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鹽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地表會有那麼多鹽?

星宇飄零2099


鹽成分的由來

雖然我們經常把食鹽稱之為鹽,但實際上我們吃的食鹽中,有95%以上的成分都是氯化鈉。根據國家規定,食鹽中的其他雜質如,碘、鎂、鉛、砷、鋅、硫酸鹽等含量不超過5%。

因此想要了解鹽是怎麼來的,只需要知道氯化鈉是怎麼來的就可以。

氯化鈉是由氯元素和鈉元素結合而來的,如果我們再追根溯源,地球上的氯元素和鈉元素是怎麼來的?

實際上,這和恆星有關。

現在宇宙中存在最多的兩種元素為氫元素和氦元素,這兩種元素佔據了整個宇宙的99%以上。因此許多星球主要都是由這兩種元素構成,恆星也不例外。

而恆星之所以被稱之為恆星,是因為恆星內部會發生核聚變反應,以太陽為例,由於太陽的質量巨大,在引力作用下內部的溫度和壓強升高,星球內部呈現等離子態(區別於固態、液態、氣態)。

而氫原子核會在弱力的作用下發生核聚變,產生氦原子核,具體的過程主要有兩條路徑。

一條是質子-質子反應鏈。

另一條是碳氮氧循環。

當恆星內的氫原子核消耗得差不多後,部分恆星還會在引力的作用下繼續引發氦核聚變,生成元素週期表上更高順位的碳原子核和氧原子核。

如果引力還足夠引發碳原子核發生核聚變反應,那麼這個星球還可以繼續發生核聚變反應,直到生成鐵。

簡單來說就是引發鐵發生核聚變的反應,輸入的能量比輸出的多,簡直就是賠本買賣,因此大多數恆星就停留在這一步之前,如果是特大質量的恆星,比如:質量是太陽質量的8倍以上,那就有可能引發超新星爆炸。

據科學家考證是在45億年前,在現在太陽位置附近曾經發生過超新星爆炸,而超新星爆炸可以產生比鐵順位更高的元素(據目前最新的研究,中子星合併也可以產生大量原子序數比鐵元素高的元素),金、銀等重金屬就是這麼來的。

我們通過元素週期表的排列順序可以發現,鈉元素和氯元素的順位位於鐵元素之前,因此這兩種元素相對更容易產生,因此儲量也更豐富。

在地球中,鈉元素是丰度第六高的元素,佔全部的2.6%。

而鈉元素的化學性質非常活潑,一部分的鈉元素與氯元素反應後會生成大量的氯化鈉(當然,更準確的是鈉離子和氯離子的結合),也就是食鹽,存在於世界各地。

地球上鹽的由來

早期地球上還沒有液態水時,氯化鈉保存在岩石之中或者陸地表面。又由於早期的地球是熔爐狀的,因此地球表面並沒有液態水,水以氣體的方式存在於大氣層周圍,因為地球引力的存在,水才不至於逃逸到宇宙。

後來,隨著地球逐漸地冷卻,氣體水又以雨的形式落在地面上,這場持續了上百萬年的大雨沖刷過岩石或者地球表面時,岩石中的氯化鈉隨著雨水一起流入大海。所以,大海才有可能是鹹的的。

後來,地球上的水分又被蒸發,參與地球的水循環過程,而氯化鈉因為重量原因沒有被蒸發,因此留在海水中,久而久之,海水中的氯化鈉越積越多,最終形成了“鹹”味的海水。除了海水之外,鹽井、湖水中的鹽也是這麼來的。

為什麼鹽嚐起來是鹹的?

按照目前最新的研究結果來看,我們之所以會感覺到海水是“鹹”的,或者說我們吃鹽會感到“鹹”,其本質的原因在於我們舌頭上的味覺細胞,其中感受到鹹味的是類膠質細胞,它其實是通過特異性的蛋白質感受鈉離子聚集,引起細胞的鈣離子內流,從而使得神經遞質得以釋放,於是,就有了神經信號的傳導,這時候人也就會感覺到了“鹹味”,所以,食鹽的鹹其實是鈉離子導致的。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NaCl),而鈉元素和氯元素其實大部分是在恆星核聚變和大質量恆星爆炸時所產生的。而早期地球的形成過程中就有不少的鈉元素,大概佔到地球總量的2.6%,這部分鈉元素中的一部分和氯元素結合生成氯化鈉,也就是食鹽的主要成分,後來,等到地球冷卻下來後,地球開始有了雨水,形成了原始海洋,而雨水把原本地球表面的氯化鈉帶入到了海洋當中。這才使得海洋是鹹的,而導致我們感覺到鹹的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味覺細胞可以感知到鈉離子的聚集。


