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了刘伯温,朱棣继位后,为何又杀了刘伯温的儿子?

zasdff2010


刘伯温是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杀的尚无定论,历史上没有记载。

不过民间传说是刘伯温吃了朱元璋让胡惟庸带给他的中药后,感到心口有块石头堵着。

刘伯温当时确实病了,据说病得不重,史书记载偶感风寒,推测也就是伤风感冒一类的小病。

但是自从服了老朱为他抓的中药后,病情逐渐加重,最后死在了老家青田。这是人们怀疑刘伯温死于老朱之手的地方。

其实别轻视伤风感冒之类的小病,感冒可引起全身疾病,你上医院去看感冒,没三千五千出不了医院。

刘伯温有可能由感冒引起了心肌梗塞。



也就是说老刘是正常死亡。再说朱元璋没理由害死老刘。此时刘伯温已经退休了,要权没权,要实力没实力,老朱为什么要害他呢?

有人说老刘能掐会算,老朱怕他占据风水之地称帝。简直是胡扯,老刘乃平常人,哪里能掐会算?

假如老刘能掐会算还喝胡惟庸带给他有毒的中药啊?假如能掐会算知道进京没好事,他就不进京面见朱元璋了。有些事经不住推敲。

但是朱棣继位后,确实杀了刘伯温的小儿子刘璟。朱棣为何要杀刘璟呢?

刘伯温是在64岁时去世的,他有两个儿子,当时长子刘琏28岁,次子刘璟25岁。老刘死后,他的长子承袭了老爸的爵位——诚意伯。



然而很不幸,在老爸去世4年后,时年32岁的长子刘琏被胡惟庸一党逼死了。

史书记载【刘琏被胡惟庸党所胁,堕井死。】具体原因没记载。估计是刘琏刚直不阿,不依附胡党所致。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都随父亲的脾气,不会溜须拍马屁。

刘琏死后,当时朱元璋想让刘璟承袭爵位,刘璟把爵位让给了自己的侄子(刘琏的儿子)由此可见刘璟不是贪慕权势的小人。

朱元璋死后,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老朱的四儿子朱棣把侄子朱允炆的江山抢到了手,朱棣成了明朝第二个皇帝——明成祖。

按照正统继承法来说,朱允炆是朱元璋的继承人,其他人做皇帝都属于篡位。这是在忠诚和正直人眼中的看法。

但是朱允炆的大多数旧臣都表示拥护朱棣。只有少数人对朱棣称帝表示不耻为伍。



比如方孝儒、齐泰、黄子澄等人誓死不屈服,这些人都被朱棣杀死了。

刘璟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忠君的思想根深蒂固,他不耻朱棣的篡位行为,对朱棣宣召入宫为官置之不理,声称自己有病不能上任。

刘璟用一种消极对抗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朱棣想到刘璟在自己称帝后,从不称自己为陛下,只是称呼自己从前的四皇子的称谓,这分明是刘璟不承认自己称帝的合法性,又联想到刘璟和自己下棋时,竟然毫不手软让着自己……

朱棣此时想到了刘璟许多对自己不恭的行为,越想越气,一怒之下把刘璟杀了。


秉烛读春秋


刘基,字伯温,通晓天文经史,尤精于兵法,为元朝至顺年间的进士。刘基因为廉洁正直,又才华横溢,被时人比作蜀汉时期的诸葛武侯。在他投入朱元璋麾下之后,又常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也”,与张良作比。

刘基可比诸葛亮和张良,可见其才能非比寻常。但刘伯温绝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文弱书生,按照《明史》记载,“基虬髯,貌修伟”,乃是一侠客形象。

刘基做事向来勇毅果断,但是,刘基过于公正严明、嫉恶如仇的性格却害了他们父子两代三人。

朱元璋在闻知刘基的大名后,重金聘请刘基出山相助。刘基并不是朱元璋的濠州嫡系。

刘基投奔朱元璋之后,献时务十八策,并帮朱元璋分析天下形势。刘基劝朱元璋不用尊奉韩林儿,而是鼓励朱元璋自立;对于江南的义军,可以先灭陈友谅,再攻张士诚,然后北伐中原,则可天下一统。

刘基相比诸葛亮,才能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刘基不但善于谋划天下大局,还善于临阵指挥,在对阵陈友谅时,刘基就是妙计不断。

刘基献策诱陈友谅入龙湾,大败之;又劝朱元璋亲征,直捣陈友谅老巢江州,收复了江西驻郡;后又亲侍朱元璋旁,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彻底剿灭了陈友谅。

鄱阳湖一战,刘基甚至还上演了英雄救主之举,“太祖坐胡床督战,基侍侧,忽跃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仓卒徙别舸,坐未定,飞炮击旧所御舟立碎。”刘基比诸葛亮还妖呀,一看战场变化,就知道陈友谅要直击朱元璋旗舰了。

