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標日本川崎:東莞的創新產業升級,可以學到什麼?

日本川崎市始建於1924年,是位於神奈川縣東北的一個政令指定市,也是在政令指定都市中面積最小的一個都市。

早在明治政權誕生後,川崎在新制度影響下,藉助多摩川水利之便,以及與東京、橫濱相鄰的優越地理位置,產業經濟迅速發展,逐漸形成從多摩川下游到海岸之間的工業地帶。目前已成為日本著名的工業城市之一,是大型石油化工聯合企業以及鋼鐵、電子、食品、礦山機械等工業基地。

為了應對經濟全球化引起產業向外轉移導致川崎產業空心化的趨勢,建設創新型城市,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成為川崎市的戰略選擇。

廣深經濟帶之間的東莞猶如京濱經濟帶中的川崎,同樣擁有厚實的工業底子、身處灣區的地理優勢,在滾滾前行的時代巨輪下無可避免地經歷著陣痛和蛻變。

在向創新型一線城市進軍的過程中,有一些“川崎經驗”可能值得東莞等一系列努力建設創新型城市借鑑。

一、百年川崎的工業化之路

對標日本川崎:東莞的創新產業升級,可以學到什麼?

▲ 日本川崎市與東京、橫濱的地理位置關係

日本川崎市位於東京灣區、東京首都圈,北接東京都,南鄰橫濱市,市區面積 144.35km²,2017年人口約150萬人,國民生產總值約530億美元(位居日本第九位),人均36552美元。

川崎市的雛形是1889年(明治 22年)由12個村組建成的川崎町,1924年正式立市。1972年成為日本政令指定都市接受中央政府直轄,之後發展成為東京城市圈中的工業大都市之一。

在近百年來的工業化過程中, 川崎的工業化經歷了明治時代至二戰後的高速成長 、戰後經濟恢復、抵禦上世紀 70年代石油危機過程中的持續發展三個階段。

1、明治時代至二戰前的高速成長期

1901年,川崎地區開通了連接東京和橫濱的鐵路,市區內建成了供電系統並開始供電,鐵路和供電等基礎設施保證了川崎工業誕生並迅速成長。隨著城市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全球知名企業誕生於川崎,如1908年的東京電氣(現東芝),

1909年的日本蓄音機 (現日本Columbia),1913年的日本鋼管,1914年的鈴木商店 (現味之素)等。

至二戰前的1937年,川崎已經擁有了鋼鐵、石油、化學、機械、金屬等在當時的日本具有代表性的重工業,川崎的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產業結構逐步升級。

對標日本川崎:東莞的創新產業升級,可以學到什麼?

▲ 川崎市主要大企業、研究所佈局

2、二戰後的恢復和發展

二戰後,日本經濟開始重建,川崎市的工業化進程也逐步得以恢復,尤其是朝鮮戰爭給日本包括川崎工業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巨大的軍工需求拉動了日本基礎工業的恢復和發展,作為日本工業重鎮的川崎自然分享了這些收益。

3、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之後的川崎工業

1974年的第1次石油危機把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帶入戰後最大的經濟蕭條期,日本經濟也結束了高速成長期進入了穩定成長階段。川崎市的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的戰略路徑開始出現拐點和轉型。其原因是:

① 日本政府制定了限制“過度工業化”的相關法律。

日本政府為了防止產業過分集中於市區,於1959年頒佈了《工業限制法》和《工業立地法》,限制大學和工廠擴大佔地面積。川崎市作為對象區域於1965年開始被中央政府規劃。1972年日本又出臺的《工業再配置促進法》,上述3個法案直至2004年才廢除。受此影響,川崎市的工業化和城市化路徑開始戰略轉型。

② 川崎工業化過程中帶來了十分嚴重的公害問題。

隨著工業化的展開,接踵而來的廢氣汙染、光化學汙染、地基下沉等公害問題。最初的汙染髮生在1950年代初,主要是由鋼鐵和化學工業的生產所帶來的煤煙、噪音、惡臭等問題。與此同時 ,臨海部日本石油集團公司的石油精煉等排放了大量的亞硝酸毒氣,導致川崎市工業地區的氣流受到高濃度汙染。

解決公害問題成為川崎市政府的頭等大事,出路只有通過產業轉型和加強環境保護。而產業轉型迫使川崎市放棄汙染嚴重的傳統制造業,發展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產業和環保產業,從居民習慣、行為規範、制度規定、政策安排、法律法規、文化教育等社會環節來全面推動產業升級和建設城市。

4、經濟全球化趨勢和川崎市產業結構的變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加強,資源的全球配置、產業的全球佈局成為可能。於是,川崎在傳統制造業方面的產業優勢逐步下降,產業轉移勢在必行,川崎市也從傳統工業城市走向創新型城市。其路徑大致如下:

