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勒在清朝的地位如何?

小巫婆_莹


贝勒最初并不是一级爵位,而是对女真贵族的一种尊称,如著名的叶赫贝勒金台吉(明珠的祖父)等,都曾经被称为贝勒。清太祖努尔哈赤与他的胞弟庄亲王舒尔哈齐等人也曾经被称为贝勒。



贝勒的转型期

随着清太祖努尔哈赤一统女真,贝勒也渐渐变成了爱新觉罗家族的专属。但是,这个时候的贝勒依然不完全是一级爵位。这一时期的贝勒,实际上是与旗份挂钩的,分统八旗的清太祖子侄们被称为和硕贝勒,以示与其他贝勒的区别。



到清太祖晚清又出现了所谓“四大贝勒”,即代善、阿敏、莽古尔泰、清太宗皇太极四人。这四人的地位高于所有贝勒,有分掌军国大事的权力。但是,直到这个时候,贝勒依然不完全是一级爵位。



贝勒正式成为爵位

清太祖努尔哈赤去世之前并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最终清太宗皇太极在一系列权力斗争中胜出,继承了汗位。但是,彼时所谓“四大贝勒”中的其他三位实力依然不容小觑,清太宗并不占绝对优势。因此,即位之初的清太宗为了安抚其他三人,暂时采取了妥协姿态,继续了早年的“四大贝勒”主政格局,只是加入了“以已为尊”这一条。再后来,经过一系列政治斗争和旗份置换等手段,清太宗逼退了代善、幽禁了阿敏、气死了莽古尔泰,最终形成了一家独大之势!



天聪十年,一家独大的清太宗正式去汗号称帝,改元崇德。成为皇帝的清太宗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这其中就包括爵位制度。在此之前,清太宗首先将未出五服的同宗进行了二次分类,将自己祖父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后代定为了宗室;将自己曾祖父清景祖觉昌安兄弟六人(六祖)的其他后代定为了觉罗。至于出了五服的同宗,则直接被清太宗排除在了皇族之外。



在对皇族进行二次分类之后,清太宗有专门制定了一整套宗室爵位系统,这类爵位只授予宗室,同属爱新觉罗氏家族成员的觉罗也无法染指,而贝勒就是宗室爵位系统中的一级爵位。直到这个时候,贝勒才正式成为清王朝的爵位。



贝勒地位如何

在崇德年间确立的宗室爵位系统中,贝勒属于入八分序列的第三等级。所谓入八分即享受八项特殊待遇,即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除此之外,入八分者还有一项特殊待遇,那就是可以分得多少不等的牛录,称之为旗份,拥有旗份者即人们常说的大小旗主。清太宗此举实际上就是为了稀释旗份,避免早年“四大贝勒”格局的出现,和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几乎是如出一辙。不入八分者则直接连分得牛录的资格都没有!



贝勒属于入八分爵位中的第三等级、也是整个宗室爵位系统中的第三等级,其地位低于亲王、郡王,高于贝子。在这里顺带说一句,所谓“铁帽子”和“亲王双俸”只涉及爵位传承和/或经济待遇,与亲王、郡王爵位本身无关。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依然是亲王、“食亲王双俸”的亲王也依然是亲王,与其他亲王没有本质区别。而“铁帽子”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只是郡王,其地位和待遇都要低于其他非“铁帽子”亲王!唯一的区别仅仅是“铁帽子”承袭时无须降级,而其他爵位要降级承袭!换言之,“铁帽子”虽然精贵,却不比其他亲王、郡王尊贵。



既然贝勒是第三等级,那么他的地位和待遇自然是要低于亲王和郡王的。但是,相对于不入八分者,贝勒的地位已然是非常高了。清初有时候连皇子也未必能够获得贝勒爵位,诸如清圣祖康熙帝的儿子允禟、允禵等,最初只受封了一个贝子爵位。可见,清初贝勒爵位还是相当“值钱”的。



贝勒的贬值

清王朝入关之后,为了尽量避免后金时期及入关之前、入关之初宗室权力过大的弊病,采取了宗室爵位与实际职权分离的做法。简单说就是,拥有宗室爵位者只享受相应礼仪性及经济性待遇,不与差使、实权挂钩。如果某位亲王没有具体差使,他的实际权力甚至还不如一个位列中枢的普通宗室。



