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读(一)

经典重读

《经典重读》是一篇编辑给我的命题作文。由于工作的关系自己天天在做“经典重读”的差事,原以为写这样的文章对我是轻车熟路,所以满口承应了下来,没想到操笔为文时才发现事情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首先,“经典重读”是个很大的题目,远不是编辑规定的字数所能谈清楚的;其次,在这个年头还有谁愿意去“重读经典”?前者涉及写这篇文章的难度,作这种“大题小作”的文章往往吃力不讨好;后者事关写这篇文章的意义,在进入“读图时代”的今天谁还去翻阅发黄的“经典”,谁还去听“重读经典”的唠叨?

经典重读(一)

西方有位人文学者半是调侃半是无奈地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重视而又人人不读的名著。”据说英国有24%的年青人不知道莎士比亚是谁,中国学者还没有闲心做这种调查,我国年青人中不知道屈原、杜甫为何方神圣的大概也不在少数。前不久我们给古代文学“推免生”面试时,发现中文系基地班这些自称喜欢古典文学的尖子生,竟然除上课的教材外,基本上没有原原本本地通读过一本古典文学名著!有的学完了明清小说甚至没有读过《红楼梦》!中文系的大学生尚且如此,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和一般的社会青年对古典名著的态度就更可想而知了。多数人将“古典”或“经典”与黄袍马褂之类的衣物和孔乙己之类的人物联系在一起,将它(他)们一并视为“落后”或“迂腐”的象征。

其实,不能用“进化”的价值尺度来衡量“古典”或“经典”。“古典”和“经典”的内涵与外延完全重叠,在英语中“古典”和“经典”是同一个词——classic,它的原意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学名著,后来泛指古代经过历史检验和时间淘汰的不朽杰作,当代无所谓“古典”或“经典”。“经典”的写作时代虽远离我们,但它们在艺术上并不“落后”于我们。就时代而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还有六朝的骈文和明清的小说,它们都成了今天不可企及的艺术典范;就作家而言,我们今天有哪个诗人能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比肩?就作品而言,今天谁能写出《离骚》这样宏伟悲壮的诗篇?谁能写出《红楼梦》这样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我曾在《澄明之境·后记》中说:从经典作品中“不仅能见出我们民族文学艺术的承传,而且还可看到我们民族审美趣味的新变;它们不仅创造了永恒的艺术典范,而且表现了某一历史时期精神生活的主流,更体现了我们民族对生命体验的深度”。经典代表了民族乃至人类在精神和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它们不会像流行时装和应景小曲那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过时,它们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民族。

经典重读(一)

大家都明白如果天天吃“麦当劳”之类的快餐垃圾食品,我们的身体很快就将变得虚胖,肌肤就可能逐渐变得松弛,同样假如只是享受流行音乐和网络小说之类的文化快餐,我们的心灵就将变得贫乏,精神就将变得荒芜,趣味就将变得低俗。只有登上泰山极顶,才能见到日出的壮丽景象;只有攀登过民族乃至人类精神高峰的人,才可能具有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

经典重读(一)

(本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果麦文化传媒发行,全部用芬兰进口轻型纸印制。在当当、京东、天猫有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