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美業手藝人:年入百萬 專注為顧客“洗臉”

揭秘美業手藝人:年入百萬 專注為顧客“洗臉”

第一次為顧客做燙染時,李成操作手法不太好,被髮型師說了兩句。他有些委屈,躲到角落裡,偷偷抹了半天眼淚。他是安徽六安人,家裡只有他一個孩子,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髮型師察覺了,走過來安慰他:“不要急,慢慢來,一開始都是這樣。”

01

“每週工作超70小時,但還希望更忙一點”

美髮三小時,臺下三年功


2019年春,從江蘇徐州豐縣中等專業技術學校畢業,17歲的李成加入了蘇州一家名叫“紅館•發喆院”的連鎖美髮機構。作為剛入行的“小白”,他最初的職級是“助理”,主要是幫助髮型師接待顧客、洗頭髮、打掃衛生。到“實習”這一級,他可以做些技術活了,比如為顧客做燙染。再往後,就是“C級”、“B級”、“A級”。到髮型師一級,才算到達技術的最高級別。級別不同,底薪不同,業務提成也不同。


經過半年的努力,他做到了“C級”,這樣的晉升速度,算是中等水平。李成所在的店鋪位於蘇州工業園區。顧客以上班族為主,工作日成了李成和同事們最忙的時候。他每天從上午10點工作到晚上9點多,每週可以輪休一天。最忙的時候,每天要為6到7位顧客做燙染。

但他還是希望更忙一些,一方面收入更多,另一方面對技能提升有好處。“沒有顧客,閒的時候只能拿頭模練習。全部實操的話,各種情況都要自己判斷,就會形成很多經驗積累。” 未滿18歲的李成,擁有超越年齡的成熟度。他知道,只有努力奮鬥,才能在蘇州這個新一線城市紮下根來。

揭秘美業手藝人:年入百萬 專注為顧客“洗臉”

美髮是實操性很強的行業,經驗積累至關重要。但李成還是認為,學校的學習對現在的工作幫助很大。學校會教理論基礎及美髮基本功,如“卷槓子、刷發片、洗頭”。直接加入美髮機構,就不太可能有理論培訓的機會,而“洗頭時的按摩步驟、染色的調配、髮質的判斷、做護理需要等待的時間”等都可以通過在學校的學習掌握。

踏上社會後,李成起初對未來比較迷惘,現在他有了明確的職業規劃:兩年內至少升到“A級”,第三年爭取成為髮型師。他已經開始學一些基本的造型技能,如拉直、吹風造型、吹卷等。

“美髮這一行,其實就是不斷地打怪升級”,來自湖北鄂州的塗海濤也有類似經歷。畢業於師範學校體育專業的他,第一份工作是體育老師。因為沒有編制,他在2005年辭職,獨自去武漢學習美髮。剛入行,他從最基層的洗頭工做起,每天工作13-14個小時,一個月只有2到3天休息時間,基礎工資只有400元。

塗海濤所在的店鋪沒有A、B、C級的劃分,但也有相似的等級制度。從洗頭工到資深髮型師,需要經歷初級燙染師、高級燙染師、實習髮型師和初級髮型師等職級。

往上走的每一步,都需要層層考核。“當時店裡共有9名洗頭工,卻只有2個晉級初級燙染師的名額,”塗海濤告訴我們,為了晉級,他每天至少比別人多練習一個小時,別人都下班回家了,他還在店裡練習。靠著超越常人的付出,塗海濤在不到2年時間完成了從洗頭工到資深髮型師的飛躍,這一過程通常需要3到4年。

正所謂“美髮三小時,臺下三年功。”只有經過了這個過程,這群美髮人才算達到了這門手藝的及格線,可以真正站到臺前,為顧客提供完整的服務。

晚上8點,深圳的一家頭髮養護店鋪中還有人在排隊等待,馬錦瓊是在為顧客服務的間隙請假出來接受採訪的。店裡實行兩班倒制,一班人上午10點上班,晚上8點半下班,另一班人上午11點半上班,晚上10點下班。

自2014年加入“絲域養髮”這個頭髮護理連鎖品牌以來,這個陝西安康女孩經過5年時間的努力,已成為一家連鎖店鋪的助理店長。她所在的門店,包括店長在內共有14名護理師,年營業額在600萬元以上,算是比較大的店了。

頭皮深層清潔、養髮洗護是“絲域養髮”的主營服務。在“絲域養髮”,從學徒到初級護理師需要3個月,從初級護理師到中級護理師也需要3個月,從中級護理師到高級護理師需要半年。最開始,馬錦瓊要學習皮膚護理和毛髮結構等理論知識,接著要學習店務管理和客戶溝通。做到助理店長以後,除了服務顧客,她還要擔任新員工和儲備人員的導師。