鍾銘聊科學


答:地球海水中的鹽,是岩石中的鹽分溶解在雨水中,然後隨著江河流入大海中累計形成;經過數十億年的沉積,目前地球海水中的鹽分濃度為3.5%。


鹽類

人類每年吃掉1000萬多噸食鹽(氯化鈉),根據來源不同,可分為海鹽、井鹽、礦鹽、湖鹽等等;四大洋佔據著地球71%的表面積,如果把海洋中的鹽提取出來,可以供人類使用上億年之久,所以鹽類對人類來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化學中說的鹽,指的是金屬陽離子和酸根陰離子結合成的化合物,我們平常食用的鹽,指的是氯化鈉(NaCl);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鈉離子、鉀離子、鎂離子和鈣離子等等正離子,還有氯離子、硫酸根離子、碳酸根離子等等負離子。

其中鈉鹽會產生鹹味,鎂鹽會產生苦味,所以海水喝起來又苦又鹹。如果把海水蒸乾,留下的鹽分可以把海底鋪平60米高,海水中這麼多鹽分,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海水中鹽類的形成

早在地球形成時,地球海洋也剛形成,那時候海水的鹽分濃度並不高,甚至更接近淡水;但是隨著海水的蒸發,水蒸氣通過大氣運動來到陸地上空,遇冷後形成雨水,然後岩石和土壤中的鹽分溶解在水中,隨著江河流動匯入海洋。

陽光給海水加熱,海水蒸發時,鹽分並不會隨著水蒸氣蒸發出來,而是留在海洋之中,於是海水就如一個巨大的“蒸餾器”,不斷有鹽分流入大海,使得海水中的鹽分越來越多,估計全世界每年流入大海的鹽分高達20億噸。

經過40多億年的積累,目前海水中的平均鹽濃度為3.5%,也就是說1千克海水中有35克鹽,全球海水中鹽類總質量高達5億億噸。


陸地上鹽類的形成

在地球40多億年的地殼運動中,海洋和陸地並不是絕對的,而是會隨著地殼運動發生較大的變化,比如珠穆朗瑪峰在數十億年前處於海平面之下。遠古時期的海洋或者湖水,也有可能幹涸後形成陸地,然後沉積下來的鹽分形成井鹽、礦鹽等等。

比如位於青海省的茶卡鹽湖,就是國內最著名的鹽湖,號稱中國的“天空之境”,茶卡鹽湖在十多萬年前還是外流的淡水湖,後來因為地殼運動,茶卡鹽湖變成了內陸湖,隨著水分的蒸發,湖水中的鹽類逐漸沉積,形成了如今的鹽湖。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地球上鹽是陽光風化土壤大小石塊砂粒 ,被有機物生態變化,腐敗吸收分解岩石。在雨水滲透下又流淌到湖泊海洋中在再曬出熬出結晶的結果。是重山壓碎,是大河洗涮,是植物成長吸取,更是類似人拉馬尿的綜合長期變化結果。

沒有簡單來源都是億萬年長期積累的結果,如果人食用的鹽就是曬出熬出的鹽。


ww3721王建文


鹽是岩石中的鈉元素與氯元素被水溶解後化合形成的,當然廣義的鹽還包括其他金屬陽離子如(鉀、鎂、鈣、鋁、鐵、銅等等)和酸根陰離子(如氯離子,硫酸根離子等等)形成的化合物。地球上的氯元素很豐富,所以目前海洋中主要是氯離子跟金屬離子形成的鹽。所以氯化氫又叫做鹽酸。

鹽的形成有三個過程:

水的侵蝕和搬運過程

降水會沖刷岩石裡邊的礦物質(早期的岩石可能直接包含金屬的氧化物或氫氧化物),使得容易與水反應的金屬氧化物或氫氧化物轉變為金屬陽離子,然後溶於水中,同時也使易溶於水的酸性元素(如氯和硫)也溶於水中。不溶於水的那些成分如硅和某些鈣鹽,鎂鹽,鋁鹽等等,則留在原處,繼續做岩石。😂

以鈉為例,因為鈉離子和氯離子都很易溶於水,所以就很容易被水帶到河流,然後最後彙集到海洋或者湖泊當中,這就是現在海水嚐起來很鹹的原因(海水的苦味則來自於鎂、鈣等)。

太陽的蒸發作用

太陽對海水的加熱讓水分蒸發到大氣當中,但是鹽類則無法蒸發,只能留在海洋當中,繼續成為海水的構成。如此一來,海水就變得越來越鹹,因為留在海水中的鹽類成分越來越濃。海鹽的生產便是利用這個原理將海水灌注到鹽田裡邊進行蒸發,最後留在鹽田裡邊剩下的就是乾燥的鹽,海鹽除了氯化鈉還有非常多的其他的鹽類,像氯化鉀,氯化鎂,溴化鉀,溴化鎂等等。這樣的粗鹽還需要經過熬製提純,才能得到我們日常所用的食鹽。

滄海桑田形成了鹽礦

實際上地表上的鹽固體並不多,因為有降水的沖刷。除非是在常年乾燥的地區沒有降水的情況下,鹽的晶體才可能在地表上留存,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沙漠地區。而地球上的大多數鹽礦則埋藏於地下。

