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天津記者寧夏訪寶記

張久卿整理

1946年,天津《益世報》記者秦晉訪問西北各省。次年2月,天津益世報館將秦晉訪寧時所寫的通訊集結出版,書名為《寧夏到何處去》,“寧夏訪寶記”即為該書附篇“寧夏六記”之一記。

文中,作者對寧夏五寶及張寡婦黃酒、西太后發電機等寶物的來歷、現狀等情況分別進行了記述,具有一定史料價值。

民國天津記者寧夏訪寶記

30年代的寧夏

以名勝這件事來講,翻開各處地方誌,每處無不有其勝景,並且景的數目一律成“八”。還有,差不多全國每地都有所謂寶,並且其數皆歸之於“三”。譬如“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

傳統的“三寶”,有時也例外,就如在寧夏,這裡就有“五寶”。


寧夏的五寶,據說是以紅、黃、藍、白、黑5種顏色來分的,曾分別作了一個訪問。

“紅的寶”,是指的中寧特產枸杞。枸杞是一種藥物,大家都知道,性能補腎補肺,是一種興奮強壯劑。為了使陰盛陽虧的皇帝爺“萬壽無疆”,在前清“拍龍尾巴”的官,當然要這益壽延年的寶物進貢,所以枸杞的另一個名字叫“貢果”。


可是莊戶人家把它叫“紅果”,把它列入“紅寶”,就從這兒起。


這東西是出在中寧縣,中衛也有一部分。家家戶戶同內地種果木園一樣,為一種農村副業。據說每畝地可以種50株枸杞樹,樹高3尺至5尺,於每年3月開花,陰曆5月底可摘果。常例每隔3日摘擇一次,每次檢取其放紅者,一季前後可摘取10次至15次,每棵可得3至3斤半淨果。


樹以3年內者結果最佳,年輕者果質無力,年老者實小色雜。栽樹系用移苗法,最高可使長五六尺。每春秋各修剪其枝條一次。


有的人於秋天時施施肥。果子以每15粒重一錢者,為最上品。


按老於此業的鄉老說:最高出產量是民國18年(1929年),那時兩縣的枸杞樹有六七十萬株,產量總數是幾乎5000老擔(每老擔合約300市斤)


過去均由平綏路運天津出口,因抗戰關係交通斷絕,果子運不出去,百姓不甘於良田久廢,樹株刈除殆盡,雖無統計,據說已不到20萬株。


還有個原因,是果子不易保存,容易生蟲糜爛,所以為發展這項事業,將來對運銷儲藏兩件事,應該精心研究,再枸杞加工,似乎可以做的。

民國天津記者寧夏訪寶記

“黃的寶”,指的甘草。

從前讀過,大概是梅堯臣的詩,說:美草將為杖,孤生馬嶺危。難從河蓧叟,寧入化龍陂。 去與秦人採,來扶楚客衰。藥中稱國老,我懶豈能醫。

當時讀過,囫圇吞棗,只因為裡面一個秦字與我有關係,就把它記下來。美草雖疑心是指甘草,但素日見媽媽吃藥裡的甘草都必須是筷子粗的切片,這怎能做手杖?


馬虎過了十幾年,到了寧夏省銀行李愚如(李雲祥,字愚如)行長請吃飯,看他辦公桌上放著枝棘條似的東西,直徑幾乎有一寸,樣子不像木頭,又不像草,問了一下,才知道是甘草。

李行長說:甘草是藥中之王,任何藥劑都離不開它,所以又叫國老。別名很多,又叫美草,又叫蜜草。


此外蜜甘、雪火、通落、靈通、落草、粉草、紛草等都是它。以半沙土地產者最多。普通藥裡的甘草,便是甘草樹(應該叫它木本植物)

