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觀賞石之鄉——曲陽

曲陽縣位於河北省西南部,華北平原西部,太行山東麓,處在環京津、環渤海經濟圈的保定市境內,距北京240公里,天津260公里,距省會石家莊市和保定市均為80公里。京昆高速、保阜高速及省道定龍公路、京贊公路貫穿縣境,朔黃鐵路從縣境南部經過,東距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25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捷。

曲陽縣為半山區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依次為低山、丘陵、平原,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稱。境內山峰50多座,其中縣北端三角界(曲陽縣、阜平縣和唐縣三縣交界)海拔853.6米,為境內最高峰,較有名的山峰還有蓮花山、馬腦山、窟窿山、嘉禾山、黃山等。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片麻岩(雪浪石)、大理石、花崗岩、白雲岩(唐河彩石)、石灰岩、煤炭、鐵、金等二十多種礦產品。

(一)雪浪石

雪浪石主要存在於本區太古界阜平群片麻岩地層中,是深度區域的變質岩石,細粒變晶結構,片麻狀構造。區域內輝綠岩脈、煌斑岩脈較發育。

按照現代地質學解釋,由於沉積物中所含雜質不同,形成了黑白灰質不同色彩的石層,後經地殼變動和岩漿烘烤,使原來堅硬的石灰岩,變成了柔軟的半流質,在地殼變動的壓力下相互運動,凝固後成為變質岩。其原來的平行石層也變成了流動多變的圖案,或如拍岸白浪,或如風捲薄紗,或如巧變之白雲,或如早春之殘雪,似真似幻,是沉積岩變成的副片麻岩;有的是由岩漿岩變成的正片麻岩,它的主要成分為石英、長石、角閃石和黑雲母等。片麻岩早在二十多億年前就已形成,後因地球的內動力作用,導致硅質(石英)溶液侵入才形成了現在的“黑質白脈”。有的白脈泛出肉紅色、淡黃色,裡面含有了鉀、鐵等元素。由於這種片麻岩紋理頗似不規則的雪浪,因此目前太行山脈的片麻岩觀賞石統一的稱謂是“雪浪石”。

據河北紫石礦業開發服務有限公司(具有河北省國土資源廳頒發的地質勘查資質證書)初步勘查,曲陽縣雪浪石主要分佈在縣城西北部,由王快水庫將其分割成兩大塊。

雪浪石的產出狀態為塊狀,主要為巨型塊狀;曲陽縣深變質岩區較大約215 km2,黑雲斜長片麻岩、角閃斜長片麻岩分佈較廣100km2;雪浪石呈黑白相間的紋理狀花紋;開採方式為露天開採。

雪浪石大體有三大類,60多個品種。三大類為:

(1)飛瀑石:其紋理大致呈眾多的豎條紋理排列,不僅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高致,更有黃果樹瀑布“白水浩蕩群山中”的宏韻。似遠山近水,飛瀑流霞,渾然於畫面之上。

(2)雲水石:它的紋理以水和雲的不定態勢為特徵,或如浪花,或如雲絮,或如輕浪連天,或如風雲飛渡。遠觀,雲水交融,飄渺如仙界;近看,水雲相依,清新如雨後空山。雲與水相輔相承,互為照映,可使人廣舒眼界,能讓人大展胸臆,令人震撼魂魄,似乎聽到那捲地滔天之聲。若再間以花鳥魚蟲、亭臺阡陌、漁舟樵夫,那將是難得的極品。

(3)龍韻石:是指石體表面除有上述特徵外,更有一條明顯的帶狀白脈主題,呈玉龍飛舞或蛟龍盤踞之態。不僅有飛瀑石和雲水石的弘恢氣象,更表現為一種內在的民族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偉大氣概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二)唐河彩石

唐河彩石主要分佈在曲陽縣東部的唐河流域的溝谷、溪流裡,由於這一帶地球發生多次構造運動,經過20多億年的沉積、變質、出露、剝蝕、浸染和風化,加上長久水中溶解的鐵離子、錳離子、銅離子、鋅離子、鉛離子等多種礦物元素的浸染,形成了五彩斑斕的唐河彩石,有的甚至玉化。

唐河彩石儲量豐富。唐河發源於淶源縣境內的白石山,流經唐縣、曲陽縣、定州市、安國市等市縣,曲陽縣位於唐河流域中游,河道寬闊,唐河彩石集聚較多。

唐河彩石成分比較複雜,主要含燧石條帶白雲岩、大理岩、紅色泥頁岩。耐酸,耐鹼,吸水率小,抗壓強度較大,硬度高。唐河彩石有以下特點:一是質地緻密堅硬。硬度6-7度,水洗度高,石膚光滑溫潤,玉質感強。二是色澤光亮豔麗。唐河彩石斑斕絢麗,光彩奪目。它以白色、黃色、紅色、黑色為主,輔以灰色、青色、藍色、紫色等,這幾種色調集一石的彩石,美的讓人震撼。三是造型奇特多變。唐河彩石人物、動物、植物造型皆有,景象、具象、抽象均呈。有的形態逼真,令人遐想;有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形神兼備,表現一種多維多寓的天然藝術形象。四是圖案豐富清晰。由於色調對比度強,底色光潔,圖案千變萬化,山川鳥獸、人物風情、歷史典故、文字數字等應有盡有。五是氣韻魅力無窮。唐河彩石蘊含著獨特的情趣和意蘊,充滿靈性,具有奧妙莫測的神韻,有北方的“大化”之稱。

唐河彩石產在唐河流域溝谷、溪流裡,產出狀態為塊狀,開採方式為露天開採。

除雪浪石、唐河彩石外,曲陽盛產的觀賞石還有多個品種:

黑山花石:石質堅硬,呈現出紅、黃、褐、青白等色澤,表現為或如花團錦簇、或如含苞待放等紋理圖案;

千嶂石:其展示的高山遠韻、懸崖偉岸和幽靜閒適、清新曠達的山水意境;

東坡石:也稱北太湖石,質地為石灰岩,形態怪異,以醜皺透漏為最佳,因與蘇軾吟誦和玩味過的雪浪石同處眾春園,受其文澤影響,而得此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