① 傳統產業外遷和加工製造基地在全球佈局。

公害問題加上中央政府法案出臺,川崎市的工業企業集群開始發生實質性的轉變。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許多大企業把生產功能轉移到東京周邊的縣市,中小企業也因市內用地緊張被迫遷至市外,川崎市內的東芝、富士通、NEC等世界級大企業開始在日本全國各地建立製造工廠。1980年代以後開始在歐美、亞洲地區建造工廠,川崎市陷入產業空心化趨勢。

② 產業空心化給川崎市進行產業重新定位和城市功能重新定位提供了戰略機遇。

在傳統制造類工廠從川崎搬出後,由於缺乏城市規劃和政府產業政策的指導,廢棄的廠房一度缺乏更好的功能和用途,被迫作為企業員工的住宅和學校等公共用地、物流商業大廈等。

後來,在川崎市政府實施知識產業和環境產業的產業戰略定位和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城市戰略定位的指導下,這些廢棄的廠房成為新的產業-環境產業基地。而基於產業創新和環境產業的全新的產業結構和圍繞這些產業的相關城市建設成就,使川崎市發展成為當今重要的創新型城市典範。

對標日本川崎:東莞的創新產業升級,可以學到什麼?

▲ 川崎市以全新城市形象標識迎接2020年東京奧運會,以及2024年川崎市建立城市100週年慶典

二、創新川崎:川崎的自主創新體系

川崎市於1989年成立了日本最早的創業孵化器 KSP(神奈川科技園),現在川崎市內共有三處創業孵化器設施。川崎市為創新型企業提供三位一體的支援政策,即設立創業孵化器機構、為新創企業提供招標活動、提供風險資金的機構。

川崎市雖然於上世紀80年代設立了神奈川科技園,但當時只是為了響應神奈川縣的“智能中心構想”的地區發展目標,並沒有明確創新型都市的發展方向。90年代中後期,隨著經濟空心化的加劇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川崎市各界創新創業的呼聲日益高漲。進入2000年以後,川崎市開始摸索創新體系,打造創新型都市。

2005年頒佈的《川崎市新綜和計劃 -川崎再建新領域計劃》從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居民的福利文化等方面做出努力,最終目標為建設國際知識創造發佈都市。這個計劃的期間為2005年~2014年的10年,是川崎市創新體系建設的核心。

自主創新體系由以下五個方面構成:

第一、該市擁有日立、佳能、東芝、富士通、NEC、味之素等跨國企業的研究所,以及慶應義塾大學、明治大學、產業醫學綜研等大學和政府研究所達兩百餘家,有著其他城市所沒有的知識環境。

第二、沿貫通市內的南武鐵路,有許多研發型高科技企業,並與各種產業交流協會共同形成了網絡。

第三、川崎市通過3個科技園積極支援創業,特別是神奈川科技園已發展成日本最有影響力的科技園。

第四、川崎市設立了中小企業診斷師俱樂部,川崎創業者俱樂部 、川崎技師俱樂部等,營造了創業氛圍。

第五、零排放工業園模式的成功為川崎市循環經濟的推廣奠定了基礎,市政府和企業共同為城市轉型和施策進行努力。

日本信金中央研究所平尾光司所長曾主持的日本文部科學省“創新型產業集群和川崎市都市政策的展望”5年項目,對歐美各國的創新型都市成功原因及川崎特色作了深度研究,總結出了:

從組織建設上促進城市自身發展和進化的能力、製造中心、研發中心和居住型城區的三位一體,日本代表性的工業城市向世界智能中心轉型;

加強交通網絡建設,市內各區之間的合作關係和網絡等強化,引進海外企業的研發中心;

加強企業和居民的創新能力,為創新人才的培養營造環境,利用大企業研發中心和中小高科技企業的技術實力,形成川崎市開門創新的氛圍;

強化大學理工科教育,產出根本型創新的研究成果;

為上述的高素質的市民創造城市生活環境,重視文化產業的積累和創造性等一系列方案,為川崎今後的可持續發展明確了方向 (引自《川崎都市白皮書 》)。

對標日本川崎:東莞的創新產業升級,可以學到什麼?