陈友谅死后,天下已无人可与朱元璋争锋。朱元璋之后灭张士诚,北伐中原,按照刘基的天下大略,完成了统一大业。

但是,刘基的厄运也就从此时开始。

陈友谅死后,战事无需刘基操心了,朱元璋就让刘基去做律法和整肃纲纪的事情。结果呢,刘基得罪了不少朝廷大员。

刘基在祈雨期间,斩杀了中书省都事李彬,得罪了宠信李彬的宰相李善长。李善长借机诬告刘基,说刘基在祭坛下杀人,是大不敬之举。加上这次祈雨正好失败了,惹得朱元璋大怒,开始怪罪刘基。

刘基吓得借妻子去世之故,告辞还乡。朱元璋之后封赏功臣,刘基也仅获封食禄二百四十石的诚意伯。然后,刘基再次战战兢兢的告老还乡。

刘基还得罪了胡惟庸。胡惟庸在刘基返乡之后,派人构陷刘基,说刘基想霸占一块有帝王之气的墓地,来作为死后的安葬之处。朱元璋最怕的就是有人造反,谋他的皇位,虽然没有怪罪刘基,但还是相信了胡惟庸的谗言。

刘基听说了胡惟庸诬陷的事情,担心朱元璋起杀心,马上战战兢兢的跑到了南京,待在了朱元璋眼皮之下。

根据《明史》和《国朝献征录》的相互印证,刘基之死,类似于韩信之死。刘基偶发风寒,朱元璋让胡惟庸派医生给刘基治病。刘基服药后腹中出现拳头大、石头一般的异物。刘基抱病觐见了朱元璋,说了胡惟庸给他看病的事情。但是,朱元璋仅仅讲了一些安慰的话。在刘基病情加重之后,朱元璋专门派人护送刘基返乡。

由此可见,朱元璋不忍亲手杀了功高盖世的刘基。但是,跟刘邦借吕后之手杀韩信一样,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杀了刘基。

刘基的长子刘琏,颇有文采。刘基死后两年,在朱元璋朝任职。朱元璋本想重用,但是被胡惟庸一党胁迫,坠井而亡。

刘基的次子刘璟,作风跟刘基颇有相似之处,通晓经学,并善于用兵,而且为人正直,深得朱元璋器重。

朱元璋曾想让刘璟袭刘基的爵位,但是刘璟说自己的侄子尚在(刘琏的长子刘廌)。刘璟的正直、谦让之风,让朱元璋很高兴,于是就让刘廌袭爵,并给刘璟设置了专门的职位,指派给了谷王。也正因为刘璟长期在谷王府,躲过了胡惟庸的迫害。

但是,跟刘基一样,刘璟的正直也害死了他。

刘璟在靖难之役前,曾和朱棣下棋。朱棣让刘璟让他,结果刘璟却说,该让的地方让,不该让的地方不让。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刘璟被任命为李景隆的参军事,随军出征。兵败后,曾上书建文帝,陈述利害,没有得到答复,辞而归乡。

朱棣登基后,召见刘璟,刘璟称病不去,被朱棣抓到了京师。结果呢,刘璟坚决不称朱棣为“陛下”,继续称之为“殿下”,还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这……朱棣为了摆脱“簒逆”的嫌疑,连亲妈都不认了,自然容不得刘璟这么说他,下令将刘璟入狱。刘璟坚贞不屈,自缢于狱中。

执法的官员请求朱棣连坐刘璟家人。但朱棣并不是昏庸之君,念及刘基,没有批准。

自此,刘伯温的两个儿子全死了。刘璟因为是次子,并未袭爵,其后人史书没有记录。而刘琏的后人,一直在明朝为官。

史料记载的刘基最后一代刘孔昭,在明亡后,曾参与建立南明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权,“后航海不知所终”,刘基一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奕天读历史


刘伯温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他的智慧、远见与谋略为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传言他与诸葛亮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刘伯温于是也被后人神话了。刘伯温最神的地方不是帮助老朱打天下,而是看透老朱是个只能共患难的小人,于是他两次告老还乡,但是也逃不过被诛杀的结局。

朱元璋登基后,屠杀无数开国功臣,刘伯温死的很惨,他的两个儿子死的更惨。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刘基从小聪明好学,12岁考中秀才,22岁年考中进士,老师对他的评价很高,说他有过目而知其要之能,是个奇才。

由于元朝末年兵荒马乱在家待了三年,到了25岁才到江西高安县任县丞(正八品),任职期间,体察民情,整治贪官污吏,为民除害。刚正不阿的刘基赢得百姓的爱戴,后由于揭发监察御史失败,便辞职回乡。

公元1352年,徐寿辉起兵反元,占领杭州,元朝再次任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由于当时官府贿赂严重,元朝的腐败让他非常失望,于是一气之下便辞了官。

公元1360年,朱元璋请他为谋臣,刘基针对当时的局势,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协助朱元璋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公元1368年朱元璋即位,国号大明,刘基为御史中丞,官不大,跟李善长没法比,但是论功绩也确实不如李善长。

刘伯温两次告老还乡

刘伯温举报中书省都事李彬贪图私利,李彬是左丞相李善长的亲信,于是李善长请求刘伯温从轻发落,刘伯温不理睬,怕夜长梦多,便迅速派人告知朱元璋,得到批准后便将李彬处决了,于是刘伯温得罪了李善长,两人开始不和。