以晚清著名的恭忠亲王奕訢与宗室肃顺为例。奕訢是清文宗咸丰帝的亲弟弟,肃顺只是远支郑慎亲王乌尔恭阿庶出的儿子。因为是庶出,肃顺的爵位其实非常低,只是不入八分的三等辅国将军,远低于奕訢的亲王爵位。但是,因为清文宗刻意压制奕訢而重用肃顺兄弟,肃顺在咸丰朝的实际权力要远大于位居恭亲王的奕訢!当然,台面上恭亲王奕訢的地位还是要高于三等辅国将军肃顺的,但这仅仅是表台面上!亲王尚且如此,贝勒可想而知……



随着清朝中后期宗室爵位的逐渐“滥封”以及不断承袭,贝勒也越来越贬值,早已无法比肩清初的贝勒了。如果没有具体差使,贝勒无非就是拿了一张“长期饭票”而已!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贝勒再贬值,毕竟还是第三等级,直到满清也依然还是非常尊贵的,这种贬值只是相对于清初而言,并不是真的不值钱!清朝除了宗室贝勒之外,外藩爵位系统中也有贝勒一爵,这里就不铺开叙述了。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贝勒”这个称号一直出现在清朝各种各样的作品中。这个称号最早来源就是满文,清朝就是满族人统治的天下,这个意思是代表“坚固、结实”。在清朝还没有入关以前,“贝勒”是“部落长”的称号。这个官职很有权力,在当时,地位仅仅低于最高等级的“汗”。直到清军入关后,“贝勒”这个称号就不再是简单的官职了,后面成了一种爵位的称呼,由此可见,“贝勒”慢慢的没有了实权,权力越来越小。

这种变化就是发生在清朝入关统治了一定时日的状况下,他们是为了要抬高皇亲贵族的地位,然后又要吸纳新的人才为国家所用,互相妥协之下才有的这种结果,但是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统治天下。之前清朝还未入关时,他们都是依靠着宗室的力量。就算是已经入关了,也要依靠这些宗室。既然已经打下了江山,就给那些开国功臣相应的回报,不然,人心涣散,统治就不会稳定,江山也很难治理。

所以就封了很多爵位,宗室的爵位被分为了九个层次。从亲王到奉国将军,贝勒是属于第三等的,但是也是高级爵位。想要得到这些爵位肯定是异常艰难的。有的是直接封赏,有的是曾立下了功劳,还有的是继承父辈的。

贝勒的爵位在清朝入关了之后地位也不是很高,但是在以前来说也算是个很好的官职了。


关河南望


贝勒爷是皇室爵位,象征着高贵的身份,代表满族皇室贵族的一种称号。清代宗室贝勒封号分为贝勒和贝子,史料记载贝勒爷为封爵中的第三级。

通常只有皇室宗亲才会享有贝勒爷这个封号,但有时也会授予蒙古贵族。被封为贝勒爷的基本都是皇室宗亲,一般为世袭。

清史上最早期著名的四大贝勒爷分别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这四位并不都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其中阿敏就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可见不是皇室宗亲,根本就没有机会被封为贝勒爷。还有世袭的贝勒,王爷的儿子是贝勒,贝勒的儿子是贝子。



顺治六年规定,亲王一子封亲王,余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余子封贝勒.贝勒之子封贝子,贝子之子封镇国公,镇国公之子封辅国公,辅国公之子授三等镇国将军.其后又有所修改.皇太极第五子硕塞便因系皇子而封郡王,后又以军功晋亲王.这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孙,称为“恩封诸王”。


而公侯伯子男和剩下的云都尉、轻车都尉都是给非皇室成员的。

贝勒爷在清朝前期地位还算比较高,但到了清朝后期,随着皇室的子孙成员越来越多,爵位制度的不断完善,贝勒爷就没什么地位了。


吹泡泡的猪


早期的贝勒权力很大,在地位上几乎仅次于大汗。如努尔哈赤时就有四大贝勒,即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



皇太极继位后,为集中权力,仿效中原体制建立新的爵位体系。贝勒的地位有所降低,在清朝宗室爵位的十二级体系中位居第三,仅次于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可以说也是很高的爵位了,其俸银为2500两,禄米2500斛。

