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灃是最合適的帝位繼承人,慈禧為何選了溥儀?

瀚海電競


載灃清朝最後的貴族,慈禧太后的親侄子、光緒皇帝的親弟弟,宣統皇帝的親生父親,7歲便承襲了醇親王的爵位,20歲便被任命為隨扈大臣,25歲就成了軍機大臣,以他這樣的資歷在皇族當中是少有的。

他的頭上頂了太多的光環,而且個人能力突出,按理說光緒光帝死後,他才應該是最有可能成為繼位人的,為什麼慈禧太后卻選了他年僅3歲的兒子,而讓他擔任攝政王呢。

一個母親想要親生兒子留下後代的愛子之心

清朝末年,自最後一位皇子同治之後,整個愛新覺羅皇室已經整48年沒有再降生一個男嗣了,慈禧作為一位母親,她希望給自己的兒子留下後代:“如不給我兒留後,他日地下我有和麵目去見文宗皇帝(咸豐)。

在立溥儀為嗣的問題上,慈禧的提議曾經遭到過張之洞等人的反對,但是慈禧卻以光緒繼位就是兄終弟及,若再立載灃為帝,又是兄終弟及,這樣不符合祖宗規矩。

慈禧抱著想為自己兒子留下後代的想法,堅持新皇帝必須從溥字輩裡選,比載字輩低一輩。而在溥字輩裡最有資格的就是溥偉,朝野輿論呼聲很高。溥偉是恭親王奕的孫子,恭親王也曾也慈禧立下汗馬功勞,他的孫子繼位再合適不過了。

然而當年恭親王與咸豐為了帝位繼承爭得不可開交,若立奕的孫子,那不等於皇位又回到了恭親王一脈,而且當時的溥偉已經是成年人了,這讓慈禧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

而溥儀是的父親載灃一直深受慈禧喜歡,且溥儀的嫡母兼生母是慈禧的寵臣榮祿的女兒,且載灃是光緒同父不同母的親弟弟,所以從身份血脈上來講,溥儀都是最有優勢候選人,而且當時的溥儀才3歲,在慈禧看來立載灃與立溥儀其實都差不多的,載灃平日為人性格溫和,也很聽話,安排他為攝政王既可輔佐溥儀,又對將來自己再次垂簾聽政沒有任何威脅,這個安排可謂是兩全其美。

為了暫時的軍事穩定而深謀遠慮

光緒皇帝的軟禁很大程度上與袁世凱有關,而當時的袁世凱是北洋政權的重要人,整個清朝的軍隊幾乎都控制在袁世凱的手裡,若是立載灃為帝,那麼與袁世凱的衝突可能隨時爆發,很可能出現兵變的局面,而當時清朝皇室手裡並沒有可用兵權,這樣的局面對皇室很不利。所以立溥儀為帝,還能為這個隱患留下緩衝的餘地。

而事實上慈禧的擔心是有道理的,載灃成為攝政王后,第一:袁世凱對光緒的背叛,以及對自己兒子的威脅,載灃以袁世凱有足疾為理,罷免了袁世凱。

罷袁世凱之後,載灃開始籌備皇室自己的軍隊,建立禁衛軍,並親自任統帥,他代皇帝任全國陸海軍大元帥,將軍隊收歸皇家所有。同時重用滿人皇親掌握建立新軍,同時還派載洵、載濤去各國考察,兩人回國後分別任命為海軍部大臣和軍諮府大臣。而他所重用的這些皇閒都並不是什麼人才,而全是權欲極重的庸才。

但是宣統3年,武昌革命爆發,清朝再也指揮不動任何軍隊來抵抗革命軍,只得再次啟用袁世凱。

計劃第三次垂簾聽政

在這現在看來,這個人事安排是非常有問題的,清末處境是內憂外患集於一身,急需要的是一個政治能力成熟,有遠見、有見識的人做皇帝的,而一個3歲的孩子明顯是不符合這一要求的,而攝政王也絕非雄主,而實際上這一切都是慈禧太后的個人私心,雖然當時的慈禧已經身患重病,但是她卻認為這不過是小病,幾天便可痊癒,她還想著垂簾聽政呢?

