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飞鸿教会我们的五件事

俞飞鸿教会我们的五件事

俞飞鸿是娱乐圈少有的活得“任性逍遥,简单纯粹”的女演员,她活出了一个人最悉具自足的状态。她的任性逍遥是随缘随性,身心皆自由;她的简单纯粹是觉知内心后,活明白了。

俞飞鸿曾在某访谈节目中表示:“每个人完全有自由选择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你用社会、别人的眼光或标准来桎梏自己,认为这是你唯一的出路,那是你自己的悲哀。”

很多人被她的话所触动,将她奉为人生导师。俞飞鸿却认为,谁也做不了谁人生中的导师,她只代表她自己,她所表达的也只是在她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获得的感受和体悟而已。

曾有人好奇地问俞飞鸿:对自己、对世界、对生命的那些认知感悟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俞飞鸿坦言:“很难说清是哪一年,哪一个时刻,但肯定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生的。”

究竟俞飞鸿的那些认知感悟是如何发生的?俞飞鸿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到底是怎样的?

让我们走进俞飞鸿的人生,看一看俞飞鸿教会我们的五件事。


【第一件事】独立自主不是口号,需要切切实实的行动

在俞飞鸿18岁之前,命运给予了她两次别样的经历,为她充满秩序的人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次是在俞飞鸿8岁那年,被青年电影制片厂选中,人生首次接触电影,参演了故事片《竹》。一次是在俞飞鸿16岁那年,机缘巧合主演了刑侦片《凶手与懦夫》。尽管影片反响平平,但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俞飞鸿渐渐发现自己对电影本身产生了兴趣。

俞飞鸿教会我们的五件事

《凶手与懦夫》剧照

这两次的机缘“触电”,令出生书香门第,从小接受极为正统教育的俞飞鸿内心里隐隐产生了两个念头:

一是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二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此时的俞飞鸿,对自己的想法尚存疑虑,因此曾一度听从了父母的建议,考中了杭州一所大学的外贸系。在读了一年后,俞飞鸿终于能够确定,无论是所学专业,还是当下生活,都不符合她内心的真实需要。

俞飞鸿教会我们的五件事

于是,在俞飞鸿18岁那年,她与父亲有了这样一段对话:她对父亲说:“我要退学,去北京考电影学院。”父亲听了,并不支持。她又说:“我已经18岁了,有自己的想法,我希望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这一生,至少去从事感兴趣的职业。”最终,父亲尊重了她的选择。

少时总想着“赶紧长到30岁,我就能够独立自主”的俞飞鸿,实际上,18岁时就早已化想法为行动,按自己的意愿顺利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开始了独立自主的人生。


【第二件事】自由的边界是:从心所欲,而不逾“己”

寻求独立,追求自由,是俞飞鸿骨子里极度渴望的东西。

俞飞鸿曾表示:“我没有办法从外部提供的任何赞美和帮助中找到安全感和自由,我必须要全权接管自己的生活。”

从18岁到26岁,俞飞鸿一直在探索自由的边界,最终完成了自由度与秩序感的完美自洽。

离开家乡和父母,并没有让俞飞鸿活成另一个模样。

—— 在北京电影学院求学期间,她的学习生活高度自律。每天坚持晨练,晚上准时睡觉。认真学习,拿奖学金,是一个标准的好学生;

—— 大三有机会去美国参演好莱坞电影《喜福会》,她表现的淡定自若。同学们羡慕她没毕业就能去美国演电影,她却觉得只是参演一部电影而已,没什么了不起的。

俞飞鸿教会我们的五件事

《喜福会》剧照

—— 拍完《喜福会》,她拒绝了美国电影圈的赏识决定继续回校念书。当时导演、制片都对她青睐有加,希望她留在美国发展,她拒绝了。有人笑她傻,她却觉得只是做了一个适合自己性格的决定。

—— 毕业后她选择留校任教,一年后放弃稳定工作,决定去美国留学。放弃安稳工作去美国加州大学分校深造的原因很简单,就像当初离家一样,她想要去拓宽人生和自由的边界。很多人替她可惜,她却觉得自己缺少生活经历,只能照本宣科,又能教别人什么呢?

