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老口子談袁家嶺:燕山街以南曾叫周家灣


長沙老口子談袁家嶺:燕山街以南曾叫周家灣


久居袁家嶺,不知當年情。城市有記憶,歷史應傳承。今天我也和各位來聊聊袁家嶺。

袁家嶺與周家灣

袁家嶺這一地名,現時的人們一定會認為它是指以韶山路和五一大道交匯的袁家嶺立交橋周圍的區域,因為公交車站有袁家嶺南一站名,它是以袁家嶺立交橋為座標;商業區劃有袁家嶺商圈一說,也是以袁家嶺立交橋為中心所輻射的周圍區域。

而如果純粹從地名所具體涵蓋的地域來說,正宗的袁家嶺是在現今燕山街以北的位置,它東到現在的好食上餐館,西到韶山路與八一路交匯的十字路口,這近三百來米的距離均為坡嶺,加之解放前和解放初這一帶袁姓人家居多,且有袁氏墳山在此,固名袁家嶺。而燕山街以南,至現在的省圖書館一帶,因周姓人家居多,因此叫周家灣。

長沙老口子談袁家嶺:燕山街以南曾叫周家灣

1937年地圖上的袁家嶺(陳家大山下面) 四木供圖

五六十年代,老長沙人心目中的袁家嶺廣場是韶山路與八一路交匯的十字路口。當年在這個十字路口的東北角和西北角分別有一棟兩層樓的紅磚青瓦八角樓,很有特色。

長沙老口子談袁家嶺:燕山街以南曾叫周家灣

七十年代以前袁家嶺東北角上八角樓後的古樟 四木供圖

特別是那東北角上八角樓後有一顆百年古樟,如巨傘般覆蓋著八角樓,終年鬱鬱蔥蔥,一片綠蔭,是袁家嶺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後因七十年代八一路拓寬改造而被拆除,但古樟還在。西南角是長城賓館,最早為省軍區招待所,東南角是芙蓉區的小學名校長沙市大同小學。

大同小學與陳家祖屋

大同小學於1948年由旅印華僑譚雲山創建,已有六十年建校歷史,素以校風嚴謹,學風濃厚,質量過硬而著稱,贏得社會的廣泛讚譽。而大同小學以前,則是一陳姓大戶人家的住宅和田地。

長沙老口子談袁家嶺:燕山街以南曾叫周家灣

大同小學 四木供圖

去年,我去新疆伊犁看望在疆的親戚朋友,其中有一位是我舅舅在新疆認的一個本家兄弟。老爺子姓陳,在他家吃飯時聊天,他告訴我,他於1934年出生於長沙市大同小學那個地方,那是他家的祖屋。北面就是現在省委那一片叫陳家大山,東南面是一個叫燕山的大山包,燕山與陳家大山之間的一條小路是當年小吳門出城往五里牌的一條重要通道,後來叫燕山街。

四次長沙會戰從1939年打到1944年,前後四五年的時間,他家都是日軍進攻長沙小吳門的必經之地和前沿陣地。據原國軍李玉堂的第十軍190師作戰科長黃鐘將軍留下的陣中日記記載:1942年1月3日晨,瀏陽門、北大馬路、新軍路肉搏四次……1月4日,新軍路之敵,挖牆突擊,我軍登樓迎戰,寇死於手榴彈者累累。

長沙會戰導致他們一家有家不能歸,只能躲在鄉下族人家裡,後來他父親把他改名叫“陳雪恥”,讓他牢記國恨家仇,報仇雪恥。

長沙老口子談袁家嶺:燕山街以南曾叫周家灣

陳雪恥先生和他的老伴鄧阿姨(南門口人,支邊湘女之一) 四木供圖

陳雪恥先生1959年畢業於長沙一測繪學校,同年由國家分配到新疆伊犁農四師69團擔任水利測繪工作,直至退休,一輩子獻給了邊疆。五個兒子全部在伊犁地區工作,真是讓人敬佩而又詫異。敬佩的是老一輩人為邊疆建設,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奉獻精神,詫異的是我居然在萬里之遙的新疆伊犁尋訪到了袁家嶺資歷最老的居民。