這些地下埋藏的巖礦,實際上是因為地質作用形成的。例如,古時候的海洋漸漸的變成了沒有水源的內陸湖,最後內陸湖因為沒有水源的供給稀釋而逐漸鹹化甚至乾涸,最後留下了天然的鹽田,直到最後被土壤所覆蓋,深藏於地下就形成了鹽礦。像歐洲地中海沿岸,就有大量的天然鹽礦,這些鹽礦是古時候地中海一度因為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的隔離而導致地中海的水位下降而形成的鹽灘。如今這些鹽礦大到可以在裡邊開酒店。國內的鹽礦比較著名的就有四川自貢的井鹽(說明遠古時候,自貢地區是海洋或內陸湖泊,這裡除了出產鹽之外,還出產恐龍化石)。


小宇堂



最開始鹽肯定來自原始行星星雲,像其他元素一樣,氫和氦氣在超新星和恆星聚變反應下,生成構成鹽的氯和鈉元素。 地球表面的鹽來自風化和火山活動。海洋在地球歷史上很早就形成了,一旦水與岩石接觸,風化過程就開始了——這些過程優先從岩石中浸出(溶解)可溶性元素(鈉、鈣、鎂、鉀等)。

岩石中沒有太多的氯或硫,但是火山氣體中有很多,它很容易溶解在大氣中的水中,形成氯化物和硫酸鹽,然後流入海洋。如果這些過程持續數十億年,我們會得到鹹的海洋。 蒸發超過降水的地方,表層海水會變得更鹹。如果附近沒有很多河流,如果盆地受到限制,局部海水鹽度也會增加,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高鹽度海水不能很好地與正常鹽度的海水混合。



紅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平均鹽度為40。最終,來自受限制盆地的高鹽度水確實逃逸並進入全球循環。由於海洋混合緩慢,較高和較低鹽度的水在遠離源頭的地方仍然可以被識別。 河水不鹹的原因也是由於蒸發。當水從海洋表面蒸發時,鹽不會隨之蒸發。正是這種淡水最終流入海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最終在河流和海洋中得到完全不同的鹽平衡。 在陸地上發現的鹽來自蒸發的古代海洋,例如,在今天的柴達木盆地,有大量石膏和鹽的沉積,在形成期間,幾公里的海水被盆地截流蒸發,留下一系列礦物,包括厚厚的岩鹽。這種鹽的濃度與今天海洋中的鹽濃度相似。



然而,鹽還有其他的來源。火山活躍地帶有大量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形成的鹽湖。這裡,地下水從下面被加熱,因為板塊在該地區拉斷,岩漿接近地表,因此容易形成一系列湖泊和火山。 當水被加熱時,它會溶解孔隙水中的多種礦物質,並將它們帶到地表。當它們到達表面時,它們會冷卻,水中的鹽會恢復到結晶形態。因為這種鹹水在高溫下有效地“噴發”,所以它形成了各種不尋常的、通常非常短暫的地質特徵,最終結果是一個富鹽的地區。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地球上的鹽應該在地球產生的時候就有了,還有就是宇宙隕石掉落地球產生Na跟Cl這兩個元素在適合環境下結合就有了。這2個元素除非碰到特殊情況,要不是不會消失的,即使你吃下在體內消化了只是從鹽(NaCl)變成氯跟鈉元素而已,排除體外在適當環境下還是可以結合產生鹽。所以鹽是無窮無盡的。除非地球環境發生變化使Na或者Cl元素變成其他元素,那樣地球就會沒鹽了。


愛格思man


這個問題太大了!簡單點回答!據我所知在地球形成之初,本身的物質中就有鹽的成分,但含量不大,最主要來至地球冷卻後的億萬年中無數次的彗星和隕石的撞擊,這些彗星隕石有很大一部分帶有含鹽量很高的鹽冰和原生礦鹽,我們的大海就是彗星撞擊地球后產生的!


策牧銀河


地球上的鹽主要來源兩種途徑:首先從鹽礦提取,自然結晶成礦的鹽稱作“岩鹽”或“石鹽”。其次,鹽也可從海水和富含礦物的溫泉中蒸發而成。鹽是海水最主要的礦物成分,含量較高,稱為海鹽。在海洋的浮游生物界,每升海水含有約35克鹽分,鹽度是35‰


技術力量


地球上的鹽如海水鹽來源於地殼表面岩石層,由雨水長期沖刷累積在海洋中,由於金屬鹽易溶於水。地球早期是一個與太陽相同的電磁火球,地球之岩石和其中原素和化合物,都是源於中心電磁效應產生的能量,與太空產生合適的能量差和壓力差,經過上十億年的慢慢累積才有原子物質地球。


原黃烈平


地球上的鹽本來就是自然產物,海水中就是鹽。地球內核長期都在運動,這和人體的五臟六腑一樣每天都在工作,海洋可以變成綠地,也可拱起成為高山,在千萬年的運動中。海洋裡的鹽就到綠地。這是正常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