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飛鴻教會我們的五件事

俞飛鴻教會我們的五件事

俞飛鴻是娛樂圈少有的活得“任性逍遙,簡單純粹”的女演員,她活出了一個人最悉具自足的狀態。她的任性逍遙是隨緣隨性,身心皆自由;她的簡單純粹是覺知內心後,活明白了。

俞飛鴻曾在某訪談節目中表示:“每個人完全有自由選擇任何一種生活方式,你用社會、別人的眼光或標準來桎梏自己,認為這是你唯一的出路,那是你自己的悲哀。”

很多人被她的話所觸動,將她奉為人生導師。俞飛鴻卻認為,誰也做不了誰人生中的導師,她只代表她自己,她所表達的也只是在她自己的人生經歷中獲得的感受和體悟而已。

曾有人好奇地問俞飛鴻:對自己、對世界、對生命的那些認知感悟是在什麼時候產生的?

俞飛鴻坦言:“很難說清是哪一年,哪一個時刻,但肯定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發生的。”

究竟俞飛鴻的那些認知感悟是如何發生的?俞飛鴻成長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到底是怎樣的?

讓我們走進俞飛鴻的人生,看一看俞飛鴻教會我們的五件事。


【第一件事】獨立自主不是口號,需要切切實實的行動

在俞飛鴻18歲之前,命運給予了她兩次別樣的經歷,為她充滿秩序的人生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一次是在俞飛鴻8歲那年,被青年電影製片廠選中,人生首次接觸電影,參演了故事片《竹》。一次是在俞飛鴻16歲那年,機緣巧合主演了刑偵片《兇手與懦夫》。儘管影片反響平平,但在電影的創作過程中,俞飛鴻漸漸發現自己對電影本身產生了興趣。

俞飛鴻教會我們的五件事

《兇手與懦夫》劇照

這兩次的機緣“觸電”,令出生書香門第,從小接受極為正統教育的俞飛鴻內心裡隱隱產生了兩個念頭:

一是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二是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

此時的俞飛鴻,對自己的想法尚存疑慮,因此曾一度聽從了父母的建議,考中了杭州一所大學的外貿系。在讀了一年後,俞飛鴻終於能夠確定,無論是所學專業,還是當下生活,都不符合她內心的真實需要。

俞飛鴻教會我們的五件事

於是,在俞飛鴻18歲那年,她與父親有了這樣一段對話:她對父親說:“我要退學,去北京考電影學院。”父親聽了,並不支持。她又說:“我已經18歲了,有自己的想法,我希望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這一生,至少去從事感興趣的職業。”最終,父親尊重了她的選擇。

少時總想著“趕緊長到30歲,我就能夠獨立自主”的俞飛鴻,實際上,18歲時就早已化想法為行動,按自己的意願順利考入北京電影學院,開始了獨立自主的人生。


【第二件事】自由的邊界是:從心所欲,而不逾“己”

尋求獨立,追求自由,是俞飛鴻骨子裡極度渴望的東西。

俞飛鴻曾表示:“我沒有辦法從外部提供的任何讚美和幫助中找到安全感和自由,我必須要全權接管自己的生活。”

從18歲到26歲,俞飛鴻一直在探索自由的邊界,最終完成了自由度與秩序感的完美自洽。

離開家鄉和父母,並沒有讓俞飛鴻活成另一個模樣。

—— 在北京電影學院求學期間,她的學習生活高度自律。每天堅持晨練,晚上準時睡覺。認真學習,拿獎學金,是一個標準的好學生;

—— 大三有機會去美國參演好萊塢電影《喜福會》,她表現的淡定自若。同學們羨慕她沒畢業就能去美國演電影,她卻覺得只是參演一部電影而已,沒什麼了不起的。

俞飛鴻教會我們的五件事

《喜福會》劇照

—— 拍完《喜福會》,她拒絕了美國電影圈的賞識決定繼續回校唸書。當時導演、製片都對她青睞有加,希望她留在美國發展,她拒絕了。有人笑她傻,她卻覺得只是做了一個適合自己性格的決定。

—— 畢業後她選擇留校任教,一年後放棄穩定工作,決定去美國留學。放棄安穩工作去美國加州大學分校深造的原因很簡單,就像當初離家一樣,她想要去拓寬人生和自由的邊界。很多人替她可惜,她卻覺得自己缺少生活經歷,只能照本宣科,又能教別人什麼呢?

