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巴拿馬戰爭指的是1989年12月20日至1990年1月3日期間,美國軍隊入侵巴拿馬共和國的軍事行動,它最終推翻了諾列加政府,其代號為“正義事業行動”。

一、歷史背景

巴拿馬位於連接南、北美洲的中美洲巴拿馬地峽上,北臨大西洋,南瀕太平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其境內的巴拿馬運河是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航道,可使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的航程縮短一萬多公里,是美國在巴拿馬最重要的戰略利益所在。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美國和巴拿馬地理位置圖

19世紀,國際航運日益發達,美洲各國都意識到,在狹窄的巴拿馬地峽處修建一條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馬運河可大大縮短各國東西海岸間以及到歐洲的海上距離。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巴拿馬運河地理位置圖

1823年,由五國組成的中美洲聯邦共和國正式向美國提出了援建請求。正是在美國的大力支持下,巴拿馬運河自1880年起開鑿,1914年竣工,全長81.3公里。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20世紀初巴拿馬運河施工現場

1903年,美國與巴拿馬共和國簽訂了“美馬條約”。條約規定,美國一次性付給巴拿馬1000萬美元,巴拿馬把寬10英里、面積1432平方公里的運河區交給美國永久佔領和控制。另外,巴拿馬不得在運河區執行國家主權,運河區因此變成了國中之國。條約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美國有權對巴拿馬城和科隆城進行干涉,以維護公共秩序。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美國控制的巴拿馬運河區域(綠色部分)

通過這樣一個“不平等條約”,美國控制了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巴拿馬運河。自1920年運河向國際開放至80年代末的60年中,美國從運河過往船隻中收取的費用高達450億美元,而巴方僅得11億美元。因此,巴拿馬國內要求將運河控制權收回的呼聲一直很高。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巴拿馬運河鳥瞰圖

1977年9月7日,巴拿馬和美國在華盛頓簽訂了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它廢除了1903年的美巴條約,運河的經營權和領導由兩國政府官員組成的運河委員會負責,兩國保證維護和保衛運河,但美國將擔負主要責任。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美國總統卡特與巴拿馬國民衛隊將軍會晤

二、戰爭起因

1983年,巴拿馬軍人諾列加通過政變自任國防軍總司令,掌握了國家軍政大權,他堅決主張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在1989年5月舉行的總統大選中,反對黨聯合推舉之總統候選人獲得選舉勝利,但諾列加卻宣佈選舉無效。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巴拿馬總統、鐵腕人物曼努埃爾•安東尼奧•諾列加

同年9月,為了迫使巴拿馬軍方早日還政於民,美國對巴實施經濟制裁。從此,美巴關係惡化。12月15日,諾列加宣佈與美進入戰爭狀態,並自任國家元首。諾列加還強硬宣稱:“巴拿馬人民、巴拿馬國防軍及其司令,絕對不會給美國人下跪。”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諾列加檢閱巴拿馬國民警衛隊

1989年12月16日晚,4名美國軍官乘車經過巴拿馬國防軍司令部所在的大街時,與巴拿馬國防軍的士兵發生衝突,雙方拔槍射擊,美國一名軍官被打死,巴拿馬3人受傷。這一流血事件就成為美國政府入侵巴拿馬的直接導火索。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策劃並指揮入侵巴拿馬的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

美國總統布什聲稱,美軍入侵巴拿馬的目的是:

1. 為美國人創造安全的環境(冷戰時期,有6.5萬名美軍官兵和數千名文職人員部署在運河區內。美國還先後建立了14座軍事基地,並在那裡成立了“南方司令部”);

2. 確保巴拿馬運河的完整;

3. 為自由選舉的民主政府提供穩定的環境;

4. 把諾列加捉拿歸案(美國一直控告諾列加參與了國際毒品走私活動)。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時任美國總統的老布什

三、 戰爭進程

1989年12月20日,美國總統布什下令兩萬七千名美軍展開對巴拿的軍事行動,代號為“正義事業”。凌晨1時,從美國內華達州託帕諾空軍試驗基地起飛的F一117A隱形戰鬥轟炸機悄悄潛入巴首都巴拿馬城上空,向巴軍高炮陣地投下兩枚2000磅重的炸彈,但炸彈未命中目標,而是落在了兵營外的空地上。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美軍首次使用的秘密武器--F117隱身戰鬥轟炸機

同時,美海軍海豹突擊襲擊了諾列加的小型私人機場和守衛諾列加專用船的衛兵,炸燬了諾列加的座機和船隻,從而切斷了諾列加的空中和海上逃路。接著,美軍5支特遣隊同時向巴軍27個重要目標發動進攻。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參與行動的美國海豹突擊隊隊員

“紅色特遣隊”兵分兩路,西路在F117轟炸點150米上空實施低空傘降,巴軍倉促迎戰,但寡不敵眾,美軍初戰告捷。東路空降到托里霍斯國際機場,包圍了巴軍航空隊,奪佔了機場,封鎖了橫跨帕科拉河的大橋。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從天而降的美軍“紅色特遣隊”

“尖刀特遣隊”在火炮、坦克和武裝直升機的掩護下,直撲位於首都老城區的巴國防軍司令部和駐阿馬多堡的巴軍,試圖捉拿諾列加。美軍四面包圍了巴國防軍司令部。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僅有1.1萬人的巴拿馬國防軍

