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提起內江佛燈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總之我是才知道的,原來只知道呂祖廟,現在內江人也習慣叫呂祖廟,其實佛燈寺是呂祖廟,也不是呂祖廟,怎麼說呢?我都覺得有點繞。要釐清二者關係,請聽我慢慢道來。

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化龍山半山腰上的路牌

佛燈寺的歷史淵源


內江化龍山上,在唐朝時期就有長生觀,為道教宮觀。後來,在清朝乾隆時期,內江顧如圃明府又曾重修,名為純陽觀,還是道教寺院。後因年久大雨傾圮,清朝道光年間重修,再更名為呂祖廟,供奉呂洞濱,仍以道教為主,後來參入了些佛教元素。文革期間,改為工廠職工住房,2009年重建後改成佛教寺廟,更名為佛燈寺。這便是佛燈寺歷史變更的大體脈絡。

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佛燈寺山門

十年前就重修了的佛燈寺,為什麼在內江知道的人不多呢?我想大致因為這些原因:其一,佛燈寺的位置比較閉塞,它坐落於內江市桐梓壩大橋一側的化龍山上,而它周圍完全是上個世紀修建的高高低低的樓房,進出的道路很隱蔽,要從民族路的一座樓進去,然後爬上三段陡峭的石梯才到寺廟。跟我一樣,在內江住了幾十年的人,大多數人恐怕也是不知道從哪裡上去。其二,寺院山頂空間狹小,規模不大,名氣不大。一般市民禮佛,會選擇更方便的西林寺、大佛寺和名氣更大的聖水寺等地。就是城外的高寺,也因為有公交車直達,去的人也更多。

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山門背面寫的是呂祖廟

如果不是這次來親眼所見這個廟,還不知道它叫佛燈寺,記憶中一直都知道那山上有個呂祖廟。這個名字是從清朝沿用下來的,現在周圍沿街店鋪和社區仍用呂祖廟的名字,所以在老水廠上游方向走約50米,看見一個店叫呂祖廟茶園的地方,從那兒的巷子進去上樓,然後爬上三段陡峭的石梯,就可以通往佛燈寺(呂祖廟)。

因為歷史關係,佛燈寺仍保留了原來的名字,山門正面寫的是佛燈寺,背後是呂祖廟,二者就是同一個寺廟的不同稱呼,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名字。正面是現在的名字,背後是原來的名字。

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山門前是用圍牆圍起來的院子,院子裡有“化龍山”名字的碑,看見它,才知道這裡是內江原來的化龍山。周圍除了臨江的一面比較空曠,其它幾面都是被樓房包圍起來的,附近不僅有居民樓,還有內江老水廠、內江十一小等,相鄰幾十米,還有老成渝鐵路通過。

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龍山挹秀“是古內江八景之一


龍山,就是化龍山,在內江民族路南側,玉溪路北側,就是內江人常說的倒灣那個地方,老水廠後面那座山。原來的化龍山,西起醮壇,背靠天馬,面朝沱江,玉帶溪饒其前,培元閣依其側,山勢逶迤,狀如長龍。昔時化龍山上人工痕跡甚少,建築物不多,山體上覆蓋著大面積的樹林和農田。明朝時,趙貞吉曾在山上長生觀講學,有詩一首:

春衣初振化龍山,山下漁磯草色間。

劍隱几時潭尚靜,丹留何處鶴重還。

樹仍白白紅紅處,伴在三三兩兩間。

珍重同人復同調,踏歌聲徹太玄關。

當時,山色蔥蘢的化龍山,碧潭幽深,沱江覓食的白鶴,翩翩飛回化龍山,落在新葉亮綠的老樹尖上,樹下的人們,三三兩兩漫步在林間小道上,同行好友唱起同一首歌,歌聲響徹太玄關。遙想當年,內江城西的化龍山,一江沱水北來東去,山上有長生觀等數座古建,山林中有白鶴棲息,道教的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此變為現實,不愧為內江古八景之”

龍山挹秀“。因此,聲名大如趙貞吉這樣的文人雅士,也是非常熱衷於化龍山的,他們喜歡在這裡講學、唱和,又可與友人觀光同遊,那時候的化龍山真是一個好地方。

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歷史上的內江化龍山可謂是風景絕佳之地,在很長的歷史中,這裡是一帶鬱鬱蔥蔥的山林,是內江城外修心問道的清修之地。內江兩千年曆史長河中,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人口眾多,城市規模之大。那些動盪不安的歲月裡,更是人煙了了。化龍山這一片,曾是內江城外沱江岸邊的自然山林。明朝成華年間的進士吳玉就有一首

《醮壇曉月》描寫此處風景:

方臺燒丹液,仙台應有期。

醮壇圍古木,霜月下天涯。

影著猿啼樹,光凝睡鶴枝。

至今步虛處,千載空相思。

那時候,化龍山上是古木參天,林中猿猴啼叫,夜晚白鶴在樹枝上歇息。因為古時候化龍山頂是道教長生觀,醮壇處於化龍山西端。據說以前,化龍山朝向邱家嘴那一面有兩個道洞,長樂洞和泠然洞,傳說朱真人曾在此修煉。直到民國初年,山上還有東嶽廟、長生觀(呂祖廟)、凌風臺、挹翠亭等散落其間,而今,只有呂祖廟還存,周圍全部變成了高低錯落的水泥樓房。