韶山路原叫東大路

大同小學西邊的韶山路,六十年代以前是不叫韶山路的,叫東大路,是民國時期規劃的一條路。它南到窯嶺(實際規劃到左家塘的南大路),北到袁家嶺,是一條寬約十來米的砂卵石路。當年大同小學的大門是向西開的。東大路的東側是燕山街和種植蔬菜的郊區五一大隊,西邊是中心點、新軍路、新生村、二里牌、文藝路,按時下的說法袁家嶺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

1959年京廣複線通車後,長沙市徵收了郊區五一大隊,開始著手規劃、籌備修建五一路東延線,即現在的芙蓉廣場至火車站的五一東路。1960年動工修建韶山路,東大路便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悄然退出了歷史舞臺。

旭華儀表廠,曾是長沙最大的福利工廠

大同小學的南側是燕山街,燕山街上有長沙市最大的福利工廠旭華儀表廠,擁有上千名員工。它創建於1958年,由長沙市勞動廣場南邊旭鳴裡的盲人制釘社和白沙街金沙裡的盲人鏍絲社,以及當年燕山街上收容了很多乞討人員為主體的華新機械廠合併而成的福利工廠。

長沙老口子談袁家嶺:燕山街以南曾叫周家灣

62.3米高的旭華大夏

這個廠最大的特點就是為這安靜的城郊結合部帶來了熱鬧,因為早期的制釘工藝和制鏍絲工藝都是靠手工敲打。聾啞人沒有聲音概念,一天到晚敲制釘子和鏍絲,噪音對他們來說是不存在的,但對當地居民來說,這一天到晚不絕於耳的叮噹聲實在是一種難以忍受的噪音汙染。直到1983年福利五金廠改為旭華儀表廠,生產計量用電度表後工廠才安靜下來。

今年1月20日,燕山街邊高62.3米的旭華大夏在爆破中瞬間坍塌,飛灰湮滅,讓這家有著六十年曆史的福利企業徹底歸於沉寂。

熱鬧的燕山街

1977年火車新站建成,五一東路拉通,長沙市的中心隨物流和人流東移,燕山街一帶變得更加熱鬧起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燕山街農貿市場乘改革東風,日益繁榮。

這裡曾經是長沙市最大的農貿市場,從早到晚,車流人流物流,絡繹不絕,直把個燕山街總是堵的水洩不通。在這條街上,隨便做點什麼生意都能養家餬口,若是能租個門面,認真經營幾年,在長沙買個房也是輕而易舉的事。

但近年來隨著燕山街的拆遷改造,昔日的臨街鋪面都被圍上了圍擋,燕山街也逐漸冷清下來。

長沙老口子談袁家嶺:燕山街以南曾叫周家灣

拆遷改造後的燕山街已歸於沉寂 四木供圖 2019年9月16日攝

燕山街上的企業單位除了旭華儀表廠,還有一家企業在旭華的東邊早於他們在燕山街上落戶,那就是長沙湘繡廠。其他如省直機關汽修廠、芙蓉賓館、市工商局、市醫藥公司、食品公司,農行省分行等單位或單位宿舍都要晚於旭華儀表廠。

省政府機關第三幼兒園園長齊新

在這眾多的企事業單位中,有一家單位曾經的負責人卻不得不提,那就是省人民政府機關第三幼兒園的園長齊新女士。

齊新,湖南寧鄉人。其父齊璜是中國近代湖南最早一批向海外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的讀書人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來,認準了教育救國這條路,在家鄉變賣田產,廢弛廟宇,興辦速成師範學校,惠及三湘。中國共產黨元老級人物徐特立就是齊璜的學生。

長沙老口子談袁家嶺:燕山街以南曾叫周家灣

齊新1934年畢業於湖南大學政治經濟系,抗戰爆發後,投身於湖南戰時兒童保育院工作。曾任茶陵戰時兒童第二保育院院長,長沙市第一幼育院院長。建國後歷任湖南省政府機關第一、第三幼兒園園長,省政協委員,1983年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齊新終身未婚,一生獻給了我國幼兒保育教育事業,曾舉辦科學育兒培訓班,編寫有科學育兒教材,是中國幼兒成長教育的老前輩和專家。

