頭疼不已,但是,若和古代的科舉制相比,現在的考試只能用“想想都開心”來形容。封建科舉制才真的是“一考定終身”;一旦金榜題名,便可以由此步入仕途,飛黃騰達、光宗耀祖。所以,千軍萬馬紛紛撲上這條坎坷路,范進、蒲松齡、孔乙己等先輩們都曾為此“拋頭顱、灑熱血”,足見其魅力無窮。然而,也有人可以抄近路、走捷徑,被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給砸到,宋代的著名詞人晏殊就是一例。

宋詞尋|同樣是以詞抒懷,婉約派詞人晏殊為何總能波瀾不驚?

晏殊字同叔,十四歲的時候,應神童試,真宗召其與眾進士同廷應考,結果小晏殊提筆成文、從容鎮定;真宗喜歡,賜進士出身。三十五歲正是許多人為功名擠破頭的時候,晏殊卻已經升任翰林學士,後拜相;一生富貴,平步青雲。也正因如此,晏殊的詞裡多為平和的情感,很少使用冷僻的典故。其清健的詞風,正如他平平穩穩的一生,太平宰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應該是讀書人最為期待的生活了吧。

惆悵情難寄

所以,人生的經歷無論是坎坷還是平坦,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苦難固然能激發的鬥志,而悠遊也可以成就難得的風雅。一首《清平樂》,正是這種從容、嫻雅的例證。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晏殊《清平樂·紅箋小字》

宋詞尋|同樣是以詞抒懷,婉約派詞人晏殊為何總能波瀾不驚?

小詞上闕寫情,幽幽愛慕都鋪訴在一方小巧的信紙上,“雁足傳書”“魚傳尺素”惆悵深處,連最願意傳遞感情的它們也不忍將情書送出。託書不成,便只能借景抒情,將無限情思融入眼前的景色中。斜暉脈脈,高樓上獨自一人,“遙山恰對簾鉤”,本想兩兩相望穿越時空,不料目光受到青山的阻隔,徒添一段愁思。結尾兩句,筆鋒忽轉,並無更多悲涼之感,情人不在,而綠波依舊。言雖有盡,卻含義無窮

晏殊少年得志,仕途一帆風順,生活的平坦也促成了語境的沖淡。這首《清平樂》讀來雖有哀愁卻並不哀怨,雖是豔情卻毫不妖豔;惆悵難遣,卻也不似柳永、周邦彥等人的濃豔香軟、汪洋恣肆。

無奈花落去、似曾燕歸來

所謂“文如其人”正是此意。晏殊寫詞,由於經歷和身份的原因,感情上總是有所收斂,“胸有驚濤,面如平湖”,說的正是這種風致。有人說晏詞的清麗雅秀有“花間”詞的遺風,但從晏殊最為著名的《浣溪沙》來看,實在有“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成就。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浣溪沙》

宋詞尋|同樣是以詞抒懷,婉約派詞人晏殊為何總能波瀾不驚?

這首詞直指人世無常,感慨世事變遷。由於晏殊的位高權重,所以他不用像南宋很多詞人那樣,為晉級和交友而做些應制的唱和,他不用為酬答謝意而埋藏真性情,辱沒自己的才學。
很多時候,在功名面前,人生的真純體驗如浮雲過眼,為五斗米折腰的才俊歷來也不乏其人。但晏殊的經歷和納蘭性德有些相近,他們都是衣食無憂的達官貴族,而文學的敏銳和真誠,令他們沒有遊戲人生的玩票心理,也不用鞍馬勞頓去為羈旅艱辛而苦悶。在晏殊和納蘭的詞中,人們最常見到的便是人世間恆常的變數,不是小我的悲傷困頓,而是人生和自然的凋落與更迭,易見難尋的悲涼。

對酒當歌,試問:“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觸動了詞人的情思,彩虹易散琉璃碎,亭臺樓閣依舊,而韶華流轉卻轉眼成空。詞人不僅描寫了眼前事物,更有對世事無常的感謂。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更成為詞壇絕唱。花開花落,春去秋來,美好的事物卻無法阻止其消長,空留詞人在園中徘徊獨思。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種對人生哲理性的思考,令詞作在語言和意境上都顯示出卓爾不群的風采。

不如憐取眼前人

晏殊既然能參透人生的憔悴易損,自然也不願意讓時光一去成空。與其悲辛無盡不如用心珍惜,正所謂:滿目山河空念遠,不如憐取眼前人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晏殊《浣溪沙》

宋詞尋|同樣是以詞抒懷,婉約派詞人晏殊為何總能波瀾不驚?