—— 美国求学期间她的生活能力得到锻炼,也终于找到了缺失的情绪表达能力。在异国他乡,她学会所有的事都自己打理。一次街头险被车撞的经历,让她第一次没有控制情绪,学会向人表达愤怒,习得了缺失多年的情绪表达。她一直觉得,有些事自己可以选择不做,但需要知道自己能做,这样内心才觉真的自由,不然总有疑虑。

俞飞鸿教会我们的五件事

8年的求学和生活经历,俞飞鸿始终遵从本心,按自己的意愿做着真正想做的事情。

她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于是高度自律;

她将拍电影当成人生体验,所以面对机遇时表现的淡定自若;

她的自知让她面对诱惑头脑清醒,做选择时懂得量力而行;

她对成长的需求让她愿意走出舒适圈,去拓宽人生和自由的边界;

她对自由的认知让她学会了自给自足和突破自我。

终于,俞飞鸿找到了自由的边界,建立起内心的秩序:活得从心所欲,而不逾“己”。


【第三件事】成长的真谛是:找到并坚持自己“一以贯之”的价值观

留学回国后,俞飞鸿因接拍了《牵手》而再次踏入演艺圈。最初导演让俞飞鸿出演女一号夏晓雪,俞飞鸿看了剧本,却觉得王纯这个角色无论是年龄还是所处人生阶段都与她现在的状态相似,年龄相仿,大学毕业不久,事业刚刚起步,她更容易进入王纯的心境。导演问她不介意饰演第三者么?她表示自己更看中人物本身。

俞飞鸿教会我们的五件事

《牵手》剧照

《牵手》播出后,以席卷之势红遍大江南北。此后,俞飞鸿片约不断,无数的剧本摆在了她面前。一度俞飞鸿的生活节奏被完全打乱,每年要拍四五部戏。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令她的身体和激情严重透支,她过得很不开心,甚至开始厌倦工作。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俞飞鸿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为了寻找答案,她停下脚步,推掉片约,进入人生的反思期。

她静静地在家看文艺电影,听白光的歌,看巴瑞什尼科夫的现代舞;

她一个人去法国南部自驾游,静下心来聆听心里真实的想法;

她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人物传记、访谈:

看梵高,她庆幸自己没有被赋予太多才华,“保持平庸就好”;

看武则天,她欣赏40岁后武则天的政治远见,却没兴趣经历如武则天般波澜起伏的人生;

看陈冲访谈,被“我希望我的一生非常平淡,平淡到不足以写成自传”所触动,发现自己原来喜欢平淡无奇,这就是她真正想要的生活。

对于俞飞鸿来说,平淡无奇是这样一种人生:“我不会关心自己红不红,我只关心我自己的心境,有没有成长,生活的片刻里,充不充满发自内心的喜悦。不符合我个性的事,我不会强扭着做,不是我的东西,我从不眼热。与其处在云端,我宁愿实实在在踩在地上,觉得很踏实。走在大路上,芸芸众生中,我就是渺小的一员,我愿意在生活中,人们更多的忽视我。世上所有的绚烂,最终都要归于平淡,如果你能享受平淡,那有没有绚烂过、什么时候绚烂,都不再是一种压力。”

俞飞鸿在阅读和阅历中,收获了成长。并找到了自己“一以贯之”的价值观。此后十多年,很多广告找她代言,她都会笑着婉拒。隔三岔五接一部戏,多半是因为角色本身对她有吸引。

演完戏,转身回归自己的生活,悠闲地生活、旅行。

俞飞鸿在接受某次采访时说:“成长就是给自己找个最舒服的姿势,躺着、半坐着、斜倚着……找到最舒服的姿势,然后一直保持,这就是我现在的生活。”


【第四件事】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没有“失败”一说

随遇而安,不执著于外物,万事不强求的俞飞鸿,十多年来,唯一干过的一件“把自己逼入极限”的事,就是自导自演了电影《爱有来生》。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从来不给自己压力,不跟自己较劲的人,告诉自己:无论千难万险,也要拍出这部电影?

