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政权”:一个完美继承了大明王朝“优良传统”的政权体系

“弘光政权”:一个完美继承了大明王朝“优良传统”的政权体系

欢迎观看

引子: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内忧”和“外患”是我国任何一代封建王朝都难以成功跨越过去的一道坎儿。

公元14世纪中叶,为了一举推翻元朝帝国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全国各地区挣扎于生存线以下的底层百姓一呼而百应,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斗争(史称:红巾起义)。在这一过程中,以僧侣出身的朱元璋顺势而为,凭借着一腔热血以及他那非同常人的领导才能,使自己在队伍中逐步脱颖而出,成为了元末农民起义军中难能可贵的领袖人物。最终,在其带领下起义军于公元1368(元至正二十八、明洪武元)年成功将元朝推翻,并顺利夺得了江南地区的统治权,为日后与元朝残余势力作斗争奠定下了坚固的基础。

“弘光政权”:一个完美继承了大明王朝“优良传统”的政权体系

忽必烈画像、元朝疆域图

同年正月初四,红巾军领袖朱元璋于应天府(南京)称帝,至此,大明王朝在历史上被拉开了帷幕。

时隔276年的公元1644(崇祯十七)年,历经十六代帝王执政的大明王朝悄然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在此之前,它也经历过与前朝相当规模的农民起义斗争,只不过此时明王朝的角色已换成了当年的元帝国,而当年朱元璋满怀抱负一心想推翻元朝统治的“宏图大业”也已沦为了李自成、张献忠之辈的毕生夙愿。但与之不同的是,当时的明王朝不仅仅需要面对实力不可小觑的农民起义军,还需要大力防患于山海关外已成气候的满清势力,在这种双线作战的大环境之下,明帝国被迫加速了自身覆灭的进程。

“弘光政权”:一个完美继承了大明王朝“优良传统”的政权体系

朱元璋画像

编者导读: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公元1644年正月起,凭借着这一响亮而又朗朗顺口的童谣,李闯王的“东征战略”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进展得十分顺利,居庸关、大同、宣府等明朝军事重镇几乎不战而降。在这种极其严峻的形势之下,崇祯皇帝深知逃亡无望,最终于三月十八日同太监王承恩跑到煤山上以自缢的方式结束了其悲惨的一生。次日晌午,李自成一行人由德胜门入宫,“大顺政权”推翻明朝统治的霸业终于“实现”了。

“弘光政权”:一个完美继承了大明王朝“优良传统”的政权体系

参考图1

崇祯皇帝的撒手人寰,从某种层面上讲意味着这一运转了276年的大明帝国走到了尽头,尽管位于南方的半壁江上仍然掌握在部分明朝宦绅手中,而且这些明朝宦绅也确确实实地在南方重建了大明王朝(史称:南明)。

众所周知,南明的第一个小朝廷是以老福王朱常洵之子朱由崧为首的,年号弘光。然而,作为南明的第一代政权,“弘光政权”在历史上为何却仅维持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宣告覆灭了?关于这一话题,笔者就在该篇文章当中以多个切入点入手来与读者朋友们做一个尝试性的探究。

“弘光政权”:一个完美继承了大明王朝“优良传统”的政权体系

公元1644年4月形势

​本文的研究内容:

“弘光政权”——一个自建立之初就开始走向覆灭的“奇葩”政权体系

众所周知,得益于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之举,导致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山海关战役”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同时也使清廷势力能够不费吹灰之力便可进入关内与“大顺政权”争夺由大明帝国灭亡而留下的“胜利果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山海关战役”成为了“大顺政权”和关外清廷势力的一大重要转折点。经此一战,“大顺政权”的势力日益衰颓,而清廷势力则在实现入主中原的过程中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弘光政权”:一个完美继承了大明王朝“优良传统”的政权体系

参考图2

由于大顺军在山海关一战中的失利,使得李自成等大顺政权领导人不得不被迫调整战略,将兵力向西收缩,然而,如此一来也就造成了原本已被大顺军牢牢占领的宿迁、开封、汝宁等地相继落入了与之毗邻的“弘光政权”手中。直至公元1644年的七八月间,“宏观政权”的实际控制区域达到了顶峰,其人力、物力和资源一举成为了当时中国境内四大政权(清朝、南明、大顺和大西)中最为拔尖的一个。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弘光政权”的统治也是这四大政权当中最为腐朽的。

为何说“弘光政权”是当时四大政权当中最为腐朽的?

