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因小失大的故事有哪些?

隔离丶七日情


话说上个世纪我国出了一位祖籍湖南的吐槽大师,他经常翻阅史书并写批注,给后人留下一笔很宝贵的文献遗产。某日他翻阅《宋史·太宗本纪》,看到篇末题赞曰“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时忍不住留下三字吐槽——“但无能”,在下深以为然。

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赵光义同志面对一封奏章傻笑,老夫又有机会开疆僻壤啦,而且老夫掐指一算,还可能不费一兵一卒。那封信是绥州刺史李克文写的,内容是向他状告侄子德不配位,不适合当定难军节度使。

所谓定难军节度使其实是在西北地区,唐末的时候这地方被党项人盘踞,他们帮唐朝打仗,所以被赐姓李,在那边安顿下来。后来宋朝建立后延续了这个封号,依然是名义归附的半独立状态。

到了公元980年,老节度使李继筠挂了,弟弟李继捧继位,并且得到宋朝的认可。但是李继捧这哥们人缘实在太差,很多叔叔不待见他,脾气好的如李克文上书朝廷告状,脾气暴的干脆起兵造反了。

拿着告状信的赵光义决定展示一下自己的绝世韬略,他下诏让李继捧进京,只要他进京了捏扁搓圆就都随便自己;如果他不进京,就支持他叔叔造反。无论走哪头,最后都得给我割让土地。

无可奈何的李继捧确实如老赵所料的来到汴京,为了平叛也确实割让了银、绥、夏、宥等四州八县,宋朝确实没费一兵一卒就拿到了大片土地——名义上的。之前也说了李继捧这帮叔叔开始造反,这么一割让土地其他叔叔也开始不老实。

连堂弟李继迁都起兵造反了,更要命的是党项人还拉过来一个外援,契丹大哥也搅和进来了。公元985年,李继迁诱杀宋将曹光实,银州全面失守。然后赵光义同志又展示了第二次绝世韬略,他把李继捧给放回去了.....

老赵的思路是李继捧和李继迁有仇,放他回去可以“以夷制夷”,从中取利。然而事实上很明显李继捧和宋朝的仇更大,回到西北后很快和堂弟暗中勾结起来。有了超级卧底的李继迁更势不可挡,把宋朝打的节节败退。

到了宋真宗继位的时候,人家李继迁坐拥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节度使都不当了,成了西平王。这块土地从半独立状态变成事实独立状态,更坑的是那个西平王还是辽国封的......

李继迁有个孙子叫李元昊,在公元1038年10月11日祭天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河套这块养马产粮的宝地就这样彻底脱离了宋朝。

赵光义这波运筹帷幄到这里都不是因小失大的事儿了,可以算赔了夫人又折兵,毛都没捞到。所以当年润公吐槽那三个字,真的精确无比,没有更合适的形容啦。


历史吐槽机


1938年1月24日,韩复榘擅自撤离山东战场,蒋某人在开封诱捕治罪,审判后被枪杀。

枪毙韩复榘时他曾当众怒骂:丢了东北可以把责任推给张学良,丢了山东可以枪毙我韩某人,这丢了上海,南京,江浙的责任该由谁来承担!


七七事变后,东北军67军,57军,49军负责守卫华北,淞沪会战爆发后,蒋某人放弃华北,把这几支部队抽调到淞沪战场上,致使韩复榘的黄河防线直接面对日本人的攻击。

韩复榘开始曾进行了顽强抵抗,进行了诸如夜袭桑园车站、血战德州、临邑保卫战、徒骇河之战、济南战役、大江口阻击战、配合台儿庄的外围战、夜袭大汶口等一系列的战斗,重创了日军,先后收复德州,桑园(吴桥),泊头,兵锋直指沧州,天津卫,形势一片大好。


可此时蒋某人担心韩复榘尾大不掉,把守卫黄河的重炮旅偷偷划拨给嫡系汤恩伯调走了。

韩复榘后院起火,一怒之下,不但放弃了收复的失地,还把黄河防线也放弃了。

沧州到济南一带虽然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但民风彪悍,靖难之役朱棣在这里血战三年,没有讨到一丝便宜,最后只能选择绕道。