此時的清朝局面已經十分複雜,慈禧也已經預見到了這一切,相信她也知道清朝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了,迴天無力。

如果載灃當皇帝,成年的載灃必須完全如兒皇帝一般受控,其次如果載灃當皇帝,一但遭遇清朝滅亡,載灃的一家也會遭遇滅頂之災,畢竟那也是自己的親妹妹。但是如果遭遇漩渦,載灃家裡還能後繼有人,即使以後再立選取新君,根據清朝的律例,需要是溥儀的後代或者 和他最親的人,還是妹妹家裡的人,大清的皇權還是落到自己家人之手。

當然慈禧,最終的目的其實還自私的,各方面的考量都不過是為了自己能一直掌握政權,讓皇帝能夠永遠成為自己的傀儡。

雨霽視角


我是史小二記,我來說一說!

光緒皇帝駕崩後,慈禧太后接連下了三道懿旨。懿旨內容都指向載灃和他的兒子溥儀。

第一,讓溥儀承繼同治,兼祧光緒,即位為皇帝;

第二,讓攝政王載灃監國。

當時,溥儀才3歲,而載灃卻是26歲。兩人相比較,顯然載灃即位更利於清朝後續的發展,是什麼原因導致慈禧太后不讓載灃為帝?難道因為他和光緒是兄弟麼?

實際上,慈禧病重的時候,曾秘密召見過古稀之年的老臣張之洞以及軍機大臣世續,告知二人,打算立溥儀為帝,意在徵詢。

《國聞備乘》中記載,張之洞提議說:

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不如徑立載灃

張之洞對此發表意見,向慈禧太后建議,立載灃為帝。這樣才是社稷之福。為什麼?清朝已經兩世“臨以幼主”,若再加上溥儀,則是三世,他心裡憂愁,擔心又是垂簾聽政。

慈禧頗是戚然,你這樣說,很有道理,但是:

不為穆宗立後,終無以對死者

什麼意思?同治皇帝載淳駕崩後,按道理,應該找個人,為子嗣,繼承他的皇位,滿足“父死子承”的規則。但是沒有,反而兄終弟及,立平輩載湉為帝(也就是光緒皇帝)。如今又立平輩載灃,實在是“無以對死者”,愧對同治皇帝。

當年一錘定音立光緒的人是慈禧太后,現在反對載灃的人也是慈禧太后。都在理,合乎時宜!不立載灃,那怎麼辦?

慈禧又說:

今立溥儀,仍令載灃主持國政,是公義私情而無所憾也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溥儀承繼同治,而讓載灃主持國政,輔助溥儀。這樣做,公義私情,兩相都好。

好吧!張之洞又說,“讓載灃主持國政,沒有名義啊,名不正言不順的。”

慈禧太后問:“那怎麼辦?”

張之洞出招,“前明有監國,國初有攝政王,可以按照此例來。”

所以,最終意見:立溥儀為帝,但載灃監國攝政。而不立載灃的原因看似“愧對死去的同治皇帝”,實則違背慈禧的個人利益——慈禧相信自己沒那麼快死去,自己還能繼續執政。

我們仔細觀察慈禧太后前後的一波操作,會發現,立溥儀恰恰是她一招棋的最終成果。

戊戌變法後,慈禧動過“廢黜光緒,改立溥儁”的心思,不過光緒是慈禧妹妹的兒子,溥儁是她弟弟桂祥的兒子,光緒不聽話,那就換個聽話的溥儁。令人遺憾!慈禧太后無法擺平絕大多數外國公使的反對意見,所以計劃夭折。

隨後,慈禧太后將目光注意到生性稟厚的載灃身上。為拉攏載灃,她將心腹榮祿的女兒,同時也是她的養女,賜婚載灃。目的也明顯,生育兒子!

公元1906年,溥儀出世。

公元1908年,溥儀為帝。

慈禧太后第四招棋才徹底完成。自然而然,載灃不可能為皇帝。

綜上所述,慈禧可能是早有預謀,最重要的是載灃肯定不符合她的實際利益,所以她最終立溥儀,而不是載灃。

每天帶來精彩歷史內容,我是史小二記,歡迎您的關注!