下邊的根,根有主根,側鬚根和最下部的尾鬚根。根的外部赭色,內部必黃,這就是寧夏的寶中之黃。


主根長者達三四尺,其直徑達4分者,須15年以上始能生成。

關於“成草”貨色名稱,有:鐵心、紅粉、天津、白粉、通草、荷草等名目。


其中以鐵心草為最佳而難得,所謂鐵心,即於黃心之中央有一黑心,可治72種乳石毒,解1200般草木毒,所以中藥中用作“和事佬”。


因為甘草在現代工業上佔重要地位,所以20餘年前就有外國人在此設廠制甘草膏,為紙菸、糖果、加味料的不能缺的原料。


現在這一部分機器歸省銀行,不過已經停工。

寧有甘草產地,分在寧、靈、平、鹽、金、陶、磴及兩中各縣。年產量在78萬斤以上,據羅詩靈(羅時寧)兄統計年產量為千四百餘擔,事變前運外洋生草約3000擔,熟草3萬斤。

所謂“主根”的大草,均外運,國內藥房用者,大部是“鬚根”。

民國天津記者寧夏訪寶記

在“賀蘭山缺”,出產一種水成岩的石塊,特色是質硬而溫潤,用來做文房四寶之一的硯臺最適用,所以賀蘭石硯便側列於寧夏五寶中的“藍寶”。


顏色是青藍帶紫。還有一點特具的精華為它種石所不及者,每片石塊於寸厚黑白之面,皆附有一兩分厚的一層灰石,又分配得那麼整齊有規,精巧的匠人,就這一層灰層雕鑲成花鳥人物,黑地灰花,別有一種自然藝術上的美麗。


有時這灰色層帶綠色成份,這種最寶貴,承馬主席送了一方,工精質美,得未前睹。


據說出產地即在賀蘭山的小滾鐘口,距城約80裡,方圓並不大,出產量也不多,所以省政府為統籌管制,設有制硯廠。


市面工匠,偶爾在零星所在自由挖一點,制硯銷售,小硯粗工,須2萬元一方。


這東西在經濟上雖然沒有多大價值,為保存名品是需要管制一下,賀蘭山廣大的天然林地被摧殘殆盡,這豈不是一種傷心的實例?


現在有人利用零碎廢料雕成各式各樣的小印章,巧奪天工的手藝也是藝術上的新玩意兒。每方要千元,精工者2000以上。

民國天津記者寧夏訪寶記

提起“灘羊皮襖”,大概讀者比較更為親切。

當你冬月換季時,身上披上這麼一件“麥穗”的輕裘,這時也許你還會想到寧夏。


灘羊皮襖便是寧夏的所謂“白寶”。

西北的羊種,約分蒙古羊、青海羊、和番羊幾種。寧夏的羊種,據說有一種三者混合種,大家叫它“灘羊”。好多人把“灘羊”寫為“胎羊”,其實灘羊皮襖要分六類之多。


第一種叫胎皮,為羊出生一週內所宰取之皮,有時叫羔皮,毛長以在二指以內者為準。過此在10日以上至40日所宰之皮,叫著“二毛”。

二毛長度不得過四指,以毛整而不亂,輕軟色白為上,普通有9道及13道彎之別。毛過四指者,叫著“摔頭”,又名“甩頭”,以其一甩而毛可掉頭也。


第三種叫“割毛”,割頭(毛)的來源是以“長毛皮”用人工做成“短毛”,最次一等叫著“老羊皮”,是由一兩歲羊身上剝下來的皮子。灘羊皮以洪廣營產者為上品。


普通所說的灘羊皮襖,大部是指羔皮、二毛、摔頭三種和冒充的贗鼎——割毛而言,這些毛皮,以白色的最佳,因為水土關係,寧夏白皮色晶而潤,毛細而軟,輕暖而柔,同青海的紫羔羊皮遙遙相對。故所以成了寧夏獨產的一寶。