▲ 川崎工廠夜景巡遊,已發展為超人氣旅遊項目

三、建設創新型城市:東莞VS川崎

1、東莞和川崎有著相似的基因:

良好的灣區區位優勢:東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一,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岸,北接廣州市、西與廣州市隔海相望,南接深圳市、東接惠州市。

而川崎屬東京灣區城市之一,位於日本列島及日本最大的消費地東京首都圈的中央。北接東京,南鄰日本人口第二多的城市橫濱。

❖ 便利的交通:東莞市中心距離深圳寶安機場約60km,駕車約1小時;距離廣州白雲機場約80km,駕車約1小時20分;廣深和諧號能迅捷到達廣州、深圳等地,約30-60分鐘不等。

川崎距離東京的國際航空樞紐成田機場僅90分鐘,距離日本國內航空線樞紐的羽田機場僅14分鐘。距離全國鐵路中心的東京站18分鐘,從東京站利用新幹線能迅捷地與國內主要城市來往。

❖ 以製造之都聞名:東莞支柱產業為電子信息、電氣機械及設備、紡織服裝鞋帽、食品飲料加工、造紙及紙製品業,智能裝備製造業崛起。

而製造業(電子、通信、精密儀器、石油、化工)和信息服務是川崎的主要產業,其中新制造技術、信息通信、環境、福利、文化生活等產業極具優勢。

❖ 經歷痛苦蛻變:川崎市從傳統工業城市向創新型城市的邁進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如產業空心化、環境公害等,東莞也正在面臨,並積極尋找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2、對東莞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啟示:

川崎在奠定了工業基礎後,迅速選擇了一條與東京和橫濱錯位發展的道路。東京和橫濱在日本的地位非川崎能比,但川崎並沒有跟這兩個城市去爭,而是在百年來工業化進程所取得的成就和東京都市圈所提供的優越環境的基礎上,川崎市逐步走向創新型城市,成為全球從傳統工業城市走向創新型城市的成功典範之一。

夾在廣深兩座全球城市之間的東莞在向創新型一線城市進軍的過程中,或許能從“川崎經驗”裡得到一些啟發:

① 明確發展方向

川崎的工業發展百年之後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產,加上近鄰東京都市圈,在消費市場和信息獲取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該市明確了“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為本”的21世紀城市發展方向,通過產業結構的轉型來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形成新的產業集群。

換言之,在全球產業體系中的分工上,川崎市被定位在上游產業的高附加價值化和環境技術的產業化、國際化;在全球城市體系的分工上,川崎市被定位在創新型都市上,通過充分動用信息、知識和智慧等生產要素與世界其他城市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

② 積極摸索自主創新體系

創新型城市需要新型的產業體系的支撐,川崎市通過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 、提升生產要素、在全球空間中進行產業分工和佈局,從而奠定了創新型城市所需要的產業基礎。

❖ 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生產要素的提升

面對川崎市經濟結構的變化,展望川崎市經濟未來,保持經濟高地的唯一突破口是如何利用研發中心的集群優勢,打造日本國內乃至世界範圍的創新中心。

現在川崎市進駐了知名企業研發中心177家,加上大學和其他科研機關24所。川崎市以其先進的研發著稱於世,在學術、研究開發機構工作的人員比率居日本首位,另外信息服務和諮詢業也位居日本首位,是當之無愧的“日本人才聚集的城市”(《2003年川崎市創新白皮書 》、《2008年川崎市產業行政概要 》)。

❖ 在經濟全球化全球產業體系中的分工和合作

川崎市把產業發展的中心轉移到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鏈上游,通過建立全球產業分工體系,避開了同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直接競爭。同時,川崎市企業長期以來在環保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了種種環境汙染和嚴格的環境規制,形成了世界一流水平的環境產業。市內約80餘家環保行業企業擁有各種技術專利達100件以上。

隨著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川崎市通過出口環保技術和環保設備,不僅實現了產業的高度化,又和發展中國家保持著密切合作的關係。

③ 政府起到重要作用

創新型城市建設的主體既包括企業、市民,也包括政府。川崎市能夠從傳統產業衰退而導致城市衰退的趨勢中擺脫出來,是由於川崎市通過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的各自作用。

❖ 治理公害的產業政策

川崎市於1971年制定了《川崎市公害防止條例》,嚴格控制硫化物和浮塵的濃度。並制定了《川崎市環境影響評價條例》,設定指標對工業汙染進行監控。1981年,川崎市公佈了《產業構造的課題和展望 》一文,明確了從規模向質量的轉變,產業政策和都市開發政策的一體化等發展方針。

這個方針目的是為了改變川崎市公害都市的形象,提倡研發型都市建設、工業升級和都市環境的和諧發展。

對標日本川崎:東莞的創新產業升級,可以學到什麼?