李善长向朱元璋告状,说刘伯温在坛土遗下杀人,大不敬。平日里对刘伯温不满的人也开始落井下石。

这时由于严重天旱,朱元璋要求大臣提意见,刘伯温的意见得到朱元璋的采纳,但十天过后,还是不下雨,朱元璋非常生气,这时刘伯温的老婆也死了,所以刘伯温请求告老还乡。后来朱元璋召他入京,给了很多赏赐,公元1371年刘伯温再次告老还乡。

刘伯温之死的两种说法

胡惟庸跟李善长是同乡,胡惟庸很早就跟着朱元璋,也是个有能力的人。

《明史》记载:“胡惟庸初为宁国知县,以善长荐,擢太常少卿,后为丞相,因相往来。而善长弟存义子佑,惟庸从女婿也。”

李善长非常信任胡惟庸,胡惟庸还加人以李善长为中心的淮西集团,他与李善长相互勾结。明朝初期,有俩大政治集团,李善长的淮西集团和刘伯温的浙东集团。

朱元璋在选丞相的时候就问刘伯温,问他觉得谁最合适,刘伯温认为胡惟庸是一匹劣质的马,胡惟庸知道后,对刘伯温恨之入骨,后来当上丞相之后,一直想找机会报复刘伯温,所以胡惟庸和李善长有一个共同敌人刘伯温。

公元1375年,刘伯温得了风寒,朱元璋知道后,派胡惟庸带御医去看望刘伯温,刘伯温吃了御医开的药,不但没有好转,而且肚子变得胀痛难忍,十分痛苦,病越来越严重,刘伯温带着病见朱元璋,委婉的告诉老朱,吃了胡惟庸带的御医开的药后,病情更加严重,朱元璋并没有大怒,只是说了些宽慰的话,让刘伯温非常寒心,不久朱元璋便派人护送刘伯温返乡,1375年5月刘伯温去世,时年64岁,从生病到去世仅3个月,有人说是胡惟庸报复刘伯温。

朱元璋才是幕后黑手,为什么这么说呢?

朱元璋疑心病重,总是觉得有人要夺走他大明江山,刘伯温知道朱元璋的心思,所以才两次告老还乡,与朝廷的官员不往来。有人说刘伯温已经告老还乡,跟胡惟庸没有利益冲突,没有朱元璋的命令,他没这么大的胆子,朱元璋只是借胡惟庸之手杀刘伯温,以绝后患。

刘伯温儿子下场凄惨

【长子刘琏】

刘琏生于1348年,1377年授任考功监丞,后与胡惟庸党羽发生矛盾,堕井而死,年仅32岁。

【次子刘璟】

刘璟生于1350年,很有才学,朱元璋非常喜欢,1390年朱元璋想让刘璟继承亡父刘伯温的爵位,但是刘璟却拒绝了,他说还有哥哥在,朱元璋听了非常开心,于是刘璟被任为閤门使。

朱棣篡位后,想让刘璟辅佐自己,却被刘璟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了,后来朱棣强制召他入京,本来想将刘璟归为己用,刘璟却说: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意思是如今你得到天下,但是也不能确保百年之后不被他人篡夺,朱棣大怒,将刘璟逮捕入狱,刘璟在狱中自尽而死。


小龙谈历史


向敬之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是否死于朱元璋之手,这是一桩历史迷案。朱元璋没有杀刘伯温的理由,因为他是皇帝的帮手,对皇权构不成威胁。倒是右丞相胡惟庸为排除异己,借了皇上真诚赐药之名而行了铲除政敌之私。

刘伯温的长子刘琏,也死于胡惟庸党羽之手。

朱棣杀掉的,为刘伯温次子刘璟。

刘伯温和刘琏死后,朱元璋对刘璟施恩,特设閤门使以任命之,让他负责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消息传递。这是一个要职,足见朱元璋对刘璟很是看重。

刘璟继承了刘伯温的刚直和智慧,让朱元璋感到了欣慰,除了命他协助延安侯唐胜宗平叛,还授职他做谷王府秘书长(长史)。

他不但被朱元璋重视,还和还是燕王的朱棣下过棋,因艺高一筹而绝不让棋,给过朱棣难堪。

难堪归难堪,朱棣靖难一役成功、做了永乐皇帝后,还是想方设法逼迫已逃回老家的刘璟出来做官。

刘璟曾经随谷王进京勤王,献计十六策,遗憾的是他运筹帷幄,却碰到了草包大将军李景隆刚愎自用,兵败燕军。刘璟曾深入前线,但救国无门、回天乏术,于是辞职归里。

他对永乐之邀,以病请辞,被强制押返京师。刘璟见到新皇,不称陛下呼殿下,明摆不识时务,弄得龙椅上的永乐帝更加难堪。

此次难堪,已是无人臣礼。朱棣大怒,刘璟抗颜回答:“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明史·刘璟传》)

篡位称帝,新皇大忌。永乐不再礼贤下士,将刘璟下狱,使之吊死。究竟是永乐残忍缢杀,还是刘璟自杀殉主,不得而知。但是,朱棣还是对其家人网开一面,没有连坐。

但有一事值得注意,当初朱元璋要刘璟袭爵诚意伯时,被他让给大哥刘琏之子,传之后世。崇祯皇帝死后,第六代诚意伯、刘琏的后人刘孔昭,操控南明大权,与马士英、阮大铖沆瀣一气,虽然没作降清的奸逆,但也是误国的忠臣。