满清入关后遭遇的最大抵抗也在这里,后来也是义和团运动主要活动区域。

日本人在战争初期,计划用七周时间攻克黄河天险,后来由于韩复榘的大举反攻计划又延长到三个月。


韩复榘不战而退,主动放弃黄河天险,虽然蒋某人调走重炮旅这事做的不地道,但韩复榘也不该因小失大,用放弃防线作报复,从这一点上来说,枪毙韩复榘一点儿也不冤。

但话又说回来,在抗战时期,国军高级将领不战而逃的事例比比皆是,为什么只杀了一个韩复榘呢。

况且韩复榘后来意识到错误,曾经表示,只要给他一个月时间,他就能率领手下的精兵猛将把日本人赶出山东。

韩复榘的能力有目共睹,他说能够收复失地并不是说大话。


另外不久前1937年,韩复榘断然拒绝了日本人的“华北五省自治”计划,其抗日决心毋庸置疑。

可蒋某人为何还要积极下令韩复榘呢,其实也只是因为一件小事儿,两年前的西安事变,韩复榘通电支持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蒋对此事恨之入骨,这才是枪毙韩复榘的主要原因。

一连串的因小失大,造成了山东的沦陷,是偶然,也是必然。


花近高楼1


中国历史上,因小失大的事情有很多,由于一个不起眼的想法或举动就使自己遭受巨大损失、甚至是灭顶之灾的故事比比皆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红十军团,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而导致了全军覆没。

1934年,中央军委决定将红军第七军团和第十军合编为第十军团,全军团一万余人,军团长刘畴西,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参谋长粟裕,下辖三个师。

红十军团改编不久,国民党浙江保安司令俞济时统率大批军队,对这支部队展开围剿,敌“补充第一旅”在少将旅长王耀武的带领下,冒进追击。红十军团决定在谭家桥附近设伏,将之歼灭。可是由于刘畴西的轻敌和战术失误,使原本占尽优势的伏击战变成了一场惨烈的消耗战。黄埔一期的刘畴西,在与黄埔三期的学弟王耀武的对决中,败下阵来。红十军团19师师长、我军优秀的年轻将领寻淮洲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谭家桥战役使刚组建的红十军团陷入危机,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和后勤保障的匮乏。只能被迫转战多地与敌军周旋,十分被动。


在到达闽浙赣边区时,敌军迫在眉睫,红十军团人困马乏,疲劳致极,参谋长粟裕坚决要求部队不能停留,继续行军转移,但军团长刘畴西看到部队的情况,决定休息一晚再走。方志敏也只好让粟裕带一支小分队先行探路,他留下来和刘畴西一起行动。粟裕无奈只好带着一支400余人的队伍,连夜奔袭,准备到前面等待与大部队会合。

但就是这一个晚上时间,使红十军团陷入了敌人的重围之中,激战数天,突围未果,方志敏刘畴西被俘遇害。红十军团除粟裕先行带走的400余人,全军覆没。


粟裕带领着400多人突出重围后,逐渐发展壮大,最后归建新四军。慢慢的打出了一番自己的天地。

后来,粟裕指挥大军在孟良崮全歼国民党整编74师(前身为补充第一旅),在济南战役活捉王耀武。为红十军团的战友们报了仇。

“休息一晚”,看似很小的一个决定,一念之差就葬送了一支部队。在那个时期,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武器装备、后勤供给等方面,基本没有可比性。我指挥员一个小小的命令,就能决定自己部队的生死存亡。


我是历史的微点,欢迎互相关注,共同学习!


历史微点


蒋介石是个因小失大的典型,本来可以名垂千古,偏偏迷信武力独裁专制,失掉民心。



1945年,晏阳初在一次与蒋介石的会面中说:“我们人民遭受了二十一年的内战,他们流尽了鲜血。现在该是为农村的大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了。”

蒋说:“你是个学者,我是个战士。等消灭了对手之后再说吧。”

晏阳初说:“如果你只看到军队的力量,而看不到人民的力量,那么你会失去中国。”

抗战的胜利,使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声望达到巅峰 ,人们普遍把他视为无可置疑的国家领袖和民族救星。



人民对蒋介石的热情之高,连蒋介石也想不到。

1945年12月,在抗战中凯旋的蒋介石访问北平,为了迎接他的到来,北平的小商贩们把扯着红布做成的三角旗挂满了街头,沿途竟有十数万青年夹道热烈欢迎。

蒋介石离开北平时受到了沿途民众的热烈欢迎,他不由感叹,“人民夹道欢送,重叠拥挤,其狂热情态不减于前日之太和殿也。余何人斯,受民众如此爱护,能不自勉以感谢上帝乎?”

