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进补,来年打虎!专家教你这样做,整个冬天不生病

立冬进补,来年打虎!专家教你这样做,整个冬天不生病

经历了春、夏、秋,一转眼,就已经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季节了。

代表冬天已经开始的,就是立冬,它是农历24节气中的第19个,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每年11月7-8日之间交节,传统上为冬天的第一个节气。

立冬进补,来年打虎!专家教你这样做,整个冬天不生病

一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俗语说「冬季进补,上山打虎」,那么,接下来就由中医专家为我们带来「立冬」的进补及养生相关知识

1、日常起居该如何注意?

  • 宜保暖

冬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日常起居要「去寒就暖」,居室要避严寒,求温暖。保暖是因为寒冷的刺激会损伤阳气。

立冬进补,来年打虎!专家教你这样做,整个冬天不生病

「就暖」不等于「热」,温度太高反而不宜。室温保持在18℃至23℃即可,如果过高,一则出汗过多,损伤阳气,二则到室外时,很容易受凉而引发多种疾病。

另外,白天可选择中午气温较高的时候开启门窗,让空气对流,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

  • 早睡晚起

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一天最好能保证8小时的睡眠时间,每晚最迟不宜超过11点入睡),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 宜调神

冬天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改变情绪低落的最佳办法就是活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

等,都是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的良药。


2、冬季饮食有啥讲究?

  • 饮食原则:保阴潜阳

①宜热食,宜温补

冬季寒冷,易伤人体之阳,建议早上食用热粥,以温补阳气,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

冬天进补不易产生火气,因此是最好的补阳补气养阴的季节。进补可扶正固本,萌育元气,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开发,增强体质。

气虚、阳虚(手足凉)的人可以多吃温补食物,如羊肉、狗肉、兔肉、鸡肉、人参、西洋参、鹿茸、核桃仁等;

血虚、阴虚的人可食鳖肉、鸭肉、阿胶、当归、银耳、地黄等;

阴虚之人应适当多食些羊肉、鸡肉、鹅肉,以补虚益气、养胃生津。

②忌粘硬、生冷,忌过食燥热

冬季切忌粘硬、生冷食物,此类属阴,易伤脾胃之阳,肾阳虚者,常易造成中气下陷,形寒肢冷,下利清谷等病症。

辣椒、胡椒、烧烤等燥热之物少量食用可以疏风散寒、温中健胃,但不可过食,以免使内伏的阳气郁而化热。

  • 科学进补

①药补不如食补

冬季的药补,必须结合自己的体质和病情,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辨证选用,避免「无虚滥补」。如果乱用补药,非但对身体无益,反而会造成不良后果。

食补即以食物之性,补机体之虚,纠阴阳之偏,使肌体达到平衡状态。如牛肉味甘,专补脾土;

羊肉味甘性热,能益气补虚,温中暖下;鸡肉甘而微温,可温中、益气、补精、添髓,凡虚劳赢瘦者皆可用之;

白鸭肉味甘微凉,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故素体阴虚偏重者可食之。

  • 进补需分男女老幼

中医认为,男以气为本,女以血为主,男宜补气壮阳或补气养阴为要,而女则补气养血为重,因此有「男吃人参女吃茸」的说法。

如果是阴阳两虚的则人参与鹿茸并进。

小孩子的状况可用「肝常余而脾常不足、心火常亢肾气不充」来形容,他们常有肝火但肺脏娇嫩,进补的时候就要补脾平肝,清心补肺肾。

老年人多存在气血、阴阳均不足的情况,但虚症的情况又因人而异,所以进补尤其须要随证应变,哪类不足就偏重补哪类。

至于中青年,他们常见的情况有:饮食生活缺乏规律,故容易发生湿热;休息不足导致伤及阴气;吃辛辣煎炒食物过多则易上火动气。

在进补时,也应该分门别类来对待,最好是请有经验的医生诊断后再对证进补。


3、立冬养生食疗菜谱

  • 黑芝麻粥

配料:黑芝麻25克、粳米50克

做法:黑芝麻炒熟研末备用,粳米洗净与黑芝麻入锅同煮,旺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成粥。

功效补益肝肾,滋养五脏

  • 栗子莲子粥

配料:栗子100克、莲子20克(去心),炒扁豆2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栗子切口,放水中煮2~3分钟,剥去外壳。粳米淘洗干净,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煮开后放入莲子、栗子、炒扁豆,改用文火煮至粥成,放入冰糖,煮至溶化即可。

功效固肾厚肠,强壮筋骨。适用于腰膝无力,脾虚久泻等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