在继承制度上,贝勒也不是铁打的帽子,要降级继承的。顺治六年规定,任何一级爵位都要降级继承,如亲王可选一子封亲王,余子则顺延降为郡王。那么贝勒之子,除一子封贝勒之外,其余的就只能降为贝子爵了。



基本上,皇子当中比较受宠的都能获封贝勒或贝子爵,当然能获封亲王和郡王比较难,你得极其受宠,还要有实打实的办差能力才行。一般说来,得等老皇帝去世,新君继位,才会由新君下旨,将兄弟们提升为亲王和郡王。当然也有特例,如道光帝临死前下旨,将皇位传于奕詝,并封奕訢为亲王。

基本在清朝前期,贝勒已经是很高的宗室爵位了。但到了清朝中后期,随着宗室成员的进一步扩大,贝勒爷也就没什么地位了。但比起更多的闲散宗室,贝勒爷也还算是有点地位。



此外,在蒙古爵位中也有贝勒,也是居于亲王和郡王之后,位列第三级。


达摩说


例如剧中经常说的某某是贝勒爷,那么这个贝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其实,贝勒开始是一个职位,后来才成为清代爱新觉罗皇族内部宗室人员的一种爵位。“贝勒”一词,原本出于满语,写作“beile”,也是金朝时“孛堇”或“勃极烈”的意译,在女真语里就是王或者诸侯的意思。在早期的女真族或者说满族社会里,贝勒就是“贵族”的称号,其中尤其尊贵的就尊称为“和硕贝勒”。和硕一词就是满语hoo的音译,意思是一方、一隅,和硕贝勒就是镇守一方的贝勒,也就是那些很有实权的贝勒。

在清朝兴起初期,贝勒可是一个实打实的、拥有相当大实权的职位。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称帝之前都曾经接受过“淑勒贝勒”、"聪睿贝勒"等称号,当时就号称是女真族里的王者或者诸侯。在努尔哈赤称帝并且建立后金之后,他又把他比较出色的子侄们,像是老二代善、他侄子阿敏、老五莽古尔泰、老八皇太极分别封为大贝勒、二大贝勒、三大贝勒、四大贝勒。四大贝勒轮流执政,以此处理国家大事。这样一来,就巩固了爱新觉罗家族的权力,并且以此替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使得爱新觉罗家真真正正的掌握了女真一族。

所以说这大贝勒的职位简直就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贝勒们可以说是出将入相,在朝廷处理国家大事,有些很大的话语权,在军事上更是如此,他们基本都是八旗的旗主,也有着统帅军队的权力。经常带兵出征。这时的贝勒,可真是风光无限的实权职位。

当然,这样的情况也就只有努尔哈赤在世时才能维持了。皇太极继位以后,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他不可能再让贝勒们拥有如此大的权力。于是,他一方面逐渐收回三大贝勒的军权,削弱其他三大贝勒的权力,一方面确立了自己一人“南面独坐”,集中政权军权的局面。为此,他规定了爱新觉罗宗室的九等爵位,并且把贝勒放在其中的第三等,称为多罗贝勒,简称贝勒。到了乾隆十三年 ,乾隆皇帝又把宗室爵位定为十四等,并且把多罗贝勒放在第五等。

这两次的爵位改革都把贝勒放在和硕亲王、多罗郡王之下,固山贝子之上。从这以后,贝勒这一称谓就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没有实权的虚位,也只是爵位等级中的一级,和清初已经没办法相比了。


时针


多罗贝勒,满语本意就是天生贵族。

努尔哈赤时期,贝勒是仅次于大汗的,比如代善等四大贝勒,阿济格等四小贝勒,都是旗主或者接近身份者。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等四大贝勒共同领导国政,等削平阿敏、莽古尔泰,代善屈服后,皇太极仿中原例称帝,建制,规定最高封爵为亲王,次者郡王,第三级为贝勒。在满清宗室及蒙古封爵体系中,贝勒依旧高居第三位。

