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鄉村的這兩口老井,傳說很“神奇”!

厚重 | 亳州鄉村的這兩口老井,傳說很“神奇”!

厚重 | 亳州鄉村的這兩口老井,傳說很“神奇”!
厚重 | 亳州鄉村的這兩口老井,傳說很“神奇”!

智慧的古人“平地鑿凹”為井,不再千里遷徙,擇水而居。數千年來,井一直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井早已成為家園的代名詞。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已經不再使用井水,許多遺留在鄉間一隅的老井逐漸被廢棄、掩埋,而譙城區古城鎮的兩口老井,卻有著不同的“待遇”。

—1—

井底養著兩條大鯉魚

“這井得有280年曆史了”,古城鎮前楊村78歲的老村支書楊思愛耳朵不太靈敏,面對關於老井歷史的提問,他回答的聲音很大。“天文子士德、長開思中成……這是我們‘天字輩’的老祖先挖的井,前些年井口上的磚上還能看到刻的祖先名字呢。”

修繕一新的這口老井,口徑不到兩米,上面被鋼筋焊成的網子牢牢地蓋著,透過空隙,可見離井口一兩米的地方水面依然清澈,由層層磚塊砌成的井壁上佈滿青苔。

厚重 | 亳州乡村的这两口老井,传说很“神奇”!

五六十年前,井裡還養了兩條大鯉魚呢,一條有十來斤重。”楊思愛說,魚可以淨化水質,有魚就說明水是活水。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開始普遍使用壓水井,老井沒有人用了,井水便成了死水,魚後來也死掉了。

在楊思愛的記憶中,打井水是一個技術活。要用扁擔鉤子鉤住水筲系,一邊晃動著水筲(木製或者鐵皮水桶)一邊往井下送,臨水面時輕輕一晃,便灌了大半筲水,再上下一墩筲就盛滿了,三下兩下就提上井沿。而初學者往往只能打到小半筲水,往往一不小心鉤子離開了筲系,水筲就躺在水面上或者沉到了水底。

—2—

老井從未乾涸過

在古城鎮西的白莊村,有一口被稱為“四眼井”的老井。這口井口徑超過兩米,周圍的地面用青磚鋪就,四周被人用木板等雜物圍著,只留下一小部分井口,俯身可見,井壁為青磚砌成,水面離井口很近,雖然漂浮著樹葉,水質依然清澈,水面以下的磚塊能看到

五六層。

該村85歲的白正海說,不知道這口井年頭有多長,他十來歲的時候就在這裡居住了。他們家剛搬來時,有個張姓老太婆,圍繞井看了一圈說:“啥都賣完了,這口井俺不賣。”說完就走了,之後再也沒有回來過。

據白正海介紹,之所以這口井被叫作“四眼井”,是因為井口太大,站在井邊打水有點危險,人們做了一個“井”字形的木製井盤扣在上面,然後從四邊的空格里打水,天長日久,就把它叫作“四眼井”了。以前幾乎整個古城的群眾都來這裡取水。老井從來沒有乾涸過,無論再旱的天,即使附近的護城河裡沒有水了,這口井仍然能夠為人們提供清澈的飲水。

白正海聽上輩人講,由於水質好,以前古城集上燒酒的、磨香油的、磨豆腐的都是取這口井裡的水。

—3—

保護讓老井煥新生

儘管人們早已習慣用自來水,但是對於前楊村村民來說,哺育村民二三

百年的老井是村裡寶貴的文物,是一位無聲的“親人”。

今年春天,前楊村村裡幾個年輕人,看到已荒廢的古井,產生了保護的念頭,就倡導村民捐款,你三百,他五百,大家紛紛捐款,湊集了五六萬元,請來了建築師進行設計、建設,把古井用欄杆圍起來,在井上建起一座亭子,名曰“觀井亭”,並配以長廊、座椅,村民閒暇之時,總會在井旁坐一會兒。

厚重 | 亳州乡村的这两口老井,传说很“神奇”!

村民自發集資修建的“觀井亭如今,老井依偎在池塘旁,有幾棵老柳樹相伴。旁邊的池塘中間,還有座小島,島上綠樹成蔭,與觀井亭遙相呼應,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好去處。而白莊村的四眼井,在我市的一次文物普查中被發現,正在被申報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相信申報成功之後,老井的周邊環境會大有改變。

--End--

文圖:王立傑 路振杰

編輯:張珍 審校:明光 海博 審核:鄧傳功

厚重 | 亳州乡村的这两口老井,传说很“神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