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一梨两枣”后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

Amber955


一梨两枣,从字面上就很容易理解,那就是“早早离开”,马皇后这是在劝刘伯温早点走,以免杀身之祸临头。



刘伯温是一代奇士,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能不知道马皇后的警告吗?所以他二话不说,赶紧向朱元璋上表辞职,告老还乡。

刘伯温以为自己退归乡野,就可以保一世的平安,谁曾想洪武八年,刘伯温身体小恙,朱元璋派出丞相胡惟庸前去探望,胡惟庸回京之后不久,刘伯温就一命呜呼了。

可叹一代神算,能算乾坤百世,却算不出自己得了个这样的结局。


说到底,刘伯温还是没有彻底理解透马皇后“一梨两枣”的最终意思,他只是看到了表面文章,就是让他早早离开,却没有想到马皇后有更深的意思,是叫他远离尘世,归隐山林,再也不要问世间事情了。那么这前前后后到底还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刘伯温的归隐是在洪武四年,从洪武四年到洪武八年,刘伯温人虽退隐,心却依然在朝堂,时不时还会参加一些重要时间节点的朝会。

例如洪武八年元旦早朝,他就在大殿上做了一首诗,表面上看,这首诗是给朱元璋歌功颂德,朱元璋一开始也确实没有听出来。


但是当后来听到“从臣才俊俱扬马,白骨无能媿老身”这两句时,朱元璋有些回过味来了。感觉不对呀,这是在说我慢待功臣呀,但是朱元璋当时并没有发作,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

但是在这之后不久,刘伯温就死了,你能说这里面一点因果关系都没有吗?马皇后的意思是什么?是叫刘伯温彻底和皇家斩断一切联系,不要再参与朱元璋的任何活动。

但是刘伯温不听,隔三差五还去见朱元璋,这就给自己的死埋下了伏笔。

马皇后是好人呀,从嫁给朱元璋的第一天起,就对这位夫君感到了失望。她是皇帝的妻子,她能从皇帝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皇帝未来要做什么。


但是她虽然贵为皇后,却无力去阻止这一切,只能尽其所能向一些大臣提出警告。刘伯温是大明功臣,为大明江山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正因为刘伯温的功劳太大,功高而盖主,马皇后已经看出了朱元璋有杀他之心。所以她才会在某一天突然造访刘伯温,匆匆留下一梨两枣后离去。

刘伯温岂能不知,但是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他始终无法彻底离开朝堂,也许在那一刻,他对朱元璋还抱有一丝幻想,认为自己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生死与共,朱元璋应该还不至于会对自己下毒手。

他没有想到朱元璋会有这么狠,杀起人来会如此不留情面,可以说,刘伯温算错了朱元璋的心思。


自古君王的心思你不要猜,因为你是无论如何也猜不到的。可惜了马皇后的一番好意,要知道,马皇后这样做也是冒了极大风险的。以她这种方法,一旦被朱元璋知道,只怕也会跟那些功臣一样的下场。


小小嬴政


马皇后最经典的一句话便是:

“天下安否,国母焉可不问!”

她送给刘伯温的“一梨两枣”含有很大的玄机。



马皇后是谁?她是朱元璋的原配结发的妻子。马秀英、马大脚、明朝开国皇后,都是她一人。她生于1332年八月初八,她的生日和朱元璋的名字“朱重八”非常巧合,他们之间的爱恋更是旷世千古。

马秀英12岁时被她爹的生死之交郭子兴收养,21岁时在他义父的包办下嫁给了红巾军领袖小朱,这是自古以来包办的最完美最和谐的婚姻。马秀英陪着小朱度过15年的戎马生涯,感情深厚,曾5次救小朱死里逃生,在生活中一次次让小朱感激涕零。


她做了许多事,令朱元璋感激敬重

郭子兴为人心胸狭窄,爱听信谗言,对朱元璋经常疑忌,有一天郭子兴的两个少爷因为妒忌朱元璋的才能,在自己父亲面前告状,说朱元璋要谋反。郭子兴一听立刻把朱元璋禁闭了,他的那两个黑心小少爷想弄死朱元璋,就对下人安排,不许给朱元璋饭吃,饿死他。马秀英知道了,心疼焦急,她瞅准机会,趁人不注意偷了一个刚出炉的热饼,立刻藏在怀里。连忙给小朱送去。一路上那滚烫的饼子烫的马秀英眼泪要掉下来了,她都没有拿出来。她怕拿出来被人发现,告诉那两个小黑心,小朱更遭殃;她宁愿烫死也不舍得扔掉,怕她的小朱饿死。就这样咬牙坚持,等见到小朱,把饼子拿出来时,胸部皮肉被烧焦。《明史》:

“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

身上的疼痛怎比她内心的煎熬与牵挂!小朱的灵魂在颤抖,痛哭流涕发誓:待我君临天下,许你一世荣华!


