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任張議潮在歸義軍位置的,為什麼是他的侄子張淮深,而不是兒子張淮鼎?

重返西藏


自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央政權持續衰微,吐蕃於是趁機攻掠河西諸州,而唐朝對此已是鞭長莫及。唐朝末期,沙州張義潮散盡家財、建歸義軍,先後收復河西十一州,開拓疆土四千餘里,使河西之地重歸大唐版圖,堪稱壯舉。然而,張義潮之後歸義軍卻迅速衰敗,又令人萬分惋惜,那麼張義潮為何不將歸義軍傳給兒子張淮鼎,卻傳給了侄子張淮深呢?

△《大漠紫禁令》中的張義潮形象

張義潮率軍起義,使河西十一州重歸大唐版圖

安史之亂後唐朝迅速由盛轉衰,尤其是中央朝廷持續衰微,吐蕃趁機進兵河西,先後攻佔攻佔河西、隴右諸州,張議潮家族世居的沙州(今甘肅敦煌)同樣於建中二年(781年)被吐蕃攻陷。佔領河西之後,吐蕃在此地的統治極為殘暴,而本就出身沙州富豪之家的張義潮,自幼便苦學兵法和武藝,並暗中招募、訓練義軍,時刻準備光復河西諸州。

△張義潮義軍主要活動範圍(紅色區域)

吐蕃雖然強大,但統治卻極為混亂,突然膨脹的他們很快便陷入了四面為敵的境地,不僅回鶻汗國和阿拉伯帝國對吐蕃發動了進攻,唐朝和南詔聯手之後也在四川方向對吐蕃展開了反攻,並在會昌四年(844年)三月,“朝廷以回鶻衰微,吐蕃內亂,議復河、湟四鎮十八州”,開始謀劃收復河西。

吐蕃的內憂外患,使得張義潮看到了機會,於是在大中二年(848年),率眾在沙州發動起義,迅速攻陷沙州。與此同時,吐蕃原洛門川討擊使尚恐熱亦發動叛亂,奪取吐蕃大權,自稱宰相,之後又與吐蕃鄯州節度使尚婢婢爭權奪利,自相殘殺,這給了張議潮難得的喘息之機。

張義潮一面擴充穩定地盤,一面派出十路信使傳信長安,希望與朝廷聯手恢復河西。然而,由於路途艱險,九路信使葬送在了路途當中,只有敦煌高僧悟真所率領的信使於兩年後抵達長安,聞聽消息的朝廷雖然欣喜萬分,但卻無法給張義潮更多支持,更多的只是精神上的鼓勵。

△十路信使卻只有一路到達長安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張義潮率軍對吐蕃展開反攻,到八月時,張義潮已經控制了除涼州之外的河西十一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張義潮在向朝廷報捷的同時,為了表示衷心,以其兄長張議潭為首的這支信使隊伍,就此留在了長安為質。

鹹通二年(公元861年),歷經三年血戰,張議潮統率的歸義軍終於攻克了吐蕃在河西的最後一個據點涼州。之後數年,張議潮又以瓜州、沙州為根基,再度四面出擊,一面抵禦吐谷渾、回鶻的進攻,另一面則不斷擴大戰果,鞏固河西的統治,河西地區徹底得以克復,使“百年左衽,復為冠裳;十郡遺黎,悉出湯火”。

△張義潮入朝為質後病逝長安

鹹通八年(公元867年),在長安為質的張議潭去世,張議潮於是將河西職務交給了已經長大成人的張淮深(其兄張議潭之子),而自己則以69歲的高齡親往長安為質。唐王朝為了獎勵其功績,在其入朝之後,授予其右神武統軍,晉官司徒,職列金吾,並賜給田地宅第。而張義潮最終於鹹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八月,卒於長安,享年74 歲。

張義潮為何將歸義軍交給了侄子,卻沒有交給兒子?

張義潮前往長安後,河西的歸義軍便被他交到了侄子張淮深手中,張淮深則成為了第二任歸義軍節度使,那麼張義潮為何不將軍隊交給自己的兒子呢?我認為,主要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原因。

1、主觀原因:張淮深長期隨軍作戰。雖然史料關於歸義軍的記載相對較為零散和雜亂,但從僅有的資料來看,張淮深參與起義和領兵作戰的時間都及早。在鹹通二年(861年)三月,在攻克涼州的戰役中,張淮深便已經是一路主將。反之,張義潮的兒子張淮鼎卻少有帶兵作戰的記載。因此,張淮深雖然只是張義潮的侄子,但卻是張義潮極為重要的左膀右臂,且因為長期帶兵的緣故,在軍中擁有較高的聲望,以其為歸義軍節度使,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張淮鼎在這一點上則要稍遜一籌,除了張義潮兒子的身份外,在局勢不穩的情況下,他並不是合適的人選。

