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本文將介紹並分析米開朗基羅晚年完成的幾個重要雕塑作品:包括《摩西》坐像在內的教皇于勒二世墓葬雕塑,這一作品直到今天仍是羅馬最吸引人的墓葬雕塑;《勝利》,這座雕像最初也是為于勒二世的墓葬而作,但最終卻一直由雕塑家本人保存在身邊直到去世;《哀悼耶穌》,米開朗基羅本來打算為自己的陵墓製作的雕塑,這是雕塑家所有作品中最難理解的雕塑作品。

撰文 | 張羿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圖1. 米開朗基羅,摩西,大理石, 約1545年最終完成,高235釐米,現陳列於羅馬聖伯多祿鎖鏈教堂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 于勒二世的墓葬雕塑——出自內心的報恩之作


1541年,隨著末日審判的完成,整個西斯廷小禮拜堂的壁畫裝飾工作終於畫上了句號。米開朗基羅的天頂畫《創世紀》與祭壇壁畫《末日審判》無疑是這座內部約高20.7米,長40.9米,寬13.4米的巨大廳堂內最引人矚目的畫作。無論是從畫幅的面積還是藝術感染力來說,米開朗基羅的作品都達到了前無古人的境界。將近200年後,當歌德在西斯廷小禮拜堂見到米氏的畫作時,仍舊發出了他那著名的感嘆:“任何沒有到過西斯廷小禮拜堂的人永遠都無法想象人類個體創造所能達到的成就。”今天的絕大部分人,除了少數專家以外,進入西斯廷教堂後,已經很少會真正注意到文藝復興前輩大師如吉蘭達約、波提切利與佩魯基諾等人先前的畫作。

毫無疑問,米開朗基羅本人也意識到了自己在基督教世界的地位,儘管當時教皇保羅三世(Pope Paul III, 1468-1549年)希望他能作為教廷的建築師正式接掌正在建築的聖彼得大教堂,米開朗基羅卻努力推卸了這一任命,已經66歲的他下定決心要集中精力,完成因為各種原因拖了近40年的于勒二世墓葬雕塑。在完成於勒二世墓葬雕塑後的1546年,米開朗基羅才終於正式被任命為教廷的建築師,並全面接手了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設計工作。

1.1.偉大教皇于勒二世:慧眼識人,大膽用人


在許多建立不世之功的偉大藝術家背後都站立著偉大的政治領袖,希臘偉大的雕塑家菲迪亞斯的背後站著伯利克里,羅馬萬神殿殿的建造者阿格里帕的背後是奠定羅馬帝國三百年和平與繁榮基業的奧古斯都皇帝,波提切利、達·芬奇與米開朗基羅的背後則是豪華者洛倫佐·德·美第齊。

