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暖》:讓我們掉下眼淚的,是來自鄉間的愁

知道導演霍建起的,大多會想到他的電影《那山,那人,那狗》。這部講述鄉村生活的電影,用寧靜、舒緩的基調,為我們展現了世外桃源般純粹、淳樸的鄉村風貌。

雖然因為過於文藝小眾,影片在國內院線遭遇慘敗,甚至創下了“幾乎零拷貝”的尷尬記錄,但是在海外市場的大受歡迎以及專業評審的青睞,還是為電影質量做了有力的背書,時至今日,《那山,那人,那狗》依然是霍建起導演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電影《暖》:讓我們掉下眼淚的,是來自鄉間的愁

既然有“之一”的說法,就不得不提霍導2003年指導的另一部優秀影片——《暖》。《暖》中,同樣有美麗的鄉村風景,同樣瀰漫著平靜、悠遠的情緒,同樣包含著簡單明瞭的人物關係,甚至在藝術成就和市場反響上,二者都驚人的相似。但並不是說《暖》就是《那山,那人,那狗》的簡單照搬或機械重複,而是兩部電影都融入了導演對鄉村生活的濃濃愛意,在創作過程中,也都被印上了極其鮮明的個人特色。

用色高手

《暖》屬於典型的被名字耽誤的好電影,不看簡介,我們甚至很難去判別這是什麼樣的類型片。但是如果深究片名背後的故事,則會發現,原來這部影片還大有來頭。

《暖》改編自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短片小說,原著名為《白狗鞦韆架》,因為電影化改編後對小說內容作出了取捨,所以選擇用女主人公的名字來為影片命名。

《白狗鞦韆架》的故事發生在作者的老家——山東高密,那裡的鄉村,有北方特有的

硬朗粗礦。加上電影拍攝時已經進入秋天,鄉野風光難免蕭瑟凋敝,與霍建起導演心目中寧靜、詩意的自然氛圍有很大的出入。所以,劇組乾脆把取景地定在了南方的江西婺源,這是古徽州六縣之一,素有“中國最美鄉村”的美譽。

電影《暖》:讓我們掉下眼淚的,是來自鄉間的愁

霍建起導演也確實沒有浪費這份絕美的景緻,用設計巧妙的構圖、色彩和光線,呈現出了最和諧、最原始的自然風光,讓觀眾彷彿置身於那個秋雨綿延的村落,近距離感受這個充滿愁苦與哀怨的故事。

電影中有兩條不斷交織、糾纏的時間線——回憶與現實,導演讓鏡頭在二者之間來回穿梭,並用鮮明、迥異的色調做出區分。

現實的故事開始於男主人公井河返鄉,在外求學、工作多年的他,還未來得及細細品味鄉愁的滋味,就和青梅竹馬的女子狹路相逢,這個曾經十里八鄉最漂亮,最能歌善舞的姑娘,變成了一個跛著腳,弓著背,滿口髒話,不修邊幅的村婦。

電影《暖》:讓我們掉下眼淚的,是來自鄉間的愁

彼時,我們還不知道在暖的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但是可以體會到男女主人公身上,透露出的滿滿的壓抑與哀傷。

表現“現實”的畫面,以藍、灰、黑色為主,環境、佈景、道具都經過的精心的打磨和設計,青瓦磚房、昏黑小巷、幽暗廳堂,把冷色調的深邃、寧靜發揮到了極致。為了烘托整體的氛圍,就連三個主要人物的衣著都是偏冷偏暗的。而最精巧的是,導演在這抹冷色之外還淋上了淅淅瀝瀝的秋雨,更加增添了沉重、悲涼的味道。

電影《暖》:讓我們掉下眼淚的,是來自鄉間的愁

穿插在現實之中的“回憶”,又是另外一番景緻。

暖和井河二人的回憶也是“暖”的,那是打穀場上的金黃、是鄉戲臺上的嫣紅、是梳妝桌前的嬌豔,是婚禮上的燭光。回憶中的井河還未曾遠走他鄉,暖也依然是眾人仰慕的對象。一切的一切,都是蓬勃的、是富有生機的、是充滿希望的。

電影《暖》:讓我們掉下眼淚的,是來自鄉間的愁

導演沒有給“現實”和“回憶”劃下過分明顯的界限,而是通過色彩和鏡頭語言的運用去表達人物情感,帶動觀眾情緒,從而讓熒幕內外的互動更加自然貼近,也更加和諧圓融。

割捨不掉的鄉愁

井河一出場時,就用舒緩、溫柔的語調念出了樸實卻動人的臺詞:“家鄉沒有太大的變化,我卻已經成了外人。每條路都還鋪在原來的地方,彷彿在等我,等了十年,這讓我的心中無端有些愧疚。”

