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之父”孟曉蘇:親手推動住房制度改革 未來若徵房產稅,可不必再限購

“中國房地產之父”孟曉蘇:親手推動住房制度改革 未來若徵房產稅,可不必再限購

《城·跡——新中國成立70週年居住變遷史》之對話孟曉蘇。新京報房產新聞部出品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房地產行業與時代、家國一起,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共和國同齡的孟曉蘇,被媒體譽為“中國房地產之父”。他親手推動了1998年中國住房制度改革,見證了中國商品房市場一步步地發展壯大;他是一系列房地產理論與政策的提出者,也是為中國住房制度改革搖旗吶喊、獻言獻策的深度參與者。

住房制度改革推動者

出生於1949年的孟曉蘇與共和國同齡。4歲定居北京,18歲進入北京汽車製造廠當一名汽車工人,一干就是10年。這10年裡,除了在技術上追求進步,孟曉蘇不忘潛心研讀馬克思的《資本論》,閒時為報刊寫寫文章。這為孟曉蘇之後參與改革、進行多項理論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制度。這一年,孟曉蘇與萬千學子一起投身高考,成功考入北京大學。從此,個人的命運發生了改變,國家和時代也走到了新的拐點。

“中國房地產之父”孟曉蘇:親手推動住房制度改革 未來若徵房產稅,可不必再限購

1975年,孟曉蘇在北京汽車製造廠工具分廠當工人時的老照片。

一年後的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宣佈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一個令人澎湃與欣喜的時代,正呼嘯而來。彼時,“團結起來、振興中華”成為北京大學的學生們口中高喊的口號。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時代造就了一代人。回憶往昔,孟曉蘇依然慶幸,能追隨時代的步伐、投身時代的洪流,在改革開放之初即踏入北大,研究歷史、暢想未來。

1982年,孟曉蘇畢業,被分配到中南海工作,給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萬里當秘書。此後7年半的時間裡,他一直跟隨在萬里這位稱得上中國改革開放先鋒與“闖將”的國家領導人身邊,目睹並親身經歷了那個時代中央一系列針對經濟問題的重大決策制定和出臺的過程,包括市場經濟改革、農村承包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之後,孟曉蘇親手推動了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

那是1998年7月,在孟曉蘇等人的推動下,國務院出臺《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結束了福利分房制度,正式開啟了我國城鎮住房制度的改革。自此,在風雨中一路砥礪前行的中國房地產事業,邁向了全新的市場化時代。隨著住房制度的改革,我國人均居住面積成倍提高,居住質量明顯改善。

轉型房地產國企掌門人

1992年1月18日,鄧小平先後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視察,並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史稱“南方談話”。“南方談話”標誌著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

此後不久,剛剛走過起步階段的中國房地產業藉著時代賦予的契機,掀起了新一輪發展熱潮。中房、中海、萬科、北京城建、上海綠地、大連萬達等一批知名房企應運而生,王健林、王石、馮侖、張玉良等一大批熱血青年紛紛下海創業或轉行進入房地產行業。

此時,孟曉蘇主動要求調往中國最早成立的房地產公司——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對他來說,從商是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新奇熱土。“小平南巡講話所激勵起來的改革大潮,讓我願意去第一線,把自己學的知識用在經濟建設上。”

從此,他不僅成為“中字頭”房地產國企的“掌門人”,而且成為中國房地產界屈指可數的權威理論家,以及一系列房地產理論與政策的提出者。之後,他又加入保險業,創立幸福人壽,推出眾多保險產品,推動中國保險業的發展。

從官員到企業家,再到學者,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孟曉蘇雖身處不同的工作崗位,但從未變過的,是為中國經濟改革、住房制度改革“搖旗吶喊”、獻言獻策的那顆熾熱之心。

回顧走過的個人與家國緊密相連的歷程,孟曉蘇感慨,正是依靠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當年我們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只是一個理想;40年來,我和我的同伴們踐行了這個理想,推動了目標的實現。”孟曉蘇說。

見證從全民“蝸居”到洋房別墅

逐浪而行,風雨兼程。在新中國成立後的70年時間裡,我國房地產行業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壯大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從草屋瓦房到筒子樓、單元房,再到如今的高層、獨棟別墅……人們的住房條件和質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孟曉蘇的印象裡,新中國成立初期,城市裡的許多人還住在瓦片平房裡,住房來源大多依靠統籌安排現有住房,或合理分配新建住房,住房資源十分短缺。

到了上世紀70年代,人口飛速增長,城市住房分配緊張,“筒子樓”應運而生,人均居住面積只有4到5平方米。中國居民整體處於“蝸居”狀態。

在孟曉蘇上大學的時代,他和同學住在宿舍樓,教師們住在“筒子樓”。這些“筒子樓”的模樣其實和宿舍差不離:一條長長的、燈光昏暗的走廊,串起一個個也就10平方米的單間,每層樓有公共水房和廁所。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人到中年》,描摹的就是那個年代裡知識分子生活窘困、居住環境困難的真實狀態。

改革開放後,城市居民開始享有集體福利分房,很多人住進了單元房,人們的居住條件上了一個大臺階。尤其進入新千年後,商品房的出現成功改善了人們的居住條件。國人對居住空間的需求,也不再滿足於功能的完備,而朝著更高品質生活的理想邁進。高層住宅、花園洋房、高端別墅……一座座住宅建築拔地而起,城市的樣貌也隨之煥然一新。