—— 美國求學期間她的生活能力得到鍛鍊,也終於找到了缺失的情緒表達能力。在異國他鄉,她學會所有的事都自己打理。一次街頭險被車撞的經歷,讓她第一次沒有控制情緒,學會向人表達憤怒,習得了缺失多年的情緒表達。她一直覺得,有些事自己可以選擇不做,但需要知道自己能做,這樣內心才覺真的自由,不然總有疑慮。

俞飛鴻教會我們的五件事

8年的求學和生活經歷,俞飛鴻始終遵從本心,按自己的意願做著真正想做的事情。

她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於是高度自律;

她將拍電影當成人生體驗,所以面對機遇時表現的淡定自若;

她的自知讓她面對誘惑頭腦清醒,做選擇時懂得量力而行;

她對成長的需求讓她願意走出舒適圈,去拓寬人生和自由的邊界;

她對自由的認知讓她學會了自給自足和突破自我。

終於,俞飛鴻找到了自由的邊界,建立起內心的秩序:活得從心所欲,而不逾“己”。


【第三件事】成長的真諦是:找到並堅持自己“一以貫之”的價值觀

留學回國後,俞飛鴻因接拍了《牽手》而再次踏入演藝圈。最初導演讓俞飛鴻出演女一號夏曉雪,俞飛鴻看了劇本,卻覺得王純這個角色無論是年齡還是所處人生階段都與她現在的狀態相似,年齡相仿,大學畢業不久,事業剛剛起步,她更容易進入王純的心境。導演問她不介意飾演第三者麼?她表示自己更看中人物本身。

俞飛鴻教會我們的五件事

《牽手》劇照

《牽手》播出後,以席捲之勢紅遍大江南北。此後,俞飛鴻片約不斷,無數的劇本擺在了她面前。一度俞飛鴻的生活節奏被完全打亂,每年要拍四五部戲。高強度的工作節奏令她的身體和激情嚴重透支,她過得很不開心,甚至開始厭倦工作。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俞飛鴻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為了尋找答案,她停下腳步,推掉片約,進入人生的反思期。

她靜靜地在家看文藝電影,聽白光的歌,看巴瑞什尼科夫的現代舞;

她一個人去法國南部自駕遊,靜下心來聆聽心裡真實的想法;

她喜歡看各種各樣的人物傳記、訪談:

看梵高,她慶幸自己沒有被賦予太多才華,“保持平庸就好”;

看武則天,她欣賞40歲後武則天的政治遠見,卻沒興趣經歷如武則天般波瀾起伏的人生;

看陳沖訪談,被“我希望我的一生非常平淡,平淡到不足以寫成自傳”所觸動,發現自己原來喜歡平淡無奇,這就是她真正想要的生活。

對於俞飛鴻來說,平淡無奇是這樣一種人生:“我不會關心自己紅不紅,我只關心我自己的心境,有沒有成長,生活的片刻裡,充不充滿發自內心的喜悅。不符合我個性的事,我不會強扭著做,不是我的東西,我從不眼熱。與其處在雲端,我寧願實實在在踩在地上,覺得很踏實。走在大路上,芸芸眾生中,我就是渺小的一員,我願意在生活中,人們更多的忽視我。世上所有的絢爛,最終都要歸於平淡,如果你能享受平淡,那有沒有絢爛過、什麼時候絢爛,都不再是一種壓力。”

俞飛鴻在閱讀和閱歷中,收穫了成長。並找到了自己“一以貫之”的價值觀。此後十多年,很多廣告找她代言,她都會笑著婉拒。隔三岔五接一部戲,多半是因為角色本身對她有吸引。

演完戲,轉身迴歸自己的生活,悠閒地生活、旅行。

俞飛鴻在接受某次採訪時說:“成長就是給自己找個最舒服的姿勢,躺著、半坐著、斜倚著……找到最舒服的姿勢,然後一直保持,這就是我現在的生活。”


【第四件事】發自內心想做的事,沒有“失敗”一說

隨遇而安,不執著於外物,萬事不強求的俞飛鴻,十多年來,唯一干過的一件“把自己逼入極限”的事,就是自導自演了電影《愛有來生》。

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一個從來不給自己壓力,不跟自己較勁的人,告訴自己:無論千難萬險,也要拍出這部電影?

