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老银川(32):那一年,银川人看上了电影

叙事老银川(32):那一年,银川人看上了电影

说起宁夏电影的渊源,原宁夏电影制片厂厂长李庆跃说:“章万宝老先生是引领宁夏电影事业的第一人。”

章老先生祖籍内蒙古阿拉善霍硕特旗,生于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年)。少年时代的章万宝几乎每年都进京城罗王府当差,京城林立的店铺和繁荣的商贸活动使得章万宝接触了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他学会了修理钟表和其他的一些小物件。

塔旺布理甲拉当权期间,清王朝国势日衰,内忧外患,自顾不暇。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慈禧太后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地位,笼络皇亲国戚,安定内部,将溥仪之妹许配塔王之子为妻,同时选了当时最时髦的一台35毫米手摇无声电影放映机和《野猪林》《巡抚拿贼》《日俄战争》《白雪公主》《满江红》等几部无声影片作为陪嫁品,送给了塔旺布理甲拉,供塔旺和王府贵族们享乐之用。但苦于无人会使用,放映机被闲置了一年之久。

一次偶然的机会,章万宝的技术得到了塔王的赏识,于是塔旺便让他担当了放映电影的任务。虽然章万宝以前没有接触过电影,但是凭着他的聪明和刻苦努力终于掌握了无声电影的手摇放映技术。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塔旺布理甲拉的手摇无声电影放映机在定远营塔王府运转了十几年。由于当时中国的电影刚刚起步,发展十分缓慢,新影片的购进也很困难。

放来映去就那么几部影片,深居府第的王公贵族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老影片重复出现的画面,视觉上也味同嚼蜡,逐渐对这些影片失去了观看的兴趣。

于是塔旺布理甲拉就把这个1906年的时髦玩意,于1925年送给了为他们效劳多年的章万宝。

这时,已处而立之年的章万宝,对王府的工作已深感厌倦,想出去另谋生路。

于是,章万宝便辞去了王府的差事,带着塔旺布理甲拉送给他的这台35毫米手摇无声电影放映机,从定远营迁居宁夏府城银川,以放电影谋生。

自此,宁夏府城银川从1925年起有了电影,老百姓也第一次看到了这个有影无声的稀罕物,章万宝也成了宁夏第一位电影放映员。

最初,章万宝和宁夏府城银川的一家私人京剧班班主合伙在新华舞台(旧址在鼓楼南街处)售票放映无声电影,收入四六分成。观众座位男女分开,男左女右。

这家剧场以演戏为主,人多就唱戏,人少就放电影。

那年头影院观众场场爆满,气氛热烈。看电影比看戏的人多,于是每每上演几段京剧剧目后,就会末了接茬放场电影,美其名曰“戏票搭赠电影”,应该说是电影搭售一出戏还差不多,因为观众多是冲着电影来的。

后来章万宝又和有名的“十三红”戏班在大舞台(即振声舞台,后银川剧院)合伙经营,戏影间出。

无声电影在当时的宁夏府城银川确实是个新鲜事物,老百姓生计艰难,购票不多,但有钱人、军政官员,却购票踊跃,影院天天座无虚席,以致章万宝的影、戏生意兴隆,两年时间,他就靠这台放映机挣了不少钱。

有了钱,章万宝便在银川城内柳树巷买了一座四合院(鼓楼南街原新影照相馆处),开了一家宝珍照相馆,以照相为生,兼放电影。

1935年,章万宝对放映机进行了技术改造。章万宝请了当时电灯公司的赵工程师将放映机的电石光源改装为炭精,画面光亮度提高了不少,放映效果好了很多。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手摇放映机逐渐被电动机取代。

特别是有声电影的出现,对章万宝的无声电影来说是个至关重要的冲击,加之章万宝的放映机年久失修,仅有的几部影片磨损程度也很严重,又无新的影片来源,没几年,这台在宁夏府城银川活跃了近30年的无声手摇放映机,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叙事老银川(32):那一年,银川人看上了电影