朱元璋在前方领兵打仗,马秀英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一次,朱元璋的死敌陈友谅兵临城下,人心慌乱,大局将不稳。马皇后镇定非常:“尽发宫中金帛犒士”。战士们士气高昂,斗志饱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所蕴藏的战斗力,为朱元璋获得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明书·懿文皇太子纪》记载:朱元璋与陈友谅对战时,受重伤被狂追,马大脚背起朱元璋脚下生风拼命地跑啊跑,朱元璋保住了小命。老朱的儿子朱标为此绘有图像,一直放在怀中。每当老朱追着打他时,朱标就故意把图像遗落在地,老朱每捡起图像,就会扔掉手中的鞋子、棍棒,痛哭一场。

基于朱元璋对她深厚感情,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让老朱对其百依百顺。

发自内心的善良,如一场春雨于无声处滋润万物,各种手法救大臣,她活成了传奇!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册封马秀英为皇后。


朱元璋当了皇帝,无人敢监督和约束他,他变得骄横霸道,一颗心也变的冰冷坚硬。多亏马皇后婉转地劝说,救了不少大臣的性命:

老朱的文官,郭景祥担任和州知州时,因得罪小人被告密,说郭景祥的儿子手持长枪要杀父亲郭景祥,朱元璋大怒,当场表示要处死这个逆子。马皇后说:“郭景祥只有一个儿子,传言也许不可靠,杀了他的儿子恐怕就断了郭景祥的后代了。”朱元璋听了马皇后的话派人调查,果然是谣言。如果不是马后的劝说,郭家就家破人亡了。


学士宋濂,因为长孙宋慎牵连到胡惟庸案而获死罪。马皇后竭力劝说,老朱不听。马皇后在侍奉朱元璋吃饭时,全部是青菜,不见肉星。朱元璋问原因。马皇后回答说:“我在为宋先生作福事。”朱元璋放下筷子,起身离开。第二天免了宋濂的死罪。

同样她也去救刘伯温,只是方式不同

刘伯温,叫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朱元璋对他敬称“老先生”,他精于谋略,擅长兵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民间广泛流传着:“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传说。


他聪慧过人,童年“神童”,读书过目不忘,背诵如流,12岁中秀才;青年“学霸”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是热爱非常,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23岁一举考中进士。26岁在元朝当官位居正八品,刚正不阿,打压豪强恶霸,惩治下层贪官污吏,深受百姓爱戴。因得罪仇人太多辞官隐居。

1360年朱元璋把他的这位“老先生”请到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曾多次招入内室密谋大计,刘伯温的致胜奇招层出不穷。他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在种种活动中他就是朱元璋的大智囊,贡献巨大堪称一等。


然朱元璋打下了江山后,封刘伯温为伯爵。位居第三等。一等是国公;二等是侯爵,这些位子都是朱元璋的子孙、亲人和他“淮西老乡团”的。一等开国元勋竟受这待遇,刘伯温心里哇凉。

老朱对丞相之位有担忧,他认为丞相制度不利于自己以后的统治。从此功高震主者的日子不好过。刘伯温,老朱对他猜忌日深,有一次,老朱又密室召见刘伯温。想借伯温的口,废除宰相制度,顺便试探下刘伯温。官场套路深!



朱元璋问:现有一丞相之位,老先生看谁当最 合适?

刘伯温答: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人可选。

朱元璋问: 胡惟庸如何?

伯温答: “譬之驾,惧其偾辕也。”(胡惟庸 就像一匹烈马,将来他一定会摆 脱缰绳!)

朱元璋说:这位子只有你坐最合适。

刘伯温答:“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 且辜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 主悉心求之。”

刘伯温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我当然知道自己可以当宰相,但我嫉恶如仇,天下有才人多的是,皇上慢慢挑选吧。这句话说的让老朱非常非常不爽,“嫉恶如仇”“恶”指朱元璋说的,“又不耐繁剧”(想废丞相制度直接废了吧)演那么多繁文缛节的戏干嘛!

