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银行接连发生储户资金“被盗”和信息泄漏事件?

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 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近年,银行接连发生储户资金“被盗”和信息泄漏事件,如泸州老窖先后两次5亿元存款“丢失”,酒鬼酒曝出亿元存款“失踪”;南京储户存入几百万元甚至上亿元存款被悄无声息转入他人帐户,尤其杭州警方破获杭州银行42名储户存款被盗、涉及资金总额9505万元的案件,更引发了民众对银行服务安全质疑和担忧。

为何银行接连发生储户资金“被盗”和信息泄漏事件?

客观地说,民众担忧既是出于对自身资金安全考虑,也有对银行服务产生不胜任感使然。换位思考,民众担忧可以理解。但不管怎么说,民众不能因这些案件而全盘否定银行服务安全性,甚至对整个银行业信任产生动摇。若此,则有点小题大做和一叶障目之嫌。尽管发生储户资金“被盗、失踪”案件在社会上产生较坏影响,但这些案件与银行天量业务规模相比,占比微乎其微;且相对银行改革发展带给民众的成果,其负面影响实在有限。同时,随着媒体网络科技发展,民众对银行服务监督和反馈能力达到了空前水平,只要银行资金安全出现问题,就会立即被舆论媒体公诸于众,这恰恰说明过去银行服务安全产生的问题不为民众所知。

为何银行接连发生储户资金“被盗”和信息泄漏事件?

且从这些发生储户资金“失踪”的银行机构看,大都由极少数心怀鬼胎的银行“内鬼”与社会不法企业(分子)勾结所为,我们不能因银行少数不法分子作奸犯科行为而将银行所有敬业爱岗、坚守职业操守的员工们“一棍子打死”,毕竟银行拥有一大批综合素质较高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且,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发展,银行科技服务水平日新月异,尤其内控机制不断完善,风险控制能力和水平都达到了较高层次,给民众带来了良好的服务环境、服务效率和服务产品,民众对银行服务满意率应有所提高。

这么说,不是有意在为银行服务问题遮丑,毕竟银行制度是靠人执行的,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完善的制度总有漏洞可钻。银行“内鬼们”也正是利用制度执行不力而侵虚而入。由此,银行在监管上还是存在重大纰漏,在储户存款“失踪”全过程中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且银行在业务飞速发展过程中,员工队伍建设滞后也是导致案件产生的重要原因。为此,当下银行绝对不能再打法律“擦边球”,对应承担的责任找各种借口和理由推诿,应及时采取各种补救措施,比如公开案件真相、及时追责、向存款被“失踪”的储户赔偿损失,挽回影响,争取民众谅解,消除负面社会影响。此次杭州联合银行先为储户垫付损失资金的举动是积极的、应该的,也很令人欣慰。

为何银行接连发生储户资金“被盗”和信息泄漏事件?

而且,我们应相信,银行暴发这些案件,也可变坏事为好事:一是可催促银行加大内控制度执行力,消除监督乏力状态,堵塞可能形成储户资金安全隐患的一切漏洞;二是可催促银行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培育与引导,始终坚持“两手抓”,确保业务发展与队伍建设“两不误”,打造出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素质精良的现代化银行队伍,为储户资金安全保驾护航。三是可引起监管部门对资金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从而把银行内控监管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构筑严密科学的案件防控体系,使银行业服务安全上台阶、上档次,为民众提供更可靠的金融服务。

最后提醒一句,民众也要在生活中提高金融风险意识,不贪图高利回报,对银行员工许以高息揽存的行为尤须保持高度警惕,让银行内鬼无缝可叮、无机可乘,始终使自己资金躺在银行“保险柜”里。

为何银行接连发生储户资金“被盗”和信息泄漏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