如果說是豪華者洛倫佐·德·美第齊發現了米開朗基羅的天才併為他打開了通向成功的大門,那麼于勒二世無疑是將米開朗基羅推向巔峰的最重要人物。他在古羅馬城廢墟上再造羅馬,並使它成為後來數百年間基督教文明與現代西方文明的中心。這位偉大的文藝復興教皇,應該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夠識別、駕馭人才並使其天才發揮到極致的人物,任何熟知歐洲文化史的人都知道他曾經在15-16世紀之交成功領導了米開朗基羅、布拉芒提和拉斐爾等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使得他們有機會將自己的才能發揮到極致,為人類創造出了永恆的精神財富。也正是因為他的推動與主導,文藝復興運動達到了最高峰,而這一運動的中心也從佛羅倫薩轉移到羅馬,從而徹底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文化走向與發展進程。當然,意大利歷史的專家學者或細讀歷史的人還會經常想到這位偉大教皇執掌教廷各類行政事物與合縱征伐戰勝教廷敵人的功業權謀,但是對於人類來說,毫無疑問,這位教皇為我們留下的,更多應該是他在文化藝術事業上的高瞻遠矚與超凡的領導力,尤其是他能夠洞識人才的睿智與胸懷。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圖2. 拉斐爾,教皇于勒二世肖像,木板油畫,繪製於1511年,高108.7釐米,寬81釐米,現陳列於英國倫敦國立畫廊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當我們來到羅馬參觀遊歷,眼望聖彼得大教堂,在梵蒂岡博物館中觀看米開朗基羅繪製的西斯廷天頂壁畫與拉斐爾的系列畫作之時,我們當然會想到在這些人類偉大創作的背後站立著一位意志堅定且具有高超領導力的偉大教皇于勒二世。沒有他,這些天才也許根本沒有機會進行這種需要人力資源與巨大錢財支持的偉大藝術創作。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1508年于勒二世多少有些強迫意味地邀請33歲的米開朗基羅繪製西斯廷天頂畫時,後者雖然製作了《哀悼基督》與《大衛》等著名雕塑,但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可以在極其需要特殊訓練、技巧與體力的大型溼壁畫方面獲得成功,甚至米開朗基羅本人都對教皇的任命表達了抗議。而在1509年于勒二世任命26歲的拉斐爾繪製包括梵蒂岡簽字大廳壁畫時,這位年輕畫家只成功地完成了一些小型聖母像,儘管這些作品直到今天仍然被人喜愛,但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拉斐爾可以創作出包括梵蒂岡簽證大廳內《雅典學院》等一系列偉大壁畫。打個比喻,就好像一位慧眼識才的領導啟用一位剛做完博士後工作的優秀年輕數學家,委以重任來證明黎曼猜想,而後者用4年多的時間居然成功完成了證明,這會是怎樣的一位領導啊?如果真有這樣的一位領導,他一定會到羅馬去,通過米開朗基羅塑造的于勒二世雕像(圖3),去和古人交流一番生逢其時而又能得人所用的心得吧?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圖3. 米開朗基羅,教皇于勒二世臥像,教皇于勒二世陵墓(局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2. 于勒二世墓葬雕塑簡析


1545年,米開朗基羅終於完成拖延了40年的教皇于勒二世陵墓的製作(圖4)。雖然比起最初的設計,現實完成的作品是一個超級簡化的版本,但這一作品仍然在羅馬引起了巨大轟動,尤其是位於陵墓底層的摩西坐像(圖4a),更在當時引來了無數人的讚譽。直到今天,這尊摩西雕像仍是羅馬地標式最著名的雕塑作品之一,無數遊人會按照地圖的指引來到聖伯多祿鎖鏈教堂(San Pietro in Vincoli),觀看並欣賞這一文藝復興時代的不朽名作。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圖4. 米開朗基羅,教皇于勒二世陵墓,大理石,約1545年最終完成,現陳列於羅馬聖伯多祿鎖鏈教堂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圖4a. 米開朗基羅,摩西,大理石,約1545年最終完成,高235釐米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米開朗基羅創作的頭上長角的摩西(圖4b),這一形象應該出自公元4世紀拉丁譯文版《聖經》中的《出埃及記》。當摩西從西奈山(Mount Sinai)走下來時,他手持戒律,因為與上帝對話而在頭上生出了雙角,米開朗基羅在此延續了中世紀開始到文藝復興時代藝術作品中摩西的傳統形象。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圖4b. 米開朗基羅,摩西(局部)|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因為最初打算將摩西雕像放置在陵墓距地約近4米的高度,摩西座像的腿略微偏短而軀幹則有些被拉長,但雕像最終被安排放在了我們目前看到的距離地面很近的地方,所以認真觀看的人可能會注意到米開朗基羅對人體比例的這一調整。這種處理方式應該是受到了多納泰羅早期作品《福音書作者聖·約翰》的影響(圖4c),而摩西向左有力轉動的頭顱與面部的長髯,則應該是受到了多納泰羅的另一雕塑作品中亞伯拉罕造型的影響(圖4d)。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圖4c. 多納泰羅,福音書作者聖·約翰,大理石雕塑,1410-1411年制,高210釐米,現陳列於佛羅倫薩主教堂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圖4d. 多納泰羅,亞伯拉罕獻祭伊薩,大理石雕塑,約1418年,高191釐米,現陳列於佛羅倫薩總教堂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米開朗基羅塑造的摩西轉頭看向左前方,他那略帶憤怒的眼神中充滿了智慧與力量,其下頜生出的長鬚被藝術家塑造得充滿生機,並且與手中握著的象徵法律的石板及其右臂連結在一起;他用右手護住帶有誡命的石碑,而他的左手,靜脈僨張,肌肉緊張,似乎正在阻止某種暴力行動。雕塑家在此為石頭注入了偉大的靈魂與永恆的生命,即便幾百年之後,人們仍舊能夠感受到摩西眼睛中反映出其內心世界那無窮的張力。坐在椅子上的摩西左腿略微抬起並向後伸開,只有腳趾著地,彷彿正在撐起全身行將站起,而上身軀幹則強力扭曲並微微前傾,讓人感到張力四射且動感十足。摩西的坐姿,尤其是腿部的姿勢, 多少會讓人想到古希臘雕塑家菲迪亞斯製作的宙斯坐像,通過古羅馬時期的複製品,它的造型應該在16世紀初期就已再次廣為人知(圖4e)。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圖4e. 朱庇特坐像,高347釐米,公元1世紀末期,古羅馬帝國按照菲迪亞斯原作製造的仿製品,現陳列於冬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摩西的兩側有兩個起著裝飾作用的女人雕像,她們是《聖經·創世紀》中的人物,左邊的人物是拉結(Rachel)(圖4f)而右邊的則是她的姐姐利亞(Leah)(圖4g)。姐妹兩人都是猶太人的祖先雅各伯(Jacob,後來改名為以色列,Israel)的妻子;根據《聖經·創世紀》第29章第17節的記載,妹妹拉結生得容貌美麗,她也是雅各伯真正摯愛的女子。筆者個人認為,拉結雕像應該是米開朗基羅創作的最美麗也是最優雅的女性形象,米開朗基羅用她正在祈禱的形象代表了沉思與對上帝的信仰,而她的姐姐利亞則象徵了塵世的積極美好生活。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圖4f. 米開朗基羅,利亞-積極的生活,大理石雕塑,約1542-1545年,209釐米,教皇于勒二世陵墓(局部)|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圖4g. 拉結-沉靜的生活,大理石雕塑,約1542-1545年,197釐米,教皇于勒二世陵墓(局部)|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米開朗基羅在此一反其往日雕塑作品那種富於張力的、擴張性的表現形式,拉結與利亞的美是內斂與安詳的,她們共同展示了女性的純潔與慈愛。如果相比米開朗基羅較早時在佛羅倫薩製作的美第齊家族陵墓,雕塑家顯然在此遠離了早前的非基督教古典主義風格與傾向,他用了《舊約·聖經》中的女性人物作為墓葬的主雕塑摩西的配飾人物,她們向世人宣示基督教的仁慈。