顺治六年规定,亲王一子继承亲王,余子封郡王或贝勒(比如恭亲王的长子载澄就是郡王衔的多罗贝勒)。

郡王一子继承郡王,余子基本封贝勒。

同样,皇帝儿子的最低封爵是贝子,基本爵是贝勒郡王,少数封亲王。

贝勒每年固定俸银2500两,米2500斛。总体属于降袭爵,嫡长子降级贝子,余子封二等镇国将军,侧福晋子封一等辅国将军,旁妾所出是最低的奉恩将军。

不论宗室还是蒙古爵,如果贝勒领有一个或者若干牛录,虽兵权与民政权被实际虚化,但各牛录成员日常要孝敬钱财,尤其做官要给予分赃。如果是没有领牛录的空头贝勒,日子就很艰难,毕竟2500两很难养活贝勒府。


四川達州


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子侄诸贝勒,掌握了后金国——金国军政财刑大权。在这个国家里,努尔哈赤一直是主宰一切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专制君汗。这从其被尊为“英明汗”一事,反映得十分清楚。

努尔哈赤起兵初期,自称“淑勒贝勒”,后改称“聪睿汗”、“恭敬聪睿汗”。据《满文老档·太祖》记载,天命元年(1616)正月,八旗贝勒、大臣及“众人”,恭上新号,敬称努尔哈赤为英明汗时说道:“我等之国,无汗则忧苦甚多。皇天为使我等之国得享安康,眷爱穷苦部众,而降生贤能善养之汗,应上尊号”,遂尊为“承奉天命养育列国英明汗”。

八旗贝勒、大臣的议论及其奉上的尊号,非常清楚地、确切地反映了努尔哈赤统治后金的真实情形。所谓“承奉天命养育列国英明汗”,包括了密切相关的两个内容。其一,努尔哈赤并非凡夫俗子,也不是辅佐帝王领兵辖民的文官武将,而是奉承天命的开国之君。他的所作所为,皆非平凡之举,而是秉承天命来平乱致治。受天所命为皇天保佑的君主,当然应该掌握一切权力,当然应是言出令行的专制君汗。其二,正因为他是承奉天命之君,因此他必然是“贤能善养”穷苦部众之汗,而且是“养育列国”之汗。既承奉天命,又贤明英武,善养部众,这样的汗自然是执掌后金大权的最高统治者。这不仅仅是诸贝勒、大臣对努尔哈赤尊称之词,他自己也是这样看这样说的,不单是一般诸申为汗恩养,就是威风凛凛位高势强的八旗大臣,也系汗所育养。每当召集群臣集会时,他就要宣扬汗为天命、臣为汗用的一套,反复讲述“天任之为汗,汗任之为大臣”。

进入辽沈以后,虽然国号由后金改为金国,但汗的尊称并未改变,局面仍如以前一样,努尔哈赤仍然是最高统治者。天命八年(1623)正月二十七日,努尔哈赤特下汗谕,对八旗贝勒、大臣讲述全国各类人员的情况,明确规定了各自的身份、地位、义务和相互关系,指出存在的问题,给予严厉的警告。这对说明汗之威严,是极为难得的纲领性的文件。努尔哈赤说:

天之子汗,汗之子诸贝勒、大臣,诸贝勒、大臣之子伊尔根,主(额真)之子阿哈。汗以天为父,若敬思弗忘,英明治理天所赋与之政,则汗之政焉得而亡。诸贝勒、大臣,以汗为父,若敬思勿忘,无论何物,皆不思贪为己有,不萌盗贼凶暴奸诈之念,务守正直,则诸贝勒大臣之臣道焉得而亡。……诸贝勒、大臣,承受汗之恩惠,若不顾汗意,恃彼之才之力而行,不勤治其政,持贼盗奸诈凶暴之心,贪婪昏乱,则将为汗所谴,而罢诸贝勒、大臣之任,诸贝勒、大臣岂能保持其位乎?……若天命之汗、贝勒,不为天嘉之,不为人喜之,不小心以善行治政,则将为天所谴而汗之政亡矣。汗所委命之诸大臣,若不公正勤勉尽力于所委之事,而持邪恶怠慢之心,则将为汗所斥而身亡矣。《满文老档·太祖》卷四十四。