隔著一條韶山路,西邊原新軍路的桐蔭裡街巷裡,住著齊新女士的嫂子童錫俊女士。齊新的哥哥齊學啟將軍,畢業於清華大學,後留學美國諾維奇軍事學院,與孫立人將軍是清華的同窗好友,於1942年擔任中國遠征軍新編38師副師長。在緬甸的一次戰鬥中,齊學啟將軍受重傷被俘,囚禁於仰光集中營,1945年在集中營被刺殺。後國民政府追認為陸軍中將,遺體歸葬於現河西左家壠老中南工大大門右邊的嶽麓山下。

1938年齊學啟將軍與童錫俊女士結婚。童錫俊出身名門,與齊學啟同鄉,其父童饒山與黃興同為同盟會會員,曾變賣家產支持革命活動,後被清政府逮捕關押於江南監獄,慘遭迫害。齊學啟父親齊璜與黃興相善,與童饒山相識,故齊家與童家是世交。

童錫俊傳承了父親的革命精神,衝破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束縛,畢業於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校址在古稻田,又名稻田師範,由著名教育家朱劍凡創立,留法歸國的徐特立校長主理校政)。童錫俊在濃厚的學習氣氛下,造就了知書達理,嫻熟敦厚的品德。

長沙老口子談袁家嶺:燕山街以南曾叫周家灣

國軍新編38師副師長齊學啟將軍

齊學啟與孫立人在長沙創立緝私總隊,後遷至貴州都勻改名為稅警總團後隨軍隊調動,童錫俊也與丈夫一起輾轉奔波,遷居於營舍之中。其時,部隊眷屬中有不少孩子,附近駐地亦多孤兒,孫立人、齊學啟、潘白堅三位清華同學便構思在部隊中創立學校——誠正小學,延聘有北京師範資歷的王景佑主理校政,並請孫夫人張晶英、齊夫人童錫俊和潘夫人蕭碧晨協助教務,童錫俊稻田師範畢業,教育是她的專長,所以在教務上貢獻較大。

後齊學啟入緬作戰,兩人從此分離,誰承想,這一分手竟成永訣。

1945年,齊學啟犧牲後,童錫俊以刺繡為生。到1948年時,齊學啟的幾位清華同學,見老同學夫人生活窘迫,(“時任職長沙城南慈幼院,撫卹不及,處窮困無怨言”,齊新時為慈幼院院長,童錫俊時到院中協助,得微薄薪酬,無所依靠。),清華同學便一起集資在桐蔭裡購置了一間小屋給齊夫人居住,從此童錫俊便在此過上了平淡的生活。齊夫人於1984年去世,其房子大概位置在今天省政府二院對面,現已拆遷。

中心點、新軍路、衡湘中學

1931年,民國政府在袁家嶺與燕山街交界處開山築路,廢土填平,被命名為中心點。在當時的規劃中,該中心將是城市擴張後的市中心。

解放後,中心點這個老地名依然保留。小時候,我家住經武路松桂園附近,雖未到過袁家嶺,但中心點一地名卻早有耳聞。長大後才知道中心點地名的來歷及具體位置,它就是在現已拆遷的長城賓館與韶山路郵局交界處,1987年版的長沙地名圖還在那地方標有中心點的地名。

長沙老口子談袁家嶺:燕山街以南曾叫周家灣

中心點南邊的那條路是老長沙的新軍路,原來向西直通韭菜園,五一路拉通後,被併入五一大道,只留下省煤炭廳大樓北面這一截。老新軍路過煤炭廳往西就是解放前的衡湘中學,旁邊有條巷子叫衡湘裡,衡湘中學就是後來的長沙市第十二中學,現在的湘一芙蓉中學。

商界二虎及其它

新軍路口的南面是省煤炭廳大樓。這是1958年開始興建的一棟五層大樓,主樓為六層,兩邊跨五一路和韶山路,蘇式風格,1960年建成,屹立於袁家嶺廣場的西北角六十年,至今仍不過時,依然氣派。要知道,在六十年代它可是袁家嶺的標誌性建築,經歷了從冷寂到熱鬧到繁華的歷史階段。