以礼观书


明初有两个功臣的死因比较有争议,一个是徐达,另外一个就是刘伯温了,明史记载徐达是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徐达在驻守北平的时候背上有疽,在洪武十八的时候,病情加重,最后去世了。

而根据一些明人笔记,徐达因为有背疽,不能吃发物,朱元璋就派人送了蒸鹅给徐达,徐达吃后就死了。而刘伯温呢,也有两种说法。洪武八年正月,公元1375年,刘伯温得了风寒,朱元璋就让胡惟庸带着太医给看望刘伯温。

太医给刘伯温看了病之后,给他开了药方,刘伯温就照药方抓药然后煎药用,但感觉肚子里有石头,觉得十分的不舒服。二月的时候,刘伯温拜见朱元璋,委婉的跟朱元璋说,自己服了太医开的药之后,反而病情加重。

而朱元璋听后,不置可否,他跟刘伯温说不要多心,安慰他要多休养,这样病才好,刘伯温也没有办法。三月,刘伯温返回了故乡青田,四月,刘伯温去世,终年六十五岁。而后来中丞涂节告发胡惟庸的时候,说刘伯温是胡惟庸让太医给毒死的。

但是我们根据朱元璋对刘伯温病后服药的情况,再加上开药的是太医来看,有一些人认为命太医下毒的并非是胡惟庸,而是朱元璋。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刘伯温是病死的,和胡惟庸、朱元璋都没有关系。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刘琏,次子叫刘璟。刘琏,洪武十年的时候,担任监察御史,洪武十一年,刘琏出任江西参政,朱元璋本想重用刘琏,但是刘琏被胡惟庸所迫,跳井而死。

刘璟,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本来想让刘璟袭刘伯温的诚意伯爵位,但是刘璟说他的兄长刘琏的儿子刘廌还在,朱元璋就将诚意伯这个爵位给了刘廌。刘璟担任谷王朱橞的左长史。

刘璟曾经和朱棣下过围棋,因为刘璟的棋艺比较高,朱棣说,你能不能让让我?刘璟说:能让的,我自然会让,不该让的,我也不敢让。朱棣听完沉默了。朱棣即位之后,召刘璟,刘璟称病不去。

朱棣就将刘璟入狱,刘璟只称朱棣为殿下,而不称陛下,刘璟还说:殿下百年之后,还是逃不过一个“篡”字。刘璟之后自缢而亡。


历史简单说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意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问题。


首先,朱元璋没杀刘伯温,刘基的死怀疑是胡惟庸作案的可能性更大;其次,刘基的儿子也没死在朱棣手里。


刘基死后,史书记载“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也就是说,胡惟庸来探视他,还带了些药过来。喝了胡惟庸的药以后,有东西积在腹中,如一拳大小。

也就是说,胡惟庸有作案嫌疑。但是从我一个医生的角度出发,我觉得,不太靠谱。因为一个月的时间病程不长不短,并不够下什么慢药来毒死刘基。而刘基的症状,很有些晚期肝癌的样子,这个病,就不是胡惟庸能办的了的。

至于刘基的两个儿子刘琏和刘璟,《明史》记载得很清楚:

琏,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参政。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

成祖即位,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且云:「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下狱,自经死。


长子刘琏,还没活到朱棣的时候就已经自杀了;次子刘璟,因为蔑视朱棣而入狱,随后在狱中自杀。也许朱棣想要杀他,但是终究是他自己死在大牢里面的。

欢迎您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青言论史


首先,说朱元璋杀刘伯温是无稽之谈。朱棣篡位时,刘伯温儿子不愿效力篡位逆贼,被朱棣所杀。

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以后,刘伯温的仕途不算好,但朱元璋并末杀刘伯温。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第二年,刘伯温就被赐归老还乡。刘伯温此时已经60岁,在古代已经算高龄老人了,归老还乡也说得过去,不过也说明刘伯温实际地位并不算太高。

(刘伯温)

洪武八年(1375年),刘伯温去世。这一年,刘伯温曾经去京城朝见过朱元璋。有记载刘伯温在京城生病后,当时的丞相胡惟庸带医生去看过刘伯温,吃了药之后,刘伯温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后来病死是胡惟庸下毒的结果。

这种说法多半是胡惟庸倒台后,罗织给胡惟庸的罪名。刘伯温是在从京师南京回到家乡浙江青田县后才病死的,明代没有能几个月后才让人病死的神奇毒药。虽然武侠小说或者一些古代文献经常会记载一些很神奇的古代毒药,但这些东西一点不可信。有物积腹中如拳石这种症状,也不像是古代毒药能造成的,更像是胃癌之类的疾病造成的。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在1377年(明洪武十年)担任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时,为胡惟庸党所胁,堕井死。为永乐皇帝朱棣所杀的是次子刘璟。

朱元璋后来感念刘伯温的贡献,对刘璟算得上很好,经常召见,亲近如对待家人。刘璟被杀,则是看不惯朱棣篡位,不愿意向朱棣服软。朱棣攻破南京继位后,召见刘璟,刘璟称病不去,朱棣大怒,命人逮入京师。刘璟见到朱棣后,不承认其皇帝身份,以殿下相成,并且对朱说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朱棣将刘璟下狱后,刘璟自尽身亡。


仁勇校尉


刘伯温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在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伯温就是明朝最大的开国功臣,但他最终的结局却与他曾经创下的巨大功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的刘伯温究竟有多厉害?