2、客觀原因一:張淮鼎被留在了長安。毫無疑問,張義潮對唐王朝是忠心耿耿的,因此才會在兄長張議潭去世之後,便前往了長安為質。然而,張義潮這次前往長安,或許是由於沒有了解到唐王朝的真正意圖,因而並未攜帶家眷,然而當唐王朝通過授官、賜宅等方式將其留在長安之後,張義潮這才瞭解到唐王朝的用意,因而不久便遣人返回沙州將家人接到了長安。《押衙馬通達狀稿(三件)》中第一件的記載中,便有“(馬通達)先隨司空到京,遣來涼州,卻送家累”的記載。

△唐懿宗李漼

3、客觀原因二:來自長安的命令。《資治通鑑》有載,“(鹹通八年二月)歸義軍節度使張義潮入朝,以為右神武統軍,命其族子懷深守歸義”。從這段記載來看,張淮深能夠接任歸義軍節度使,除了自身的條件之外,與唐王朝的態度同樣密不可分。或許正是為了將張義潮一家留在長安,唐王朝才沒有任命張淮鼎為節度使,而是任命了張淮深。

然而,張義潮去世之後,歸義軍卻很快陷入了動亂。大順元年(890年),張義潮的女婿索勳發動政變,殺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夫妻和六子,擁立張義潮的兒子張淮鼎為節度使。兩年後,張淮鼎去世,索勳又自立為節度使,結果引發張義潮第十四女、李明振之妻張氏的不滿,索勳於乾寧元年(894年)被張氏的三個兒子所殺,張淮鼎的兒子張承奉又被立為節度使。


香茗史館


談這個問題之前先回顧一下歷史:

張議潮,(799年一872年),晚唐名將,收復河西走廊地區(涼州地區)的民族英雄。

自漢武帝以來,河西地區就被納入華夏領土,即使是五胡亂華時期天下大亂,割據涼州的胡漢各路諸侯也是尊奉華夏正統中央的。時至唐朝,吐蕃政權崛起於青藏高原,對大唐發起有力挑戰,為應對吐蕃威脅,盛唐在這一帶設立河西隴右軍鎮,以節度使統領重兵抵禦。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盛世幾乎覆滅;為平息叛亂,河西隴右精兵猛將悉數東調。吐蕃乘虛而入,奪取隴山以西地區,河西走廊全部淪陷,時長近百年。

至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今敦煌)人張議潮乘吐蕃內亂,率沙州軍民起義驅逐吐蕃,成功光復沙州,隨後張議潮又進軍收復瓜州(今安西)。為收復整個河西地區,張議潮派人繞道前往長安向皇帝報捷,希望朝廷能夠出兵支援。但無奈山河阻隔路途艱險,唐朝中央未能收到消息,張議潮不等不靠,率眾繼續戰鬥,先後收復沙州、瓜州、伊州(今哈密)、西州(今吐魯番)、河州(今臨夏)、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蘭州、鄯州(今青海樂都)、廓州(今青海化隆)、岷州(今甘肅岷縣)等十一州。大中五年(851年),張議潮派其兄張議潭攜版圖戶籍入朝,唐宣宗聞報大喜,賜詔建河西義軍為歸義軍,以張議潮為節度使。唐懿宗鹹通二年(公元861年),張議潮收復涼州,完全光復河西走廊。鹹通八年(公元867年),留在長安作為人質的張議潭病故,為取信朝廷69歲的張議潮毅然入朝作為人質。鹹通十三年(公元872年),一代英傑張議潮在長安逝世,享年74歲。

張議潮入朝之前,將歸義軍大權交給張議潭之子張淮深(也作張惟深)。張淮深在沙州統治了二十餘年,唐昭宗大順元年(公元890年),張議潮之子張淮鼎發動了政變,殺張淮深自立為歸義軍節度使。兩年後,張淮鼎病逝,張議潮女婿索勳奪權自立。唐昭宗景福年間(892年以後),張議潮之女率將士誅殺索勳,擁立議潮之孫張承奉為歸義軍節度使。歸義軍經過這一系列內亂逐漸衰落,至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唐朝中央完全落入朱溫掌控,張承奉自立為白衣天子,建號西漢金山國。但衰落的歸義軍在河西地區爭霸戰爭中失敗,成為甘州回鶻(回鶻汗國解體後的一支)的附庸。後梁末帝乾化四年(914年),曹議金取代張承奉恢復歸義軍番號,重新尊奉中原政權,此後曹氏歷傳至景佑三年(1036年),歸義軍最終被西夏李元昊消滅。