是遇到了一件发自内心想做的事。

俞飞鸿曾感叹:“我1996年看到须兰的这篇小说《银杏,银杏》,2001年买的版权,2007年开拍,2009年成片上映,一个女人的黄金年龄,是这本小说和这部电影陪我过来的。”

俞飞鸿教会我们的五件事

一个人发自内心想做一件事,她会如何去做?俞飞鸿用她的经历告诉我们:

—— 是自己的梦想自己去实现。1996年,在往返美国的航班上,俞飞鸿读到了须兰的《银杏,银杏》,原著不长,9000多字,一气呵成。故事很中国,很执念。俞飞鸿被这个短篇小说给打动了。遇见好导演,便会凑上去问:“这么好的故事,怎么不试着拍拍看?”最后,王朔给了她一个建议:“既然你这么喜欢,就该自己拍出来。”

—— 是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去付出。2000年,俞飞鸿下定决心拍出这部电影,便在拍戏间隙下苦功写剧本。写了三年,实在是不满意,干脆推掉了全部戏约,专心在家打磨。为了寻找自己的影像风格,俞飞鸿在家一部接一部地看电影。为了启动资金,俞飞鸿不惜抵押了房产。有时俞飞鸿也会问自己:“我一定要把它写出来吗?我非得自己去拍吗?”内心告诉她,是的。

俞飞鸿教会我们的五件事

—— 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最大努力的去做。资金到位后,俞飞鸿带着剧组去往云南,在那里呆了八个多月。每天和各个部门据理力争,与美术组半米半米地争执搭建场景的内部结构,和道具师一件一件勾对屋子里要摆的锅碗瓢盆。为了拍一个最好的镜头,全剧组要爬上3000米以上的高峰。以身作则的俞飞鸿总是走在第一个。几十趟下来,脚趾都翻了盖儿。俞飞鸿坦言自己从来都不是领袖,但做导演就得以身作则。她不偷懒,把自己全交待出去,那就什么遗憾都没有,不然的话她会心虚,她从来都不喜欢心虚的感觉。

——是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也懂得顺势而为。拍摄期间,当地的雨季提前到来。一开始,雨下得断断停停,每天还能拍几个镜头。到了后来,雨不停下,好不容易搭的景,眼睁睁看着大雨冲毁,剧组只好停工。每天剧组要白白损耗几十万元,面临不得不撤离的困境。而俞飞鸿除了等,什么也不能做。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雨,不知道站了多久。当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发生时,不是愤怒,也不是悲伤,是空白。她发现,当困难来临的时候,能解决的解决,解决不了的就只有等待,因为任何事情最终都会过去。此次执导,是俞飞鸿成长的关键一步,此后她再也不害怕失控了。

2009年,《爱有来生》终于成片上映。虽一举获得大学生电影奖最佳处女作,且至今在豆瓣上还有7.6的评分,可惜的是,口碑不错,票房却惨败。投资4000万,只有200万票房。

俞飞鸿教会我们的五件事

《爱有来生》剧照

后来,有记者问:“费了这么大的心力,最后票房这么少,不觉得自己做得很失败吗?”

俞飞鸿很淡定地说:“商业上的结果是这样。但对我个人而言,我倒不觉得,因为它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拍摄过程中虽然辛苦,我的心却是愉悦的。重要的是,它成了我人生很宝贵的一笔财富。”

俞飞鸿是通透的,她知道,她已经实现了自己发自内心想做的事,过程有愉悦,有收获,她已满足。因为,成功本质上来说,不过是一种自我实现罢了。


【第五件事】生命的意义:找到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内心支点

探寻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这既是人对生命的探索,也是人对自我的探索。

然而,俞飞鸿在某次采访中却说:“生命本身是件毫无意义的事儿。如果一个人不自杀不死,总会有某个时刻觉得活下去毫无意义。如果肉身要生存下去,就不能过的太哲学,就应该活得像个凡人,找到可以支撑生存下去的那个点。”

俞飞鸿教会我们的五件事

那么,对于俞飞鸿来说,支撑她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内心支点是什么呢?