君臣“深厚的友谊”结束在这次谈话上。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伯温,炒了他的鱿鱼,劝其回家养老,但是养老也养不安生。他被胡惟庸随便一个罪名给告了,除去了养老金。脑回路与一般人不同的他竟又回到了京城,也许是送上门让老朱方便监视吧。



马皇后出手相救,无奈回天无力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刘伯温生病了。他收到了一个水果篮,里面有两个枣,一个梨子,这是那个善良的马皇后派人送来的。对于料事如神的刘伯温来说,不难猜出其中玄机——早早逃离!然他知道在劫难逃!

随后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伯温开了药方。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不久死去,马皇后痛心不已。

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选了胡惟庸做左丞相,不久一场巨大的血雨腥风……

朱元璋勤政、爱民,对百姓爱民如子,可其对待手下的官员只能用“毒辣”来形容了。

1382年(洪武十五年)51岁的马皇后病重,却坚持不服药,朱元璋急令太医医治。马皇后对他说:“死生,是命运的安排,医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药不能见效,恐怕会因为我的缘故而降罪各位医生吧?”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死了,享年51岁。她用自己的死,免除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杀戮,保全了太医上下家族的性命。

朱元璋失声痛哭久久不止,从此,再也没有册立皇后。


小姐姐讲史


马皇后,是中国历史上稍有的贤能的皇后,对刘伯温的态度,就表现了这一点。

马皇后在郭子仪还是一个亲兵的时候,就遵从干爹郭子兴的意思嫁给了朱元璋。后来郭子兴猜忌朱元璋,马皇后还坚定站在朱元璋一边。朱元璋坐牢,他就去送饭,为了让朱元璋吃口热饭,马皇后把饼子揣在怀里,导致了自己的烫伤。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把昔日的马大脚封为皇后,自然对他百依百顺。作为患难夫妻,马皇后有关政事上的意见,朱元璋也总能听进去。

知夫莫若妻,马皇后深知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心态的变化——兔死狗烹。这一切无法避免,那就尽量规劝。

马皇后眼里,朱元璋早已变了另外一个人。从原来的雄才大略变得小肚鸡肠,从原来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法律不容人情。昔日的老战友们,在朱元璋的屠刀下性命垂危,却浑然不知。

有一次,朱元璋和马皇后一起宴请群臣。非常诡异的是,大家都是布衣将相,打完江山做江山,自然该好好犒劳自己。可是朱元璋上来的菜品中,却都是一些萝卜青菜豆腐豆芽之类的东西。开国元勋们拿起筷子吃菜,放下筷子骂娘。

此时的马皇后,早已洞察了一切。这顿饭,其实是忆苦思甜饭。现在的饭,虽然比不上平常吃的,可是比年少微贱时的伙食可是强多了。向来是太平只许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这些草莽英雄,能有今天的好日子,一定要感恩朱元璋,感恩新建立的大明王朝。

另外一层意思是,大明还有很多老百姓吃不上饭,能有这样的待遇就不错,作为开国功臣,千万不要居功自傲,必须时刻记挂着老百姓的生活。更深一层意思是,朱元璋想让萝卜青菜这些东西,唤醒开国元勋们的良知,让他们克勤克俭,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的动摇。

这一切,马皇后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可是这些草莽英雄虽然年少时和朱元璋是称兄道弟,可是今非昔比,朱元璋早已自学成才,成了与刘伯温比肩的高级知识分子。这些人,没文化真可怕,一点都没看出来。

就在功臣们一片的骂娘声中,朱元璋上了硬菜,原来是红烧兔子,红烧狗肉,外加一碗燕窝。一片和谐之中,所有人都开开心心大快朵颐,酒过三巡就要散场。

马皇后看到刘伯温闷闷不乐,好像有心事,就猜出了七七八八。马皇后找刘伯温聊天,并且送给他一个礼盒。

刘伯温一面谢恩,一面想要拿出来看。马皇后说,意思你懂,回去再看!

刘伯温离开心领神会,早早离去。

刘伯温回到家,打开锦盒一看,原来是两颗枣和一个梨。刘伯温仰天长叹“早早离啊!”