張議潮傳侄而不傳子,可能跟其子尚幼不能服眾有關,但更大可能是張議潭張議潮兄弟情深,張議潮感傷其兄不能落葉歸根,毅然傳位侄兒。為了不給張淮深添麻煩,他將兒子帶去了長安——張淮鼎返回沙州是張議潮身後之事。張淮深跟叔父關係應該也是比較好的,所以他對堂弟全無防備,遭致殺身之禍。

有人認為張議潮選擇繼承人不謹慎,過於感情用事,終於釀成蕭牆慘劇。但話不能這麼說,兄弟情深是人類美好情感,不能因為有人不顧人倫,就反過來貶低善良。



真正鱷魚不哭


大中五年,唐朝於瓜州設歸義軍,張議潮為節度使,大中七年,張議潮兄長張議潭入長安為質子,不能歸沙洲,他的兒子張淮深繼任為沙洲刺史。

議潮入京,淮深代管河西

鹹通8年8月,張議潮入京出任神武軍右帥武統軍兼司徒,隨後他侄兒張淮深代守歸義軍,統領河西軍務,張淮深自稱河西節度,派遣使者入唐求授旌節,朝庭不予理會,仍然讓他遙領歸義軍。

鹹通十三年,張議潮於長安去世,乾符四年,張淮深派出使者入長安賀正,同時再次請求朝庭旌節,朝廷仍然沒有給他節度使旌節。光啟二年三月,十二月,張淮深又派人兩次入京請求旌節,光啟三年,張淮深上年十二月派的使者抵京,但是這次仍然沒有成功。

二十年求封節度,終成正果

光啟三年三月七曰,張淮深雖然沒被封節度使,但是他的兒子在這一天被授予左千牛備身兼御史中丞,不過節度使旌節始終不給他。直到光啟4年十月,朝廷派中使宋光廷到沙州,正式授予張淮深歸義軍節度使旌節。大順元年,2月22日,節度使張淮深和夫人,以及6個兒子同時被害,張議潮兒子張淮鼎繼任為節度使。

淮深一生履歷情況

張淮深一生在沙州的官職大體上是這樣的,大中7年,也就是公元853年,他的老爸去了京城為質之後,他繼任老爸的沙洲刺史,左驍衛大將軍,鹹通8年也就是公元867年,張議潮入京,朝廷加授為御史中丞,但他本人自稱節度留後,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

在張議潮去世之前,由於他向朝廷請求加封為節度使,求取旌節不成,隨後他自稱為河西節度兼戶部尚書,到乾符年間,又自稱為兵部尚書,直到光啟三年,進而自稱尚書左僕射,大順元年被殺後,被追贈為司徒。

沙洲節度除了議潮特別加封,餘者都先自封節度使,再獲得朝廷承認

唐朝各地方節度使,一般都有在地方任小官經歷,再一步升上來,不過張議潮由於是在外族統治下起義後,內附唐朝或者叫回歸唐朝,再加上他的功勞比較大,所以特別加封他為節度使兼兵部尚書 ,但是他後面的繼任者們,都不是這樣來的。

可能一方面朝廷是要按照規矩來,所以沒有直接升任誰為節度使,但是後來這些人都是先自封為節度使,再請求朝廷冊封,不過後來都得到承認了,好像只有張淮鼎由於只當了兩年,還沒有來得及得到朝廷的承認,而張淮深的節度使一職,史料不同,但大體上判斷應該是在被殺前一年,也就是文德元年才獲得了節度使的任命。

議潮入京與及不授淮深節度一職,都是為了加強對河西掌控,可是朝廷也沒能如願

而張淮深的死亡,根據部分史料,也有人提出他可能是殺害張淮深一家的兇手,不過這個都不是本題所討論的範圍了,對於本題說為什麼不讓淮鼎接節度使位置,那也是有其原因的,張議潮當時的勢力範圍太大了,朝政當然有所猜忌,讓他進京又授官又賜宅子,用意就是像他哥哥一樣把他留在京城,是變相的人質。

張議朝入朝後,朝庭“命其族子淮深守歸義”,但也沒有把解讀室的位置給張淮深,根據相關史料推測,朝廷仍然讓張議潮遙領節度使的職位,希望通過張議潮,間接的控制歸義軍,但張議潮並不聽命於朝庭,從鹹通八年,到光啟三年,他一直派人到朝廷希望獲得節度使的職位,一直都沒有成功,他一方面到處帶兵東征西討建功立業,另外一方面自己也開始封自己為節度使。

誰掌歸義軍是朝庭以及歸義軍實控人說了算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節度使這個職位,即便張議潮想讓兒子世襲,那也只能是“臣妾做不到啊”,一方面是朝廷不答應,另外一方面他的侄兒也不會答應,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張淮深統治河西,內部卻早已出現矛盾,早已有人對他不滿,史料推測張淮鼎殺了張淮深一家,可能也就來源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