1942年,马鸿逵成立“宁夏社会教育巡回工作团”,利用民众教育馆的放映设备和一台美国造的“柯达基”16毫米的无声放映机,组建了宁夏第一个无声电影放映队。

这个电影队建立后,除了为银川群众露天放映电影以外,还配合当时的形势在当时宁夏所属的贺兰、永宁、磴口、陶乐、阿拉善旗等地区巡回演出。

从1937年到1949年,先后放映了《保卫祖国》《饮水卫生》等既有故事性又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无声电影和纪录片。这些影片虽然是为国民党政府宣传服务的,但同时也传播了一些社会科学知识。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马鸿逵组织电影队并邀请中国电影制片厂新闻影片部为他拍摄、编辑了一部记录宁夏风光的35毫米的无声影片。

这是民国宁夏第一部反映宁夏本土的风光片。

片中内容主要反映了宁夏的古建筑和风土人情,尽收了银川古城的承天寺塔、玉皇阁、钟鼓楼以及宁夏回、汉民族在田间地头耕作的田园风光。

解放后,这部风光片由于没有很好地保存,片头和片尾都已经不全了,片头的字幕也没了,内容模糊不清。

尽管马鸿逵出资拍摄、编辑这部风光片是为自己树碑立传,但是片子毕竟记录了当时的劳动人民改造宁夏的真实状况。

叙事老银川(32):那一年,银川人看上了电影

宁夏银川解放前,银川有个“三晋会馆”(即现在的金凤凰电影文化中心),就是山西晋南、晋中、晋北等地的商人在此聚会的地方,他们在一起相互交流信息及结识联络山西老乡,每年还举行一次看戏、品茶、看电影的大聚会。

1948年下半年,马鸿逵特派通讯营的技术师到北平用120两黄金购买了一套慈禧太后用过的35毫米德国“三环牌”有声放映机用飞机运到银川。几经选址,都没有合适位置,后觉得“三晋会馆”位置好、人气旺,马鸿逵遂下令组成一个装配调试组,强占了“三晋会馆”。

经过精心调试和安装,1949年春节间,马鸿逵与达官贵人在“三晋会馆”第一次观看了有声电影《红佛传》,这就是宁夏银川解放前最早的一所有声的“三晋会馆”电影院,可容纳观众400余人。后来这座电影院成了马鸿逵消遣、娱乐的场地。

那时候,马鸿逵看电影享有特权,电影院在前排中间为他特设了一个大竹圈椅,并设一张茶几,摆上水果茶点,他边吃边看。马鸿逵平时看电影,他来了电影才能开演,放什么影片也由他来决定,马鸿逵看得前仰后合,高兴了就连放几场,一直到深夜,观众也都得陪着他。

有时,晚8点钟开演时间到了,马鸿逵不来,电影就不能准时开演,观众都得等着。

电影院跑堂的一路小跑到马公馆询问,马主席今晚是否来看电影。马鸿逵有时公务繁忙忘了看电影的事,警卫便告诉跑堂的说:“今晚马主席有事,不去了。”跑堂的回来对电影院的老板说:“马主席今晚不来了,电影不能开演了。”电影院的观众无奈只好退票离去。

那时上映的主要有《红佛传》《香涧泪》《小姐的秘密》等纯属搞笑的影片。这些影片是通过兰州市片商任振方从“上海大中华影片公司”租来的。

每部影片租金是50块银圆。当时电影院的观众座位是长条椅,一般市民因为票价太高,买不起电影票。而且票价每天都在涨,时隔一天票价就可能会上涨一倍。

叙事老银川(32):那一年,银川人看上了电影

1949年8月28日,西北重镇兰州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奉彭德怀总司令的命令,挥师北进,9月23日宁夏银川和平解放。

当时20岁的李庆跃随同解放军十九兵团直属电影队一九一师师部一起进入银川,驻在马鸿逵的将军第大公馆里。

兵团直属电影队入城后,遵照军管会的命令,首先接收了伪“宁夏省社会教育巡回工作团电影队”的全部放映设备:3台16毫米无声电影放映机、两台直流发电机和20多部无声影片。

当时,负责移交工作的原放映机队队长熊楚霞在解放军还未入城、银川处于兵荒马乱的时刻仍安于职守。他把移交的电影机器设备擦拭得干干净净,在银川解放后完整无损地移交给兵团电影队。后来这套设备又移交给新建的宁夏人民电影院。