这道汗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英明汗努尔哈赤是金国的最高统治者,握有金国军政大权。这一点,反映在许多方面。第一,努尔哈赤是金国各类人员之父,金人皆系其“子”。汗谕把金国人员分成四类:汗、贝勒与大臣、伊尔根、阿哈。汗、贝勒、大臣及一部分占有较多阿哈的伊尔根,是掌握权力的人,大多数穷苦的伊尔根、诸申及包衣阿哈,则受其奴役。在统治者内部,又分成若干阶层和集团。贝勒、大臣是伊尔根、诸申之父。额真(主)的成员比较复杂,凡是占有包衣阿哈之人,不管是贝勒、八旗官将,还是富裕的伊尔根、诸申,都是他们的阿哈之主,也就是阿哈之父。所有这些人——贝勒、大臣、额真,都是英明汗之子(占有包衣的伊尔根,还是贝勒、大臣之子),都必须尊努尔哈赤为父。这里所讲的父与子,不是讲血统关系家族关系,而是指尊卑上下隶属关系。父,就是其子之主和统治者。子,就是其父的被统治者,他们必须对其父努尔哈赤“敬思弗忘”,毕恭毕敬,俯首听命,不得冒犯父的尊严,不许犯上谋乱心怀不轨。金国之人,皆系汗之子,皆须听从汗安排。

第二,诸贝勒和八旗官将,皆由汗封授、奖惩和罢革。固山贝勒、旗主贝勒,固然是该旗之主,该旗所有人员,不管是固山额真、总兵官、梅勒额真、副将等高级官将,还是参将、游击和备御,以及一切诸申和伊尔根,都须服从他的管辖,权势极大。总兵官和副将,以及参将、游击、备御,分管所辖兵民,佐治国政,率兵出征,也是有权有势的高级人员。但是,贝勒权再大,总兵官职再高,也须尊汗为父,听汗支配。贝勒之尊、官职之显,皆系汗父封授,如若对汗忠贞孝顺,勤勉治政,便能蒙受汗恩,久在其位,久任其职。如若对汗不忠,贪婪昏庸,心怀“贼盗奸诈”之念,扰乱国政,则将为汗所谴,革其位,罢其官,诛其身,籍没其家,“遇逢忧患矣”。前面曾经讲过,贵为国母的大福金富察氏的被休,皇长子阿尔哈图图们贝勒褚英的执政及其被革和处死,大贝勒代善之立为太子及其被废,以及后面将要叙述的四贝勒皇太极的被训斥,督堂乌尔古岱的贬职,督堂、总兵官阿敦的失宠和被监禁,巴克什额尔德尼的冤死,都清楚地表明了顺汗者昌,逆汗者亡,努尔哈赤确系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的最高君汗。





静逸堂堂主


解答

贝勒爷是清朝的皇室爵位,和亲王一个性质。

但这些爵位都是世袭制的,怎么说呢?

比如父亲是被封的亲王,那么儿子继承的王位是郡王,孙子再继承下去的王位便是贝勒了。这种世袭制爵位以递减关系继承下去。



拓展

这里说到了贝勒爷这个词,那就不得不说那个最著名的人了——皇太极

1616年努尔哈赤登基为汗时封了四个贝勒,即

  1. 大贝勒代善
  2. 二贝勒阿敏
  3. 三贝勒莽古尔泰
  4. 四贝勒皇太极
后努尔哈赤去世以后,皇太极继承汗位。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

他在位期间,实行满汉一体,保护汉人,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太祖以上(皇太极)为大贝勒,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共理机务,多所赞画,统军征讨,辄侍太祖,偕行,运筹帷幄,奋武戎行,诛携服叛,所向奏功,诸贝勒皆不能及。又善抚亿众,体恤将卒,无论疏戚,一皆开诚布公以待之,自国中暨藩服,莫不钦仰。上凡遇劲敌,辄亲冒矢石,而太祖深加爱护,每谕勿前往。时帝业肇兴,大勋将集,圣心默注,人望攸归。

这是在《清太宗实录》中对皇太极的评价。



再回来讲讲皇太极从贝勒到汗位的事情,

其实现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皇太极即位时的迷题,很多人认为他的父亲努尔哈赤本来想将汗位传给十四子多尔衮,但是皇太极却逼死了多尔衮的母亲,篡夺了汗位。

但这也只是一种说法,到底皇太极是不是从多尔衮手里抢了皇位也没有证据。

还有关于皇太极的死亡也众说纷纭,在《清太宗实录》里也是一笔带过。

现在普遍认为是宸妃病重去世后导致皇太极伤心劳累过度而去世,

还有一种更为劲爆的说法来自野史,记载是皇太极被多尔衮下黑手给弄死了,至于原因是庄妃在和多尔衮鬼混时,被皇太极撞见,逼不得已下,为保性命,多尔衮主动出击,害死了皇太极,这个说法,相当劲爆又不可思议,令人难以接受。


微史x


看清宫剧,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场景:一名贵族公子潇洒的在前面走着,后面跟着个小丫头或小书童不断叫唤:“贝勒爷等等我呀!”

