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见过哑巴带手机的,他是怎么接打电话的?以前还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

相册37


我有个亲戚是哑巴,10年前的时候老式的手机,玩的比一般人还牛,那时候他们之间全部靠短信交流


海拔零度2


我小姑子小时候打针药量用多了,耳朵听不见说话吐字不清,他哥哥给他交了好多字,我们给他买了智能手机设置了震动,有什么心里话和我们手机上交流,回娘家骑摩托车来的时候妹夫打电话到了给他回个话 ,回到家他把电话打过来我们就知道他回家了,你别看他听不见手机玩的挺溜的。


手机用户4669253869


这有什么奇怪,我们在特殊学校做工时发现,学校里十岁以上的学生(除了智障和盲眼,有个别盲眼也有手机)几乎每个学生都有部手机,我们跟他们交流时,他拿出手机给我们,我们问他什么话就写到信息里,他看后,就删掉,写出回答,给我们看,他们跟我们正常人一样发视频有WiFi(校园里面的信号还满好,万能钥匙几乎都是满格)就用是微信没有就用信息。看过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微信,她爸问她学校伙食怎样,她就把她和同桌几个女孩的饭菜视频发给她爸,叫她爸放心。


手机用户52925212199


不要歧视聋哑人,以前我们公司就有个聋哑人,是做设计的,老板特意请的,很聪明的,在那个公司,他资历最老,很多年了,老板都舍不得他走。

他跟他老婆都是聋哑人,人家生活得很好,那时候我们跟他交流都是用QQ打字,现在有微信都用微信了,想做啥样的只要跟他说了就行。而且人特别好,我们都很喜欢他的。

他们聋哑人也有他们的生活圈子的,他们周末也会去聚会,去效游,去爬山啥的。所以,你不理解的不一定是正确的。


彦群姐姐


我村有一家近亲结婚,舅舅家女儿嫁给姑妈家做媳妇,生两个儿子两个都是哑巴,但是兄弟两个都是大学生,两个哑巴儿子讨的老婆也是哑巴,他们都有手机,一般都是微信,视频为主沟通,

有些哑巴是又聋又哑,有些哑巴是能听见的,我有个朋友就是哑巴,有一次我上街坐他摩托车到拐弯的地方他还按下喇叭,很聪明,


又双叒叕55187097


有人见过聋哑人戴耳麦的吗 哈哈你不信吧 今年8月份我去福建旅游 我和一个哑巴拼房 我们去鼓浪屿玩大家都发了耳麦 哑巴也戴了耳麦 我就问他同行的女儿 他能听到吗 他女儿说如果不让他戴他会生气的 其实他也不知道戴这个是干嘛


有你我开心2


有次接了个哑巴发的滴滴订单,在高铁站,把我搞醉了,电话不能接,发信息还可以回,问题是他不认路,叫别人接电话也是个女的,也说不清上车点,最后没接到,找了二十分钟,主要是人太多,看见了也不认识,又是晚上,又下雨,


健哥!*^_^*


哑巴用手机正常不过了,现在通迅时代人手一个,就连农村的大爷大妈都装备起来了,有好多都是用儿女用过的扔了可惜,送人不要老人们刚好不讲究新旧只要能通话就行,以前在浙江时我们公司有好多当地的人同厂务工,有几个打扮时尚新潮的年青人,一二年时就用上苹果5G机啦!上下班都有自己小车,更为惊人的是,他们几个都是聋哑人,都是哑吧。时间久了,才知道他们还是生产线上技术人才,工资都是七八千上下,特别是有几个带眼镜的女哑吧,那气场简直比办公室的白领还有文化气质,不讲话想本不相信她们是聋哑人,他们同样走在时代前沿,并且优先使用高科技带来的快捷便利。他们与外界沟通就用文字表达,一个哑巴想问我资多少,把手机伸过来我一看,他打的字很简单直接,上面写,朋友,月入多少,实言相告,我伸手一个巴掌,他马上打出是五千吗?我点头,他又来句还行,加油干,我的目标过万,我向他伸出大姆指,他回,很正常他几个同学都很牛拜的。这就是时代进步的缩影,聋哑人同样也有上进心。