紧接着电影队按上级指示又接管了马鸿逵的“三晋会馆”电影院。

在此基础上,经上级批准,电影队拆除了“三晋会馆”的庙式门楼,砌砖涂泥,整修门窗、场地,缝制帘幕,并在大殿后面隔了几个房间作办公室,还把大殿对面敬神唱戏用的木板台子用木板条隔起来作机房,安装好机器,又在修饰一新的大殿中挂起了洁白的银幕,门窗挂上了黑色的布帘,租来了长条椅子作为观众席座。

经过20多天的精心准备,宁夏解放后的第一个宁夏省人民电影院(金凤凰电影院的前身)建立起来了。

叙事老银川(32):那一年,银川人看上了电影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在举国欢腾的时刻,陕北地区的干部奉命陆续到达银川。

大约在阴历的八月十五日前后,甄尚贤代表军管会政治部在“三晋会馆”的大殿里召集开会,宣布任命从陕北来的张志德为宁夏省人民电影院院长,吴可兴为副院长

张志德原是三边文工团的干部,当时只有二十六七岁。他精明干练,作风洒脱,性格爽朗,工作很有魄力。

新成立的电影院主要任务是:迅速整修“三晋会馆”,安装调试机器,吸收工作人员,尽快为银川广大人民群众放映电影。“三晋会馆”原先是个财神庙,后来由山西晋中、晋南地区来宁夏的商人把它改为这个名称。

大殿正中曾有关云长的塑像,逢年过节,虔诚的信徒们烧香祭祀,祈求发财吉利,1948年被马鸿逵强行霸占作为电影院。

破烂不堪的古庙,由于年久失修,门窗透风,积尘盈尺,蛛丝成网,鸽雀群居,穴鼠横游,饿犬栖息。在解放军十九兵团电影队接收时,这个地方已是一片凄凉惨淡的景象。

那时,刚刚解放的宁夏,百废待兴,在“三晋会馆”这个破烂摊子上重修电影院困难重重。

军管会只调拨给两匹黑布和两方木料,作为修缮影院用,还有一辆美国的女式倒闸自行车,作为电影院唯一的交通工具。

在张志德的带领下,拆除了庙式门楼,砌砖涂泥,堵洞洁壁,整修门窗,缝制帘幕,并在大殿后面隔了几个房间作办公室,还把大殿对面敬神唱戏用的木板台子,用木板条隔起来作机房,门前悬挂起了“人民电影院”几个大字。

叙事老银川(32):那一年,银川人看上了电影

新中国建国初期,新影片极少,加之国家供片系统尚未建立起来,电影院上映的影片,除从接收的马鸿逵的旧影片中选了3部故事片《红佛传》《王宝钏》《香涧泪》外,主要是从兰州的片商任振方那里租映的。

为了丰富银川人的电影生活,人民电影院引进一部没有译制的苏联影片,为了使观众看懂电影,电影院请来宁夏中学的俄语教师现场翻译解说。这位教师把汽车司机译成车夫,当场有位司机黄玉秀立即提出质问,认为把司机译成车夫,是对工人阶级的诬蔑。造成电影暂时中断,后经电影院领导和翻译解释,才又继续放映。

1949年12月中旬,我国第一部大型文献纪录片《新中国的诞生》摄制完成,为了让广大群众都能看到这部影片,宁夏军管会政治部向各机关、团体、学校和部队发出了关于宣传、放映好这部影片的通知。电影院接到通知后,做了认真的准备,在影院门口挂起了大幅广告,广告画突出了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在市区的大街小巷里张贴海报。全院职工一齐出动,挨家挨户,送票上门。

放映开始后,电影院从清晨到深夜,一场接一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观众云集,盛况空前。有的观众带上吃的东西不回家连看数场,也有的观众把座位包下来,全家轮流观看。影院门口争相购票的观众摩肩接踵。在放映中,每当银幕上出现毛主席在政治协商会议上讲话的镜头时,场内一片欢腾。当听到毛主席以深厚洪亮的声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时候,场内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文章作者系宁夏资深媒体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