史小二記


我們都知道,當年慈禧太后在親兒子同治去世後,之所以要立年幼的光緒為皇帝,而不是立一個成年的皇子,目的是想繼續控制整個朝廷。

但是,當光緒去世的時候,實際上慈禧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也就是說,她就算立一個小皇帝,也不可能再繼續控制朝廷了。再說了,當時朝廷正處在風雨飄搖之際,正需要一個強勢的皇帝站出來,挽狂瀾於即倒。再立一個小皇帝,顯然是不利於大清王朝的穩定的。

慈禧不是不明白這一點,所以她在選年幼的溥儀為皇帝的時候,同時讓溥儀的父親載灃為攝政王,讓載灃處理朝廷事宜。

(慈禧劇照)

雖說當慈禧去世後,朝廷是載灃在實際控制。但是,攝政王和皇帝的權力顯然是不一樣的。慈禧為什麼不幹乾脆脆地讓載灃當皇帝,讓他發揮一個皇帝的作用,而是要讓他當攝政王呢?

一、慈禧直到最後時刻還認為她會活過來。

慈禧肯定是不願意死的。而且直到最後時刻,她也不相信她就會死,而是認為自己肯定能夠活過來。畢竟對於慈禧來說,現世的享受實在是太豪華了,現世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了,要丟掉這些東西,實在有些捨不得。

正是因為慈禧一直認為她不會死,所以,她就要一直控制朝廷。如果立載灃為皇帝,載灃雖然很聽他的話,但一個成年人,肯定是有自己想法的,絕對不會對慈禧的話言聽計從。那樣一來,慈禧就是自討麻煩。

再說,在聽話程度上,慈禧絕對不認為載灃是最聽話的那個。當年她不滿意光緒,想要廢掉光緒,首先考慮的,就是載漪的兒子溥儁,只是因為慈禧讓載漪和溥儁當了八國聯軍入侵的“替死鬼”,直到她去世前,才考慮載灃的。

(光緒劇照)

二、慈禧害怕自己的歷史地位受到影響。

就算慈禧明白她是將死之人,就算慈禧認命她要死了,她也要考慮自己死後的“待遇”問題。

死後什麼待遇呢?

一是歷史地位。二是廟食進獻。

慈禧生前是幹了不少禍國殃民的事情的,她當然不願意後人打他的翻天印。要不讓人打翻天印,那就得確立繼承人的身份。只有立溥儀為皇帝,讓他認同治和光緒為爹,所謂的“一人祧兩房”,這樣,溥儀才是慈禧的孫子,慈禧也才是溥儀的祖母。

既然溥儀是慈禧的孫子,又是被慈禧扶立起來的,溥儀將來長大後,絕對不會對慈禧說長道短。在廟食香火上,也會對慈禧考慮得很周到。

如果立載灃為帝,載灃只是個侄兒,就算慈禧強迫載灃入繼給自己當兒子,肯定也不合適,載灃肯定首先要考慮自己的親生父母。就如同嘉靖皇帝上臺以後,一定要認自己的父親為皇考一樣。

還有,當年武則天在立太子的問題上,考慮了半天,最終還是選自己的兒子為皇帝,而不是自己的侄兒為皇帝,也是為了確立自己的歷史地位和廟食進獻問題的。

慈禧在選皇位繼承人的時候,肯定也是考慮過這些的。

(載灃劇照)

三、慈禧需要尋求權力平衡避免載灃獨大。

在慈禧眼裡,溥儀可以成為她的孫子,但是載灃始終是外人。

作為外人,自然不能讓他的權力太大。所以,慈禧不讓載灃當皇帝,只是讓他當攝政王,目的就是不讓他的權力太大。

當時,慈禧限制載灃權力的辦法,一是隆裕,二是清朝皇室的那些王爺們。尤其是隆裕,她作為慈禧的內侄女,是最聽慈禧話的,絕對不會反對慈禧的政策。讓她和載灃共同攝政,慈禧是最放心的。

雖說慈禧死後,隆裕在政治生活中,實際上幾乎沒有發揮什麼作用,只能一心一意地當一個娘,撫養溥儀。但是,當初慈禧並不這麼想,她覺得隆裕是能夠起到作用的。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慈禧所考慮的一切問題,都是為了她自己。至於大清王朝的未來,顯然並不在她的考慮之列。


張生全精彩歷史


1908年光緒辭世這年,大清帝王已持續48年未曾誕下過任何男嗣。自然,選取皇位繼承人成了當時大清政治的難中之難。

面對這個難題,大清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做了一個讓張之洞等大臣不太能理解的決定:立年僅三歲的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為帝。