井河的愧疚顯然不僅僅是因為久未歸鄉,更是因為暖。

暖本是村子裡條件最好的孩子,有希望考進劇團,走出大山,實現 “去北京,看天安門”的夢想。但她卻因為和井河一起從鞦韆上摔落而變成了一個跛子。

電影《暖》:讓我們掉下眼淚的,是來自鄉間的愁

井河發奮讀書就是為了替暖完成去大城市的夢想,而當真正融入了現代化的生活後,他又漸漸偏離了“走出去”的本心和初衷,害怕再與暖有所牽連。

等待,對於女人來說是最殘酷的過程,因為她們堵上了青春和命運,將一切的希望都寄託在虛無縹緲的承諾之上。不可否認,暖是一個極度悲情的人物,滿懷希望的等待,總是換回無盡的失落和空虛。

電影《暖》:讓我們掉下眼淚的,是來自鄉間的愁

而電影中,導演刻意地將殘酷和傷害淡化,而將溫暖和憂傷放大,他用最樸實無華的風格,最司空見慣的道具,去展現這段感情,這段已經逝去卻深埋在記憶深處的傷痛。

電影中,鞦韆是最重要的道具,它不但是故事開始,亦是故事的終結。

編劇秋實說:“鞦韆是一種假想的飛翔,它快要離開的時候又會有一種離不開的糾纏。”這種觀點和暖的臺詞也不謀而合:“你沒有(忘了我),你越不回來就越是忘不了。”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鞦韆和情感的串聯,理清《暖》這部電影真正的主題——鄉愁

那些割捨不掉的情與景,那些遺忘不了的人與事,其實都是家鄉重要而獨立的組成部分,它們因為被打上了“家”的烙印,才會被我們小心翼翼的藏在心中,也正是這些極易引發情感反應的記憶,具化成了每個遊子逃脫不去的鄉愁。

充滿誠意的小說和電影

原著《白狗鞦韆架》雖然是一部短篇小說,但是作者莫言通過平實的語言,將自己對生活和自然的感受款款道來,讓我們看到了廣袤鄉村大地上,普通百姓眼中的悲喜與離合。

相較於原著,電影《暖》的改編已經柔和、詩意了很多。小說中,莫言為暖的設定是被槐刺扎進了右眼,“深深凹進去的眼眶裡,栽著一排亂紛紛的黑睫毛”。

對於一個如花似玉的少女來說,失去了一隻眼睛的打擊肯定比跛腳更加致命,可以預見,她後半生的幸福,定然隨著鞦韆繩索一起斷送了。

電影《暖》:讓我們掉下眼淚的,是來自鄉間的愁

對於電影的改編,莫言直言非常欣賞:“我在放映室看電影時,逐漸找到了寫這部小說時那種遊子回鄉的感覺,等片子結束後,我阻止他們開燈,我怕他們看見我的眼淚。”

感動莫言的,除了自己對原著作品懷有的情感,還離不開導演和演員們對電影的認真態度。

主演郭曉冬(男主角井河的飾演者)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電影拍攝期間,得知其父親去世的噩耗,卻未能親自去送親人最後一程,那段日子簡直不堪回首,整個戲全在這個狀態當中拍完。

電影《暖》:讓我們掉下眼淚的,是來自鄉間的愁

日本演員香川照之(啞巴的飾演者),為了詮釋好這個耿直單純,沒有對白的角色,花了大量時間去接觸當地農民,拍戲之外也很少休息,想盡辦法去觀察普通人的生活,努力向角色靠近。

可見,從文字到畫面,每一種故事的呈現方式,都傾注了主創們對鄉村、對鄉愁複雜又真摯的情感。正是這份情感,喚起了觀眾心靈最深處的共鳴。就像《那山,那人,那狗》一樣,電影初看平淡如水,但是細細品味,必然會被內斂、細膩的真情所打動。

很多時候,一部作品如果經歷過艱苦卓絕而又嚴肅認真的創作過程,那就多半會成功,這樣的成功或許沒有體現在反響和熱度上,但是如果能在觀賞過後給人留下深刻的衝擊和反思,長久的感動和回味,那麼這樣的成功同樣彌足珍貴。《白狗鞦韆架》是這樣,《暖》和《那山,那人,那狗》也是這樣。真心希望我們還能看到更多類似的作品,也衷心祝願,這樣好的作品不會再被埋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