珍惜今生194798177


在电话、网络没有普及以前,书信是人们远距离沟通的常用方式,然而,由于过去聋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即使接受过教育,书面语的表达和理解能力也往往不甚理想,能写、会读的聋人恐怕聊聊无几。所以,当时聋人想要与远方的聋人、听人朋友进行联络是非常困难的,这种困难也加剧了聋人与社会的孤立和隔阂。

1875年,美国的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发明了电话,使听人的生活发生巨大变革,从此,人与人的距离不再遥远,远方的世界也不再遥不可及。其实,贝尔的母亲和妻子都是聋人、父亲是一位聋人教育专家,他本人在聋人教育领域也颇有建树,电话的发明正是源于他对聋人助听技术的研究,不过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贝尔没能一举解决聋人远程通讯的困难。

人工中介的有声语言转书面语

自从有了电话,聋人心中也有了远方的梦想。1925年,贝尔实验室成立,致力于远程通信技术的研究,1948年,世界上第一台传呼机Bell Boy在此诞生。1983年,中国内地市场第一家寻呼台落户上海,中国进入了“传呼机时代”,借助传呼机上狭小的显示屏,聋人可以接收到听人经由寻呼台发来的消息,由于寻呼台都是通过有声语言服务的,聋人还很难成为信息发出的一方,聋人之间的沟通仍是困难的。

进入到手机时代后,很多手机的“设置”菜单里都有一个“TTY”选项,其英文全称是Teletype,是为聋人设计的一种通信工具。聋人使用外接键盘输入文字并发出后,中介服务人员会将文字转换成为语音传达给通话对象,同样,中介也会将对方发出的语音转换成文字发送给聋人,适合聋人与听人之间的电话沟通。TTY需要特定的外接设备和中介服务,在中国基本上是不支持使用的。

TTY电话

参考TTY的模式,2005年,广州市残联开设起一个“聋人电信固定电话中转平台”,聋人可以使用手机向平台发送文字信息,工作人员收到信息后为聋人提供信息咨询、他人交流、心理倾诉、处理事务的服务,然后再使用文字把相关信息反馈给聋人,这是一个“国内首创”的项目。

纯文字远程通讯

1990年代末期,中国聋人的通讯方式出现了一次重大迭代。

一方面,1998年开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大范围拓展手机端的短信业务,极大缩短了聋人远程通讯的实效和成本,从此一直到2010年前后,短信都是聋人最长使用的通讯方式之一,针对聋人的发短信需要,湖北、四川等地的很多服务商还专门推出“爱心卡”,每条短信资费低至0.05元。

另一方面,1999年QICQ诞生,一年后它就席卷中国即时通讯市场,聋人通过电脑端应用程序,不仅能和亲朋好友即使联络,还能添加陌生好友,从此,天南海北的聋人开始相约在网络之上,聊聊生活、聊聊梦想,还有很多聋人在网络中找到了自己的爱情。

计算机中介的有声语言转书面语

为了省去人工中介服务,2006年,南京残联推出了一款专门为聋人开发的“无障碍信息电话机”,在现有的固定电话线上使用,不改变号码,也不影响原来电话的所有功能,唯一的区别就是,在电话机最下方多了一块区域,上面有一块小屏幕以及几个按键,使其具有发短信的功能。

2011年,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一所小学的退休教师张林茂对上述仅支持发送短信的电话机进行了升级,发明出一种名为“龙人通”的电话机,聋人在电话机键盘上输入文字,电话机可以自动将其转化成语音,如果接电话的一方使用“龙人通”,对方传来的语音可以被转化成文字显示在屏幕上,从而实现了聋人之间、聋听之间的即使沟通。

智能手机普及以后,一些APP可以实现语言和文字的相互转换。其中最早的一款要数跨国公司ThoughtWorks西安办公室的健听开发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做出的一款帮助聋人与听人交流的公益APP“心声”,它可以让听人的语音转换为文字、将文字输出为语音,帮助聋人实现打电话的愿望。