當時的政治與今日相比最大的不同便是:它在多數時候都全由弄權者一人說了算。從根本上說,選溥儀為帝純是慈禧一人的決定。

而做這個決定時的慈禧,是有私心的。

慈禧做出這個決定後,張之洞在朝堂上問:“為何不立年長者為帝?”是個人都知道,此時張之洞所說的年長者只能是溥儀父親載灃或者恭親王奕訢之孫溥偉。

此二人,相比之下載灃才幹更為出眾,他剛滿二十歲便被任命為隨扈大臣,二十五歲就成了軍機大臣。加之他又曾為國出過力,所以,他應是張之洞口中應被立為帝的“年長者”。

張之洞的這一問話,慈禧用一句話駁回了,她說:“不能讓穆宗(同治皇帝)沒有後人!”只這一句,張之洞和重臣便不再言語。

的確載灃在能力上雖符合帝王角色,但他顯然不是最合適的帝王人選,原因很簡單:他和慈禧的親生兒子同治皇帝扯不上關係。

但載灃的兒子溥儀卻和同治有關聯,原因是:溥儀曾被以侄子的身份過繼給光緒皇帝為子,由於光緒與同治屬於堂兄弟、表兄弟,所以,溥儀為同治與光緒兼祧的兒子。

這便註定,在身份上,溥儀之繼承皇位比其父親載灃更合適。載灃與蘇完瓜爾佳·幼蘭

但這些都只是應付臣子的說辭罷了,慈禧立溥儀為帝還是其他私心作用的結果。

立溥儀為大統繼承者時,光緒皇帝已然已經不行了,就差一口氣了,可慈禧自己的身子骨看起來並無大礙,加上此時的她才剛剛73歲,所以她覺得自己還有不少時日。

所以,對權力上癮的慈禧斷是不可能將帝位交給不需要“輔政”的成年皇家子孫的。所以,年僅3歲的溥儀是她繼續“垂簾聽政”把持朝政的最恰當人選。

其次,溥儀的身份符合慈禧的心理預期。

相比與溥儀同輩分的年長者溥偉,慈禧是絕不會考慮溥偉的,只因為他的祖輩是奕訢,而奕訢是誰,是咸豐帝同父異母的兄弟。這樣一來,將皇位交給溥偉,就等於是將大清再度交到咸豐其他兄弟手中,而非咸豐手中,這是慈禧斷不能接受的。

而溥儀就全然不同了,他不僅是同治的繼子,還為慈禧寵臣榮祿的親外孫。其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不是別人,正是慈禧最寵愛之臣榮祿的女兒,她自己的乾女兒,也是攝政王載灃的正房。

蘇完瓜爾佳·幼蘭

將皇位交給自己兒子和榮祿兩人的後人手中,對於慈禧而言,是最好不過了。

另外,慈禧本人對載灃也很有好感。畢竟,載灃平日為人性格溫和,也很聽話,安排他為攝政王既可輔佐溥儀,又對將來自己再次垂簾聽政沒有任何威脅,這個安排可謂是兩全齊美。

拋開私心而言,慈禧將皇位交給三歲小兒的一個重要考慮是:緩解朝廷隱患。

當時的大清朝廷,除了外國勢力,本國蠢蠢欲動的革命勢力之外,最大的威脅便是北洋政權的掌權者袁世凱,此人手裡掌管了整個清朝的軍隊。

若此時立載灃為帝,那麼袁世凱與載灃之間爆發矛盾衝突甚至兵變,便是遲早的事。在清朝皇室沒有兵權的情況下,這種衝突的爆發無異於為大清掘墳墓。

可若立三歲小兒為帝,情況就截然不同了,袁世凱是何等聰明之人,他看到朝政在這樣一個小兒手中,是很自然會放鬆警惕並延遲行動的。

綜上,慈禧選溥儀為帝,實是必然!