長沙老口子談袁家嶺:燕山街以南曾叫周家灣

有六十年曆史的省煤炭廳大樓風采依然 四木供圖

省煤炭廳大樓的東面是韶山路百貨商店和友誼華僑商店。韶山路百貨商店於1971年建成開業,十年後友誼華僑商店在它的南面即袁家嶺廣場的東北角上開門迎客。八十年代的友華那可是高大上的商店,因為那裡面買東西是要憑外匯劵的,因此一般老百姓只能看看而已,真要買東西,你還是移步到韶百商店去吧。

1989年底至1993年,時任友誼商店總經理的鬍子敬用三年時間徹底改變了老友誼商店的形象,並提出了“友誼購精品,精品在友誼”的經營理念,成為長沙“精品”理念第一人。韶山路百貨公司和友華公司經過十餘年的發展成了九十年代初長沙商戰五虎中的兩虎,兩虎相爭局面一直延續到2000年9月才併為一虎,統統歸為鬍子敬旗下。

現在的友誼商店匯聚了全球500多個知名品牌,以超過六萬平米的營業面積,虎踞城市核心。每逢節假日,商店門前及立交橋下都停滿了小車,且各地州市消費者居多。

長沙老口子談袁家嶺:燕山街以南曾叫周家灣

友誼商店 四木供圖

袁家嶺廣場的西南角上,現在是長沙銀行、中國移動通訊公司及大量商鋪的經營場所,而拐角上這棟大樓的真正主人則是長沙市原二輕系統的五家單位。它們是長沙湘繡廠、長沙機繡廠、長沙制帽廠、長沙制花廠、和二輕供銷經理部等,這五家單位在改革改制的大潮中關、停、並、轉,只留得這棟大樓屹立在袁家嶺廣場的西北角上,靜觀這袁家嶺半個世紀的風雲際會。

城邊的棚戶區——新生村

大樓後面的地名叫新生村。“新生村”,一聽這名字就知道是沒有多少歷史年頭的,而它又曾經確實是在袁家嶺地區存在過的“城邊村”。

長沙老口子談袁家嶺:燕山街以南曾叫周家灣

據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住戶說,這個城邊村其實是一棚戶區,它絕不是長沙市的建湘新村、東瓜山的解放四村、砂子塘小區那樣由政府成建制開發建設的小區,而是由搬遷來的居住者自行搭建的一片棚戶區。在五一東路沒有拉通建設以前,它北到新軍路,在省煤炭廳旁邊有一個巷口可通到新生村那曲裡拐彎的棚戶區裡,南邊的地盤到了東二里牌,東臨韶山路,西接喬莊巷。

長沙老口子談袁家嶺:燕山街以南曾叫周家灣

這個棚戶區只存在了十多年,隨著長沙火車站的東移和五一東路的建設,新生村的棚戶區得以拆遷,居民真正住上了新房,開啟了新的生活,留下了東二里牌北邊的一個地名(新生村巷),讓曾經在這裡居住過的人們慢慢回憶。

長沙老口子談袁家嶺:燕山街以南曾叫周家灣

袁家嶺廣場的東南角是新華書店,1986年建成開業,三層的售書賣場營業面積達四千餘平米,是全市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書店。真的是:人傑湖湘地,書香袁家嶺。

袁家嶺雪地等車

1975年以前,現在的袁家嶺廣場還未形成,因為五一路沒有修通,只有一條南北縱向的韶山路。

記憶最深的是一次下雪天氣,我要去單位上班。當時我的工作單位在長沙縣泉塘,距袁家嶺十三公里,住在單位,每週回家一次,每次都在袁家嶺搭乘14路到長沙縣黃花方向丁家嶺的班車。這是一趟外線公交車,要一個多小時才發一趟。當時袁家嶺友華商店這個位置有個公交公司總站調度室,這裡除了14路,還有10路、1路、7路等線路的公交車在此發車。