房子是“家”的載體,從狹小到寬敞,從平房到高層,從有房住到住好房。70年滄桑鉅變,“房”一一忠實記錄。“如今,普通老百姓都有房有車了。如果沒有40年前的改革開放,特別是沒有21年以前的住房制度改革,這一切,是不可能出現的。”孟曉蘇感嘆。

孟曉蘇正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

思考:保障房建設“欠賬”需彌補

回顧我國的房地產發展歷史,孟曉蘇坦言,保障房建設曾在一段時間內“曠課”,導致商品房價格飛速上漲,許多人“望房興嘆”。

“雙軌制的思路,是我們經過實踐摸索出來的,也是我們睜眼看世界,從國外學回來的。我們要把欠的賬補回來。”對於房地產長效機制的建立,孟曉蘇表達了充分的認可。

在孟曉蘇看來,推動住房保障體系建設是硬幣的一面,另一面是住房商品化。通過住房商品化能解決大多數居民的住房困難,同時為保障房建設提供資金。

不過,孟曉蘇坦言,我國在保障房建設方面的力量還不夠,建設住房保障體系尚需要全社會和政府的共同發力。“未來,我們在解決絕對貧困後,還會有相對貧困,永遠會有低收入群體存在。因此,今後的保障性住房建設一定會是一個長期的任務。”

時至今日,不僅新地配建(或自持)租賃住房常態化,而且,存量用地盤活並建設租賃住房也已常態化並大規模展開。“以租為主”“租售並舉”“先租後買”的住房供應新體系也正在形成,使得房地產長效機制有了更清晰的突破框架。

談及提倡“租購併舉”,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孟曉蘇呼籲公募REITs早日落地中國,從而構建完整的住房體系。“從我提出REITs到現在,已有14年了。現在,REITs正一步步向我們走近,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推進,把它當成未來保證經濟發展、穩經濟的一個主要措施。”孟曉蘇如是說。

孟曉蘇表示,本世紀我國開啟樓市調控以來,調控著力於需求端的“短期化”干預,這成為樓市調控的主基調。對於一些地方政府的短期調控,孟曉蘇將其形象比喻為三步舞曲“蹦嚓嚓”的節奏。自2006年以來,已連續出現了四個“蹦嚓嚓”。

“縱觀2016年以來的房地產調控思路,著力於住房迴歸居住屬性,以及租賃市場發展推動住房體系的改革, 圍繞‘住房不炒’的理念已全面普及。”

建言:未來若啟徵房產稅,可不必再限購

針對房地產長效機制的建立,孟曉蘇還強調了房產稅的重要性。他的理論邏輯是:先從小產權房開始啟徵,隨後向所有城鎮住房鋪開,有一套房就徵一套稅。在此基礎上,每個老百姓憑身份證可申請退一套房的稅收,實現照顧房改房、拆遷安置房等群體。由此,建立起覆蓋全國的老百姓退稅系統。他同時建議,在出臺和執行制度前,應允許老百姓在直系親屬內可以免費調整一次房屋產權。

孟曉蘇還指出,即便開徵房產稅,並非意味著土地財政馬上退出。“原有的城市土地可以賣,未來也還會有一部分徵地,但不用這麼依賴它,這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他認為,房產稅啟徵後,一些制度就可以作出相應調整,比如不必再限制老百姓買賣房屋。

“政策的適當調整是為了找到正確的方向。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不僅要進一步提高GDP總量,在人均GDP、人民實際生活水平等指標上也要獲得明顯增長,要給予低收入者更多傾斜。住房方面,要讓老百姓住有所居,人人享有適用的住房。”孟曉蘇說。

展望未來,孟曉蘇始終看好中國房地產行業的發展。“中國房地產業會繼續作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引擎,並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而長期持續發展。總體來說,我國城鄉居民還處在一個對住房的量和質有旺盛需求、以新房供應為主的時期。”

同題問答

新京報:你對這座城市最初的印象和現在的印象,有什麼不同?

孟曉蘇:我剛來北京時,天安門廣場那兒還是個“大院子”,四處都建了牌樓。當時東直門、西直門都在,老城毀了有點可惜。如今的北京,城市發展已遠遠超越原來“攤大餅”的規模。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調研時指出,要譜寫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京津“雙城記”。如今,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正加快協同發展的步伐,北京這座城市在向東、向南發展, 這些都促使北京獲得了新的發展活力。

新京報:請用一到三個關鍵詞形容這座城市數十年來的居住變遷。

孟曉蘇:文化古都、現代城市。

新京報:在這座城市居住和生活,你對未來有什麼期盼?

孟曉蘇:北京面積達16000多平方公里,除山區外,北京有6400多平方公里的可用地,但現在的城市建成區只佔據了1400多平方公里,只有整個城市可用地的1/4左右。

北京的城市建設要敢於合理利用這些土地,把經營國土提高到新的地位。北京不光有城市,還有很多非城市建成區、荒地,以及耕地。我認為,北京應把發展城市經濟放在第一位,適度擴大城市規模。

具體來說,北京的發展方向肯定是向東、向南發展。我不贊成在不同的區域再小規模“攤大餅”,而應儘早採取小城鎮和多中心的方式,沿著北京和天津一線,儘快把城市“向外發展”。其實,現在已經建成的新機場和交通規劃都指向了這一方向。未來,京津冀是一個很好的城市群。

我熱愛北京這片土地,我希望這片土地能在正確的理念下,建設得更加廣闊、更加美好。

新京報記者 張曉蘭 攝影 寇德娜

編輯 王海亮 視頻製作 寇德娜 校對 李項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