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生不如死,古代的“流放”有多可怕?

人类社会总体的发展趋势还是越来越进步的,就拿刑罚来说,古代的有些特别残忍的刑罚,比如肉刑,连坐,枭首等,这在大部分国家中都被废除了,但是,古代还有这么一种刑罚,这个刑罚现代人看来可能不怎么可怕,但在古代可是非常严重的刑罚,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刑,令人相当痛苦,这就是流刑。

这个刑罚确实很特殊,徒刑,死刑,罚款等刑罚都从古代传到了现代,肉刑因为过于非人道而被废除,但这个流放,它到底是啥情况?它看起来似乎不残忍,甚至完全看不出有什么意义,但也被废除了。

让人生不如死,古代的“流放”有多可怕?

咱们今天就来谈谈这流放吧。

假设现在,听说有罪犯被流放到什么东北,新疆,海南岛……大家想法是啥?那肯定是,哎呦,犯了罪竟然还能去免费旅游,竟然有这等好事?

但是在古代,可完全不是这种情况,现代虽然各地区也有发展程度的差异,也有边远地区这个概念,但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大体还是被工业化,信息化连接成了一个整体,就拿中国来说,即使是边远的新疆,西藏地区,用电,用网络,吃现代食品加工厂生产的食品…这都没问题。

想回家?没问题,火车票来一张,有钱的话机票来一张,一两天从边远地方到家乡可没问题,不方便回家但思乡?微信来个视频呗。

让人生不如死,古代的“流放”有多可怕?

但是!这是现代!

古代那情况和现代可完全不一样,古代把犯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那再想回来,估计耗费的时间是以年来计算的,耗费的物资成本(所谓“盘缠”)那可能是天价,这还是在官方不给你阻力的情况下。

那生活条件呢?拜托,古代和现代那是完全不一样,现代中国各个省存在的只是发展程度的差异,但古代那可能是开发和没开发的区别!古代被发配到边远地区,那真的是活受罪,你这么想吧:把你扔在新疆或东北,但不是城市,而是荒凉的戈壁滩或原始森林,你自己去生存吧。

让人生不如死,古代的“流放”有多可怕?

当然,流放地一般也不至于荒无人烟,中国古代通常都是流放海南岛(宋代),东北(清代)啊,新疆(清代)等地,好歹是有人烟的,在今天这不是啥坏事,去别的地方出个差,顺便旅个游呗,但是,古代这些地方开发程度非常有限,那怎么办?自然需要苦力了,是的,被流放者就是苦力(类似充军之类的也一样)。

当然俄国也是一样,经常把犯人人流放到西伯利亚:同志,西伯利亚大开发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同时,在发配的路上,犯人也是很不好受的,这个不用我多说,你自己对着《水浒传》看看就行,董超薛霸之类的比比皆是。其实流放就是个犯人与生死搏斗的历程,罪犯身心皆需要承受极大痛苦,很多都病死途中。

让人生不如死,古代的“流放”有多可怕?

想知道流放的时候犯人过的是什么日子,去翻翻《水浒传》吧

有人说,那官员呢?被流放到边远地区当官的(这个叫贬谪),那肯定待遇要好点,但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不至于受到人身伤害和人格侮辱、做苦力,但生活条件,待遇什么的也是直线下降,而且人非常憋屈…

白居易被流放到江州(今天的九江是个好地方,但在当时南方经济还是非常落后的)就抱怨: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有些人水土不服,直接在流放地就死了,这没开玩笑,现代的话,假设你是个东北人,跑到广东,大夏天整天待在空调房也热不死你,即使是出现什么不适应,Ok,现代化医疗服务,水土不服这小事很快就给你调回来,但是古代一个完全没受过酷暑的北方人,假设被流放到海南岛,那完全不可能适应。

而且,当时各地的饮食习惯差别也是很大的,韩愈当年被贬低到潮汕,当地的食材就把他吓一大跳:一堆面貌诡异的海产品,现在是海鲜,但当时在中原的韩大人可是听都没听过….

清代被流放到宁古塔(当时还没开发的东北边远地区)的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风景美不美,确实美,明朝这一带叫奴儿干都司,“奴儿干”是女真语,意思是“山水画”的意思,那当然美,但是,请注意,你不是来旅游的,你是住在这里,而且常年住在这里,对了,顺便说下,按照当时流放犯人的生活水准,基本上是不存在什么保暖衣物的。而且,这冰天雪地里的房子,柴火,粮食…自己想办法。

人家在那冰天雪地待着,和现在吃饱喝足,穿着羽绒服去赏雪的人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

让人生不如死,古代的“流放”有多可怕?

除了生理上的痛苦和生活上的艰辛以外,犯人在思想上受到的煎熬也是很大的,尤其是中国人本就是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一旦流放,那对人是非常沉重的打击,远离故土,很难再回来啊。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流放”这种刑罚呢?这个其实说起来很有意思,其实是统治者标榜自己“仁政”,“不忍刑杀,流之远方”(《大清律例·名例律上》)。

啥意思?我翻译成白话吧:哎呀,你这罪大恶极,但我新朝雅政,以仁为本,不忍杀人,所以你就给我滚远点吧!

其实刑罚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持社会秩序(或者统治秩序),在古代那个特殊的环境下,流放到边远地方基本就是和主流社会隔绝,对社会再也造不成冲击,和判死刑也没什么两样。

所以,古代的流放不是啥开玩笑的,这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刑!让人生不如死。

但是在现代,这种情况不存在了,现代这种交通情况和生活条件下,流放和徒刑基本没区别了,在哪坐牢都一样,流放已经失去了意义,这个刑罚自然没了。不过这个思维有时候还会被用上,比如在日本,教室里面一些边缘的座位,基本就是被一些不良学生包了,这恐怕也算是“流放”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