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陈友谅的十万舰队攻破军事要地采石以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应天的军事屏障太平,而此时驻守应天的朱元璋只有一万水军,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朱元璋绝对没有打赢陈友谅的希望。

众所周知,陈友谅已经杀了徐寿辉,成为了皇帝,他的目标只要消灭朱元璋,基本就算得到了天下。而逼迫陈友谅倾尽全国之力讨伐朱元璋的导火线应该就是常遇春喜欢杀降兵的“老毛病”,常遇春把与徐达在九华山俘获的三千降兵不经请示连夜全部活埋了,这让陈友谅愤怒到极点。

此次,陈友谅率领当时全中国最强大的舰队向应天进发,本来朱元璋的部队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但直到一个人出现,事情却发生了惊天的逆转,这个人就是刘伯温。

朱元璋的部下奋力反击,胡大海攻下处州,胡大海是一个爱惜人才的将领,他听说民间有几个隐士很有才能,便派人去请。

何为隐士?所谓隐士就是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异类”,别人都在吃午饭,他还在洗脸,可能未必有真本事。但不管如何,胡大海就是想多拉几个人下水。

这几个隐士的名字分别是叶琛、章溢、刘基,前两个人接到邀请,立刻就来了,可是最后这个刘基是怎么请都不来。胡大海觉得刘基架子大,不想再请了,但有人说,前两个人不来没事,最后这一个一定要请来,因为他懂天文。

在当时,懂天文学可是一项了不起的本事,不是普通人能学的,属于帝王之学的一种,君王都喜欢把自己的命运和天上的星星联系在一起,出生的时候是天星下凡,即位的时候是紫微星闪耀,被人夺位是异星夺宫,死的时候是流星坠落。

总而言之,与天文学有关的学问都是高深莫测,懂这学问的何止是人才,简直是奇才。胡大海把此事上报朱元璋,朱元璋派孙炎去召刘基,起初刘基就是不给面子,后来被逼急了就回给孙炎一把剑,孙炎告诉刘基,你应该把剑献给天子(“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

后来,刘基明白了,好汉不吃眼前亏,乖乖地朱元璋手下任职。但起初,朱元璋并没有对他过多的重视,自当是一个算命的先生而已。是金子总回发光,直到陈友谅大军攻陷太平以后,刘基才终于撕下伪装,不再是一个算命先生,他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刘伯温。

当太平失守的消息传到应天之后,朱元璋召集他的谋士们商量对策,在会议上出现了不同意见,大部分(注意这个词)主张逃跑,另外一部分主张退守紫金山,但这两部分人在一个问题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放弃应天。

那些平日里自吹神机妙算的谋士在此时露出了他们的真面目,除了痛骂常遇春外,他们做的事情也只是吹嘘汉军的强大,太平军如何失守,自己的军队如何不堪一击。总而言之,谋士们就是认为绝不能战,战则必亡。

朱元璋看到这些人,感到异常的失望,他感觉这些人已经被陈友谅吓破了胆,可能很多人已经打好了包裹,给老婆孩子准备好了逃跑的车辆或者船只,甚至会在自己被陈友谅打趴下的时候,顺便踩上一脚,因为这些酸腐的文人最是擅长落井下石、趁火打劫。

朱元璋摇头叹息,突然一抬头,看到了脸色阴晴不定的刘基,似乎是有话要说,便开口问道:“刘基,你有话说?说吧。”

刘基自从来到朱元璋手下任职,一直沉默寡言,鲜有献策,大臣们也没怎么留意他,更没瞧得起他,只是因为脾气好,从不发火,人缘倒还不错。刘基站起来,长时间的等待已经消磨了他的耐心,他用轻蔑的目光扫视着那些平日里自视甚高的所谓的才子们。

随后,刘基用近乎歇斯底里的语气大声喊到:“应该把那些主张投降与逃跑的人统统杀掉!如今陈友谅虽强大,但却骄横,只要我们诱敌深入,采用伏兵之计,定然能战胜陈友谅。一味主张逃跑的人,还有脸自称臣子吗?!”