蒋介石却辜负了人民的厚望,不知道人民最需要的是什么。

1945年8月5日,中国民主同盟发表《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民盟政治报告认为,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建立民主国家千载一时的机会”,民盟的任务,“就是研讨怎样把握住这个千载一时的机会,实现中国的民主,把中国造成一个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争取人民的自由,实行农村改革,发展民族工业,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团结知识分子,争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解放和发展,建立和平、独立、民主的外交等。

这就是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区别,毛泽东善于从全局出发,进行战略部署,绝不因小失大,顺应民意,着眼于国家与民族的利益。



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重庆谈判及达成的《双十协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蒋介石偏偏打破了和平的希望,堵死了民主之路,迷信武力能解决任何问题。

蒋介石对发动内战充满了自信。1946年6月,他在一次会议上说:“我们部队的长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有特种兵以及空军、海军,而共产党没有这些兵种。”他还提出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声称“因为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而他们匪军则是绝对没有的”,因此“我们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消灭”。



蒋介石一生信奉一个国家、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坚持独裁专制,始终看不到人民的力量。

蒋介石也是对民族有贡献的人物,但是无法和毛泽东相比,永远达不到毛泽东的境界。

抗战时期,美军驻延安的观察组成员谢伟思曾经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毛主席能够成功地战胜他的众多对手而成为公认的领袖?”

谢伟思的答案是:“他目光远大。”


非常道毕延河


看你怎么衡量大小了,

比如,如果你是皇帝,给外族称臣,你就可以坐稳皇位,你要选择要骨气,拒绝称臣,外族分分钟灭了你,哪个小哪个大?

后唐李从珂就是这样的人

李从珂做了皇帝,契丹来跟他和谈,请求把公主嫁过去,这样契丹帮他震慑拥兵自重的石敬瑭。

李从珂也同意了,但是,枢密直学士薛文遇对他说,“你以天子之尊,屈身侍奉夷狄,不觉得羞辱吗?再说,如果他们真的要你把公主嫁过去,到时你怎么办?”。

李从珂听完后,虎躯一震,认为很有道理,把支持他和亲的大臣呵斥一通,“你们这些人,有没有一点骨气?堂堂中华男儿,安能摧眉折腰事蛮夷?把我未成年的姑娘送到戈壁滩给野人欺负。。。”

于是李从珂硬气的回绝了。

契丹一看,嘿,小子,你牛,你硬气是吧?

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请求契丹出兵。

李从珂卒,后唐灭亡。

李从珂临死前说,我见此物(薛文遇),几乎肉颤,恨不拔刀刺死了他!


南朝四百八十寺


有啊。长平之战,就是典型的因小失大。

长平之战爆发的原因。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地区,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其他地区的联系。成了孤零零的一块飞地。相守肯定是守不住的。

韩国国君一看事已至此,干脆把上党郡送给秦国算了,希望以此换取秦国罢兵。结果上党郡的郡守冯亭还是个暴脾气,不愿意投降秦国,直接带着上当十七座城池,投降了赵国。

赵国君臣为此争论不休,平阳君赵豹主张不接受上党郡,认为接受它带来的灾祸比利益大得多。平原君赵胜则主张接受上党郡,他说,动用百万大军,经年累月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现在白白获得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错过有机会。

赵豹的话有道理吗?有。因为赵国接受上党郡,秦国肯定不肯罢休,一定会攻打赵国。到时候兵连祸结,结果难以预料。

赵胜的话有道理吗?有。因为十七座城池确实太宝贵了。错过机会,再想夺取,势比登天。赵胜也考虑到秦国的进攻,他推荐廉颇来防御秦国。

秦国果然大怒,发兵攻打上党郡和赵国。长平之战爆发。


到这里,一切都没有问题。

问题是,长平之战中,赵王一系列昏招,导致45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差点亡国。

从结果看,赵国接受上党郡,确实是因小失大。


上将嗳福斯


吴楚争桑:因两个女子争夺一颗桑树,最后导致吴、楚两个国家兵戎相见。

公元前518年,是吴王僚九年,楚平王十一年,吴国边境有一个小城邑,名为卑梁;楚国边境同样有一个小城邑,名为钟离。卑梁和钟离挨在一起,相隔不远,都在今天的安徽境内。他们世世代代都以种桑养蚕为生。