記者李滿


慈禧選擇溥儀當皇帝,主要為了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解決同治的後嗣問題。當年同治駕崩,沒有子嗣,正常來講應該選同治下一輩,即溥字輩的人,過繼給同治皇帝,入承大統。結果慈禧選了載湉繼承皇位,載湉是慈禧的外甥,是慈禧妹妹的兒子。但是載湉和同治皇帝載淳同輩,這樣同治的香火就斷了。

對慈禧的這種安排,不同意見,聲音很大,有大臣曾以死進諫,為同治續香火。慈禧當時的答覆是,將來從載湉也就是光緒皇帝的兒子中選一個,過繼給同治,繼承大統,這樣同治的香火就續上了。但是光緒也沒有兒子,慈禧選溥儀是為同治續香火,解決同治的後嗣問題。載灃與同治同輩,肯定是不行的。



第二,解決光緒的後嗣問題。慈禧恨光緒,甚至都說是慈禧毒死了光緒。但這都是私下的事,明面上光緒是皇帝,是慈禧的親外甥,慈禧的繼子。光緒沒兒子,也需要續香火。也有大臣提出了這個問題,慈禧不考慮就把她與光緒的仇撂明瞭。最後慈禧答應溥儀過繼給同治,繼承大統,兼祧光緒,也就是溥儀也為光緒續了香火。為光緒續香火載灃不行,只能是溥儀。

第三,解決慈禧對身後事的顧慮問題。實際上慈禧對載灃並不完全信任,在執政中會不會走偏她不能確定,讓溥儀當皇帝,隆裕太后就是大清實際的最高權力人,載灃的行為就要受隆裕的制約,而隆裕是慈禧的親侄女,在維護慈禧的利益方面不會走偏,這就可以保證慈禧身後利益不受損害。載灃當皇帝,權利不受制約,慈禧不放心,而且她的侄女也沒法安排。


豫有得


愛新覺羅·載灃:道光帝第七子愛新覺羅·奕譞的第五子,其生母為奕譞的側福晉劉佳氏,所以載灃是奕譞庶出兒子中年齡最長者。

愛新覺羅·溥儀:載灃的嫡長子,其生母為載灃的嫡福晉蘇完瓜爾佳·幼蘭。

清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身染天花重疾駕崩於紫禁城養心殿,其身後無子,大清帝國的皇位繼承人便只能從皇室近支宗親中擇一賢者繼承皇位。按照清朝自努爾哈赤到同治皇帝“子承父業”的皇位傳承祖制,皇位繼承人應該從比“載”字輩小一輩的“溥”字輩中選擇。但如果選擇“溥”字輩的皇室宗親繼承皇位,同治皇帝的皇后——孝哲毅皇后便成為了皇太后,慈禧太后便成為了太皇太后。如此一來,慈禧太后繼續通過“垂簾聽政”以保持朝政大權就會變的不再名正言順。“垂簾聽政”的權力交給孝哲毅皇后才算合情合理。

所以,慈禧太后採取了“兄終弟及”的皇位傳承方式。按照“兄終弟及”的方式選擇皇位繼承人,可供選擇的對象很多。但為了更好的掌握朝政大權、便於自己更好的操控皇帝、不至於將皇權落於他人之手,慈禧太后便選擇了自己的親外甥,妹妹葉赫那拉·婉貞和醇親王奕譞所生事實上的嫡長子愛新覺羅·載湉,也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

光緒三十四年,光緒皇帝暴斃,同樣是身後無子,大清皇位再一次成為慈禧太后選擇的特權。

此時的慈禧太后已經牢固掌握朝政大權,她完全可以繼續實行“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方式,在“載”字輩中選擇一位繼承皇位,但這種選擇辦法有三個弊端:

1、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屬同輩皇位傳承,如果再有一個“載”字輩的皇帝,清朝就會出現“三代一輩”的情形,違背清朝祖制不說,還明顯帶有“亡國”特徵,這都是慈禧太后不願意看到的!

2、慈禧太后在同治皇帝駕崩以後,力排眾議選擇“載”字輩皇位繼承人,已經讓很多朝臣不滿,如果說對載湉的選擇是為了繼續“垂簾聽政”的意圖還不明顯,如果繼續選擇“載”字輩皇位繼承人,這就等於直接表明了慈禧太后對權力的貪戀。如此輿論,對慈禧太后非常不利。

3、光緒皇帝駕崩的時候,慈禧太后已經74歲高齡,而且身體狀態非常不好,但其對未來的朝政大權依然有著繼續掌握的期待和預想。相比較於26歲,正值壯年的載灃,兩歲的溥儀更容易操縱。所以,出於對權力的未來規劃,慈禧太后也不會選擇載灃。