是遇到了一件發自內心想做的事。

俞飛鴻曾感嘆:“我1996年看到須蘭的這篇小說《銀杏,銀杏》,2001年買的版權,2007年開拍,2009年成片上映,一個女人的黃金年齡,是這本小說和這部電影陪我過來的。”

俞飛鴻教會我們的五件事

一個人發自內心想做一件事,她會如何去做?俞飛鴻用她的經歷告訴我們:

—— 是自己的夢想自己去實現。1996年,在往返美國的航班上,俞飛鴻讀到了須蘭的《銀杏,銀杏》,原著不長,9000多字,一氣呵成。故事很中國,很執念。俞飛鴻被這個短篇小說給打動了。遇見好導演,便會湊上去問:“這麼好的故事,怎麼不試著拍拍看?”最後,王朔給了她一個建議:“既然你這麼喜歡,就該自己拍出來。”

—— 是願意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去付出。2000年,俞飛鴻下定決心拍出這部電影,便在拍戲間隙下苦功寫劇本。寫了三年,實在是不滿意,乾脆推掉了全部戲約,專心在家打磨。為了尋找自己的影像風格,俞飛鴻在家一部接一部地看電影。為了啟動資金,俞飛鴻不惜抵押了房產。有時俞飛鴻也會問自己:“我一定要把它寫出來嗎?我非得自己去拍嗎?”內心告訴她,是的。

俞飛鴻教會我們的五件事

—— 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盡最大努力的去做。資金到位後,俞飛鴻帶著劇組去往雲南,在那裡呆了八個多月。每天和各個部門據理力爭,與美術組半米半米地爭執搭建場景的內部結構,和道具師一件一件勾對屋子裡要擺的鍋碗瓢盆。為了拍一個最好的鏡頭,全劇組要爬上3000米以上的高峰。以身作則的俞飛鴻總是走在第一個。幾十趟下來,腳趾都翻了蓋兒。俞飛鴻坦言自己從來都不是領袖,但做導演就得以身作則。她不偷懶,把自己全交待出去,那就什麼遺憾都沒有,不然的話她會心虛,她從來都不喜歡心虛的感覺。

——是面對困難不輕言放棄,也懂得順勢而為。拍攝期間,當地的雨季提前到來。一開始,雨下得斷斷停停,每天還能拍幾個鏡頭。到了後來,雨不停下,好不容易搭的景,眼睜睜看著大雨沖毀,劇組只好停工。每天劇組要白白損耗幾十萬元,面臨不得不撤離的困境。而俞飛鴻除了等,什麼也不能做。站在窗前,看著外面的雨,不知道站了多久。當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發生時,不是憤怒,也不是悲傷,是空白。她發現,當困難來臨的時候,能解決的解決,解決不了的就只有等待,因為任何事情最終都會過去。此次執導,是俞飛鴻成長的關鍵一步,此後她再也不害怕失控了。

2009年,《愛有來生》終於成片上映。雖一舉獲得大學生電影獎最佳處女作,且至今在豆瓣上還有7.6的評分,可惜的是,口碑不錯,票房卻慘敗。投資4000萬,只有200萬票房。

俞飛鴻教會我們的五件事

《愛有來生》劇照

後來,有記者問:“費了這麼大的心力,最後票房這麼少,不覺得自己做得很失敗嗎?”

俞飛鴻很淡定地說:“商業上的結果是這樣。但對我個人而言,我倒不覺得,因為它教會了我很多東西,拍攝過程中雖然辛苦,我的心卻是愉悅的。重要的是,它成了我人生很寶貴的一筆財富。”

俞飛鴻是通透的,她知道,她已經實現了自己發自內心想做的事,過程有愉悅,有收穫,她已滿足。因為,成功本質上來說,不過是一種自我實現罷了。


【第五件事】生命的意義:找到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的內心支點

探尋生命的意義,是人類永恆的話題。這既是人對生命的探索,也是人對自我的探索。

然而,俞飛鴻在某次採訪中卻說:“生命本身是件毫無意義的事兒。如果一個人不自殺不死,總會有某個時刻覺得活下去毫無意義。如果肉身要生存下去,就不能過的太哲學,就應該活得像個凡人,找到可以支撐生存下去的那個點。”

俞飛鴻教會我們的五件事

那麼,對於俞飛鴻來說,支撐她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的內心支點是什麼呢?