“弘光政权”:一个完美继承了大明王朝“优良传统”的政权体系

公元1644年11月形势

首先,我们不妨从弘光帝朱由崧的继位入手,来简单的分析一番:

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帐,十里珠帘。客既称醉,主曰未归,游楫往来,指曰:某姬在某河房,以得魁首者为胜。薄暮须臾,灯船毕集,火龙蜿蜒,光耀天地。扬槌击鼓,踢顿波心……喧闹达旦。——余澹心《板桥杂记》

以上所述,描绘的是当时弘光帝在南京继位后荒淫无度的场景。那么,如此一位昏庸无能之辈为何却能够继承帝位呢?作为与福王一系素来有怨(东林党曾极力阻止朱由崧之父朱常洵夺嫡继位,因此结怨)的东林系统难道没有干预福王继位吗?显然,这是不现实的,东林余党不会不清楚朱由崧继位后给他们所带来的后果。既然如此,朱由崧又是如何成功继位的呢?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这两位从中作梗的重要人物:马士英(凤阳总督)和阮大铖(原魏忠贤党羽)。恰恰是此二人的极力干预,导致东林党诸臣被迫接受了朱由崧继位这一既成事实,就连当时的史可法都被所谓的“七不立”信件给瞒天过海,等他回过神来朱由崧已成弘光皇帝了。

“弘光政权”:一个完美继承了大明王朝“优良传统”的政权体系

阮大铖、马士英画像

公元1644(顺治元)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正式即皇帝位。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朱由崧的即位是在阮大铖、马士英一党与东林余党的明争暗斗中所产生出的最终结果,而朱由崧的继位也即是东林党失势、“阉党”得势的又一次转折点。果不其然,自朱由崧即位之后阮大铖立马着手于给“阉党集团”翻案,并极力排挤东林余党,就连史可法都被排挤到江北去督师,其他诸如姜曰广、高弘图等人也相继被排挤“出局”。而“江北四镇”中驻军于武昌的左良玉由于与东林一派关系比较密切,因此,朝堂之上的党派之争也逐渐蔓延至军事方面,最终将整个“宏观政权”彻底拖垮,尔后,“江北四镇”所拥的30万大军也成为了摆设。(写到这里不得不感叹一句:要知道阮大铖能够东山再起并闹出如此大的动静,魏忠贤恐怕可以含笑九泉了!)

“弘光政权”:一个完美继承了大明王朝“优良传统”的政权体系

魏忠贤画像

除此之外,正如文章前面所说,朱由崧乃一介昏庸无能之辈,此等人即为之后必将沦为马士英和阮大铖等人手中的“提线木偶”,成为他们谋取私利的工具。举个例子:据史料记载,福王即位之初,曾许诺江南百姓免除练饷,裁减赋税等多项利民措施,然而,即位之后不仅一项也未真正实行,反而于当年五月底又恢复了当年的“三饷”(即:辽饷、剿饷与练饷),十二月间又实行了所谓的“税契法”。

税契法:凡民间田土,熟田每亩二分,熟地每亩五分,山塘每亩一厘,给予弘光元年契尾一纸。

就这样,在“甲申之变”之后,“弘光政权”在马、阮等人的把持之下不仅没有缓和明、清、大顺三大政权之间的对峙局势,反而加剧了南方基层百姓的反抗斗争。与此同时,由于弘光统治者在争取缙绅的过程中表现得过分被动,使得本处于弱势的清廷势力趁机取得了无数缙绅的支持,致使原本一个具有正义性的政权彻底面临着“失道者寡助”的尴尬处境。这也就是笔者为何一开始就要阐明“弘光政权”是一个自建立之初就开始走向覆灭的政权体系的原因了。

“弘光政权”:一个完美继承了大明王朝“优良传统”的政权体系

参考图3

结语:

以“弘光政权”为例,南明可谓是一个完美地继承了大明王朝“优良传统”(腐朽)的政权体系。

话说回来,尽管南明在血脉上与明朝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在笔者看来明王朝自崇祯之后已无任何实质性的政权体系,所谓的“南明政权”其真实面目也不过是一些明朝宦绅借助于明帝血统谋求一己私利的工具而已,其实际意图已完全偏离了恢复王业的本有初衷。

“弘光政权”:一个完美继承了大明王朝“优良传统”的政权体系

感谢观看

参考文献:

余澹心:《板桥杂记》

计六奇:《明季北略》

郑彩云:《马士英与弘光政权》

​《弘光政权武臣内部争斗述略》刘中平

​《弘光政权建立之探微》刘中平(沈阳大学,清史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