不久后,刘伯温辞官回乡,归隐田园。

临走前,刘伯温还找了徐达,悄悄告诉了那顿酒宴的秘密。徐达大惊,从此以后临深履薄,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得以善终。

可是,刘伯温好了伤疤忘了疼,不久后受诏书回南京再次任职。朱元璋本意让刘伯温以浙东知识分子集团对抗淮西元勋集团,没想到,淮系集团自从李善长退休后,新的掌舵人胡惟庸不可一世,几乎把所有的朝中重臣拉下了水。李善长作为第一功臣,实在没必要依附胡惟庸,可是胡惟庸案还是把他的亲戚们拉下水。

刘伯温在朝中,几乎是一个人对抗无比强大一手遮天的胡惟庸,最终被胡惟庸毒死了。

刘伯温是个悲剧人物,虽然很多人说他神机妙算预知千年,可是对于他自己来说,总是很多无奈。朱元璋叫你当官,你偏不,会死;朱元璋借你人头脏了胡惟庸的手,这人头你是借还是不借?

马皇后就这样看着胡惟庸一天一天得势,就这样看着刘伯温被他毒死却无能为力。

刘伯温死后5年,胡惟庸案爆发,很多功臣被朱元璋杀死。胡惟庸死后2年,马皇后撒手人寰,谁也无法阻止朱元璋屠戮功臣了。

马皇后在明朝初年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像这种送水果的事,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历史知事


看过《刘伯温传记》等资料,虽然没见“一梨三枣”记载,我还是宁愿相信这则传闻。

明代一朝,总体上讲,前不及宋后不如清。主要是皇帝太差劲,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带了个坏头,杀了许多不该死的人,至少说明朱元璋气量小,后世多有非议。倒是称赞马皇后居多,评价甚好,血腥屠戮淫威之下,还留存慈悲心之人,而且还是除皇帝外唯一一个有话事权的人,这对于皇上身边的一干近臣实在是大幸。

因此,我选择相信“一梨二枣”之传说,这是个关于人性美好一面的传说,无论对600多年前古人还是现今,都是令人欣慰的。休道这是替古人担忧,现今古装热播后追剧人知多少?还不是观众为剧中人牵肠挂肚?

善良,在任何时代都是宝贵的,最重要的是它能给你带来基本的安全感;任何环境,善良比聪明重要,它至少可以减少人事之“坑”,使你心无旁骛前行。

马皇后,睿智善良,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无疑她也很聪慧的。虽然没什么文化,却并不妨碍她巧妙告警。“一梨两枣”的象征暗示,对刘基来说,尽管他最终没能破局—“礼物成畿”,他还是很感念马皇后的。

所以,做个一个善良的凡人,不难,做一个既聪明又身居要津的善良人,难得。

2019.8.12


掌上三言两语


世人都知道朱元璋的老婆外号“马大脚”。

当时就有人画过一个大脚女人怀抱西瓜,暗讽她“淮西妇人好大脚”,可是要不是这个淮西妇人,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死在朱元璋手下。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齐吓煞。要与西风战一场,满身披上黄金甲。”

这是朱元璋还在郭子兴手下时,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模仿黄巢的菊花诗,但意境差了很多,只是一股野心和杀气扑面而来。

朱和马:

在红巾军内部起了矛盾,孙德崖和赵均扣押郭子兴,要杀了他之时,朱元璋救下了郭子兴,郭子兴便把干女儿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

马秀英也许和朱元璋有缘,朱元璋小名重八,而马秀英的生日恰好是八月初八,两人真是天作之合马秀英从此跟着朱元璋,用她的一双大脚随朱元璋丈量天下,协助朱元璋干出了一番伟业。

据《明史·后妃列传》说: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忌恨朱元璋,在郭子兴面前告朱元璋图谋反叛。

郭子兴把朱元璋关了起来,这两个小子就告诉人不给朱元璋饭吃。

马秀英知道以后,在厨房偷了刚烙好的烧饼放在怀中偷偷给丈夫送去。

刚出厨房,恰巧与郭子兴的夫人张氏撞个满怀,马秀英忙将烧饼放在怀中,张氏看见马氏神情慌张,就故意与她闲聊,马氏只得勉强应答,后来疼的说不出话来,张氏把马氏扶进屋里,仔细询问。

马皇后:


马秀英伏地大哭,说明原委。张氏赶忙叫马氏解开衣服拿出烧饼,那烧饼还热气腾腾,粘着皮肉,好容易将烧饼除下,肉差点烫焦了。

张氏一面命马氏敷药,一面叫人速送食物给朱元璋。当晚,张氏便在郭子兴面前说朱元璋的好话,郭子兴这才放了朱元璋。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册封马秀英为皇后,他对群臣说:

“昔光武受命,尝回思滹沱麦饭,以劳冯异;唐德长孙后,以能周旋于隐太子之间。今皇后同朕起布衣,阅历忧患,每不惮灼肌肤,怀热食饲朕,此不止麦饭也。至郭氏猜嫌,几罗叵测,后卒能多方弥缝,以脱朕于难,其与长孙之周旋险易何等?语曰:妻者,齐也,又曰:家贫思贤妻,非后德齐一,安有今日?其敢以富贵忘贫贱哉!”