那这贝勒爷是个什么身份呢,社会地位如何?

“贝勒”最初来源于满文,意为坚固、结实,在满清还没入关的时候,贝勒相当于部落族长,其地位仅次于“汗”,很有权力。

努尔哈赤登上汗位时,就封了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努尔哈赤命令他们按月值班,管理国中一切事务。

等努尔哈赤过世后,皇太极继承了他的汗位,但此时他的权力还没能完全凌驾于其他三大贝勒头上,还是与他们共同治国,到了后期才想尽各种办法将权力收到自己手中。

等到入关之后,清朝爵位逐渐完善,“贝勒”就流于普通了。

满清爵位十二级: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贝勒”只是第三等侯爵,基本上亲王、郡王家里的孩子如果受到宠爱或者表现突出都是可以获得的,还有一种情况是亲王如果不是铁帽子王,那就会袭一代降一等,三代就降到了贝勒,郡王则是第二代就降到了。

“贝子”和贝勒看起来很相似,本质上也相似。在满文里,贝子是贝勒的复数,后来才独立为一个爵位,为第四等。

贝勒及之上的爵位,都是封给皇室宗亲的,而到了贝子这一档,其他满清贵族也有机会了。

顺便说一句,努尔哈赤亲封的四大贝勒中,皇太极成为清朝开国皇帝自不用说,阿敏因桀骜不驯,不把皇太极放在眼里被他削爵囚禁,莽古尔泰则是死后被揭发出有反心,被夺了爵位,后人也被追究责任。

只有代善一心一意追随皇太极,为他南征北战一片忠心,得了善终,之后的清朝皇帝也都善待他这一系,清朝八大“铁帽子王”就占了三个。

但无论亲王还是贝勒,这爷那爷的,最终都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加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子侄诸贝勒,掌握了后金国——金国军政财刑大权。在这个国家里,努尔哈赤一直是主宰一切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专制君汗。这从其被尊为“英明汗”一事,反映得十分清楚。

努尔哈赤起兵初期,自称“淑勒贝勒”,后改称“聪睿汗”、“恭敬聪睿汗”。据《满文老档·太祖》记载,天命元年(1616)正月,八旗贝勒、大臣及“众人”,恭上新号,敬称努尔哈赤为英明汗时说道:“我等之国,无汗则忧苦甚多。皇天为使我等之国得享安康,眷爱穷苦部众,而降生贤能善养之汗,应上尊号”,遂尊为“承奉天命养育列国英明汗”。

八旗贝勒、大臣的议论及其奉上的尊号,非常清楚地、确切地反映了努尔哈赤统治后金的真实情形。所谓“承奉天命养育列国英明汗”,包括了密切相关的两个内容。其一,努尔哈赤并非凡夫俗子,也不是辅佐帝王领兵辖民的文官武将,而是奉承天命的开国之君。他的所作所为,皆非平凡之举,而是秉承天命来平乱致治。受天所命为皇天保佑的君主,当然应该掌握一切权力,当然应是言出令行的专制君汗。其二,正因为他是承奉天命之君,因此他必然是“贤能善养”穷苦部众之汗,而且是“养育列国”之汗。既承奉天命,又贤明英武,善养部众,这样的汗自然是执掌后金大权的最高统治者。这不仅仅是诸贝勒、大臣对努尔哈赤尊称之词,他自己也是这样看这样说的,不单是一般诸申为汗恩养,就是威风凛凛位高势强的八旗大臣,也系汗所育养。每当召集群臣集会时,他就要宣扬汗为天命、臣为汗用的一套,反复讲述“天任之为汗,汗任之为大臣”。