刘基血脉喷张,面红耳赤:“如果我们失去应天,还能去哪里,我虽力薄,愿意拼命,我哪里也不去,誓与应天共存亡。”

此时的朱元璋正是百感交集,当听到刘伯温的这一番慷慨陈词之后,他更坚定了自己拼死一战的决心,因为他很清楚,如果陈友谅攻下应天,自己多年奋斗的心血会毁于一旦,自己也会像徐寿辉一样成为陈友谅皇位的垫脚石,不可能再做和尚,不可能再做农民,只有死路一条。

刘伯温的话给了他勇气,一个弱不禁风的书生尚有如此决心,我又畏惧什么,本来就是一无所有,难道还就不能放手一搏吗!朱元璋站起来,用威严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人,斩钉截铁的吐出四个字:此地决战。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战斗,朱元璋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陈友谅,又消灭了其他残余势力,于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虽然刘伯温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汗马功劳,但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得罪了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洪武四年,请求告老还乡。洪武八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可是刘基照单抓药回来后,病情却加重。

之后,刘伯温抱病觐见朱元璋,并婉转地把胡惟庸带御医来探病,以及服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况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三月下旬,刘基已经无法自由活动,在朱元璋特遣人员的护送下,由京师返回乡里,最终于农历四月十六病逝于青田家乡。

毒杀刘伯温,这是后来胡惟庸的一大罪状,但下毒是否为朱元璋授意,已成悬疑,不过这出自朱元璋的授意的可能性极大,虽然可能性很大,但题目中说的“朱元璋杀了刘伯温”,这种说法还是欠妥。

一代绝世奇才刘伯温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去,那么他的后人是否能逃脱罪责呢?下面我们看一下,朱棣继位后,刘伯温的儿子的下场

刘伯温的优秀基因并没有深深影响了他的后代,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刘伯温是开国功勋肱骨之臣,但他的两个儿子在朝中并不是身居高位。其中,长子刘琏受胡惟庸一党迫害,在羽翼未丰之时就坠井而死。次子刘璟避其锋芒,把侄子养育成人。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以谋反罪诛了胡惟庸的九族,后来又杀御史大夫、中丞等人,此案持续了十年之久,朱元璋后续又颁布了《昭示奸党录》,处死了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哼、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北元,除其党羽,前后总共诛杀了三万多人。

朱元璋到了晚年,眼见昔日的老弟兄们基本凋零殆尽,又起了恋旧之心,经常把刘伯温之子刘璟、叶琛之子叶永道、章溢之子章允载等功臣后人召入宫中,聊一些往事。(言语如家人)聊到高潮时,朱元璋决定让刘璟承袭刘伯温“诚意伯”的爵位,但刘璟推辞不受。

而刘璟不接受赏赐的原因竟然是,大哥虽已经去世,但大哥还有儿子,应该由他继承。这番话让朱元璋很是欣赏,并当场赐给他“丹书铁券”,又任命他为劾门使仪礼司,这是一个言官职位,专门弹劾那些大臣的失职之处。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等到燕王朱棣掀起靖难之役时,朱允炆派李景隆挂帅出征,令刘璟随军参赞军机。刘璟审时度势,提出进兵十六策,刚愎自用的李景隆对于刘璟进献的计策一概不听。

朱棣靖难之役取得成功以后,朱允炆下落不明,刘璟表示不愿侍奉朱棣,选择辞官归隐,但他的行为并没有得到朱棣的允许,因为朱棣知道自己登基的行为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尤其是开国元勋后人的支持,这样合法性就更强。

但刘璟并不买账,固执的个性以及骨子里那种“为臣尽忠”的气节促使他绝不会接受朱棣的橄榄枝。朱棣下令一切辞官者必须官复原职,结果刘璟根本不理睬,称病不去。朱棣大怒,把刘璟下狱。

在狱中,刘璟依然宁死不从,不仅称已经登基的朱棣为“殿下”,还气愤的说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意思就是朱棣千秋万代都会背负篡位自立的骂名。这一下就戳中了朱棣的肺管子,虽然成功上位,但就怕落得篡位的恶名,刘璟的结局可想而知,必然会死在狱中,永远不可能出来。

因此,这就是朱棣继位以后,又杀了刘伯温儿子的原因,关于是否是朱元璋杀了刘伯温,虽然史书并没有直接记录,但刘伯温的死与朱元璋有间接的关系。而刘璟宁死不屈服朱棣,并预言了朱棣逃不了一个篡字,在以后确实得到应验,几百年后《明史》编纂完成,对于朱棣的一生功过做了最终评价,其中有一句“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朱棣一生功绩辉煌,然而篡位自立的恶名,他是如何也逃不掉的。


小小嬴政


刘基,字伯温,青田县人,自幼聪慧,博闻强记,通天文地理,周易八卦,善于揣摩人的内心,且性情耿直,嫉恶如仇。世人认为刘伯温之才华能与诸葛亮比肩。朱元璋也曾将其比作张良。天下大势,运筹帷幄之间,助朱元璋制定计谋,南翦灭陈友谅、张士诚,北定中原,终成就霸业。

多年的谋臣生涯,刘伯温深谙朱元璋的秉性,因此,天下大定,朱元璋封侯拜相时,刘伯温一再谦让,相比于其他的开国元勋,刘伯温可谓低调的多。历史告诉我们宁得罪君子十次,也不要得罪小人一回。洪武二年,刘伯温本着为国家、未社稷着想,在举荐丞相人选时,否定了胡惟庸,却因此得罪了李善长及胡惟庸,也为后来的身死埋下了伏笔。