—— 是擴展自我邊界,找到真正的自己。俞飛鴻曾坦言,20歲的時候,根本找不到真正的自己。是經歷過歲月,才發現了內心最真實的自己。而她擴展自我邊界的方式,更多是依靠自我救贖,精神上的汲取,電影、閱讀、思考,去經歷,去生活。當俞飛鴻找到真正的自己,她由衷的發現,人的安全感來自於你自己,精神世界的自由,心靈上的自由,只有你自己能給自己。

所以當被問及為何至今單身時,她說:“我不是獨身主義者,也不是不婚主義者,我的狀態只不過是我沒結婚。我並沒有那麼著急,到了什麼年齡就必須有一個實際的婚姻。我不反對一切形式,婚姻、不婚、單身、在一起但不選擇婚姻,都是一種生活方式,重要的是你自己的選擇。”

—— 是找到自己最自在的生活節奏,按自己的心意生活。30歲左右的時候,俞飛鴻察覺到自己是一個很無趣的人。儘管熱愛電影,但更熱愛生活本身,那種平穩安逸的生活。35歲以後,俞飛鴻逐漸找到了自己最自在的生活節奏。她不喜歡量產、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狀態,喜歡一段時間內只做一件事,完了必須要有一個修整期,完全的放鬆自己,去旅行,或計劃陪父母做些什麼。在曝光度就是生命的娛樂圈,有人說她是在浪費生命,遲早會被觀眾遺忘。她表示,自己的人生想怎麼浪費就怎麼浪費,沒人需要一輩子被人記住。她所指的“浪費”,不是渾渾噩噩,而是以自己的節奏做自己喜歡或覺得有意義的事情。

俞飛鴻教會我們的五件事

—— 是遵從本心,不畏人言,堅持走自己的路。俞飛鴻喜歡錶演,既源於她天生比較喜歡感受人性身上的各種細微點,也源於演戲讓她能通過不同角色體驗充滿未知的經歷,而現實中她則更願安穩度日。入行以來,俞飛鴻嘗試了各種類型的影視劇,如情感劇《牽手》、古裝劇《小李飛刀》、劇情片《千年敬祈》、戀愛喜劇《小丈夫》、諜戰劇《父親的身份》、奇幻片《悟空傳》等,在不同角色裡體驗百味人生。有人認為她的氣質更適合去演具文化意識感、更經得起時間的影片,而不是去演那些庸俗無聊的影視劇。她表示,作為演員,自己不可能因為別人喜歡而只演一種角色一種戲,也永遠不想給自己貼標籤,或固定在一個框架裡。

—— 是可以接受自己不完美,坦然面對,真實存在。隨著年齡的增長,俞飛鴻越來越能夠客觀看待自己,知道自己有哪些優缺點,也知道自己的範圍在哪裡。她沒有興趣向外界證明自己,自己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她不要求自己完美,只要求在自己擅長的範疇內儘量發揮。她曾坦言喜歡自己現在的樣子,因為自己是真實的。對她而言,真實做自己很重要。當被問及是否還有想完善自己的地方?她表示,或許需要,但自己可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沒有人完美。對於自己所有的一切,她沒有任何不喜歡的地方。沒有好與不好,只要它真實存在就行。

俞飛鴻是真正活明白的人。即使她篤信“生命本身是件毫無意義的事兒”,也不影響她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因為她已經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以及與這個世界和平共處的方式。

俞飛鴻教會我們的五件事

認知,幾乎是人和人之間最大的本質差別。不同認知的人,看到的自己和世界是不一樣的。俞飛鴻是一個獨立的思考者,她的世界一直都向內探尋。十幾二十歲的時候,俞飛鴻還會給自己設定條條框框,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後來她發現,哪有那麼多應該不應該,人生就是經歷。沒人能跳過成長期的迷茫與困惑,只有經歷過,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當俞飛鴻找到真正的自己,她對自己和世界的認知升級了:

她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知道自己的侷限在哪;

她對世界、對本質、對社會現狀有了更為清醒的認知;

她對他人的觀點和生活方式,有了更大程度的理解和包容。

當人的認知升級,反而更能真切感受到生活的本來面目,活得簡單。

就如俞飛鴻所言:“我的人生誰也替代不了,別人眼中的我與我無關。我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想得很簡單,只演我喜歡的角色和故事,按照我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就好,其他的都不在我的考慮範圍內,也不是我能控制的。”

俞飛鴻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讓安全感、愉悅感來自自身,是人生必要的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