在两个城邑中间,生有一颗桑树,属于无主之物。如果桑树长在楚国或者吴国,倒也就罢了,毕竟明摆着归谁。偏偏这颗桑树长在了一片说不清道不明的混乱地带。

有一天,楚国有个女子发现了这颗桑树,高兴的合不拢嘴,正准备跑去采摘,偏偏一个吴国女人路过,也走了过来。于是,吴楚两国的两个女子就争吵、厮打了起来。

史记吴世家记载,吴国的是一个女人,而楚国的是个女子;史记楚世家记载,是吴国卑梁的女人和楚国钟离的女童在争桑叶。

由此不难看出,吴国的女子是成年女人,楚国的女子还是个小女孩。结果很明显,楚国的小女孩自然打不过吴国的成年女子,而且吴国的成年女人还会趁机教训这个楚国的小女孩,然后自己装满桑叶、得胜而归。

楚国的小女孩哭哭啼啼回了家,家里人问她哭什么,小女孩就把事情的原委全讲了,楚国人一听,顿时火冒三丈,私自召集他们全家族的人手,直接来到吴国卑梁,找到了那名吴国女人,然后把他们全家都给杀了。

“卑梁大夫怒,发邑兵攻锺离。”

吴国卑梁的大夫听说楚国人跑到他们的地盘杀人撒野,还杀了他辖区的一家人,顿时勃然大怒,作为卑梁的最高长官,卑梁大夫调集小县城里所有兵马,直接杀到了楚国钟离的那一家人。卑梁训练有素的士兵,对付钟离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其结局可想而知。

卑梁大夫特有血性,秉持着你杀我一家,我灭你全县的原则,灭完楚国钟离小女孩所在的家族后,卑梁大夫继续带着他的胜利之师大开杀戒,最后直接拿下了钟离。


钟离被卑梁大夫占领后,原来钟离的守将立即逃到了楚国郢都,将此事告诉给楚平王。

那么,楚平王是如何处理的呢?《史记》上记载:“楚王闻之怒,发国兵灭卑梁。”意思很明显,就是楚平王御驾出征,亲自率领楚国的精锐之师来到吴国边境,踏平卑梁。

而吴王僚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史记》中记载:“吴王闻之大怒,亦发兵。”

自此,楚王和吴王都怒了,他们都认为错在对方,都将自己的大军开赴到前线。吴楚两国因两个女人争夺一颗桑树而兵戎相见。


金兔历史


说起中国历史上因小失大的故事,笔者首先想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淮南王大案,这场灾难的起因是淮南国太子刘迁因逞一时之气,造成淮南王自杀,王后、太子等数千人被满门抄斩,淮南国被废为九江郡的惨案。

话说淮南王刘安的太子刘迁喜欢上了舞剑,觉得自己剑术突飞猛进,天下无人能敌,可是光身边这些人知道自己厉害还不够啊(其实都是手下人让着他),他想让整个淮南国都知道自己精妙的剑法。

一个人想要证明自己,最快的方式就是打败这个领域的权威,听说父亲手下一员猛将叫做雷被,此人剑法绝妙,号称“淮南第一剑客”。刘迁便想和他比剑,如果赢了自己肯定会名声大噪。


太子这边跃跃欲试,可雷被却是忧心忡忡。他不想和太子比试,如果赢了,太子肯定不高兴,又没办法跟上司淮南王交代,可是输了又非自己所愿,他不想因为这场无意义的比赛累及自己多年积攒下的名声。

于是他拒绝了太子的比赛,和太子不依不饶偏要和他比武,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了。比赛的过程中,雷被不想伤及太子且战且退,可太子却步步紧逼,最后雷被一不小心刺伤了太子。

太子勃然大怒,吵着要告诉淮南王,雷被害怕了,他知道没办法再待在淮南王手下了,此时正值汉匈交战期间,武帝下令国中只要有人愿意参军的可以来京城报名,雷被便想上京投军。

