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伊洛山川今如古,人事几番兴废,站在洛河边忆古怀今

到洛阳的第二天,准备去山陕会馆和昨晚到过的洛邑古城。由于起的比较早,这些景区还没开门,我查了下地图,在洛河边有个公园,就骑车赶到那里。

朱樱塔,是洛阳八小景之一“瀍壑朱樱”的主要景观。该景观位于瀍河与洛河交汇处,是洛河示范段新建的六大景观之一,占地2万多平方米,在朱樱塔、团城阁等景观建筑周围,种植与朱樱主题相符的树木,打造一个赏花、观水的休闲娱乐空间。

西行漫记---伊洛山川今如古,人事几番兴废,站在洛河边忆古怀今

朱樱塔

西行漫记---伊洛山川今如古,人事几番兴废,站在洛河边忆古怀今

景区景观

西行漫记---伊洛山川今如古,人事几番兴废,站在洛河边忆古怀今

朱樱塔

西行漫记---伊洛山川今如古,人事几番兴废,站在洛河边忆古怀今

洛河大桥

西行漫记---伊洛山川今如古,人事几番兴废,站在洛河边忆古怀今

团城阁

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反之,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由此可以推断洛阳的老城区一定在洛河的北面。以前为什么这样称呼呢?由于我国是处在地球的北半球,绝大部分又是处在亚热带地区,而太阳又是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直线照射,因此太阳光就很容易照射到山的南面,山的南面受日照的时间也特别长,所以就把山的南面叫做“阳”。相反,山的北面太阳光就不容易照到,日照时间也特别短,所以就把山的北面叫做“阴”。那么,为什么又把水的南面也叫“阴”呢?这是因为水是山间中流淌,水的南面一般都被大山遮住了,太阳光照射的时间不多,因此南面被称为“阴”。反之,水的北面就叫“阳”。

游览一遍洛浦公园,就像回顾洛阳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多少悲欢离合,都印在洛阳这块饱经沧桑的土地上,难怪北宋诗人司马光由衷的发出这样的感叹:“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才子贾谊“西汉鸿文”横空出世,名扬天下;班家才子才女云集,三班洛阳著《汉书》,千古流传;左思挥笔三都名篇,洛阳纸贵,一世美谈;洛阳巧道遇潘安,绝世美男掷果盈车,史书留芳;文姬血泪《胡筋十八拍》,文采飞扬。忆当年,竹林七贤齐聚洛阳,名声斐然,风骨犹存;建安七子声名鹊起,共写洛阳。这里留下了太多文人才子的足迹,留下了太多瑰丽的色彩,每一笔都写满传奇。

坐在长廊上,望着静静流淌的洛河水,想起了儿时学到的有关洛阳的成语和唐诗:

给我印象最深的成语是洛阳纸贵,说的是在西晋时期,左思的作品《三都赋》很火爆,然后大家争相传抄,以至一时纸张就供不应求了,卖纸的就涨价了。

唐朝的王湾在《次北固山下》有说: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表达的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我的家在马鞍山,离镇江很近,百度了地图,镇江距离洛阳八百公里,想想在一千多年前,交通网络很不发达,信寄出后要经过多少人的交接才能到达目的地啊,真是家书抵万金。

唐朝的刘克庄《莺梭》中写道: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说的是洛阳三月,百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犹如锦绣。费了多么大的工夫,才织成如此壮丽迷人的春色啊!说明在唐朝,洛阳可能就广种牡丹和各种鲜花,是一个花团锦簇热闹繁华的大都市。

诗中含洛阳地名最有名的诗,我认为当属唐朝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大神级诗仙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写道: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阳真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