從裝飾的角度看,拉結與利亞的安詳、靜謐與簡潔的造型正好與摩西那富於張力的形象以及整個墓葬背景牆上豐富多樣的裝飾圖案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與對比,使得整個墓葬看上去動靜交錯且和諧有致,它們猶如不同的樂章,一起組成了一首美麗的交響曲。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圖4h. 米開朗基羅,教皇于勒二世陵墓(局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勝利》


米開朗基羅製作的《勝利》(圖5)原本是為了于勒二世的陵墓打造的一尊雕像,它的創作時間有些爭議,雖然絕大多數藝術史學家都同意它原本是為教皇于勒二世的陵墓製作,但因缺乏文獻證據的支持,人們分別根據米開朗基羅創作的技術、手法與風格以及陵墓的不同設計等因素在歷史上給出了不同的創作時間。目前人們普遍認為,這一作品應該是在1532至1534年間製作的。曾經有些雕塑家認為這組雕塑也有可能是為了佛羅倫薩聖洛倫佐大教堂中的美第齊小禮拜堂裡的陵墓而作,但稍微認真觀察,我們就會注意到在年輕勝利者頭上的捲髮上束著一圈用超大的像樹葉編織而成的頭冠,它是古代羅馬軍事勝利的象徵,同時也代表了教皇于勒二世的成就與榮耀,這位教皇的俗家姓氏——rovere,意大利語為橡樹的意思;而橡樹葉與橡樹果,也是教皇家族的族徽上的植物,因此當代藝術史學家們基本都同意它是為教皇于勒二世的陵墓所打造的。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圖5. 米開朗基羅,勝利,大理石雕塑,約1532-1534年完成,高261釐米,現陳列於佛羅倫薩舊宮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564年,米開朗基羅逝世後,當時的佛羅倫薩統治者托斯卡納大公柯西莫一世·德·美第齊(Duke Cosimo I de' Medici, 1519–1574年)將《勝利》雕像放置在了佛羅倫薩長老宮(Palazzo della Signoria)中的500人大廳的牆邊,它與沿牆的其它雕塑一起,成為托斯卡納大公國的國家力量象徵,同時也許隱含著美第齊家族在佛羅倫薩的內部政治爭鬥中的最終勝利。這座大廳是當時佛羅倫薩政府的最大廳堂,用於舉行重大的公共議政與慶典活動,許多官方的公共活動至今仍然在此舉行。這座雕像在19世紀意大利統一併建立王國後,曾經於1868年被搬到了國立警察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he Bargello)中,1921年又再次搬回老宮,其現在陳列的位置就是柯西莫一世大公放置它的地方。

