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一种高效而系统的思维形式?掌握这四点很重要

思考很重要。

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思考往往是基于片面的信息而进行的。

从认知心理学来说,这是一种“易得性启发式判断”思考,即由脑海中最容易提取出来的信息为基础而进行判断,也就是俗称的“直觉”。

这种思考方式,其得出来的结论往往并不可靠。

先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你是某公司的销售经理,招聘了一个新的下属,但连续三个月业绩一直没有提升,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通常来说,大多数对于这件事会有一个“预设立场”,在这个“预设立场”的影响下,我们就会从大脑里面,提取一些早就储存在里面的“证据”,以此印证自己的看法。如:

肯定是这个新下属的工作能力不强,帮不了这个销售经理了。

但是,这样的结论,可靠吗?

并没有!

由于这个结论,只是一个“易得性启发式判断”,比较片面,并没有经过我们系统性的思考,所以有时候这样子的结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和说明到问题。

而想要克服这种思考习惯,我们就需要让思维从“直觉化”转换成“系统化”,以此提升我们的思考质量,从而真正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思考的人。

如何获得一种高效而系统的思维形式?掌握这四点很重要

直觉化思考的缺陷

我们看到一篇文章,或者接收到某个信息,我们往往会留下认同的观点,而自动过滤不同意的意见。

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大多数的人思考方式,不是先根据已有证据的真实情况,才推断出某个结论。

而是反过来,我们是先得出某个结论,然后才从现有的情况当中寻找支撑自己的证据。

例如我们看某个明星不顺眼,然后她离婚了,很多人第一时间不是深入了解她离婚背后的真实原因,而是直接判断地说:“我早就料到她会有离婚的一天了!”

尽管结论看上去是“正确的”,但其实这就是一种“直觉化”思考。如果问他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他就很难给出一个系统化的思考流程。

因为大脑,会根据我们自身的立场,下意识地接受到一些跟我们价值观相近的信息,并以此作为“支撑点”。

在这些“支撑点”的影响下,我们看待问题和理解问题时,就很容易偏向对自己有利的那方面,从而选择一些有利的证据去印证自己的想法。

基于此而得出来的结论,相对而言就会缺乏根基了。

一个经过思维训练的人,他们都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思考法则。运用这套法则进行思考,就能够破除自我偏见的影响,得出更加正确而有效的结论。

根据《学会批判性思维工具》一书的作者总结,有效的思维包含八种元素:

1,思考时,带有一定的目的;

2,有一定的观点;

3,基于一定的假设;

4,带来一定的意义和结果;

5,实用数据、事实和经验;

6,做出推理和判断;

7,依据概念和理论;

8,回答或者解决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当你在进行思考时,都是从一定的立场出发,试图达成某种目的,并在此过程中运用一些概念知识。

你关注于特定的问题或论点,运用信息,基于假设,得出结论。这些结论都具有产生特定的结果和意义。

当我们能够熟练地识别思考的要素时,我们就能够从基本成分层面,更好地理解问题,也可以由此更好地识别出思维切线,做出正确的判断。

那怎么运用这些元素进行有效思考呢?

如何获得一种高效而系统的思维形式?掌握这四点很重要

清晰定义问题

当你遇到问题,第一步,当然就是清楚了解和理解问题。

如果你对问题存在异议,那么在你开始思考问题之前,最好的做法,就是清晰定义问题。

所谓“清晰”,就是如果问题的陈述不够明白,我们就无法确定它的准确性和相关性,从而无法对问题做出判断。

例如,“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够提高自己收入”这个问题,就是属于一个不清楚的问题。

这个“收入”,是指通过对工作内的事务进行调整而获得增加的报酬,还是通过从事工作以外的事务,而获得的外快呢?要提高多少收入,才能够让你觉得有帮助呢?