朱元璋本身心胸狭窄,生性多疑,天下太平后,对于开国功臣们换了一副嘴脸,眼看着诸将领们居功自傲,朱元璋日夜担心他们会抢了朱家的江山,因此就开始找由头收拾他们。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太子,他怕朱允炆驾驭不了群臣,因此对功臣的虐杀更是变本加厉。刘伯温一切都看在眼里,终于,朱元璋在马皇后的寿宴上,给群臣上了几道要命的菜,刘伯温看出了玄机,次日便要求告老还乡,朱元璋痛快应允。

归乡后的刘伯温品酒下棋,半句不谈自己的功劳。就算这样,朱元璋也没打算放过他。一日,刘伯温的枕头破了,很快朱元璋便派人给他送来一个新的,刘伯温不久便明白过来,自己即使身处乡野,也躲不了皇帝对自己的监视。

纵然事事小心、处处谨慎,刘伯温却终未能避免朱元璋的毒手。很快朱元璋便拿住了刘伯温的把柄。在福建及浙江的交界处有一地,名叫谈洋,当时方国珍就是在此地起兵。刘伯温认为这里聚集着盐贩和盗贼,容易生出事端,故让儿子刘琏上书,建议在谈洋设置巡检司进行管辖。小人得道的胡惟庸终于找到报仇的机会,指使他人弹劾刘伯温,说谈洋盘踞着龙气,刘伯温想要占领此地,作为刘家的墓地,为摆平当地百姓,才建议设立巡检司,这摆明了是要谋反。朱元璋没有立即办了刘伯温,然而心里已然生出必杀之心,表面上只是夺了他的俸禄,但刘伯温早已感受到杀机,惊惧之下,只能亲自进京谢罪,可是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解释后也不置可否,刘伯温自然也不敢离京。忧愤之下,竟病倒了。刚成为新任丞相的胡惟庸前来探望,并看着刘伯温吃下了自己带了的补药,谁知刘伯温服药后就觉得腹内积聚了拳头大小的硬块,不久病情就恶化了。朱元璋见刘伯温已成不了气候,就放他回家了,没过多长时间,刘伯温便撒手人寰。可叹临终前的刘伯温还关心着大明江山,虽然后来朱元璋处死胡惟庸时,其中有一条罪状,便是毒死刘伯温,然而新登丞相之位的胡惟庸,在锦衣卫如此严密的监视之下,如果没有朱元璋的默许,他又能如何得手,因此朱元璋确有“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之嫌。

刘伯温育有二子,刘琏和刘璟。当时朱元璋不放心刘伯温归田,留下刘琏在朝中为官,实为人质,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念及旧情,使刘琏出任江西参政,然而此时胡惟庸只手遮天,终被胡惟庸的党羽逼迫,无奈跳井身亡。

二儿子刘璟深受其父的影响,自幼饱读诗书,加之聪慧过人,少年时便因才华横溢而声名远播。在性情上也酷似他的父亲,晚年的朱元璋曾想把诚意伯的爵位赐予刘璟,刘璟却说应该赐给大哥刘琏,虽刘琏已死,也应赐给大哥的孩子。从这件小事也可以看出,刘璟也是深明大义之人。靖难之役时,刘璟出任参赞军机,然而提出的策略却不被采纳,毅然选择了归隐。朱棣继承大统后,仍挂念着刘璟,宣他入朝,然而忠于建文帝的刘璟不予理睬,朱棣盛怒之下把刘璟抓了来,想让他效忠于自己,耿直如其父的刘璟,宁死不屈,还使劲朝朱棣的软肋踹了一脚,说他“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朱棣的肺快气炸了,将刘璟投入大狱,后终死于狱中。虽然朱棣痛恨别人说自己是篡位之贼,甚至因此诛杀方孝孺的十族,但他感念刘伯温及刘璟的刚正不阿,终未祸及刘璟家人。

可以说刘伯温及其儿子刘璟的身死,皆是因为性情耿直,才引来的杀身之祸。然而若不是二人大义凛然、刚正不阿,怕也不能名垂青史吧。


浮生半日闲yylsg


刘伯温号称神机妙算,能预测未来,但他肯定无法预测到,自己和儿子竟被朱元璋和朱棣父子分别干掉。不然的话,他为什么还要去为朱元璋效力呢?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夺取天下

刘伯温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一目十行,12岁就考中秀才,天生神童。后来,刘伯温因机缘巧合,深入研习《奇门遁甲》、《六甲天书》等奇门八卦之书,一开始给人算卦占卜,看相问术,每发必中,在老家混的很有名气,大家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后来,刘伯温中了进士,做了元朝的官,他是一个好官,一心干实事,为老百姓主持公道,但元朝末年政治黑暗,官府腐败,刘伯温跟那些贪官污吏势同水火,在仕途上很不得意。

再后来,刘伯温因为在招抚起义军首领方国珍的问题上,跟朝廷意见不一致,遭到排挤和诬陷,刘伯温一气之下,干脆辞官还乡,像陶渊明一样隐居起来。

当时的朱元璋正值用人之际,听说刘伯温的大名,就把他聘为谋士。朱元璋擅长用人,而刘伯温也看出朱元璋是个大有作为之主,施展自己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料事如神的的才华,全心全意辅佐朱元璋,最终帮助朱元璋建立大明,打败元朝,统一了全国。