▲ 川崎市如今一派生態和諧景象

❖ 推動高科技產業集群的生成和發展

1993年的《產業振興計劃》由建設21世紀國際生活產業創造都市、高度研發生產都市、促進國際經濟技術交流等,目的是憑藉研發資源的優勢打造生活型文化型的國際知識都市。

同時針對市內生產廠點的減少,川崎市在1993年計劃的基礎上借鑑硅谷的經驗,於1997年推出了“川崎 21世紀產業戰略行動體系”,其核心內容是要在川崎形成國際化信息網以提高中小企業的競爭力,推動產學研來創造新產業。這個體系對今後實施創新政策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2000年以後,川崎市開始向創新型都市轉型,如何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來應對經濟全球化是轉型的重要課題。為此,該市推出了一系列方案和舉措。

2000年3月推出“新川崎創造之森林”的基本構想,同年7月“K2城市校園”啟動。2001年,川崎產業振興財團被指定為地區經濟發展的平臺,併成立新產業政策研究所。2003年,川崎新產業創造中心 (KBIC)的孵化器事業開始啟動。同時推出了“臨海部再建方案”,在臨海部設立“國際環境特區”。2005年,產業振興和科技振興等相關計劃陸續頒佈。

④ 企業積極主動

與川崎市政府的都市轉型政策相呼應,該市企業為保持川崎的國際競爭力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首先通過業務流程的合理化來提高企業收益;然後在此基礎上利用該市研發中心的集群進行研發投入;最後,通過新產品和新材料開發來實現企業的高附加價值化。

❖ 業務流程的合理化

花王公司在川崎設有最大的生產基地,生產高級洗衣粉和日化用品。該公司於1994年開始實施 TCR(totalcostreduction)計劃,進行整體費用的壓縮。

通過生產工序的再建加大了作業的自動化程度 ,大幅度提高了人均生產效率,從而實現了業務流程的合理化。

味之素公司2001年對各海外工廠實施了“生產革新項目”以降低生產成本。通過在生產線上配置技術全面的員工,生產線工人由原先的600人減少到250人,大幅度降低了人工費。同時,開展效率化作業,提出“激活任何設備”的口號,使設備投資額和設備保修費比原先降低了一半。經過這樣的努力,味之素公司更加有效地利用經營資源,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成本體系。

❖ 研發中心的集中和產品的高附加價值化

日本鋼管從以往的普通批量鋼材生產逐漸向高質量鋼材生產切換。該公司使用高精密加速冷卻裝備生產出焊接性能良好,具有高附加價值的厚型鋼板,應用於貨船和集裝箱船的製造。

1996年開始,使用環境處理技術設備把廢棄塑料加工成鋼鐵高爐的燃料等。開展多種多樣的環保技術的開發,可以說該公司是日本環境產業的先驅者。

旗下的JFE技研從事日本鋼管集團鋼鐵技術的研發,開展各種長期性的基礎研究和鋼材加工技術,應用技術的研究。

上述的味之素公司在川崎設有生活科學研究所,AMINO科學研究所,健康基礎研究所,發酵技術研究所,醫藥研究所等5個研究所 。並設有生產開發中心,生產技術轉移中心,加工食品開發中心等產品研發的機構,研發部共有研究人員500人。味之素公司川崎工廠與2004年迎來百年廠慶,並把下一個百年定位建設創新型旗艦工廠作為發展目標。

對標日本川崎:東莞的創新產業升級,可以學到什麼?

▲ 遊客可參觀體驗味之素鮮味體驗館

著名化學企業旭化成公司由生產批量型的化學產品向高品質高性能的化學材料轉換。該公司的離子交換膜的產量居世界首位,利用離子交換技術可以用於鋰電池,海水淡化,廢水處理等領域。設有樹脂研究所性能材料研究中心,性能產品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研究人員500人和生產人員數相當,開展液晶屏用MMA樹脂設備,辦公器材用樹脂的開發。該公司和三菱化學共同開發的抑制NOX排放的環保技術作為專利面向海外推廣。

對標日本川崎:東莞的創新產業升級,可以學到什麼?

▲ 東莞南城天安數碼城雕塑

東莞南城天安數碼城入口,有這樣一個紅色的雕塑。雕塑上半部分是一個算盤,下半部分是計算機鍵盤,旁邊配了一段小文字:“從算盤到鍵盤再到雲盤,產品在升級,思維在轉型。轉型,源於產業的革命、升級,因為科技的創新”。

如今,東莞的先進製造業比重已經佔據50%以上,擺脫了過去“三來一補”的低端製造業形象,更成為張五常眼中支撐深圳進入全球競爭的最得力“幫手”,這是東莞“頂硬上”精神的延續。伴隨著中子科學城、華為等引領時代型產業的進入,從算盤到鍵盤到雲盤,東莞進擊的創新之路,永不止步。

參考文獻:

1、湯進,《創新型城市的建設途徑——日本川崎市的經驗和啟示》,上海經濟研究,2009年第7期;

2、郭家棟,《加強交流合作促進產業轉型—— 綜述》,上海經濟研究,2010年第1期;

3、程旭,《從算盤到鍵盤:東莞產業轉型升級路線圖》,21世紀經濟報道,2014年3月22日;

4、郭文君、戴雙城、靳延明,《東莞: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2018年8月16日;

5、Weii,《日本川崎市發佈全新的城市形象標識》,標誌情報局,2016年8月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