正說清代十二朝


和皇位失之交臂的載灃

晚清宣統朝攝政王載灃,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攝政王,與此同時,載灃還是一個身份地位較為特殊的晚清王爺。

所謂特殊,是因為載灃的哥哥,正是光緒皇帝,而載灃的兒子,則是宣統皇帝。並且,光緒帝駕崩後,由於光緒帝膝下無子,因此載灃曾被視為有可能繼承光緒皇帝皇位的人物。


然而,事情的發展出乎了許多人的意料:慈禧太后沒有選擇載灃做光緒帝的繼承人,但是卻選擇了載灃的兒子——三歲大的孩童溥儀做了皇帝,這便是歷史上的宣統帝。

可以說,載灃和皇位失之交臂。

在很多人眼裡,載灃是光緒帝駕崩後,最適合繼承皇位的人物,但為什麼慈禧太后選擇了溥儀來繼承光緒帝的皇位?

慈禧太后的理由

慈禧太后選擇溥儀繼位,有著一個較為合理的理由——那就是,需要考慮同治帝的繼承人問題。

同治帝是咸豐帝和慈禧太后的兒子,也是咸豐帝的獨子。無奈同治帝駕崩的時候,沒有留下後人來繼承皇位。於是慈禧太后想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按照宗法關係,選擇一個和同治帝血統較近宗室子弟來做皇帝,等到這個宗室子弟有了兒子以後,把兒子過繼給同治帝,然後等到這個宗室子弟駕崩後,由同治帝的這個繼子來繼承皇位。而光緒帝,就是慈禧太后選中的這個宗室子弟,按照慈禧太后的設想,光緒帝有了兒子以後,將兒子過繼給同治帝,然後繼承光緒的皇位。

不料,光緒在位雖然長達三十四年,但是,也沒有留下兒子。


因此慈禧太后表示,不能找同治帝族兄弟這一輩分的宗室子弟來繼位,因為連續三代帝王是族兄弟關係,是史無前例的事情,因此慈禧太后堅持反對“載”字輩的宗室子弟繼位,由此排除了載灃繼位的可能性。

事實上,宣統帝繼位的法理,在於宣統帝被過繼給了從未謀面的同治帝,以同治帝的繼子名義繼位。

慈禧太后的真實目的

然而,慈禧太后的真實想法,不單單是考慮讓同治帝有個繼承人的問題,更大的目的在於掌權。

事實上,在當時清朝宗室中,溥字輩裡面,年紀較大的,也並非沒有。但是,讓一個年紀較大的溥字輩宗室子弟來繼位,造成國有長君的局面,是慈禧太后非常不願意看到的。

因為慈禧太后得以掌權,是因為同治帝、光緒帝剛登基的時候,年紀還小,需要太后輔政,並且光緒帝的戊戌變法觸怒頑固派利益,給了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誅殺維新派,並在之後開始對光緒“訓政”的口實,才讓慈禧太后得以長期掌權。


如果新繼位的皇帝是長君,比如,載灃繼位的話,慈禧太后找不出輔政和訓政的理由,只能放棄權力,這無疑是慈禧太后所不願意接受的。

而只有選個小孩子繼位,自己才能繼續掌權。

於是,有了宣統帝的登基。

只是,出乎慈禧太后意料的是,在冊立宣統帝做皇帝的幾個鐘頭後,慈禧太后也隨之去世了……


藤樹先生


1908年,飄搖欲傾的大清王朝兩天內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三件大事。

禍國殃民、統治晚清48年的慈禧太后的生命終於走到了盡頭。


離奇的是,正值青壯年、被幽禁的光緒帝卻先慈禧一天暴斃。而慈禧太后臨死前一天確立的皇位繼承人不是己成年的光緒二弟載灃,而是他三歲的幼子溥儀一一即宣統皇帝。

百年來,人們對這種蹊蹺事議論紛紛,箇中隱情,高度懷疑。直到十多年前,清史研究、遺傳專家打開了光緒帝的地宮從其身上提取了幾根頭髮,經化驗,確是光緒死於砷中毒(砒霜)。使長期撲朔迷離的猜測,終於水落石出,真相大白。這一切都是慈禧一手策劃的。