刘伯温对大明开国做出重大贡献,称为第一谋士也不为过,但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时,却仅把刘伯温列在第36位,封为“大明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诚意伯”,别说公爵,连侯爵都没有。

朱元璋杀害刘伯温只是猜测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不重视刘伯温,一方面是因为他确定的开国功臣大多是武将,另一方面也是对刘伯温的不信任。

朱元璋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多疑,刘伯温是元朝旧官僚,不是他的嫡系,就连自己的嫡系都不放心的朱元璋不可能对刘伯温予以完全信任;再者就是朱元璋十分自负,他认为自己文韬武略,大政方针自己一个人就能搞定,像刘伯温这种纯粹的谋士可有可无。

或许是看出了朱元璋心中的想法,刘伯温在朱元璋大封功臣的第二年,就辞职还乡了。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65岁的刘伯温感染风寒,身体不适,朱元璋知道后,派右丞相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表示关心,并且让御医开了药方。

皇帝给开的方子,刘伯温不用也得用,他照单抓药服用,但吃了一个月后病情却不见好转,甚至更加严重,肚子里好像有一堆石块挤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几个月后就病逝了。

其实,说朱元璋杀刘伯温是没有证据的,更多是猜测。

天下大定后,朱元璋确实大规模铲除开国功臣,很多亲信都未能幸免,但刘伯温早有远见,他在开国功臣中最早远离政治漩涡,又淡泊名利,名位不高,按理说不会受到牵连。

刘伯温得病时65岁,这在古代已是高龄了,这个时候皇帝派大臣前去探望,让御医开药,是历朝历代十分常见的现象,跟刘伯温之死没有必然关系。或许即便朱元璋不派人去,刘伯温也会寿终正寝,朱元璋没有必要去杀一个已经65岁高龄、身患疾病、毫无威胁的老人。

杀害刘伯温的凶手可能是胡惟庸

朱元璋确实没有把屠刀砍到刘伯温头上,但胡惟庸却可能耍了暗刀子。

刘伯温是在无意中得罪胡惟庸的。

开国丞相李善长辞官后,朱元璋在丞相人选上打听刘伯温的意见。

朱元璋问:杨宪如何?

“杨宪有丞相之才,无丞相之气量。”

又问:汪广洋如何?

“他的气量更狭窄。“

又问:胡惟庸如何?

“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胡惟庸会把马车弄翻。”

后来朱元璋还是先后任用汪广洋、胡惟庸为相,但刘伯温的这句话已经得罪了胡惟庸。

胡惟庸为人奸诈,心胸狭窄,最擅长妒贤嫉能,陷害他人,刘伯温在辞官还乡后,胡惟庸还是没有放过他,专门派人虚构罪名攻击他,吓得刘伯温带病跑到京城,向朱元璋谢罪。

以胡惟庸的性格,对曾经阻止自己当丞相的刘伯温怀恨在心,蓄意报复,是很有可能的。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被胡惟庸所杀,次子被朱棣所害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在1377年,也就是刘伯温去世2年后,与胡惟庸的党羽发生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刘琏之死似乎更印证了胡惟庸杀害刘伯温的事实——胡惟庸不但害了刘伯温,还想要斩草除根,连同刘伯温的儿子也干掉。

刘伯温次子的刘璟逃过一劫,是因为他才学过人,好论兵事,很得朱元璋的喜欢,老朱元璋怀念刘伯温,就经常召刘璟入宫和自己聊天,关系密切如同家人,胡惟庸才没有得逞。

刘璟跟年轻的朱棣很熟,他俩曾在一块下棋,朱棣认为自己是燕王,刘璟是臣,半开玩笑似的要刘璟让自己两步,没想到刘璟却很严肃地说:“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

朱棣一想,看来这个刘璟还真是一个“小事讲灵活,大事讲原则”的人,万一自己要是造反,他肯定不会支持自己。

后来,朱棣果然搞起了靖难,刘璟积极向建文帝朱允炆献策,但未被采纳,后来又给李景隆参谋军事,结果草包将军李景隆一败再败,刘璟只能跟着他逃跑,也没有用武之地。

朱棣即位后,召刘璟入朝为官,遭到拒绝,反被刘璟怒怼,因此痛下杀手

刘璟一开始以有病为由不去,后来没办法了,只好入京拜见,但他见了朱棣,居然称皇帝,而称殿下,这可让朱棣十分恼火:难道你不知道那个书呆子方孝孺的下场吗?

刘璟还是原来那个讲原则的刘璟,他不害怕朱棣的威慑,大胆答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意思是说,你朱棣就是篡位贼子,几百年以后也改变不了这一事实。

以朱棣的性格,绝不可能放过这种“大逆不道”之人。刘璟立刻被下狱,但他没有等着被朱棣砍头,而是在牢里自尽而死,也算是建文帝的一枚忠臣了。

一向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与诸葛亮齐名的刘伯温,竟然落得父子皆亡的下场,甚至险些断子绝孙(刘伯温的长子刘琏有子,其子孙后世袭诚意伯爵位),不知道刘伯温在生前,是否预测到自己如此悲催的命运呢?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