2016年上线的、由聋人开发的APP“声活”也有类似的功能。同年,微信增加了“语音转文字”功能,为聋人与听人的沟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不过,这种自动转码目前还常常存在误差,准确性有待提高。

手语视频通讯

手语是聋人的母语。

对聋人来说,文字信息仍然存在许多不便,能够使用手语无障碍地和聋人、听人即时远程通讯一直都是聋人的梦想。视频电话技术的发展使聋人之间的远程通信成为可能。

2010年,苹果公司在iphone4上推出了免费的Face Time功能,为了宣传Face Time强大的视频通话技术,苹果公司在中国专门拍摄了聋人使用iPhone4的Face Time打视频电话的广告。后来,这一功能在不同品牌的智能手机上都得到了实现。

2014年,腾讯QQ软件推出了视频电话功能,该软件的适用范围最广,不论使用台式计算机、笔记本、平板电脑还是手机,只要有摄像头就行,远隔千里聋人也可以面对面地使用手语随意沟通。腾讯并非专门针对聋人设计了视频电话,但聋人朋友的确从科技的发展中得到了实惠。

计算机中介的手语转书面语

中国有关手语合成技术可以实现文字-手语的自动转码, 国内的第一篇研究论文《传输手语图像的计算机智能通信系统》1989年发表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这个时间节点想一想真有些不可思议。为什么这样说呢?上个世纪的网络一般都是电话拨号上网,带宽非常狭窄,传个图片都要等半天,何况是动态的手语影像?不仅如此,到1994年3月中国才获准加入互联网。这样看来,中国研究手语合成技术也算是站在了科技前沿。

上述技术的关键是对手指关键运动情况的编码和定位,这些数据整合在一起就可以构成手语数据库,输入文本信息后,计算机可以自动合成手语并通过动画虚拟人物表演出来。

21世纪以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推出了几款商业化的手语识别与合成软件,主要面向电视台的新闻手语翻译栏目和希望学习手语的聋人亲属。软件价格不菲,但是有些聋人朋友的使用后表示,虚拟人物的手语比较生硬且缺乏面部表情,读起来很枯燥,又由于目前设计的手语数据库依托《中国手语》而建,没有收集地方手语数据,大量《中国手语》中没有的词汇一律用手指字母替代,聋人很难理解。中国的手语合成技术虽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一领域还走在发展的路上。

手语-文字的自动转码则被成为手语识别技术,是一种人机交互技术,与目前常见的人脸识别技术和OCR(文字自动识别技术)有些神似,许多单位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为员工打考勤,OCR则在文本翻译(如金山词霸)、试题分析等方面实现了广泛应用。

21世纪以来,手语识别的新发明经常见诸报端,它可以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手语识别技术。使用者佩戴具有特定功能的手套、手环或指环等可穿戴设备,打手势时,设备上的传感器可以采集手势运动的三维数据并传送至计算机进行分析解码,输出为文字。第二类被称为“基于视觉的手语识别技术”。使用者徒手拍摄出手语视频,计算机通过识别肤色、运动、手形等特征识别视频中的手语,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这种方法的技术难度较大。手语识别技术目前仍在探索阶段,成形的产品尚未面市。在不久的将来,手语识别技术一定会在聋人教育、手语翻译、信息通讯等领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人工中介的手语转语音

2018年上线的“手之声”APP在国内具有开创性,它在后台安排了专业的手语翻译客服人员,使用者可以使用“代拨电话”或“呼叫客服”功能,由手语翻译员完成有声语言-手语或手语-有声语言的转译,实现聋人和听人的在线通话。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看到中国聋人远程通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不同需要的聋人都有机会选择自己适合的沟通方式,无障碍地达成沟通目标,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拉近了聋人之间、聋人和听人之间的距离。


无心73860462


可以打字微信啊 我看到有买衣服的 就是打字给导购看 不要有色眼镜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