經過激戰,美軍攻佔了巴軍司令部大樓和巴軍第5連兵營,控制了巴拿馬城的交通要道。美軍衝入司令部大樓,但並沒有發現諾列加的蹤跡,遂放火燒燬了大樓。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一片狼藉的巴拿馬國防軍司令部

“太平洋特遣隊”在美軍奪佔機場後,分兩批乘20架C 141運輸機降落在托里霍斯機場,增援封鎖帕科拉河大橋的別動部隊,阻止駐西馬龍堡基地的巴軍精稅部隊和其他巴軍入城增援。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美空軍主力戰略運輸機C141

“永遠忠實特遣隊”在其他特遣隊行動的同時,一舉搶佔了橫跨巴拿馬運河的泛美公路大橋,並負責保衛運河區內的霍華德空軍基地。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配合作戰的M551“謝里登”空降坦克

“太平洋特遣隊”在特種作戰部隊的支援下,攻打巴拿馬第二大城市科隆,一舉擊潰巴軍,攻佔了麥登大壩、供電中心、水電站等重要運河設施。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硝煙瀰漫的科隆市區

戰鬥打響後,巴拿馬政府通過電臺呼籲全國軍民拿起槍,堅決抵抗美軍。當晚8時,諾列加也在廣播中發表了簡短講話,要求全體巴拿馬人“絕不後退一步”。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態度強硬的諾列加

但是,由於力量對比過於懸殊,除了武裝民兵對美軍發動了幾起像樣的反擊外,至12月21日,巴國防軍所有當地駐軍都停止了反抗;至23日,巴拿馬各地的民兵也全部被美軍解除了武裝,抵抗活動基本停止。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在巴拿馬運河上空巡邏的美軍AH-64A攻擊直升機

美國入侵巴拿馬的另一項重要使命便是捉拿諾列加。當美軍在巴國防軍司令部大樓捉拿諾列加的企圖落空之後,當晚便出重金100萬美元懸賞捉拿諾列加。同時,還採取緊急措施,在巴拿馬通往國外的主要通道以及多國駐巴使館佈下天羅地網。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美軍士兵闖入巴拿馬總統府進行搜查

另外,美軍還從本土緊急抽調高級電子偵察機從空中協助地面部隊捕捉諾列加的行蹤。一旦諾列加通過電臺同其他人員或國外聯絡,都無法逃過電子偵察機的信號接收器。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美國空軍RC135電子偵察機

24日下午,精疲力竭的諾列加聽說他的心腹、奇裡基省的巴軍司令已向美軍投降,頓時心情沮喪,鬥志全無。他隨即向梵蒂岡大使館請求政治避難。不久,一輛梵蒂岡使館的轎車將諾列加接到了梵蒂岡使館。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美軍士兵展示繳獲的巴拿馬國旗

美軍在得知諾列加躲進梵蒂岡使館後,立即派出500多名士兵和10多輛裝甲車以及直升機包圍了梵蒂岡大使館,並要求梵蒂岡大使交出諾列加。在其要求被拒絕後,美國開始向羅馬教皇施加壓力。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當時的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

與此同時,美軍特種作戰部隊在梵蒂岡使館外架起高音喇叭,對著諾列加住的小屋不停地循環播放一首名為“無處可逃”的樂曲。而使館內,美國官員同梵蒂岡官員緊張地進行了一輪又一輪談判。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美軍繳獲了諾列加的頭盔

在美軍攻心戰的影響下,諾列加身心備受打擊,惶惶不可終日。梵蒂岡最後終於屈服於美國的壓力,於1月3日向諾列加下了最後通牒。在種種壓力下,諾列加被迫於1月3日晚8點48分作出了“自願投降”的選擇。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諾列加最終被美軍抓捕

1990年1月4日上午9點半,布什總統發佈了諾列加投降的消息,並宣佈巴拿馬問題已得到基本解決。“正義事業行動”就此正式結束。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在“正義事業行動”中首次亮相的美軍阿帕奇直升機

四、 戰爭結局

美軍以較小的代價,順利地達成了其侵巴作戰目標,實現了美國的戰略目標。首先,美軍在10多個小時內就推翻了反美的諾列加政權,並很快扶植了親美的自由選舉的新政權,從根本上保證了其核心利益巴拿馬運河不再受到威脅。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巴拿馬城地標建築--旋轉大廈

五、傷亡情況

美軍陣亡23人,受傷324人;墜毀直升機4架,損傷41架;損傷運輸機14架。巴軍死亡314人,受傷124人,被俘2969人。巴民兵與平民死亡約400人,傷約2000人。另外,巴軍還損失了大量裝備和設施。巴拿馬遭受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至25億美元。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被轟炸後的巴拿馬軍營

六、後記

諾列加被逮捕後,即被帶往美國邁阿密以走私毒品和敲詐勒索的罪名接受審訊。邁阿密法庭在1992年判諾列加40年有期徒刑,後來減為30年,於2007年9月9日出獄。2010年諾列加被引渡至法國,判處7年有期徒刑。2017年5月29日,諾列加在醫院過世,享年83歲。

圖說歷史:巴拿馬戰爭

美國時代週刊上的諾列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