一,慈禧和光緒可謂親上加親的關係。光緒即是慈禧皇室婆家的親侄子,又是孃家的姨外甥。所以當自己的兒子同治皇帝死後,她選擇了年僅四歲的光緒做了皇帝。一度也可謂"母子"情深。

戊戌變法使二人反目成仇,本欲將光緒廢而除之,迫於內外壓力,一直幽禁起來。她自知將死,為避光緒日後親政報復,故提前一天將其毒害。

二,此時的光緒二弟載灃三十多歲,應是合適的即位人選。但臨死前的慈禧還有盤算和忌諱,載灃對大哥光緒帝的遭遇歷歷在目,說不定即了位會對慈禧進行清算。可為何又選擇了載灃三歲的兒子去即位呢?

三,這又涉及到一個人一一慈禧的親外甥女一一光緒的皇后一一後來的隆裕太后。她己安排好要隆裕效仿自己,垂簾聽政,大權在握,可保葉赫那拉家族無虞。

人算不如天算,僅僅三年,辛亥革命的炮聲終結了封建王朝,大清壽終正寢。亡的這麼快,恐怕是慈禧未曾料到的。


晚亭與落霞同暉


愛新覺羅·溥儀是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是光緒帝后的下一任皇帝。

然而,眾所皆知溥儀雖然繼承了光緒帝的皇位,可卻並非光緒的親子,他原本是光緒弟弟載灃的兒子。

那麼,為何當年慈禧會把位子傳給年幼的溥儀,而不是正當壯年的親弟弟載灃呢?

究其原因有二。

第一,選溥儀光緒帝才不會絕後。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國古人歷來很重視後嗣問題,絕嗣恐怕是一個人最害怕的了,也是被視為最不孝的。

試想,連平民百姓都不願絕後,而堂堂一國之君又怎麼會願意讓自己絕了宗嗣呢?

當然,這不是光緒能決定的,一切都是慈禧操盤。

而慈禧有著同樣的想法,她說過:“不能讓穆宗(同治皇帝)沒有後人!”哪怕這個後人僅僅只是名義上的。(同治皇帝無嗣)

因為,溥儀是過繼給光緒為嗣的,史載君主溥儀,“一人祧兩房”,也就是說溥儀是繼承光緒宗姚的,也相當於是親兒子一樣,要稱光緒為父,祭其於宗廟的。

這樣一來,光緒帝就有了後。

而載灃是光緒的弟弟,總不能讓他尊光緒為父吧?

侄子可以過繼給伯父,稱其為父,而弟弟是不可以過繼給兄長,稱其為父的,這是基本倫理。

所以說如果光緒選擇了傳位於載灃,那麼他就是絕後了。

所以,慈禧才會選擇以溥儀為帝,而不是載灃。

所以,慈禧才會選擇過繼光緒侄子溥儀讓他繼承大統,而不是傳位於載灃。

第二,慈禧太后想立年幼無知的溥儀,好攬權。

眾所周知,光緒帝並非慈禧親子,乃是過繼咸豐,然後尊其為太后的。所以既沒血緣關係又沒感情的二人矛盾也很多。

而光緒帝其實是傀儡皇帝,因為大權都在慈禧太后手中,以至於他的變法也不過百日,便被扼殺在搖籃裡了。

所以說光緒傳位於誰,很大一部分不是他能決定的。只不過是借他皇帝之名曉諭天下罷了。

而立年幼的溥儀為帝,而不是成年的載灃,也是慈禧太后的意思。

要知道,中國封建王朝有嚴格的規定,後宮不得干政,而能使後宮光明正大地干政的條件就是老皇帝駕崩,而新帝年幼,這時候為了更好地處理朝政,就需要由後宮裡最名正言順的女人也就是太后來垂簾聽政,參與國事。

而這種情況往往是在新帝還未成年,沒有能力獨立處理政事的情況下,一旦皇帝成年,太后就得還政於皇帝,乖乖回到後宮去。而慈禧太后當初能獨攬大權的契機就是光緒年幼,不能獨立處理好朝政。

而如今,一旦讓載灃登基。那麼,她這個女人干政的理由就沒有了,因為載灃是一個孩子都滿地跑的成年男人了。

那時候,她就只有乖乖回到後宮,放棄多來年苦心經營的權利,因為她還沒有能像武則天那樣足以跟天下士儒對抗而名不正言不順地掌權的力量。

但如果立了溥儀就不同,一旦年幼的溥儀登基,慈禧就可以用太皇太后的身份,以皇帝年幼無知為由,名正言順地處理朝政,大權獨攬。

只是,慈禧沒想到,自己死得那麼早!