《勝利》雕像是文藝復興高峰期過後典型的風格主義雕塑的重要代表作品。米開朗基羅並沒有選擇戰爭或打鬥時的情形,而是選擇了表現主角在征服敵人之後將其壓制在自己彎曲起來的左腿之下時的情形。戰勝了敵人的英俊青年身上肌肉隆起而緊繃,儘管雕塑家展示了自己對人體解剖學的深刻理解,但細心的觀眾應該很容易就注意到雕塑中兩位人物的姿勢都誇張到了極點,現實中的任何人物都不太可能表現出這種姿勢。為了增強年輕人的健美英俊之感,米開朗基羅將他的身體略為拉長,其頭部也比現實略為縮小,本來應該是在合理範圍之內的,但由於這座雕塑並非是為現在所處的位置打造的,且加上現在放置它的基座有些略微過高的原因,雕塑中勝利青年的頭顱顯得比較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雕塑的許多部位並沒有做最後的拋光打磨,如圖青年的臉部(圖5a),以古典雕塑的標準來看,這座組雕應該仍算沒有最終完成的作品。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圖5a. 米開朗基羅,勝利(局部)|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相對勝利者的年輕俊美,雕塑中的失敗者是一位長鬚老者。但有趣的是,老人的臉卻是米開朗基羅本人的肖像。難道米開朗基羅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雖然在繪畫、雕塑與詩歌等多個領域功成名就,但在自己心目中,米開朗基羅的確可能將自己視為一個失敗者,這位共和主義者不得不接受現實:佛羅倫薩共和國最終消亡,美第齊家族權力最終確立。而由於年齡的增長與長時間的辛苦工作,米開朗基羅的個人形體很難說是美麗的,這與他在藝術中創作的理想人體產生了巨大反差。作為一位對人體美的追求者,這毫無疑問讓米開朗基羅產生了某種痛苦與失望,這種情緒同樣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如果這座《勝利》組雕是1530年代初期的作品,勝利的年輕人的原始模特有可能是羅馬貴族托馬索·德·卡瓦里耶裡(Tommaso dei Cavalieri, 1509年–1587年),米開朗基羅對這位極其英俊的男青年有著非常的摯愛與仰慕,不僅專門寫十四行詩來讚美他的俊美,而且還將自己繪製的素描圖畫贈送給他(圖5b)。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圖5b. 米開朗基羅,費伊通的墜落,黑色炭筆素描,1533年,高41.3釐米,寬23.4釐米,現陳列於英國溫莎城堡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佛羅倫薩老宮的500人大廳中,沿著牆邊擺著眾多的象徵性雕塑,如江波羅尼亞的《佛羅倫薩征服比薩》(圖5c)等,雖然這些雕塑的作者們在其生活的時代都是佛羅倫薩乃至歐洲最偉大的雕塑家,但幾百年過去後,前來參觀的人們大都將注意力聚焦在米開朗基羅的《勝利》這一作品上,使它成為整個老宮乃至佛羅倫薩最有吸引力的地標性作品。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圖5c. 江波羅尼亞,佛羅倫薩征服比薩,大理石,1565年製作,高262釐米,現陳列於佛羅倫薩舊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注:這個雕塑應該是為米開朗基羅的《勝利》而作的對稱作品)