那天,一大早從家裡趕來袁家嶺坐早班車去上班,誰知下雪,車輛停開。我一看我單位還有幾十號人也在這裡等著,心裡才踏實一點,心想萬一去不了,也不是我一個人,只好跟著大家一起在焦急的等待著。

正好這時等待的人群中有我們單位的革委會主任李仁欽(一把手,文革期間單位的領導機構就是革命委員會),大家都不約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他,有的職工問他怎麼辦?都快到八點鐘上班的時間了,李主任說再等等吧。

又過了十幾分鍾,這李主任也有點著急了,天寒地凍,大家都在這裡等著耗著,如果過了九點鐘,還沒有車,我們那幾十號人都會打道回家的,那將意味著工廠一個班次將全面停產,在那“抓革命,促生產”的年月裡,這責任誰負得起?何況李仁欽還是這裡的一把手。只見他從容地走進公交公司的調度室裡先是和那個調度負責的在溝通,然後那個負責調度的人拿起電話讓李打,打完電話後,李主任出來了,跟大家說,再等幾分鐘,馬上會來車的。

長沙老口子談袁家嶺:燕山街以南曾叫周家灣

“抓革命,促生產”宣傳標語

果然,五分鐘後,一輛加長的鏈接車開來了,載著我們幾十號人一路直達到了單位,車票都沒要我們的,把大家都高興了一天。要知道,那時候車票雖只有兩毛六分錢但那就是我們一箇中餐的飯錢,同時還解決了下雪天不能上班的大問題。大家都說,到底是一把手,到哪裡講話都靈!

長沙市六中讓位湘域中央

其實,在五六十年代,袁家嶺廣場的這個東南角上整個都是長沙市六中的地盤。學校的大門也是朝西開的,其校辦實驗工廠、教職工宿舍、球場等均延伸到了五一路路輻以及友華商店。當年第六中學的教學質量也是比較牛的,在長沙市的排名也是第六。我二舅哥1959年升初中,語、數兩門考了205分才進入六中。

長沙老口子談袁家嶺:燕山街以南曾叫周家灣

老六中校門(東大路2號,韶山路37號)

學校的前身為湖南私立兌澤中學,1905年由時任北京政府內閣總理兼財政總長湘籍名人熊希齡先生創辦,著名教育家林伯渠、林漢達先生等先後執教於此。1952年更名為長沙市第六中學,1957年7月學校遷來袁家嶺。

自七十年代中後期,五一東路開始修建,其地盤就開始縮小。到八十年代又被新華書店挖去一塊,2004年,景鵬地產的賀立平看中了六中這塊地皮,要建樓盤。他把當時2000年版的長沙市旅遊交通圖折了兩折,發現六中這塊地方正是兩個對摺的中心處,於是把這樓盤取名為:湘域中央。

長沙老口子談袁家嶺:燕山街以南曾叫周家灣

原六中校址上建起來的湘域中央樓盤 四木供圖

長沙市教委和第六中學拿到補償款後,便將學校遷到了烈士公園東大門對面的金利西路上去了,既讓人感嘆資本的力量,又讓人惋惜一所中學的歷史,城市改造有必要這樣改嗎?

向韶村鐵路小區和萬里修理店

跨過袁家嶺廣場,韶山路西邊依次是鑫天大夏、電子大夏、和天心大夏,緊挨路邊的是格林豪泰酒店、麗楓酒店,通程典當、湘財證券等鋪面,再往南就是工商銀行大樓了。這些建築都是八九十年代,隨著火車站東移,五一東路拉通才有的。

繼續向南,便到了文藝路口。在文藝路口的東邊,跨過韶山北路有一棟五層的辦公大樓,2004年單位改制前,我一直在這棟大樓裡上班,它就是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辦公大樓。這棟大樓於八十年代初興建,當時只有三層,後來加到五層,在文藝路口的東北角上也是蠻雄偉的。

