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造船人譚錦春,71歲,用700個小時製作一個模型船

澳門造船人譚錦春,71歲,用700個小時製作一個模型船

造船師傅譚錦春(Tam Kam Chun,音譯)工作中。每天,這位71歲的老人都要在澳門廢棄的船廠裡,趴在桌子上,埋頭工作好幾個小時。與他為伴的只有附近的流浪狗,以及一臺破舊的電風扇。他用一絲不苟的手藝,製造著澳門流傳幾代人的漁船。

但這些船永遠不會起航,事實上,譚錦春造的船隻是微縮模型,而他製作這些模型是為了保護這座城市正在消失的文化遺產。“漁業和造船業有著悠久的歷史,” 譚錦春說,“我製作模型船是為了向人們展示造船的工藝和過程。”

澳門造船人譚錦春,71歲,用700個小時製作一個模型船

20世紀50年代,澳門的造船業達到頂峰,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造船業又面臨著急劇下滑。圖片來源:Three Lions/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幾個世紀以來,航運業一直是澳門的核心產業。澳門歷史上曾經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後來從一個小漁村慢慢發展成了重要地港口。然而,近年來,澳門主要的收入來源已經從航運業轉變成了博彩業。

隨著中國有能力生產速度更快、成本更低、更加先進的金屬漁船,漁民們對傳統木船的需求幾乎消失了。自2006年以來,這裡的造船廠再也沒有製造過新船,至少沒有全尺寸的新船。

三年前,被稱為造船師傅的譚錦春受當地一家寺廟委託,製作了一艘微型舢板模型。自那以後,他又製作了十多艘他畢生製作的船的複製品。 “我不僅僅是在造模型,” 譚錦春說,“這關乎著造船、工藝和歷史。”

澳門造船人譚錦春,71歲,用700個小時製作一個模型船

譚錦春的臨時工作室位於澳門海濱荔枝灣村一個廢棄的船廠。圖片來源:CNN

澳門造船業的凋敝

澳門造船人譚錦春,71歲,用700個小時製作一個模型船

澳門造船業有超過150年的歷史。圖片來源:Three Lions/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譚錦春的臨時工作室位於澳門海濱荔枝灣村一個廢棄的船廠。這個廢棄的船廠在經歷了幾次嚴重的颱風後,正處於崩潰的邊緣,往日的繁華如今只剩下了殘垣斷壁。

但對於譚錦春來說,這裡不僅是他年輕時工作的地方,也是他對於造船業繁榮時期的回憶。上世紀50年代,澳門的造船業達到頂峰,當時該地區有近30家造船廠。然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造船業又面臨著急劇下滑。如今,除了少數幾艘遊船,曾經漂泊在澳門和香港海域零零散散的木船已經不復存在。

澳門造船人譚錦春,71歲,用700個小時製作一個模型船

圖片來源:Horace Bristol/ Hulton Archive/ Getty Images

“我們原以為這一行能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沒想到會這樣,” 譚錦春回憶道,“我不知道造船業怎麼凋敝的這麼快,想不到這一切就發生在我這一代人身上。”

譚錦春說,這種行業凋敝影響的不僅僅是造船業,而是荔枝灣生活的方方面面。

澳門造船人譚錦春,71歲,用700個小時製作一個模型船

圖片來源:Archive Photos/ Archive Photos/ Getty Images

“在(這個行業)的高峰期,人們都趕著去上班,非常熱鬧。那時多麼歡樂。我們全年在這裡工作,在這裡吃飯。現在,沒有人來這了,跟別說有人來這裡跟我說說話。”

一項不容錯誤的傳統技藝

澳門造船人譚錦春,71歲,用700個小時製作一個模型船

每艘模型船都是船隻的精確複製品/圖片來源:CNN

譚錦春說,他製造的微型船不僅僅是模型。

澳門造船人譚錦春,71歲,用700個小時製作一個模型船

“造船的過程是一樣的,” 譚錦春說,“唯一的區別是使用的工具不同。”

製作模型船需要極高的精確度和對細節的把控,這也意味著譚錦春製作一艘模型船需要花費超過700個小時,平均每個模型將花費3個月的時間。

“到我這個年紀,眼睛已經不太好使了,” 譚錦春補充說,“所以我做得很慢。天黑的時候幾乎看不見……製作越小的部分,越需要花費功夫。”

澳門造船人譚錦春,71歲,用700個小時製作一個模型船

“船就像一個人的身體,每個部分都很重要。如果你沒有手或腳,就不能吃飯或走路。而船沒有了一個組件的支撐,就會散架。”

澳門造船人譚錦春,71歲,用700個小時製作一個模型船

2018年,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將荔枝灣船廠列為文化遺產。但譚錦春覺得,這項手藝的未來,以及相關文化的傳承,都取決於下一代人。

澳門造船人譚錦春,71歲,用700個小時製作一個模型船

“現在已經有一些人開始(提供製作微縮模型船的)課程,把這些手藝教給年輕人,並推廣這種文化,” 譚錦春說,“這項手藝需要人們的傳承和保護,否則的話,這些文化很有可能會消失在歷史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