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史学家眼中的秦皇故里,

美食家眼中的热面皮、猪油饼,

客商眼中最好吃的礼县苹果,

别人眼中的礼贤妹、西北汉子……

4299.92平方公里是她的外衣,

秦皇湖是她衣服上最耀眼的点缀,

西汉水是她的青丝,

走向世界的礼县苹果是她脖颈的项链,

色彩斑斓。

万万没想到,

礼县,你那么美!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实际上,礼县的“礼”,最早是姓李的“李”。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据传,南宋以前,这里曾叫“李店”,因有一户李姓人家在此开店而得名。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公元1236年,南宋风雨飘摇之际,按竺迩率蒙古军南下,迅速占领陇南一带。为进一步巩固统治,蒙古在李店设立了李店文州军民元帅府。

“李店”这两个字作为地名,因此被收录进了《元史》。

公元1473年,明朝在这里始置礼县。此后,礼县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这是陈列在甘肃秦文化博物馆里的器物,叫秦公簋。它的真身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20世纪20年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偶然见到此物后激动不已,为它撰写了一篇跋,称其来自“西垂陵庙”。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正是这篇文章,让秦公簋名声大噪。引得著名学者马叙伦、商承祚、郭沫若等纷纷前来一睹尊容。

秦公簋被认为是秦肇始文明的重要实物证据之一。

1994年4月至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所在礼县大堡子山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现在学界已公认大堡子山遗址就是秦人的西垂陵园,它所在的礼县一带就是秦人的早期发祥地——西垂。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据史料记载,秦人原本居住于东方,是殷商的诸侯国,周灭商后,秦人因参与叛乱而被周王强制西迁。

西迁后,他们艰难求生,历经九都八迁,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影响中国2000多年的大秦帝国。

礼县人素有养马的传统。而马,是秦人崛起的重要依凭之一。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秦国的开国始祖秦非子,就是一个杰出的养马驯马大户。

“有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

——《史记·秦本纪》

犬丘即礼县一带的西垂,是一片水草丰茂的河谷川原,土地肥沃,宜农宜畜。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自从秦人被西周降服迁至此地后,他们就在这片土地上耕地养马,部族因此迅速兴盛起来。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曾经这样评价秦国。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正是优质的马匹和秦人对“礼”的吸收,为秦国后来的强大积蓄了能量。

千年祁山堡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

——《三国志·诸葛亮传》

祁山,三国故事里的一座名山,因《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而声名远扬。

在今天礼县祁山镇南的西汉水北岸,有一处平地凸起的石质小丘,高约80米,顶部土质平台乃人工夯筑而成,台地周围尚有明显的墙体建筑遗存。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当地人称之为“祁山堡”,正是诸葛亮当年驻军的地方。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关于祁山古城的始建年代,仅有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寥寥数字可考:“在县北七里,后汉末,置城山上,为戍守处,城极严固。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祁山堡的建造者是谁至今是个谜题。唯一可肯定的是,其所在的这片区域,曾是诸葛亮北伐曹魏时到达的最远的地方。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盐官镇:古法制盐技艺犹存


在今天的礼县县城东约20千米处,有一座叫“盐官”的千年古镇,它曾以出产井盐闻名一时。

据民国版《西和县志》记载:“盐官城内卤池,广阔十余丈。池水浩瀚,色碧味咸,四时不涸。饮马于此,立见肥壮。

位于盐官镇盐井祠里一口古老的盐井,是镇上留存的最后一口盐井。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如今,盐井里仍有卤水不断冒出,千年时光,仿佛未曾流逝。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古老的熬制井盐的工艺,在当地已延续了千年。

没有杂质的沙土,是制作井盐的关键。将井中盐水汲取出来后,洒在寸许厚的沙土上。等水分自然风干或晒干,继续泼洒井水。如此反复多次,以提高沙土的含盐量。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然后将沙土装在竹篓里,用卤水淋滤,得到含盐量较高的盐水,再在锅中进行熬煮。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井盐逐步被成本更低廉的盐取代,盐官镇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计挑战。

最终带着盐官镇人熬过这段岁月的,是一棵棵苹果树。20世纪50年代,礼县开始尝试引种苹果。没想到礼县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宜苹果的成长。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现在的盐官镇,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果农。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从井盐到苹果,这片土地持续不断地向人们馈赠它那丰富的物产。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在文化兴县战略的引领下,礼县深挖本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向传统、向先贤汲取智慧。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陇南礼县再登央视!大秦帝国从这里崛起......

随着礼县人对自身的认识不断加深,这片古老的土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焕发出了从未有过的生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