3《哀悼基督》


《哀悼基督》(圖6)這一作品是米開朗基羅為他原來計劃在羅馬的聖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 in Rome)中安葬自己的陵墓所作,雕塑的具體宗教含義有些不太容易確定,因為在耶穌後面帶著帽子的年長老人顯然用了米開朗基羅本人的肖像(圖6a)。雕塑家的這一安排為後世精確解讀雕塑的宗教內容增添了難度,因為對這位長者身份的認定決定著整座雕塑的神學解釋。目前人們通常將這位老者的身份確定為尼苛德摩(Nicodemus),果真如此的話,這一雕塑作品的最好解釋則是將受難耶穌的聖體取下十字架(Lamentation of Christ),因為這位老者據傳是在受難耶穌身體取下十字架後幫助處理耶穌身體的長老;也有人認為這位老者的身份可能是亞利馬太的約瑟(Joseph of Arimathea),因為後者將自己的墓地讓給耶穌下葬,如果按照這一解釋,作品的主題應該為耶穌下葬(Entombment of Christ)。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圖6. 米開朗基羅,哀悼基督,大理石,約1547-1555年製作,高226釐米,佛羅倫薩主教堂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圖6a. 米開朗基羅肖像,哀悼基督(局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圖6b. 耶穌與聖母,哀悼基督(局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當然,此雕塑也有可能是另一座《哀悼基督(Pietà)》,狹義的Pietà指的是聖母憐子,米開朗基羅正是年輕時於1498至1499年間在羅馬製作《哀悼基督》而震動了整個意大利並因此名揚天下(圖6c)。但隨著文藝復興的發展,出現了許多藝術作品,它們試圖表現從受難耶穌被取下十字架到下葬的整個過程,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廣義的Pietà。在米開朗基羅製作這一作品(圖6)的同時,他還設計並製作了數個可以說是廣義的Pietà(圖6d),雖然這些作品都沒有完成。我們可以認為這一作品也是米氏在該主題上的探討與嘗試。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圖6c. 米開朗基羅,聖母憐子,大理石,1498-1499年製作,高174釐米,寬195釐米,現陳列於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圖6d. 米開朗基羅,哀悼基督(Rondanini Pietà),大理石雕塑,1564年製作,高195釐米,現陳列於米蘭斯福爾扎城堡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米開朗基羅雄心勃勃的計劃是超越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描述的著名雕塑《拉奧孔》。根據普林尼的記載,這一巨大的雕塑是用一塊大理石製作的,儘管1506年這尊雕塑在羅馬出土時,米開朗基羅曾經親自檢驗過這一作品,知道它並非用一整塊大理石雕塑,但已經72歲的米開朗基羅決心挑戰自己並希望能夠超越老普林尼書中描述的古典世界最理想的雕塑作品,即用一整塊大理石同時雕塑四位人物,並且這些雕塑人物的尺寸都至少與現實人物的真實身體同大。用一整塊大理石雕塑四個人物,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無疑異常艱難並有非常冒險的成分。

在製作這一作品時,米開朗基羅的思想或許隨著雕塑進程也有所變化,尤其是耶穌聖體上赤裸的左腿與聖母瑪麗婭之間的關係,給米開朗基羅帶來了巨大的困惑。筆者並非神學家,無意在此深入探討在天主教神學上教會對聖母與耶穌關係的解釋,但筆者想提醒讀者的是,米開朗基羅在創作這一作品時,正是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激勵交鋒的時代,按照他原來的設想,耶穌的左腿本該自然地搭在聖母瑪麗婭的身上,但這不僅可能會引起嚴肅保守的衛道士們的強烈批評,而且可能也強烈地挑戰了米開朗基羅自己對當時天主教信仰的思考。如果對比一下他早年在羅馬製作的成名大作《哀悼基督》(圖6c),筆者不得不慨嘆米開朗基羅畢竟不再是翩翩少年,而文藝復興高峰期那種強烈的人文主義思潮也已經在宗教改革的壓力下開始從意大利逐漸退去。然而,如果改動已經雕塑出的耶穌左腿的位置,那麼整塊石料是不是會讓人覺得有些過於狹小,我們今天已經很難回答這一問題,畢竟在修復之後保留下來的作品中,沒有了耶穌的左腿,因此藝術史學家與雕塑家們只能給出各種不同的猜測。