我们需要缩窄问题的范围,以便更好的去理解它。通常,能够提升思维清晰的方式包括:

  • 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表达观点;
  • 给出一个相关的例子加以说明;
  • 针对模糊的概念清晰描述;
  • 问题是针对什么情况下提出的;

对问题的定义越是清晰,我们思考的目的就越是明确。

当你最终把问题具体定义为“我们在已有工资的前提下,要做些什么,才能够获得外快,增加自己的收入”,那么思考这个问题的难度,就比“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够提高自己收入”更加容易了。

清晰定义问题,就是寻找思考的切入点。

如何获得一种高效而系统的思维形式?掌握这四点很重要

识别信息的正确性

思考的信息,一定要正确。否则建基于错误信息上的判断,其结论也只会是错误的。

有些话语可以是清晰的,但未必正确。如:“所有没钱的人,都是不努力的”这句话的描述就很清晰,却不一定是事实。

再如:“到大城市发展,会更容易获得成功!”这个观点就有待商榷了。

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情,你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你的观点,一定要基于正确信息做出来的判断。

什么是“正确性”呢?就是观点是否表达出与实际事物相一致的信息。但很多时候,人们经常用与实际事物不相符的方式呈现或者描述事件。

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学会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批判性思维教学指南》一书中,作者总结出几个原因:

一,惯性或信念;

一些过去的习惯,导致未经反思而近乎本能的认同,或者是一些已经固化了的信念,如很多人一提到“富二代”,就认为对方肯定是那种不务正业、玩世不恭的纨绔子弟。

二,情绪和情感;

由于一些情感因素而自我麻醉或蒙蔽,不愿意去相信,最常见于热恋中的男女之间,或者最亲近的人之间;或者由于贪婪与恐惧等不能进行理智分析。

三,轻易下结论;

听风就是雨,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或者随意一个信息来源,就影响了他的观点与判断,根本不会去亲自检验和深究。

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我们运用错误的信息进行推断,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那怎么才能够获得更加正确的信息呢?

只需要针对信息问自己三个问题就行:

1,这些的确都是真的吗?

2,我们怎么知道那是不是真的?

3,我们如何确保它的真的?

想要更好地找到答案,我们要引入一个机制,就是“假设驱动”:我们先假设信息是真的,然后以此进行相关的检验和核实。

我们先要假设信息的真实的,然后通过对信息的质疑,获得验证的合理性。

这就是有效思维的基础。

如何获得一种高效而系统的思维形式?掌握这四点很重要


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当你能够识别到信息的正确性,接下来,你还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正确性”是关于真伪、是非的判断,而“准确性”,则是聚焦在程度问题上的判断。

例如“所有没钱的人,都是不努力的”这句话,我们先假设这句话的论述都是正确的,然后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验证。

正如前文所说,我们先要对问题中“没钱”和“不努力”这些概念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义。这些定义,就会涉及到“准确性”的问题。

假如“没钱”的准确定义,就是“零收入”,基于这个定义,我们就可以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可以是“零收入”?不努力会导致这个结果吗?

那什么是“不努力”?怎么准确定义它?是主观意愿,还是客观限制呢?

每天工作8个小时的人,跟那些每天工作10个小时的人相比,是不是就是不努力呢?

或者一个四肢不健全的人,甚至是思维不正常的人,他们的“零收入”,是否可以归咎为他们的“不努力”呢?

当你有一个准确的定义,那么一个身体健全、思维正常的人,他之所以是“零收入”,那么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他不努力所导致。

但是,当你把“没钱”定义准确限定为“没有存款”、“扣除生活费就没有盈余”这种情况,那么“所有没钱的人,都是不努力的”这句话,就不是事实了。

毕竟很多“打工仔”,他们每天勤勤勉勉地工作,因为环境或者能力水平的问题,才导致他们的收入一直徘徊不前,没有任何积蓄。那么这种“没钱”,就不能归结于他们的“不努力”。