朱元璋虽然对手下功臣下手狠毒,但对老婆还是很好的,没有忘记当年马秀英怀饼救他的事,而且他真的在以后的日子,不以富贵忘贫贱,与马皇后非常恩爱。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马皇后深居皇宫,每当与人相见,总是用裙子将脚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

有一次,马皇后乘轿到街头游览,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将轿帘掀起一角,马皇后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脚缩了回去,可人们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啦!

于是这件新鲜事传开来,轰动了整个京城,因为是姓马的露出了脚,“露马脚”一词便流传到今天。


朱元璋是不许后宫干政的,但对马皇后是例外。

经常朱元璋下朝,皇后都要问:

“天下民安乎?”

时间久了,朱元璋也有点不耐烦,有一次就回了一句:“此非尔所宜问。”那意思,这事不是你该管的。 马皇后回答道:

“陛下为天下父,妾为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

朱元璋一听有道理,竟然无从反驳。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便开始大杀功臣,马皇后总是设法相救。

太子的老师宋濂被人诬告牵连进胡惟庸案,朱元璋便要杀宋濂,太子求情都没用。

宋濂:


马皇后便让当天的御膳房准备全素席,吃饭的时候朱元璋很奇怪,便问今天怎么没荤菜?

马皇后说:

“寻常老百姓对先生都会礼遇一生,宋先生尽心尽力教诲太子,有功无过,我这是为他祈福吃素。”

朱元璋体会到马皇后的良苦用心,便放过了宋濂。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智囊,他运筹帷幄,神机妙算,为大明江山立下了大功。

由于刘伯温过于精明,威望又高,朱元璋将他当作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打天下时:


马皇后非常着急,她知道朱元璋杀意已决,绝对不会听自己的劝阻,但她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忠臣被无辜处死,可是朱元璋对自己也已有了防备,不让自己去救刘伯温。

怎么办呢? 也是该当刘伯温命大。过了没几天,刘伯温病了。

马皇后听说此事,便让太监送去一个篮子,里面是一篮子桃子,还有两个枣和一个梨。

刘伯温多聪明的人啊,一看就明白了,原来是让他早早逃离(枣枣桃梨)。

结合最近朱元璋对自己的态度,他明白老朱要下对自己毒手了,便在第二天向朱元璋告老还乡。

刘伯温:


朱元璋本来不同意,但马皇后在一旁给刘伯温说好话,总得给皇后一点面子,就放刘伯温回乡了。

这位历史上有名的军师得以逃脱虎口。 洪武十五年农历四月,马皇后突然病逝,终年51岁。

她死之后,朱元璋再无顾忌,开国功臣三十四人,被他杀了三十个,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杀人狂。

不过朱元璋对马皇后还是很有感情的,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再也没有立过一个皇后。

历史上能真正母仪天下,或许也就只有马皇后了。

参考:《明史·后妃列传》


刚日读史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马皇后之于朱元璋,可谓是一个十足贤内助。当年朱元璋还是一个兵卒子的时候,马皇后就甘愿嫁给了他。朱元璋也不是忘本的人,做了皇帝之后对她也是呵护有加。


马皇后不仅是朱元璋的贤内助,而且在对外上面,马皇后经常给朱元璋提出来各种建议。当年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马皇后明里暗里的就给朱元璋点过。

虽然朱元璋知道马皇后的意思,但是他也要不懂装懂,毕竟要给儿子朱标扫平后路,其实这一点马皇后也很理解。而且能不杀的人,他也会尽量的顺从马皇后。

朱元璋宴请群臣——刘伯温三道菜看杀机

这一天朱元璋突然要宴请群臣,接到消息的大臣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现在不是过年过节,也没有什么特殊日子,为何要搞得这么大张旗鼓?

但是既然皇帝叫吃饭,所有人肯定不能不去。于是在当天上午的时候,大臣们便已经陆陆续续的开始落座。几个比较熟悉的大臣还互相恭维:“近来身体可好?”