這首《浣溪沙》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詞人哀怨的是時光有限,離別之情最是傷人。推杯換盞之際,良友相對,及時行樂方能排遣抑鬱。滿目山河空悲喜,落花時節,風雨更添春愁,不如把酒言歡,立足現實,珍惜眼前。所以他在《踏莎行》中也曾吟唱類似的主題,“春光一去如流電。當歌對酒莫沉吟,人生有限情無限。”晏殊雖少時賜進士出身,但在論資排輩的封建官場,一切工作都要從基層做起。他從八品、九品芝麻大的小官,一直走到朝廷的一品大員,這裡固然有機緣巧合,恐怕也與他良好的心態不無關聯。

能夠好好地珍惜眼前的一切,才能牢牢地抓住幸福的人生。

也因為這份兒對人生的徹悟與珍惜,所以他一生顯貴卻從不忘提攜後輩,范仲淹,韓琦、富弼等這些宰相級人物,皆出自他的門下。小兒晏幾道更是北宋詞壇風雲人物,才名均不輸於他。生時風光,死時後繼有人,除了知足常樂、安守富貴外,人生還用作何奢求呢?

明月不諳離恨苦

但人生似乎是一個轉不滿的圓盤,總是會在歲月的磕碰中,留下點兒殘缺。滄桑變化難料,“燕子雙飛”竟惹起詞人無限孤獨。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晏殊《蝶戀花》

宋詞尋|同樣是以詞抒懷,婉約派詞人晏殊為何總能波瀾不驚?

這首小詞《蝶戀花》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三句聞名於世,是一首抒發離愁別恨的上乘詞作。婉約派詞人的懷遠傷感之作,大抵都褪不去憂鬱的底色,語境上也顯得不夠開闊。唯有此詞,以高樓獨倚的姿態,寫盡天涯人生路上的孤獨,讀來不禁傷懷且蘊含了廣大而深切的蒼涼。其詞意之悠遠、格局之擴大,皆非同類婉約詞所能比擬;一枝獨秀,如寒梅傲雪,令人在“望盡”之餘,雖蒼茫悲壯,卻也遼遠闊達。

王國維先生曾借用此三句來解釋治學之道,認為乃為學三重天之第一境界。跳出了狹小的愛慕與柔情,王國維對詞意的誇張似乎更顯得出這首詞的普世性。不僅僅是愛情、學業,人生似乎也如一夜西風凋碧樹,長路漫漫卻轉眼成空。可是否也曾一夜春風,梨花開遍、幹樹萬樹呢?人們無法揣測晏殊的愛情,只能從他的詞作中,尋到些蛛絲馬跡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晏殊《玉樓春》

宋詞尋|同樣是以詞抒懷,婉約派詞人晏殊為何總能波瀾不驚?

這首《玉樓春》依然延續了婉約派戀情詞的特質,“無情不似多情苦”,大有現代人愛過知情重、醉過知酒濃的意味,一縷情思剪成千萬段。身為大宋朝堂堂宰相,雖然礙於情面不能過分表露自己的深情,但“天長地久有時盡,相思綿綿無絕期”之感既,想來也是真正有過銘心刻骨的愛情吧。

尾話

大宋詞壇猶如一盤將遇良才的好棋,無論販夫走卒還是帝王將相,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將才情發揮到極致。而作為婉約派代表人物的晏殊,也利用特殊身份,將詞人的“婉約”體現的淋漓盡致,有時候甚至讓人懷疑,是“婉約”造就了晏殊、還是晏殊成全了“婉約”

“一團和氣,兩句歪詩,三斤黃酒,四季衣袋”,也許,這就是中國傳統文人最理想的生活模式,然而真正做到“波瀾不驚”的也只有晏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