当你给出准确的信息或数据,问题才有被探讨的可能,否则,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把“尺子”,其得出来的结论也会不尽相同了。

如何获得一种高效而系统的思维形式?掌握这四点很重要


有效区分推论与假设

当我们利用信息进行推理的时候,我们会用到“假设驱动”的方式。

推理各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既影响着其他因素,也受到其他元素的影响。只有区分好推论和假设的区别,我们才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思考。

推论(inference),指个体根据一些正确或看似正确的命题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例如你向我举起拳头,我就会推断你意图伤害我。

推论可能是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也可能符合逻辑,也可能是不符合逻辑的。

假设(assumption),就是我们推理前提的信息,这是自我信念的体现,并运用这种信念去解释周围的世界。

例如我认为晚上在街上走不会有任何危险,那么基于这个信念,你就会假设今天大半夜上街去吃东西,也不会有任何危险了。

信念与假设都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它。

思考一下这个例子:“你突然看到天空乌云密布,于是就赶忙把阳台的衣服收起来。”

你之所以会得出“收拾衣服”这个结论,那是因为你根据自己的预存信念,假设天空很快就会下大雨,所以你才连忙把衣服收起来。

面对某种情况下,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化地做出某些推论,为我们其后的思维和行动奠定了基础。

但是,并不是所有自己的预存信念,都是正确的。当我们经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信念作为假设,并依据这些假设做出推论,其结果就很容易发生偏差。

想要提升思维的质量,我们必须将思维从无意识层面提升到意识化知觉层面,就是学会识别与重建推论的过程

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那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推理,是以不同的假设为起点的。

好比你看到一个人躺在地上,第一个人会推论“这个人喝醉酒了”,第二个人也许会推论“这个人是个流浪汉”,其背后,都是个人立场和信念在起作用。

所以,充分认知我们做出结论以及推理背后隐含的前提假设,会帮助我们增强对自身思维的控制力

怎么认知呢?

第一,考虑所有可能的因素;

由于我们倾向于接受那些符合自己立场的描述,所以在我们开始推理之前,最好考虑到所有相关的初始因素。

只有所有的前提都是正确的,推理才能够正确。

第二,不要盲从自己固有的假设;

我们做出的很多假设,很大程度上都是没有意识、不加考虑的。这些假设多数都是正当而合理,但有些则不是。

我们都倾向于用自己或者别人的成功经验来验证当下推理的正确性,但是,只有研究调查才是硬道理。我们应该学会识别假设并懂得质疑其合理性。

第三,注意你的情绪;

经济学家席尼·芬克斯坦说过:情绪会给大脑发出提示,告诉我们这个信息是不是重要的。

也就是说,我们的兴趣和情绪,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判断,即便我们不是有意的。所以在你做决定之前,千万不要夹杂情绪。

如何获得一种高效而系统的思维形式?掌握这四点很重要


总结

正确而有效的思考,都应该基于客观事实之上。

所以,当你要进行思考时,最好问自己三个问题:

1,推理的前提信息是否正确?

2,你的假设有没有验证的基础?

3,情绪有没有影响到你的思考?

对外界和自己的信息、信念,都要保持一种审视和怀疑的态度,这样你才能够理智、客观地做出判断。

其次,不要混淆假设和结论。

我们要有验证精神,基于假设去验证真伪。如果直接把假设当成结论,就很容易搞错问题的解决方向。

当你“假设”某个人举起拳头就是想伤害你,而你做出的自卫反击的“结论”,那么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懂得验证假设,才是正确思考的前提。

最后,运用正确的推理检验问题。

所谓“正确的推理”,就是根据证据做出推断,确认假设是否合理,考虑所有可能的因素,运用相关的数据支撑你的观点,最后确保你的推理符合逻辑

不管你面对什么样的问题,一定要按照正确的形式进行思考,检查好每项推理因素的一致性。

只有这样,你的思考能力才能有效获得提升,成为一个聪明而理性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