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呂祖廟原有劉昭漢的一副對聯,寫景抒意,不愧為此間佳作:

山下茫茫富貴場,挽不住沱江東去,天馬南來,眠時醒,醒時眠,直要到一二千年,浩劫灰飛,大家才了邯鄲夢。

眼前處處神仙樂,況更有月靜西林,雲橫北郭,色即空,空即色,只須待三百日,塵根孽淨,此地重尋詩酒家。

化龍山下,滾滾沱江向東流去,天馬指的是馬鞍山,位於化龍山南面,所以說天馬南來。對岸的西林山在月光下如此安靜,山色蒼翠,橫臥北廓。聯中的“北廓”就是指內江城北的西林山,與李白的“青山橫北廓”中的“北廓同義。

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重修後的佛燈寺院裡,有當代內江和四川文人名家的書法碑林,彰顯佛光普照之盛景。

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山門進去,一進是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大門前左邊一口鐵鐘,上刻重修佛燈寺捐款人名字,右邊是一面大鼓,都是2009年新置的。

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天王殿院子側邊廂房,牆上寫著”祥雲閣“,院子四角都種植桂花樹,這時候,桂花正開,滿院飄香。

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天王殿背面也有兩棵桂花樹,桂花開得非常多。我們是9月23日,秋分那天去的,慶幸有個這樣的好天氣,慶幸遇到寺院桂花開,給人一個非常好的心情。

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桂花樹影中,平日裡威武莊嚴的天王也顯得溫和親近了。

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院子裡沒見遊人香客,真是安靜,香臺香灰雖冷了,院子裡有國旗招展,跟城市其它地方一樣,快要過節的氣氛,很快就是建國70週年大慶了,帶給人一種喜悅快樂的心情。

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佛寺古蹟不多,天王殿裡保存的碑文算是鎮寺之寶吧。右邊牆上是清乙酉舉人江維壽撰,晏維齊書的《重建呂祖廟募資序》

。有”嘉慶丙子顧如圃明府XX觀宇前祀,純陽後祀……“,又有”今夏閏四月久雨後楹傾圮並毀近垣……“

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左邊牆上有功德碑,還有一篇由安居鄉學正李廷楨撰,晏維齊書的《培修呂祖廟落成刊刻碑序》,上面有”吾邑西關外化龍山舊有純陽觀,乾隆時顧明府之所造……“”丁亥孟夏月後殿傾圮……“和”邑候羅公倡修……“等文字,字跡不是很清楚,我經過查證核對,得出如下結論:

結合兩塊碑文上的文字分析,明朝時期化龍山上仍有長生觀,清朝乾隆時期,內江縣邑候顧如圃明府所造純陽觀,於嘉慶丙子(1816年)傾圮一部分,於道光丁亥(1827年)孟夏閏四月後殿傾圮,當時內江縣邑候羅公倡議重修,並向民間募資,擴大了寺院規模和格局,改名呂祖廟,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2009年再次重建。

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寺院中間,第二進殿是大雄寶殿,門柱上對聯是:放下時何物是我 ,擔取去那個為誰。

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裝飾精美的屋簷和風火牆,雖是重修,還是保持的古風古貌。

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大雄寶殿內,這麼多的蒲團,應該有不少信眾來此聽道禪修吧。

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大雄寶殿的柱礎,從其風化程度,一眼便知是舊觀的老物件,殿宇可以傾圮,基礎依然牢固。頑強的黃葛樹,寺內沒有種黃葛樹,這個柱礎下長出來一根樹苗,是不是原來寺院的老樹根沒有挖掉,埋在地下,現在卻長出了一根小苗來了,真是令人感嘆!重生的喜悅!讓人想到這座寺廟,如同這株小苗一樣,生生不息,雖然多次改變了面貌,它還是生長在原來的老地方。

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後院中塑一觀音像,蓮座下方有一缽接觀音手中淨壺流出來的水,面前建一小池,池中有魚,應該是放生池。相比其它寺院的放生池,這個大不過三五平米的水池真是太小,而對於佛教徒的意義是不可缺少。

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觀音殿是第三重殿,也是最裡邊的殿,門柱上對聯是:”呂祖千秋壽,佛燈萬代明。“叵有幾分呂祖佛燈一脈相承的意思,千秋萬代,永永遠遠。

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大雄寶殿旁邊有個偏門,出門可以看到佛燈寺外觀。高大的風火牆,高高聳立在化龍山頂,尖尖翹角直插雲端,嵬峩雄偉。

內江城裡化龍山有個始建於唐的寺廟,是內江古八景龍山挹秀之地

對岸是內江師院和一中,密密的樹林下,透過樹縫,可以看到沱江河,還有桐梓壩大橋。


其實,經過翻修的佛燈寺,已沒有多少古蹟,僅從殘存的碑文上去讀取,和經過查對歷代文人在此留下的文字記錄,經過分析,對佛燈寺(呂祖廟、純陽觀、長生觀)有了更多的瞭解,也希望內江人更多瞭解自己的本土文化,熱愛家鄉的人文遺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