没有过一会儿,朱元璋终于过来了。所有大臣纷纷起身恭贺。朱元璋本来就是个草莽皇帝,对于这些繁文缛节不是特别看重。再加上大家本来就是生死的兄弟,于是招呼所有人随便一点赶紧落座。

朱元璋目光环顾一周,看到大家来的差不多都齐了,就开始招呼人上菜。本来所有人以为能吃一顿好的,虽然平时在家里面也是大鱼大肉。但是再好的饭,估计都没有皇宫里面的好。



然而饭菜上来之后,竟然只是一份炒青菜、炒韭菜、炒萝卜、小葱拌豆腐四样。大臣们脸上露出难为之色,皇帝这是什么意思?连几个带肉的饭都拿不出来了吗?

更何况在场的人很多都是武将,平时习惯了吃肉。突然都是青菜,而且分量这么少。不过人家朱元璋都没说什么,在座的文臣武将也不能吭声,该怎么吃就怎么吃。

朱元璋出来解释了:吃萝卜容易放屁,放的屁多了对身体好。这一盘韭菜你们看它青又青,长治久安保民生。再说这个小葱拌豆腐,这是在夸大家廉洁。

虽然给出的解释很生硬,但是又能怎么办?原来还算是比较轻松的氛围,一下子有点压抑了起来。只有几个老臣,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朱元璋一看氛围不对,又拍了拍手。

这时候又有几个人上了菜,分别是:红烧兔子,红烧狗肉,外加一碗燕窝。看来之前的菜都是开胃菜,这些菜才是主菜。压抑的氛围也活跃了起来,大家是该吃吃该喝喝,走的时候都摇摇晃晃。

两颗枣一个梨——救了刘伯温一命

但是在整场饭局当中,刘伯温似乎是闷闷不乐,一直都没有吃上多少饭。不管是前面的开胃菜,还是后面的大菜。等到散场的时候,刘伯温迎面碰上徐达。

徐达问他为何脸色不好看?刘伯温说:“老兄弟,这场饭局有点不简单,你自己一定要注意啊。”徐达:“有什么不对的吗?”刘伯温:“我给你留下一句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随后两人便分开,刘伯温快步的往宫外走去。但是还没有走到宫门口,就突然被马皇后叫住。只见马皇后手里面提着一个篮子,上面盖了一块布。

刘伯温问她:“这是什么东西?”马皇后告诉他:“你先别管,回到家再看。想必以你的聪明才智,肯定能猜到我的意思。”刘伯温用手掂了掂篮子,虽然有重量感,但是主要是篮子的重量。

随后他谢过马皇后,两人便分开走了。回到家之后,刘伯温就打开了篮子,发现里面只有两颗枣和一个梨,怪不得主要是篮子的重量。

刘伯温看着篮子里面的梨和水果,又联想到今天吃饭的事情。叹息道:“千百年来,莫过如此,多谢马皇后的好意。”就在第2天上早朝的时候,刘伯温奏请告老还乡。



虽然朱元璋多次阻拦,但是刘伯温表示去意已决,最后终于批准可以回到老家青田。原来那顿饭吃完之后,刘伯温就已经看出了其中的意思。但是他并没有搞清楚,里面的良弓和走狗谁是,因此才犹豫不决。

但是马皇后的两个枣一个梨,则是让他坚定了决心。原来是让他枣枣梨去,看来走狗和良弓说的都是自己。刘邦草莽称帝,屠戮了一批功臣,看来朱元璋也有此意啊。


史之策


一梨两枣是谐音“早早离”,马皇后劝刘伯温早早离开,免得遭朱元璋的毒手。

这个“一梨两枣”典故,具体是什么?

咱们中国人做事真的是曲线思维,禅机重重,很多事情都不明说,总是喜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极其的含蓄。哪怕做狠事,也非常的委婉,比如三国时,曹操想弄死荀彧,不直接下达命令,只送了个空盒子给荀彧,让荀彧自己领悟而自尽。

马皇后送刘伯温一梨两枣,是委婉的间接告诉他赶紧离开朝廷,晚了,可能会遭到朱元璋的杀害。但是俗话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以刘伯温的智慧,我觉得他是能察觉到朱元璋的想法的,只是马皇后也热诚,深知刘伯温的功劳巨大,不忍心刘伯温被害,就间接地告诉他离开。

朱元璋这开国皇帝,过河拆桥,总是担心开国功臣谋了他的位,下得了狠手,丝毫不念这些与他出生入死的元老们的功劳,而且杀害手段也是令人瞠目结舌。

比如从小与朱元璋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徐达,一路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功劳可谓巨大。但大明建立后,朱元璋明知徐达有背疽的病,这病忌吃鹅肉,他偏偏故意赐鹅肉给徐达吃。徐达无奈,吃了鹅肉后不久归西。