因為顧客到店時間和造型、護理需求的不同,大多美髮人的吃飯時間都很不固定。到了飯點,如果還在服務,他們最先想到的是為顧客買吃的填飽肚子,卻忘了自己還沒有吃飯。“我們的顧客素質相對較高,店裡工作氛圍也不錯,也許是習慣了,算不上太累。”馬錦瓊說。

進入“絲域養髮”之前,她還做過化妝品銷售,是先入行的妹妹告訴她,這一行大有可為。“只要肯付出,不斷學習,即便切換職業方向,也能迅速取得成績。”馬錦瓊笑了,彎彎的眼睛裡透著篤定的光。

02

00後防脫髮,廣場舞阿姨愛“洗臉”

每個人都有對美的執念

由於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和顧客打交道,“顧客”成了馬錦瓊和同伴們聊的最多的話題。

“有個86年出生的女生,衣著時尚,舉止得體,但她脫髮嚴重,頂部的頭髮已經很稀疏了。那一陣子,她每週來店裡做兩次頭皮頭髮護理,每次都是男朋友陪著過來。後來她來得少了,估計是脫髮情況慢慢好轉了吧。”

說起服務過的顧客,馬錦瓊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與一般追求美髮效果的顧客不同,她的顧客或多或少對頭髮有某種擔憂。“以前60後、70後才會關心脫髮問題,現在85後、90後已是主流消費者,甚至00後都開始來我們店了。”入行5年,馬錦瓊發現,防脫髮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一種“剛需”。

“最大的00後19歲,高中都已畢業了。對一個女生來說,她的一生中可能會經歷好幾次嚴重脫髮,高中一次,生孩子一次,更年期一次。為什麼高中是第一次嚴重脫髮期?因為學業壓力特別大。” 馬錦瓊解釋。

揭秘美業手藝人:年入百萬 專注為顧客“洗臉”

除了女性顧客,很多職場男士也會來店裡消費。韓國成均館大學醫學院一項針對男性脫髮的研究顯示,相比每週工作時間不超過40小時,每週工作時間超過52小時可能導致謝頂的發生率翻倍。根本原因在於,工作時間過長形成的精神壓力,改變人體激素水平,可能導致毛囊受損,進而加速脫髮。

在深圳這座科技之城,到處都是IT技術人員、研發工程師、企業高管。“他們的工作壓力很大,頭髮大把脫落,髮際線不斷後退,很大程度上也是頭皮的問題。”馬錦瓊說。

事實證明,男性不僅有防脫的需求,也有“洗臉”的需求。“來我們門店‘洗臉’的顧客中,男性佔比達到20%,而且比例還在不斷上升。”徐青說。

正是因為客群的變化和需求的個性化,這個有著30年從業經驗的資深美業人開始從零起步,進行自我革新。2018年,她參與創立“顏居屋”品牌,擔任執行總裁。這是一個專注“洗臉”的輕美容項目。消費者進店以後,在舒適的環境中,藉助現代化的儀器,只需30分鐘就可以讓臉部皮膚變得潔淨通透。至今,“顏居屋”已經開出20家連鎖門店。門店主要開在寫字樓及公寓樓區域,消費者以25到40歲的職業人群為主。

每個人都有對於美的執念,愛美是不分性別、年齡的。讓徐青印象最深的顧客是唐山門店一位辦年卡的老阿姨。老阿姨平時熱衷廣場舞,也愛到店裡洗臉和做護理。過去8個月,她光顧門店180多次,現在已是整個廣場舞隊伍的領舞了。

“過去女性對美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來自廣告,廣告裡說哪個品牌的化妝品好,她們就會追逐哪個品牌。而新一代女性,充滿個性,有自主判斷力,她們更關注品牌能為自己做什麼。”徐青說。

03

這是美業和美業人的黃金時代

從化妝品到新美業


上世紀90年代初,徐青就進入了化妝品行業。她所在的公司代理了不少國外化妝品,如法國的口紅,韓國的護膚品。當時,化妝品市場還處在快速發展期,產品處於供不應求狀態。2000年,在公司支持下,她參與創立自有品牌“芬奈兒”,主營美容護膚品。取名“芬奈兒”,因為她也希望像自己的偶像可可•香奈兒一樣,創立一個著名的化妝品品牌。