谁知淮南王知道自己的宝贝儿子被手下刺伤了,勃然大怒,便下令严禁雷被入京参军。当时汉法规定凡私自阻挠执行天子诏令者,论罪当诛,雷被被逼无奈之下便要上京告御状。

汉武帝知道了这件事,便下令让河南郡抓捕太子刘迁至洛阳受审,刘安心急如焚,不想让儿子受牢狱之灾,便和王后商量,想要举兵造反,可是造反也不是光嘴上说说就能成事的,还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于是刘安犹豫了十几天,一直没有行动。

刘安这边没动静,刘迁也没被抓,这边中央任命的淮南国国相有点坐不住了,就向中央举报寿春县县丞拒不执行中央命令,有意偏袒刘迁。

汉代规定诸侯国的国相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而其他二千石以下的小官诸侯王可自行选定,这个寿春县县丞就是刘安选派的,自然会站在自己主子一边,所以迟迟没有抓捕太子。

刘安知道了国相举报县丞的事情,就跑到国相府,希望他能取消弹劾的事情,可是国相正义凛然,拒绝了淮南王的请求。

淮南王恼羞成怒,抢先一步告国相违法。汉武帝一看形势严峻了,便下令由廷尉审理,这下淮南王玩火自焚,最终查到了自己的头上。

淮南王听说朝中大臣建议汉武帝逮捕刘迁,严惩淮南王,日日担惊受怕,他就和太子、王后商量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到时候中央的使者来了,就杀了汉史,同时派人杀死掌管淮南国军事的中尉,举兵造反。

朝中汉武帝考虑到淮南王毕竟是自己的叔叔不想下此狠手,就力排众议,想着削减淮南国的两个县以作惩戒。

汉史来到了淮南国,本来准备造反的淮南王听说汉武帝免了自己的死罪,只是削减了自己的封地,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然而时间一长,淮南王心里开始渐渐不平衡起来,他认为自己是诸侯王中辈分最大的,现在无端被削去两个县,实在是奇耻大辱,之后就陷入了牛角尖,在焦虑不安的仇恨中日日煎熬。

淮南王那颗蠢蠢欲动的心又被点燃了,他找来了手下最有军事才能的门客伍被,商议叛乱之事,可是淮南王糊涂伍被可不糊涂,他深知汉武帝的实力,拒绝了淮南王的要求,可已经失心疯的刘安根本听不进去伍被的建议一意孤行,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

屋漏便逢连夜雨,就在淮南王准备造反的时候,却被自己的亲孙子刘建一纸御状告到了汉武帝那里。

原来汉武帝听从主父偃的建议,对诸侯国颁布了推恩令,但却不是强制执行,淮南国就没有施行推恩令。淮南王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庶长子刘不害和嫡子刘迁,刘安和王后、太子沆瀣一气经常欺负刘不害,刘不害懦弱一直隐忍不发,可是他的儿子刘建却极有血性,本来根据推恩令父亲也能有自己的封地,可是爷爷却拒不执行,还一直不待见他们父子。

于是刘建就结交了一些有识之士想借机扳倒太子刘迁,刘迁嚣张跋扈惯了,知道侄儿的这个想法后气不打一处来,就把刘建私自抓了过来,一顿严刑拷打。

至此,家庭矛盾上升为了敌我矛盾,刘建与刘安、刘迁矛盾升级,至此全面爆发,就一状告到了汉武帝那里。

刘建主要揭发了三件事:自己受迫害、父亲受迫害,还有就是淮南王密谋造反。

一石激起千层浪,谋反可是大事,这次汉武帝再也不会考虑什么亲情了,命令河南郡全面彻查此事,淮南王知道事情败露,拔剑自刎,王后、太子和所有参与谋反的人全部被处死,淮南国也被收入中央政府,改为九江郡。

纵观此事,起因竟是太子刘迁为了逞一时之气造成了国毁人亡的惨案,真的是因小失大,让人不胜感慨。

<strong><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达达令观史


说到因小失大,怎能不提鼎鼎大名的楚怀王。作为历史上最喜欢贪小便宜的帝王,楚怀王把把贪小便宜展现得淋淋尽致,最后落得个客死他乡。

经过自楚肃王开始到楚怀王时的几十年发展,楚国俨然成为了战国时期的三个超级大国之一。楚国、齐国、秦国三个大国之间既相互忌惮又相互讨好,地理位置上,楚国位于齐国和秦国之间,于是楚国成为了其他两个国家争取和好的对象。