眼看朱元璋又要对刘伯温下狠手,马皇后本人以仁慈宽厚闻名于世,也深知刘伯温为人刚正不阿,不可能会造反,更不会威胁到大明的统治,就有了恻隐之心,要救刘伯温一命,但又不方便明用语言告之自己老公的险恶用心,于是就有了一梨两枣的典故。

刘伯温借又病又老之故,告老还乡养病,但朱元璋依然派人来探试。

以刘伯温的智慧,知道此刻伴君如伴虎,聪明的以病、老之故请求回乡,朱元璋应允。但是,刘伯温在家,时不时会有朝廷官员过来“慰问”,他何偿不知道这是朱元璋的狐疑。刘伯温晚年对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极其心寒。

在他病深之时,告诫儿子,不得再看奇门遁甲之书,他也把这些书籍给烧掉了。不久之后,刘伯温便病死了,一说是被朱元璋毒死,但都没有正史的记载。

还有一说,是刘伯温早年游学,曾跟一道士学到一些道法,可以七天不呼吸。刘伯温故意让儿子对朝廷上报他已“死亡”,然后用道法不呼吸躺在棺材之中,而且还在棺材板中故意挖一个洞。

果然,朱元璋派人来试探他真死假死,见棺材中的刘伯温没有了呼吸,棺材板上还有洞,以为是假死,然后把洞给塞上,再盖上棺板,过几天再看,确实刘伯温已没有了“呼吸”。

刘伯温后来就逃过此劫,隐名埋姓,当然这些都是野史的撰写,真实与否,无从考据,但人们的美好希望,都是希望良臣都有好结果。


我就是竹韵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一梨两枣”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早早离(枣枣梨)”的意思。

刘伯温那么聪明睿智的人,一看到这个,肯定知道马皇后的意思了。

话说朱元璋的正妻马氏,民间有叫她马大脚的,在朱元璋称帝后,她就成了马皇后。有一天她突然送给刘伯温一个篮子,里面就装的是一个梨子两颗枣,别的什么也没有。刘伯温看了之后,稍加思索便领会了皇后的意思,仔细一想,吓出一身冷汗,赶紧找个借口,辞官还乡了。

当然了,这个故事只是个传说。

正史记载的马皇后,勤俭恭和,和朱元璋两人感情和睦,患难与共,还经常向朱元璋提一些好的建议。

马皇后像

朱元璋要封赏马皇后的亲族,马皇后就坚决劝止,朱元璋要对功臣开刀,马皇后也是尽量婉言相劝,避免丈夫的双手沾太多的无辜之鲜血。

而刘伯温此人足智多谋,民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说,足见此人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为朱元璋打下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明初那段波澜起伏的历史中,刘伯温自然是感觉到朱元璋此人,只可与其共患难,不能与其同安乐。于是就在洪武四年,被封为伯爵之后,果断离开了南京这个是非之地,回到老家,安享晚年。但是没几年就又被迫进了宫,最终死的不明不白。

这个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一个梨子两个枣,劝他速速离开的传说,只是基于马皇后和刘基两人历史记载的一个传说故事,听听就可以了。

朱元璋老年像

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更多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狡兔死走狗烹,这样了事情在一次次的上演。清代赵翼对朱元璋这样评价: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这样的评论有点过激,因为那些被杀的功臣基本都是目无法纪,胡作非为的人。但是朱元璋心狠手辣不念旧情的形象就留在了人们心中,刘伯温告老还乡虽不是所谓的“一梨两枣”,但也说明刘伯温的先见之明。


朱元璋的用人之道

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后论功行赏,刘伯温在帮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屡出奇谋,贡献巨大,论功当属一等,奈何外人终究是外人,跟那些一早就跟着朱元璋的“淮西老乡”集团一比,首先在关系上就差了一截,最终被封为伯爵,位居三等。

明朝建立之后,刘伯温担任了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的职位,负责检举弹劾百官的。刚刚建立起来的明朝,身居要位高职的往往都是那些在平定天下过程中的武将,而这些人里有很多都是起初跟着朱元璋的元老级别的“淮西集团”,鉴于“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概念,这些人很自觉的就结成了一派,而刘伯温被划归于浙东文人一派,当然刘伯温并没有拉帮结派的想法。