进入辽沈以后,虽然国号由后金改为金国,但汗的尊称并未改变,局面仍如以前一样,努尔哈赤仍然是最高统治者。天命八年(1623)正月二十七日,努尔哈赤特下汗谕,对八旗贝勒、大臣讲述全国各类人员的情况,明确规定了各自的身份、地位、义务和相互关系,指出存在的问题,给予严厉的警告。这对说明汗之威严,是极为难得的纲领性的文件。努尔哈赤说:

天之子汗,汗之子诸贝勒、大臣,诸贝勒、大臣之子伊尔根,主(额真)之子阿哈。汗以天为父,若敬思弗忘,英明治理天所赋与之政,则汗之政焉得而亡。诸贝勒、大臣,以汗为父,若敬思勿忘,无论何物,皆不思贪为己有,不萌盗贼凶暴奸诈之念,务守正直,则诸贝勒大臣之臣道焉得而亡。……诸贝勒、大臣,承受汗之恩惠,若不顾汗意,恃彼之才之力而行,不勤治其政,持贼盗奸诈凶暴之心,贪婪昏乱,则将为汗所谴,而罢诸贝勒、大臣之任,诸贝勒、大臣岂能保持其位乎?……若天命之汗、贝勒,不为天嘉之,不为人喜之,不小心以善行治政,则将为天所谴而汗之政亡矣。汗所委命之诸大臣,若不公正勤勉尽力于所委之事,而持邪恶怠慢之心,则将为汗所斥而身亡矣。《满文老档·太祖》卷四十四。

这道汗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英明汗努尔哈赤是金国的最高统治者,握有金国军政大权。这一点,反映在许多方面。第一,努尔哈赤是金国各类人员之父,金人皆系其“子”。汗谕把金国人员分成四类:汗、贝勒与大臣、伊尔根、阿哈。汗、贝勒、大臣及一部分占有较多阿哈的伊尔根,是掌握权力的人,大多数穷苦的伊尔根、诸申及包衣阿哈,则受其奴役。在统治者内部,又分成若干阶层和集团。贝勒、大臣是伊尔根、诸申之父。额真(主)的成员比较复杂,凡是占有包衣阿哈之人,不管是贝勒、八旗官将,还是富裕的伊尔根、诸申,都是他们的阿哈之主,也就是阿哈之父。所有这些人——贝勒、大臣、额真,都是英明汗之子(占有包衣的伊尔根,还是贝勒、大臣之子),都必须尊努尔哈赤为父。这里所讲的父与子,不是讲血统关系家族关系,而是指尊卑上下隶属关系。父,就是其子之主和统治者。子,就是其父的被统治者,他们必须对其父努尔哈赤“敬思弗忘”,毕恭毕敬,俯首听命,不得冒犯父的尊严,不许犯上谋乱心怀不轨。金国之人,皆系汗之子,皆须听从汗安排。

第二,诸贝勒和八旗官将,皆由汗封授、奖惩和罢革。固山贝勒、旗主贝勒,固然是该旗之主,该旗所有人员,不管是固山额真、总兵官、梅勒额真、副将等高级官将,还是参将、游击和备御,以及一切诸申和伊尔根,都须服从他的管辖,权势极大。总兵官和副将,以及参将、游击、备御,分管所辖兵民,佐治国政,率兵出征,也是有权有势的高级人员。但是,贝勒权再大,总兵官职再高,也须尊汗为父,听汗支配。贝勒之尊、官职之显,皆系汗父封授,如若对汗忠贞孝顺,勤勉治政,便能蒙受汗恩,久在其位,久任其职。如若对汗不忠,贪婪昏庸,心怀“贼盗奸诈”之念,扰乱国政,则将为汗所谴,革其位,罢其官,诛其身,籍没其家,“遇逢忧患矣”。前面曾经讲过,贵为国母的大福金富察氏的被休,皇长子阿尔哈图图们贝勒褚英的执政及其被革和处死,大贝勒代善之立为太子及其被废,以及后面将要叙述的四贝勒皇太极的被训斥,督堂乌尔古岱的贬职,督堂、总兵官阿敦的失宠和被监禁,巴克什额尔德尼的冤死,都清楚地表明了顺汗者昌,逆汗者亡,努尔哈赤确系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的最高君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