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一个为民请命的英雄,为什么屡遭背叛,死后成为万鬼之首?

上古时期,有两个羿。

一个叫羿,一个叫后羿。

后是一种尊称,可以称国君,也可以称为部落首领。

(可以参见孔颖达孔颖达《五经正义》“羿居穷石之地,故以穷为国号,以有配之。后,君也。穷国之君曰羿,羿是有穷君之号。)

羿:一个为民请命的英雄,为什么屡遭背叛,死后成为万鬼之首?

所以后羿其实就是羿君的意思,后羿也是羿。

但是当古籍里分别使用这两个称呼的时候,人却是不一样的人。

羿的故事在《山海经》和《淮南子》里,这是一个为民做主的大英雄。

《山海经·海内经》上说: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也就是说当时的帝王俊赐给羿弓箭(彤弓素矰可以理解为一种具有某种法力弓箭吧),让他去帮助下面的国家,羿就开始下到人间去帮助忍受艰苦的百姓。

所以在《山海经·海外南经》又有了新的记载:

“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持盾。一曰戈。”

也就是说羿射杀了一种名为凿齿的怪兽,羿拿着弓箭,凿齿拿着盾牌(或者说长戈)

羿:一个为民请命的英雄,为什么屡遭背叛,死后成为万鬼之首?

唐朝的成玄英在注解《庄子》的时候应用古本《山海经》里说“羿射九日,落为沃焦”——这个在现代山海经没有。

到了汉朝,《淮南子·本经训》把整个羿的故事给梳理了一遍,只不过他把故事时间放到了尧帝的时代。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

这个就是我们熟悉的射日故事,上有十个太阳,烤焦万物,下有各种怪兽纷纷出来作乱:

猰貐(yà yǔ)是一种人头牛身的怪兽,叫起来像是婴儿。

凿齿在《山海经》里提到过,牙齿长得像是凿子一样长,看样子就是个吃人的家伙。

九婴是一种九头怪兽,能喷水火,十分凶狠。

大风则是一种能带来大风的鸟儿,估计扇动翅磅就是一场台风。

封豨(xī)是一种会吃人,能毁坏庄稼的大野猪。

修蛇是一种连大象都能吃掉的蛇。

十个太阳和怪兽一起危害人间,真是民不聊生。

羿:一个为民请命的英雄,为什么屡遭背叛,死后成为万鬼之首?

尧帝就派羿出来了,不但射下来太阳,还四处追杀各种怪兽,将它们一一诛杀。

这样的功劳,上比女娲补天,下齐大禹治水。

但是这样的大英雄,其命运结局可不大好,除了射日,就是他的另外一个故事了“嫦娥奔月”。

《淮南子外八篇》说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桂树下,岁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也就是说羿在外出打猎的时候在桂树下遇见了嫦娥,成就他们天作之合。

羿:一个为民请命的英雄,为什么屡遭背叛,死后成为万鬼之首?

紧接着《淮南子·览冥训》又说了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嫦娥自己一个人把不死药吃掉,奔月而去。

其实这个结尾还是好的,在一个故事里,羿的妻子给他戴上了一顶小绿帽——屈原在《天问》里说的。

羿:一个为民请命的英雄,为什么屡遭背叛,死后成为万鬼之首?

屈大夫在他这首长诗里,发出了一连串疑问,也把中国神话重头做了个梳理,涉及到羿有以下情节: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冯珧利决,封豨是射。

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浞娶纯狐,眩妻爰谋。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翻译一下就是:

帝尧派遣夷羿降临,消除忧患安慰夏民。

为何箭射那个河伯,夺取他的妻子洛嫔?

持着宝弓套着扳指,把那巨大野猪射死。

为何献上蒸祭肥肉,天帝心中并不舒适?

寒浞要娶纯狐氏女,羿妻合伙把羿谋杀。

为何羿能射穿皮革,其妻与浞能消灭他?

羿:一个为民请命的英雄,为什么屡遭背叛,死后成为万鬼之首?

在屈原叙述的故事里,帝尧派遣羿为民除害,可是羿却射了河伯,夺走了她的妻子宓妃。羿把封豨杀死之后,还把猪肉献给了天地,可是天帝并不开心,结果呢他被一个叫寒浞的人与他的妻子合伙弄死了羿。

但是这并不是羿唯一的归宿,《孟子》里说“逄蒙学射于羿 ,尽羿之道。思天下唯羿胜己,于是杀羿 。”

羿收了一个徒弟蓬蒙,蓬蒙把羿的所有本领全部学会,但是他觉得只要有羿在,自己就不是天下第一,于是他就杀掉了羿。

不管是被老婆和情夫一起杀死,还是被自己的徒弟杀死,这个大英雄的后半生充满了两个字:背叛。

被兄弟背叛,被老婆背叛。

羿:一个为民请命的英雄,为什么屡遭背叛,死后成为万鬼之首?

《淮南子·氾论训》似乎也在为淮南子鸣不平,他说“羿除天下之害,死而为宗布”。

羿死后,成为宗布神,这个神名字听起来似乎很厉害,但实际上就是万鬼之首。

《淮南子·诠言训》“棓,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

也就是说蓬蒙最后是用一根桃木棍子打死的羿,羿死后成为万鬼之首,所以后来的道士除鬼都用桃木剑。

这么一个为民请命的大神,却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实在太憋屈了。

为什么羿的故事前后差别如此之大,其实这是因为把羿和后羿搞混了。

羿:一个为民请命的英雄,为什么屡遭背叛,死后成为万鬼之首?

后羿是《左传》里的夏朝人,他的形象可不怎么光明。

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困、熊髡、龙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靡奔有鬲氏。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

上面这段话不太好理解,简要叙述如下:

夏朝我们知道是大禹的儿子启创建的,但是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继承王位,不理国政,沉湎酒色,结果有穷国的国君后羿就趁机掌握国政,跟我们熟悉的套路一样,他先扶持太康的弟弟仲康为傀儡大王,仲康死后,后羿赶走了仲康的儿子,自己做了夏朝的国君。

羿:一个为民请命的英雄,为什么屡遭背叛,死后成为万鬼之首?

只不过后羿做了国君,但是后羿得位不正,危机四伏,他任寒浞为国相,结果寒浞把他玩弄于股掌之上,勾结后羿的老婆害死了后羿,寒浞和后羿的老婆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但是经过这么一番内乱,寒浞政权的合理性非常不稳定,仲康的孙子少康趁机复国。

这个后羿按照后来儒家的观点看简直就是一个乱臣贼子,所以不被后来编书的儒家知识分子所喜欢,形象肯定不光明。

大英雄羿虽然光芒万丈,但是在不经意间就为这个后来的羿背了锅,他的故事就经常被人搞混。

其实看屈原在《天问》里问的那些话,他已经把射杀怪兽的羿和乱臣贼子后羿混为一谈了。

也难怪后来在许多神话故事里,给羿设计了这么悲惨的结局。

不过,这倒丰富了我们故事的多样性。

将整个羿联合起来看,可以看成一个忠心耿耿英雄受到打击报复的故事。

羿:一个为民请命的英雄,为什么屡遭背叛,死后成为万鬼之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