朱元璋之所以把这个看似很重要的职位给刘伯温,是因为刘伯温这个人过于强大,给他这个高位而没有实权的官位,不用担心对皇位有什么冲击。再者这个人既然不属于淮西一派,为人耿直,用来作为自己的眼睛盯着自己的“老伙计”再好不过了,真出了事,那也是刘伯温首当其冲,而朱元璋就可以依法办事。


刘伯温也不负厚望,上任之后严明执法毫不顾忌违法乱纪的人的身份地位,依法惩治,因此人人都畏惧刘基的威严。比如中书省都事李彬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胡作非为被刘伯温弹劾而治罪。李善长十分宠信李彬,向刘伯温求情,刘伯温丝毫不给这个宰相面子,还向朱元璋反应了此事,最后依旧处死了李彬,而李善长对刘伯温怀恨在心。这也不是因为刘伯温没有看出朱元璋的心思,恰恰相反,刘伯温明白朱元璋用他何意,那就将计就计,至少还有被利用的价值,如果利用的价值都没有,或许只有死路一条了。


开国杀功臣一是功高盖主,如韩信这种,第二就是自作孽不可活,如蓝玉这种。身居要位的那些开国功臣很多是武将,没有什么知识,自身素质也很低下,认为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那自己好好享受一下就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就开始胡作非为,违法乱纪。这就势必要与刘伯温为代表的监察部门产生直接的冲突,而这些武将又以淮西集团为最盛,刘伯温与之结下深仇大恨就很自然了,所以这才是刘伯温受排挤后不得不离去的原因,这个时候离去,表明朱元璋利用完了他的剩余价值,或许才会放心的让他去。

“一梨两枣”之说

马皇后是历史上著名贤后,在朱元璋还是一个亲兵的时候就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被郭子兴猜忌的时候还坚定的与他在一起,多次帮朱元璋死里逃生,还留下“怀饼救夫”的美谈。因此朱元璋对于这个妻子是无比的信任和尊重。


作为患难夫妻,朱元璋对于马皇后不仅在生活上十分尊重,在政事上对于马皇后的意见也是多为顺从。马皇后在与朱元璋的接触中,看到一个个功臣被杀,看着皇帝越来越多疑,为了拯救已经成为淮西集团眼中钉肉中刺,随时有可能被皇帝作为淮西集团出气筒的背锅侠刘伯温,就悄悄给他送去一个果篮,里面的东西很简单:两颗枣,一个梨。刘伯温是何等聪明的人,一看就明白“早早离”的意思。于是找着合适的机会就告老还乡了。

中国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这句话不论是当时就有还是现在才有,足可见刘伯温在世人眼中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试想拥有通天本领的刘伯温告老还乡,一旦谋反,朝廷中有谁能与之匹敌。淮西集团的记恨加上皇帝的忌惮,其实刘伯温想安安静静的告老还乡也只是一厢情愿的奢望。

刘伯温之所以告老还乡,是他对当时自己的处境的认真分析得出的,也是他跟随朱元璋那么多年,对他脾气秉性甚是了解。自古伴君如伴虎,提早抽身可能会得以善终,怎奈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躲能躲到哪去了?!


棍哥观史


“梨”即“离”,“枣”就是“早”。意思是说趁早离朝。

朱元璋除了自身有一点点本事之外,最主要的是有一班文人武将对他的辅佐,所以从一个乞丐当上了皇帝。


可是当上皇帝之后,朱元璋又心生疑虑,总是害怕朝中能人有朝一日会夺走自己的皇位。为此他是昼夜不安。终于他定决心一个一个地把怀疑的对象给“咔嚓”了。

而这些要杀的人里有刘伯温的名字。

马皇后是朱元璋敬重的老婆,一般情况之下也很听从马皇后的建议。可这样的事朱元璋就不会听从老婆的劝告了,因为这关乎老朱的皇帝位,这种事任何人都挡不住。


马皇后也是个聪明人,因此无奈之下,想了个办法示意刘伯温离开朝廷。

于是,有一个天马皇后给刘伯温送来了几个水果,就是“一个梨和两颗枣子”。

刘伯温拿起梨就吃了起来。可是刘伯温也是很爱思考问题的人,吃着吃着,心想:马皇后为何给自己送水果来呢?而且是枣和梨,忽然,聪明的刘伯温一下子悟出来了,这不就是,“枣”点“梨”开之意吗?

于是第二天,刘伯温就给朱元璋上了一道辞官的奏折。果然朱元璋爽快地答应了。

刘伯温在马皇后的暗示下,也算是躲过了一劫。

期待关注,欢迎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