貨色的名稱分普通、挖方兩種,把羊皮拿來,一張張拼湊在一起,腿胯彎角處,補綴上零碎皮子,每件男皮筒須8張至9張羊皮,叫著“普通”。


單用羊皮脊背附近長尺餘寬七八寸之一段,而湊成一件皮襖,這叫是“挖方”。

挖方筒上沒有碎皮子,每件須十二三張羊皮,價錢比普通相差2萬元,四五月間,普通筒子5萬上下一件。

寧夏灘羊皮也在無形統制中,中山東街有家皮貨莊,叫天德裕是山西人開的,歷史有50年,為此間行業中資格最老者。


據統計全省羊皮年產量在30萬張以內。這行道的問題,不在銷路、製法和羊種,其主要的難關是羊的死亡率太大。

據說皮張中,死皮佔30%以上,所以羊瘦和牧畜管理方法的注意與改良實是當務之急。

民國天津記者寧夏訪寶記

“黑寶”,據說有兩種:一是指的髮菜,另一指的鴉片。


說鴉片的,是開玩笑,不過以它的產量講,也著實驚人,全省13縣份當中,7個土地最肥沃的縣,如寧、朔、平全、靈及中衛、中寧,160多萬畝耕地中,鴉片10年來便種了20多萬畝,每縣出產煙土800多萬兩。


其實這只是罪惡,算不得什麼寶。


至於髮菜(即頭髮菜)確是特有一寶。


其“特”的原因,是比較甘青他省出品肉豐味永。


頭髮菜是在沙土地裡的一種寄生植物。繞了草棵及小灌木而生,生時顏色是灰灰的,太陽出來以後,既不容易找它,所以採摘髮菜的鄉人,常是凌晨而出。


採回經過一曬,顏色變黑,堆在一塊兒,亂蓬蓬的恰似一頭“三千煩惱絲”。


這是它的得名來源。每年運到江南的約數千擔。是屬於山珍之一。“學術上的名詞據說是茵藤門的藍綠藤綱。”這是省農林處羅詩靈(羅時寧)處長對我說的。


還有一件東西,也屬於黑寶之一,就是寧夏的“白灰砟子”,這是一種無煙的煤,在前清也是“貢品”之一,是出在靈武縣的石溝驛和磁靈

(窯)堡。


這妙物的可寶處,是用洋火一支可以燃著,坐起火盆來,比木炭還省時省事,生起火來極容易,而一塊煤可以燒一天,兩塊煤可以繼續一天一宿不滅,熱力比木炭也強,燒餘的灰是白色,一吹便飛,同木炭一樣。沒有煙,味氣也不大。


這兩煤產地的總儲量是1314萬噸,現每年產量是13萬多噸,這事的問題是改良其採取方法和運銷辦法,不然成本不會減低,價錢不能改良。

民國天津記者寧夏訪寶記

最後,願再提一件水寶和一件古董。水寶是要說的金積縣的張寡婦酒,這是一種黃酒類的飲料。


據說是用特產糜子蒸作的,這是一種黃酒是寧夏特產,而以金積的寡婦所做的為蒿矢。


張姓寡婦,本人現已不在,絕技已傳給她繼任的兒媳了,這是她傳統的規矩,玩藝兒是“傳媳不傳女”。


在金積時承牟縣長瑟泉特意弄來一壺嚐了嚐,不像山東黃而像南方的紹興酒,甜香而尤過之。


自抗戰以來,寧夏是不準用糧釀酒,這家家庭酒廠可以受到特別優待。產量不大,每週只有幾十斤。

民國天津記者寧夏訪寶記

所要說的古董,便是銀川城裡的發電機,寧夏城裡的電燈等於油燈,到寧夏的人都有這種感覺。


我寫稿子的時候,在電燈之下還需要點上蠟燭。因此我得知道這兒發電機的歷史。

據說:這架機器,是我國有發電機的第一部。它原來的工作場所是西太后避暑的頤和園,在15年前經寧夏當局化錢把它請到這兒來。它的肚腔已經同紙一樣的薄,工人從來不敢讓它吃飯,原因是怕撐破它的肚皮,吃不飽自然工作不會很(有)力,結果大家“有電如無”,電燈之外加蠟燭。


古董也是寶物之一,順便提它一下,以結束我的寧夏訪寶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