—— 是扩展自我边界,找到真正的自己。俞飞鸿曾坦言,20岁的时候,根本找不到真正的自己。是经历过岁月,才发现了内心最真实的自己。而她扩展自我边界的方式,更多是依靠自我救赎,精神上的汲取,电影、阅读、思考,去经历,去生活。当俞飞鸿找到真正的自己,她由衷的发现,人的安全感来自于你自己,精神世界的自由,心灵上的自由,只有你自己能给自己。

所以当被问及为何至今单身时,她说:“我不是独身主义者,也不是不婚主义者,我的状态只不过是我没结婚。我并没有那么着急,到了什么年龄就必须有一个实际的婚姻。我不反对一切形式,婚姻、不婚、单身、在一起但不选择婚姻,都是一种生活方式,重要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 是找到自己最自在的生活节奏,按自己的心意生活。30岁左右的时候,俞飞鸿察觉到自己是一个很无趣的人。尽管热爱电影,但更热爱生活本身,那种平稳安逸的生活。35岁以后,俞飞鸿逐渐找到了自己最自在的生活节奏。她不喜欢量产、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喜欢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完了必须要有一个修整期,完全的放松自己,去旅行,或计划陪父母做些什么。在曝光度就是生命的娱乐圈,有人说她是在浪费生命,迟早会被观众遗忘。她表示,自己的人生想怎么浪费就怎么浪费,没人需要一辈子被人记住。她所指的“浪费”,不是浑浑噩噩,而是以自己的节奏做自己喜欢或觉得有意义的事情。

俞飞鸿教会我们的五件事

—— 是遵从本心,不畏人言,坚持走自己的路。俞飞鸿喜欢表演,既源于她天生比较喜欢感受人性身上的各种细微点,也源于演戏让她能通过不同角色体验充满未知的经历,而现实中她则更愿安稳度日。入行以来,俞飞鸿尝试了各种类型的影视剧,如情感剧《牵手》、古装剧《小李飞刀》、剧情片《千年敬祈》、恋爱喜剧《小丈夫》、谍战剧《父亲的身份》、奇幻片《悟空传》等,在不同角色里体验百味人生。有人认为她的气质更适合去演具文化意识感、更经得起时间的影片,而不是去演那些庸俗无聊的影视剧。她表示,作为演员,自己不可能因为别人喜欢而只演一种角色一种戏,也永远不想给自己贴标签,或固定在一个框架里。

—— 是可以接受自己不完美,坦然面对,真实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俞飞鸿越来越能够客观看待自己,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缺点,也知道自己的范围在哪里。她没有兴趣向外界证明自己,自己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她不要求自己完美,只要求在自己擅长的范畴内尽量发挥。她曾坦言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因为自己是真实的。对她而言,真实做自己很重要。当被问及是否还有想完善自己的地方?她表示,或许需要,但自己可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没有人完美。对于自己所有的一切,她没有任何不喜欢的地方。没有好与不好,只要它真实存在就行。

俞飞鸿是真正活明白的人。即使她笃信“生命本身是件毫无意义的事儿”,也不影响她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因为她已经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以及与这个世界和平共处的方式。

俞飞鸿教会我们的五件事

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最大的本质差别。不同认知的人,看到的自己和世界是不一样的。俞飞鸿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者,她的世界一直都向内探寻。十几二十岁的时候,俞飞鸿还会给自己设定条条框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后来她发现,哪有那么多应该不应该,人生就是经历。没人能跳过成长期的迷茫与困惑,只有经历过,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当俞飞鸿找到真正的自己,她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升级了:

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的局限在哪;

她对世界、对本质、对社会现状有了更为清醒的认知;

她对他人的观点和生活方式,有了更大程度的理解和包容。

当人的认知升级,反而更能真切感受到生活的本来面目,活得简单。

就如俞飞鸿所言:“我的人生谁也替代不了,别人眼中的我与我无关。我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想得很简单,只演我喜欢的角色和故事,按照我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就好,其他的都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也不是我能控制的。”

俞飞鸿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让安全感、愉悦感来自自身,是人生必要的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