那是民族化妝品的黃金時代,小護士、羽西、丁家宜等品牌的影響力,幾乎可以與歐萊雅、雅詩蘭黛、蘭蔻等洋品牌比肩。“芬奈兒”也順勢而起,在北京60多家商場設立專櫃,積累了大量顧客。

但跨國公司很快改變策略,憑藉雄厚的資本,不斷收購民族化妝品品牌。之後,這些民族品牌要麼被雪藏,要麼被棄用。在很短的時間裡,本土競爭對手被一掃而空。與此同時,洋品牌的廣告佔據電視節目的最好時段、時尚雜誌的最佳版面、商業街和機場的最佳廣告位。百貨公司和商場把最好的專櫃或店面位置留給洋品牌,民族品牌節節敗退,直到退入超市的自選貨架,陷入殘酷的價格戰之中。

說起那段歷史,徐青依然難掩心中的不平。好在“芬奈兒”在銷售產品的同時,還在北京的商場設立了幾個服務點,為購買產品的顧客免費提供服務,如化妝、皮膚保養等,這就是後來SPA會所的雛形。2004年,第一家“芬奈兒”SPA會所成立,開始連鎖門店經營之路。

再往後,互聯網的大潮來了。傳統的美業在新技術的不斷衝擊下,也開啟了變革之路。在意識到新的機遇後,徐青轉型創立的“顏居屋”一開始就走了一條“美業+互聯網”的新路。其海淀區的一家門店在大眾點評APP上線一個月,就在全區600多家美容店鋪中取得熱門排行榜第一和評論榜第一的成績。之後,該店每月通過大眾點評APP的線上引流人數都在100人以上。

揭秘美業手藝人:年入百萬 專注為顧客“洗臉”

線下美容機構大多不願意對外分享數據和經營秘訣,但徐青認為,開放是互聯網時代的基本特徵。藉助美團點評麗人的“美團芯”數字化解決方案,“顏居屋”還實現了數字化的會員管理和門店經營。“美團芯”上線後,“顏居屋”的新美業門店一個月內復購率提升高達78%。

專注轉型升級之餘,徐青也鼓勵團隊成員作為美團點評麗人美業學院的講師錄製線上系列課程,參與沙龍分享。她不擔心別人模仿,只有更多的人投身其中,“洗好一張臉”的理念才能被更多的人所知。其團隊成員陳奕諾在美業學院上錄製的系列課程“10天5星店鋪”獲得了近25萬次點擊,成為美業學院上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也是因為有這樣一群愛美、愛分享的美業人,美團點評麗人美業學院才真正成為了美業人開放、共享交流的平臺。自2017年6月創立以來,這個國內首家互聯網+美業學習培訓平臺已積累了超過1500節課程,涉及美容、美甲、美髮等11個細分品類。

現在,每週三,李成所在門店的店長都會召集所有同事進行業務培訓,培訓內容來自美業學院上的免費視頻教程。9點下班以後,他自己也會在手機上學習這些課程。

“互聯網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孕育了更多機會”,李成對此深有感觸。正是通過美業學院2018年發起的公益計劃,他才得以進入“紅館•發喆院”實習,為期3個月的店鋪內訓讓他快速完成了從學生到從業者的轉變,順利開啟人生美業夢。目前,這個公益計劃已經在8個城市落地,走進了5所職業技術學校,共880名學生和232名美業青年參與其中。

作為互聯網+的受益者,李成也更加註重把這個數字化的工具靈活的運用在工作中。他知道,在美團、大眾點評等APP上獲得展示機會,可以塑造個人品牌,帶來很大的客流量。這改變了以往手藝人“藏在深閨無人知”的狀況,讓更多的美業人被人們所看到和了解。

“很多顧客看到你擅長某種修剪方法與髮型,或者根據網友點評,就會直接找過來”。這是他努力的方向之一,李成所在的門店,目前只有4位髮型師被展示出來,他希望自己是第5位。

隨著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和互聯網+的深入,美業也真正迎來了屬於國人的“黃金時代”。在這個萬億市場中,參與者以民營企業為主。無數中國美業人白手起家、繼往開來,在市場經濟的變化中順應變革,引領著“東方美”的潮流,將行業發展不斷推向新的頂峰。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投身美業,給這個傳統的行業注入更多新鮮的血液和力量,讓新美業的夢想照進現實。

從化妝品到SPA會所再到新美業時代,徐青目睹了近30年來中國美業的不斷變化,這讓她非常感慨,又無比振奮。美的形式在變,需求在變,但人們對於美的追求,卻始終一如既往。

“讓一群人變美,本身就是一件很美的事”。徐青笑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