公元前312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是这时候齐国是跟楚国联盟的,秦惠王于是派张仪来到楚国游说楚怀王。

“大王,如果你们楚国能跟齐国断交而和我秦国结交,那么秦曾夺取的楚国方圆六百里的商於地就会全部奉还给您!”张仪对楚怀王说到道。

“此话当真!”楚怀王一听,贪婪的双眼一亮。

“当然是真的。”

于是楚怀王兴奋的拜张仪为楚相,然后跟齐国断交。楚怀王心心念念地想着那六百里的商於地,跟齐国断交后迫不及待地派人去找张仪要地。然而张仪回到秦国后装醉摔倒称病了,并且三个月没有露面。

这下可把楚怀王给急到了,他心想:“难道张仪觉得我跟齐国断得不够彻底而不满意吗?”于是他赶紧又派一个叫宋遗的勇士去齐国去辱骂齐王。 齐王被这一骂那是火冒三丈,把楚国的符节给折断,然后跟秦国结交了。



等这结束之后张仪才出来,面对楚怀王派来索要土地的使者,张仪脸不红心不跳地说:“答应你们的六里地拿去吧!” 使者一听就蒙了,“您当时是说六百里地呀!不是六里!” “我当时说的就是六里,你们不要拉倒!” 使者赶紧回楚国把这一情况跟楚怀王一说,楚怀王听后愤怒不已,自己贪小便宜中了张仪的圈套。



于是愤怒的楚怀王立即出兵攻打秦国,但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接连两次出兵都被秦国大败。更伤心的是,韩国、魏国趁火打劫,在秦楚交战之时前来攻打楚国,夺取了不少土地。

从此之后,强大的楚国开始一蹶不振,既离心又失地,楚国大国地位瓦解,从此走向没落。


博古论今天


[宋国大臣华元和车夫羊斟的故事]<strong>

华元的灿烂人生

<strong>宋国华元是宋戴公五世孙,华督曾孙,华生御事之子,出生于宋国都城商丘,春秋时期宋国大臣,官至大夫,成为宋国六卿之一,真是兼皇亲贵族和重臣于一身。

华元经历过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堪称“四朝元老”,他长期任右师,掌握国政。集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战将于一身。可不得了呀,华元当时在宋国可是非同凡响的人物,地位崇高,而且他辅佐过四代君王,自然是老谋深算。

可是这艘航空母舰却在阴沟里翻了船,被一个小小的车夫弄得打败被俘,这可是华元灿烂无比的一生中,一个奇耻大辱呀。

车夫为羊肉怒发冲冠

宋文公四年(公元前606年)春天,郑国公子归生接受楚国命令攻打宋国。宋文公派华元、乐吕率兵抵御。

华元在开战前为了鼓舞士气,杀羊犒赏全军,他的车夫羊斟正好有事,所以错过了享受美食,没有吃到鲜美无比的羊肉羹汁,等他回来时只看到大伙儿享受着美味佳肴,本来还期望着华元看在自己天天给他赶车的份上,会特意给他留着一份,然而这只是自己的想象罢了,华元怎么会把一个小小的车夫放在心上呢。

车夫羊斟可是一个小肚鸡肠之人,心中非常怨恨华元。所以等到开战那天,车夫羊斟一边驾车一边说:“前天的羊,是你作主;今天的打仗,是我作主。

于是他驾着马车头也不回,直接冲进郑军大本营,华元被瓮中捉鳖,乐吕力不敌战死,被郑军缴获战车四百六十辆,俘虏二百五十人,割下一百名宋军阵亡士兵的耳朵,宋军大败。

无言的结局

宋文公用兵车一百辆、毛色漂亮的马四百匹,想从郑国赎取华元,马车仅送去一半,华元就逃回来了。华元狼狈不堪回到宋国,进城后一见到羊斟,就质问他:“是因为你的马不受驾御才会这样吧?”

羊斟梗着脖子说:“不是马,是人。”说完后,知道不能留在此地了,不然小命不保,于是一溜烟地逃到了鲁国。 

从此留下了这个传颂几千年的故事,元帅华元和车夫羊斟的故事。

当时君子都讥讽车夫太过自私狭隘,我倒是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特么那个顶顶厉害的华元当时打瞌睡了吗?怎么会任由车夫把他拉入敌营之中呢?还有那么多部下呢?

真是个千古难题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