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囤房”還是“持幣”?馬雲的“荷花理論”給人啟發

有人說,房地產有兩個需求,再過10年依然會奏效。

一,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的遷徙。

經濟學家姜超舉了個例子,他老家是武漢旁邊的一個縣級市,3年時間房價漲了一倍,今年特別擔心棚改下降後房價會不會大幅下降,沒成想,前幾個月回老家一問,房價非但沒有下跌,穩中還有微漲。

背後的原因就是教育,促使人們不得不從農村來到城市,省會和地市去不了,就選擇縣城安家。

鄉鎮的學校在消失,好的老師也都去到了縣城,久而久之,連一個5線小縣城也開始炒作學區房的概念,如今三線以下城市大部分都取消了落戶限制,對周邊的農村和鄉鎮來說,大型公立醫院和中小學,是縣城最大的吸引力。

這樣的遷徙,還會持續很多年。

二,人人都想住好房子。

孫宏斌最近演講說,每個人都看看自己周圍的10個朋友,這十個人裡,至少有5個人天天想著換房子的事。

其實,對有房族來說,換不換房子,無非是生活質量的高低罷了。

未來10年,“囤房”還是“持幣”?馬雲的“荷花理論”給人啟發

房子住的大小,小區是否高端,不會讓人難到無法忍受的地步,心大的人該吃吃該喝喝,沒絲毫影響。

聽過了無數“勸人知足”的道理,對改善一族來說,依然是耳旁風,想換房的人,遇到合適機會仍然會出手。

那麼,有這兩個需求存在,是不是意味著樓市高枕無憂了?

當然不是,人人都想去城市,每個人都想住大房子,這樣的需求幾百年來都一直存在,這兩個理由,只能是房地產維持既有規模的支撐,而不能理解為進一步擴張的動力。

因為再迫切的購房需求,都抵不過生活的壓力。

有數據表明,去年有近400萬個大齡農民工返鄉,四川、貴州、安徽、河南是主要回流地,年歲漸長,又沒有其他技能,回到農村沒有合適的工作可幹,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尚且沒有著落,這時候還顧得上去城市裡買學區房?

在房價最高的長珠兩三角,居民槓桿率已經逼近70%,浙江排名第一,高達76%,上海位居第二,槓桿率高達68%,廣東成為第三,達到了64%。

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即便夫妻都是月入數萬的碼農和工程師,月供佔去絕大部分收入的情況下,哪裡還有餘力換房子改善?

未來10年,“囤房”還是“持幣”?馬雲的“荷花理論”給人啟發

那麼,對一般人來說,該“囤房子”還是“持幣”?國家再次“定調”,未來10年樓市框架已基本明朗。

第一,流向房地產的錢,變得越來越少。

最近幾個月,拿地過於激進的房企被點名,債券、ABS融資或遭收緊或暫停;就非標融資方面來看,傳統的432通道類業務均不得再做,融資或進一步收緊。

開發商的錢變少了,購房者的錢也開始“縮水”。

自8月平安銀行發佈《關於加強對房產類商戶交易管控的公告》後,兩個月來,農業銀行、興業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等多家銀行紛紛發佈相關公告,形成了一波對信用資金流入房市的管控小高潮。

沒了錢,房地產很難再翻起大的風浪,略懂經濟學原理的人都知道,當一個商品缺乏貨幣“推升”時,流動性會就會變差,買賣交易日益清淡,“囤房”的後果就是“賣不動”。

第二,一城一策,房價難以形成普漲效應。

下半年以來,蘇州限售之後還不夠,還有限購和禁漲,西安搶人之後房價躥升太快,落戶炒房的路子直接被堵住,合肥以地塊周邊房價確定出讓地價,不再搖號。開封本來放開了限售,轉眼就取消,其中意味不言自明。

未來10年,“囤房”還是“持幣”?馬雲的“荷花理論”給人啟發

與之對應的,是最近南京、天津、海南、南通等多地發佈了“人才購房”的寬鬆措施。

一邊收緊,一邊放鬆,這意味著樓市徹底告別了“普漲”年代。

從2015年至今,京滬深、省會、地市、縣城的新房均價全線上揚,呈現出了“普漲”之勢,對任何一個上車的購房者來說,都能夠輕易“撞大運”。

但是,一城一策,意味著買房的難度呈現“指數級”上升,限購的資格,限售的期限,社保和個稅的繳納變化,學歷不同,年齡不同,在一個城市裡買房的“待遇”也不同。

第三,房地產的行業規模,會原地踏步。

在經濟學中,一個行業的擴張,一般會經歷幼稚期、成長期、成熟期、成熟期幾個階段。

回溯全國1987-2017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從1987年的0.3億平米,攀升至2017年的16.9億平米,漲了56倍。

30年的時間,56倍的增幅,這樣的速度,沒有任何一個行業能與之匹敵。

在2007年,房地產銷售額是3萬億,2018年末達到了15萬億,10多年的時間,增長了5倍。

未來10年,“囤房”還是“持幣”?馬雲的“荷花理論”給人啟發

很明顯,房地產行業正處在“成長期”向“成熟期”過渡的階段,行業特點、行業競爭狀況及用戶特點非常清楚和穩定,買方市場形成,行業盈利能力下降,新產品和產品的新用途開發更為困難,行業進入壁壘很高。

與其他行業做對比,目前汽車行業中國前五名佔據了51%的份額,啤酒行業是73%,空調行業高達78%,手機行業高達83%。

地產行業的前五名是18%,表面上看這個數字並不高,但考慮到房企需要“拿地”的特殊性,大型房企下沉到所有城市基本不可能,未來10年,行業集中度提高到30-40%之間,大概率會步入成熟向衰退過渡的階段。

流向房地產的錢被大幅收緊,決定了房價失去“彈性”,再無套利空間。

告別普漲,說明樓市的分化是大勢所趨,除了極少數熱點城市之外,“囤房”的結果就是“無人接盤”。

房地產行業規模見頂,意味著炒房賺差價的“紅利”成為歷史。

這就是未來10年樓市的框架,對普通購房者來說,在大類資產收益率增長放緩的年代,每個月多餘的收入存起來,“持幣”不失為是一個好選擇,“囤房”極有可能會“人財兩空”。

馬雲的“荷花理論”,也能給人很大的啟發。

未來10年,“囤房”還是“持幣”?馬雲的“荷花理論”給人啟發

在馬雲的一次演講中,聽他提到了“荷花定律”:一個荷花池,第一天荷花開放的很少,第二天開放的數量是第一天的兩倍,之後的每一天,荷花都會以前一天兩倍的數量開放。

如果到第30天,荷花就開滿了整個池塘,那麼請問:在第幾天池塘中的荷花開了一半?

是不是第15天?不,是第29天。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也叫30天定律。

這個理論,也從側面回答了“持房”還是“持幣”的問題,現在的房子雖然高不可攀,隨著時間流逝,保值屬性降低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

樓市的“長效機制”,也像開滿池塘的荷花一樣。

從無到有,從零開始建設到逐步完善,從土地供給、供地機制改變,到控制貨幣流入市場的速度,還有限購、限售、限價等措施,以及租賃房市場的建設,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成本,指望一兩天馬上實現是不現實的。

但是,時間越往後,各項措施的力度就會越大,打好基礎,厚積薄發,房子自然會剝離金融屬性,迴歸自住屬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