當然,就算是慈禧死期將近,她依然會選擇溥儀,畢竟把權力放到自己兒子後人的手裡,也算是一個心裡安慰!


白話歷史君


恰恰相反,載灃是最不適合繼承帝位的人。

根據宗法傳統,由於同治、光緒都沒有子嗣,故而需要從近枝宗親過繼一個兒子給他們,以繼承皇位。如此,“載”字輩的人便不再適合,只能從近枝“溥”字輩找一個人繼承皇位。

故而,載灃想要當皇帝,除非把“溥”字輩的人殺光才行。

“溥”字輩的近枝,唯有道光皇帝的兒子們可以,因為咸豐帝就同治一個兒子,還年紀輕輕就死了。道光帝一共有9個兒子,刨去違法犯忌、早死脫生,只有恭親王、醇親王、隱君王三支可供選擇。

這三支裡最合適的溥字輩的人選,有隱郡王的孫子溥倫、恭親王的孫子溥偉、醇親王的孫子溥儀和溥傑。宗法傳統裡,“立嗣之事 , 其法則胞兄弟之子為嗣 ,次則擇從兄弟之子為嗣。”

如此一來,已經出了一個光緒帝的醇王府,便是最適合的選項。

早在1905年,就有西方記者赫德蘭斷言:

“如果醇親王意外地有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就一定是皇位繼承人。”

如此敏感的國家大事,為何一個外國人能夠一語中的?因為慈禧和光緒西逃回鸞之後,慈禧用一件“喜事”為自己衝“晦氣”,這件喜事,自然是為親外甥+親侄子醇親王載灃找個“小老婆”。

為何說是“小老婆”呢?因為載灃已經成婚,但無子嗣。

△榮祿

這個“小老婆”不是別人,正是滿清帝國權勢滔天的新軍統帥榮祿之女。榮祿是慈禧晚年為數不多的親信之一,將他的女兒許配給自己的親侄子,這樁政治婚姻的目的,似乎不言而喻。

兩人結婚之後,慈禧並不放心,而是不斷地派遣御醫去醇王府“看病”。看啥病呢?一個是慈禧的心病,一個是載灃“生不出兒子”的頑疾。載灃只要生出兒子,慈禧的心病才能夠痊癒。

載灃在此之前已經結婚數年,卻無一子嗣,也不知道是槍不好使,還是蛋不能孵。越是如此,才行心裡就越沒底,故而才有“御醫”問藥之事。

為了證明自己的槍沒問題,載灃加班加點、日夜不休之下,終於“幹”出了重大突破。

1906年正月,溥儀誕生;1907年,溥傑誕生。連續爆胎,使得慈禧心病消除,同時對載灃的“幹勁兒”表示認可。

△這些都是載灃的成果

同一年,慈禧便提拔載灃為軍機大臣,第二年提拔他為軍機處首席軍機大臣,國家大事,慈禧太后悉數交給這個不到30歲的年輕人掌握。

到了這個時候,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皇儲”一事,已是明牌。

即便是讓已經被慈禧折騰的“風燭殘年”的光緒帝自己選擇,他也會選載灃的兒子溥儀。一來,光緒帝載湉和載灃乃是一父同胞,體內流淌著同樣的精血;二來,光緒實在不想找個比自己小10歲的兒子,而是想找個更小點的“寶寶”。

從個人情愫出發,生於1906年的溥儀,也是最適合的人選。

△溥儀一臉懵逼的多了倆爹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根據慈禧的懿旨,溥儀繼承大統,給同治皇帝當了兒子、兼祧光緒帝。不到一天時間,慈禧也駕鶴西去。一天之內,大清帝國發生三件影響格局的大事,閃光燈的焦點,無疑對準了這隻3歲皇帝的小爹——載灃。

慈禧臨死之前,下懿旨封載灃為攝政王,代幼子行皇權。如此,雖是溥儀當了皇帝,名義上卻是載灃行駛皇權,這樣就避免了“國無長君”的尷尬局面。

至於滿清帝國在3年後滅亡,那是後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