另外還有一個令米開朗基羅困惑甚至可能感到恐怖的因素,就是對這組雕塑中耶穌身後帶帽子老者的解釋。老者顯然是按照米開朗基羅的肖像製作的,但如果將這位老者解釋成為尼苛德摩的話,很容易讓人想到當時在天主教與新教中都流行的一種被稱為尼苛德摩主義(Nicodemism)的團體,他們信教,但同時也是人文主義思想的信奉者與追隨者。米開朗基羅來自文藝復興的故鄉佛羅倫薩,且少年時代在美第齊家長大並接受教育,他毫無疑問深受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並且根據記載,他在羅馬的確與許多尼苛德摩主義者有著密切的往來。然而在反宗教改革時代,尼苛德摩主義已經越來越讓教會難以容忍,1555年,剛剛上任的教宗保羅四世(Pope Paul IV, 1476-1559年)正在追查這一組織,並且教皇曾經就此事詢問過米開朗基羅,雕像中的這位老者形象可能讓米開朗基羅被教會判為異端,果真如此的話,那麼雕塑家可能會有一個很悲慘的結局。

也許正是這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讓米開朗基羅對製作這一雕塑產生的無法言說的鬱悶,最終導致他在1555年的某天突然情緒爆發,將自己製作但尚未完成的雕像親自打碎。被砸碎了的雕塑被班蒂尼(Francesco Bandini)收藏,之後他請卡爾卡尼(Tiberio Calcagni)按照米開朗基羅的模型對雕塑進行了修復,但有些丟失的部分已經無法再恢復,最明顯的就是耶穌的左腿完全沒有恢復;而許多地方如耶穌的手臂上的裂痕,則非常明顯。



抹大拉的瑪麗婭(Saint Mary Magdalene)(圖6e)在聖經中跟從耶穌到十字架,見證了救世主為人類贖罪而受難的全部過程。走向刑場的道路是一條異常艱苦的道路,這一歷程毫無疑問是心靈與肉體的巨大磨難。在這組雕塑中,她的形象由米開朗基羅的助手卡爾卡尼在修復時進一步加工,其面部是這組人物中唯一經過拋光打磨最接近完成的形象。雖然與這組雕塑中其它人物的面部形象有著相當的區別,但毫無疑問我們可以感覺到卡爾卡尼在此力圖展現出這位聖女的美麗、堅強以及她此時心中的悲慼。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圖6e. 抹大拉的瑪麗婭,哀悼基督(局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米開朗基羅親自動手砸了自己製作的這尊雕像,從這一行動來說,他本人應該是認為他挑戰自己與老普林尼著作中理想的古典雕塑這一行動最終失敗了,但他後來又為卡爾卡尼修復這尊雕像提供了幫助,也許雕塑家在激情與爆發的鬱悶之後也終於意識到,自己的作品還是值得流傳下去的。米開朗基羅逝世後,這尊雕塑被運回了佛羅倫薩,它如今是佛羅倫薩主教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吸引了無數遊人與藝術史學者前來觀看、學習與研究。

4 後記


1564年2月18日,米開朗基羅在羅馬逝世,他的屍體被運回故鄉佛羅倫薩,下葬在聖十字聖殿(Santa Croce, Florence),佛羅倫薩著名的藝術家瓦薩里(Vasari)為他設計了墓葬(圖7),這是一個文藝復興晚期典型的風格主義作品,如果認真觀察,這個墓葬作品在許多方面都受到了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影響,筆者每次去佛羅倫薩時,都會來這裡探望一下這位在人類藝術歷史中曾經雄睥天下的偉大人物,這一墓葬作品雖然不一定像眾多的米氏作品那樣充滿張力,但它卻給人一種親切感,讓人們覺得自己可以與米開朗基羅對話,生活在幾百年前的大師也許並沒有走得那麼遙遠。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圖7. 米開朗基羅墓,大理石,1570年完成,現陳列於佛羅倫薩聖十字聖殿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張羿,數學家、邏輯學家,俄羅斯冬宮博物館鐘錶與古樂器部顧問,法國擺鐘藝廊顧問,廣東省鐘錶收藏研究專業委員會顧問。

獨孤求敗終得敗:米開朗基羅為什麼砸了自己的作品?| 藝海拾真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開通了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覆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返樸》,一群大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關注《返樸》(微信號:fanpu2019)參與更多討論。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