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蕪湖:我12歲在父親涼粉攤上洗碗,子承父業為留住家鄉老味道


#自拍我的故事#大家好,我叫濮忠月,今年60歲,我的家在安徽省蕪湖市鏡湖區,12歲時我就在父親的涼粉攤子上幫忙洗碗,從此與這一碗小吃結緣,我28歲正式獨當一面成為了一名做涼粉的師傅,從挑擔子街頭叫賣到擁有自己的小吃門店,時光一晃過去快50年,2009年,我做的涼粉獲得了蕪湖十大名小吃榮譽稱號,我一路堅守,子承父業做好一碗美食留住那老味道!

這就是我家做的涼粉,是父親濮昌盛在17歲時自己親手創制出來的獨特美食風味,聽父親說,我的老家在河南,是逃難到了安徽這裡的,1936年,父親17歲時就挑著一副扁擔走上街頭,開始製作叫賣,這一碗涼粉,我家一做就做了80多年。

我小時候在父親的涼粉攤子上耳濡目染,父親總是指揮我做這個幹那個,其實父親並沒有正式教我,我是邊看邊思邊動手,終於傳承下了父親這一手做涼粉的老手藝。剛上了初一,我成為了最後一批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我在農村待了四年後,才返回了城市,我原先在一家蜜餞食品廠工作,那時候一邊在廠裡上班一邊在父親的攤子上幫忙。


相比其他的小吃活計,做涼粉這一行相比還是要輕鬆一些,看似操作工序簡單,其實要真正做好它,我覺得也並不容易,其中也有不少技巧需要長年累月的經驗積累。每次做涼粉,我得先把豌豆粉用涼水泡6、7個小時,然後用滾開的熱水進行沖泡,每天一大早都是我親自動手來把關這一工序,在熱氣騰騰中開始一天的工作。

在用熱水沖泡時,我還得用木棍不斷地攪拌均勻,要一邊攪拌一邊觀察,因為按照季節的不同,加水的比例與溫度也都有所不同,沒有幾年的摸索動手操作,是不得要領的,當然現在對於幹了40多年的我來說,這活早已駕輕就熟了。

充分攪拌的粉要冷卻10多個小時,然後就能成型了,可以準備加工食用,涼粉非常講究新鮮度,放置時間過長,涼粉會變得特別硬實,口感不好吃,而我做的涼粉新鮮爽滑有嚼勁,特別好吃!

做好的涼粉刨出來,我得用上一把小刨子,看似簡單的動作,也得用好這手裡的一份暗勁才行,熟能生巧,現在一碗涼粉我刨出來只須不到10秒鐘的時間。

這一把小刨子,用不鏽鋼皮製作,上面大約有100個左右的孔,都是我親自動手製作的,曾經有人看到刨子後,非要出100元錢來買,但是我沒有賣給他,這可是吃飯的傢伙,以前父親用的小刨子是他用黃銅皮打得,更加好看耐用,因為每一天,我家都至少要刨上300多碗才行。

我刨出來的涼粉,要加上我自己調配的六七種作料才好吃,現在有香菜、蘿蔔、水辣椒、醬油、米醋、芝麻油、蝦米水等,其中大部分作料我都買回來自己動手再次調配了一番。

想當年,我父親挑著一根扁擔在街頭做涼粉一賣就是幾十年,不少市民食客都是帶著小孩津津有味地品嚐這小吃美食的,我在12歲時就開始在扁擔的另一頭幫忙洗碗了,這一碗涼粉,我家一干就是80多年。

2009年,蕪湖市鳳凰美食節上舉辦“蕪湖十大名小吃”評選,我做的涼粉以高票無可爭議入圍當選,這也是我對我父親最好的致敬方式。

通過一路堅守做涼粉,我也改變了家庭的面貌,從街頭的一根扁擔小攤子,到現在在商業住宅樓下的大門面裡操作,涼粉,讓我在辛苦付出的同時也收穫了更多。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顧客在手機上我家的店鋪點餐,我也學會了實時查詢,瞭解食客們的喜好與口味要求,然後在實際操作中做出相應的變化,我已經60歲了,真得是活到老,要學到老才行啊!

當然每天也有很多老熟客喜歡上門來我的店裡,親眼看到我在做,嘗上這一口他們從小就吃的,忘記不了的老味道,很多人雖然已經在外地工作生活,但是隻要有時間能回家鄉,他們都會抽空來吃上一口我做的涼粉,這就是我的一位老熟客,他今年68歲了,8歲時就開始吃我家的涼粉,這一吃就吃了60年了,他說還是那個老味道,好吃!


今年我60歲了,下個月我就要去辦正式的退休手續了,這幾年,我已經讓家裡的侄子、侄孫們願意幹的人都來店裡,我手把手教他們,希望他們能夠傳承下去這做涼粉的手藝,繼續做好這一碗美食,給人們留住那一份記憶中家鄉的老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