長沙老口子談袁家嶺:燕山街以南曾叫周家灣

原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辦公大樓 四木供圖

我公司的袁家嶺職工宿舍西邊緊挨著公司的辦公大樓,東邊是華天大酒店的附屬大樓,我在這裡生活了十六年。至今這條二百五十米長的小街都沒有街名,有摩的司機稱它為華天后街,有的說它是向韶村的向韶街,建議有關部門是應該給這條無名街取一個合適的街名了。

長沙老口子談袁家嶺:燕山街以南曾叫周家灣

1999年我住到這裡的時候,這條街是四家單位的共用通道,它們分別是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長勘院、華天大酒店以及向韶村鐵路職工宿舍小區。鐵路小區自成體系,此通道進入鐵路小區的地盤便有一道鐵門,白天敞開,晚上關閉。早七八年前,此路提質改造後那道鐵門撤銷,整個向韶村的鐵路小區也才和社會道路融合。

向韶村鐵路小區是一個有年頭的小區了,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這裡統稱為二里牌。小區內超市、餐飲及各類服務性的商業網點門類齊全,給居住在這裡的居民帶來極大便利。

眾多的商業服務網點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向韶街西邊一家叫“長沙芙蓉區萬里修理店”的門店,別看它店面不大,但它的修理業務幾乎涵蓋了人們的衣、食、住、行。

該修理店的掌門人是一位湘鄉人,十七歲來到這條街上幹修鞋、修傘、配鑰匙的服務工作,一干就是三十三年,三十三年的誠信經營,低廉收費。至今這家小店還有一些免費服務項目,如自行車摩托車加氣,打機油,簡單的修理服務等等。正是這些良好的服務使這小小的維修店贏得了口碑,贏得了信譽,以至於一些搬離到別處很遠的小區用戶還要把家裡的鞋子、雨傘等拿到這裡來修理。

長沙老口子談袁家嶺:燕山街以南曾叫周家灣

向韶村裡的修理店 四木供圖

現在這家修理店的業務不斷拓展,從簡單的修鞋、修傘、配鑰匙到自行車、電摩、家用電器等,修理師傅已發展到四人,祝願這小小的修理店如同它的店名一樣,揚帆萬里,生意興隆。

向韶村的達人——周宗達

向韶村是一個人口密度很高的鐵路小區,芸芸眾生中也不乏達人,住在向韶村長鐵高層裡的周宗達老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

周宗達老先生1933年出生於長沙,今年已八十六歲高齡,周老1949年8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是海軍航空學校的第一期畢業學員,1955年轉業後考入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1960年畢業,先後任內蒙古教育學院中文系教師,長沙鐵一中校長等職,1992年離休。

周老曾參加中共湖南省委統戰部組織的《湖南民主人士》一書的編寫工作,並擔任副主編,執筆為六十位著名民主人士撰寫傳記。另撰有詩歌、散文、文學評論、人物傳記計百餘篇作品。

長沙老口子談袁家嶺:燕山街以南曾叫周家灣

作者與周老(中)齊學啟將軍的外甥龔建斌先生(右)合影 四木供圖

老先生近年患有手顫的毛病,有一次我和齊學啟將軍的外甥陪他吃飯,席間,老人家顫抖的手竟不能將菜夾入碗內。但就是這樣,老人家仍堅持鍛鍊,筆耕不輟,並致力於中國遠征軍戰史研究,寫出了以中國遠征軍新編38師於緬甸戰場奮勇殺敵為題材的中篇小說《哀兵之劍》(該書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將七十多年前,中華民族抵禦外侮,浴血緬甸戰場鮮為人知的歷史真實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們對中國遠征軍戰史有了較為深刻和全面地瞭解。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們要為周老先生的壯心、勵志,高聲喝彩!

在袁家嶺居住了十六年,最大的感受就是變化大,日新月異,生活方便,無論出行還是購物,長沙市沒有哪個地域能與之相比。袁家嶺的滄桑鉅變,得益於火車站的東移,得益於五一東路的建設,袁家嶺還在變,變得越來越高,越來越現代。但不管怎樣變化,袁家嶺總是從歷史出發,經過現實,走向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袁家嶺的明天會更好。

END

*本文由城市記憶CityMemory獨家發佈,作者 | 四木,編輯 | 明明,圖源作者提供及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