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以文化服务业激发“夜间经济”活力

今年以来,在网上看到了不少“夜间经济”的讨论,而通过一些政府公告或者是媒体报道,我们也看到“夜间经济”在全国已经无处不在,区别在于规模不同,热度也不同。诚然,发展“夜间经济”对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满足居民的个性化消费需求是具有显著积极意义的,而“夜间经济”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是全世界许多发达城市都在研究和发展的新课题。从这个角度说,“夜间经济”符合当前我国发展“新经济”的定位,同时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来看,我国的消费能力、消费需求更大,更适宜发展“夜间经济”。但是,对于“夜间经济”目前来看还有一些误解,比如许多人认为“夜间经济”就是发展“夜市”,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夜间经济”和“夜市”在内涵上还存在很大的差别。

北京以文化服务业激发“夜间经济”活力

打比方,从今年年初开始,北京市政府便已经在集中研究更符合北京发展与需要的“夜间经济”模式,而尽管包括夜间便利店、书店和“深夜食堂”等服务行业都得到了鼓励甚至是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但是另外一些夜间的消费场所并没有得到鼓励,比如说酒吧和夜店。而我们都知道,酒吧和夜店是最为传统也是最为火爆的夜间消费场所之一,但是从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北京更需要的是发展夜间文化行业,尽管发展酒吧和夜店能够一定程度上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那么说,夜店和酒吧属不属于“夜间经济”?显然是属于的,但是那是北京发展“夜间经济”的最初状态,是由市场需求自发形成的“夜间经济”状态,可以认为是北京“夜间经济”的1.0版本,而如今,北京需要推动的是1.0版本向着更高层级的2.0版本的升级,比如发展夜间文娱产业,从而更大程度地挖掘和释放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

也正因为北京实际发展的需要,我们看到近年来北京的夜店和酒吧等传统“夜间经济”并没有得到发展和鼓励,反而出现了严重的萎缩。原因很简单,同样是不能符合和顺应北京的实际发展需要。比如,近年来北京在大力提升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加强了背街小巷乱象的治理和提升。可是按照通用经验,往往酒吧和夜店聚集的地方,都会造成环境的糟乱差,即便是北京也不能例外。这一点在北京著名的三里屯、后海等地区(过去)都能得到验证。不过现在再去看,我们发现不管是三里屯还是后海、簋街等热闹的“夜市区”,如今都整洁有序,但是与此同时生意则大不如以前。

这可以视作北京不鼓励和不发展夜市的一个缩影。甚至有人指出,多年来,夜市一直是北京“夜间经济”中严重缺失的一环,尽管过去存在平民化的露天烧烤,但是早已经被取缔(不但影响市容,关键是污染大气环境)。另外,过去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游客,来到北京必去故宫、长城,去故宫又必去王府井东华门的小吃街去吃点传统小吃,但是现如今,我们看到小吃街也已经被关闭改造,夜间的露天烧烤早已退出了舞台。目前则要更好地开发和鼓励的是,如何挖掘更加健康有益,更加积极向上,更加对人民有益的“夜间消费”模式。而很明显的是,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北京而言既具有资源方面的优势,又更能符合北京的发展定位。而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的电影市场火爆、话剧市场在小范围内极受追捧,同时演唱会、音乐会、画展、书店、灯光秀等等,同样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与追捧。换句话说,如果大力发展这些文化产业,既能够激发“夜间经济”的活力,同时也能够满足夜间消费群体(主要以年轻人为主)的需求,可谓是一举多得。

而今天,人们在谈论如何更好地发展“夜间经济”,如何更好地、更大限度地满足年轻群体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其实这背后的逻辑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动机和消费能力更强盛,再加上社会秩序安全稳定、交通出行便捷高效等社会基础配套作为重要保障,人们才能够在业余时间感受夜晚的精彩,尽显商业社会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